刑法新闻
『壹』 刑诉法二百一十四条 新闻网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是: 对于回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答,如果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法律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 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对于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
对于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批。
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或者严重违反有关保外就医的规定的,应当及时收监。
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
『贰』 转发微信未证实的报导会促犯法律吗
转发未经证实的报道,如果产生严重影响触犯法律!
『叁』 我国刑法对虚假新闻的治理有哪些不足
虚假新闻的危害已是人所共知,对虚假新闻的打击也可谓“历史悠久”,然而虚假新闻讨而不绝,伐而不灭,除其他原因之外,法律惩处不力和有关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也是重要原因。
新闻真实的法律要求
追究虚假新闻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对虚假新闻有无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或者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无法律上的明确要求。
事实上,即使世界上对“新闻”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即使对新闻本质的看法是见仁见智,但真实性要求却是中外新闻业界与学术界的共识,也是受众对新闻的共同要求。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
我国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除了以新闻职业道德约束为行业惯例外,上世纪末已有法律规制:
一是对一般题材的新闻报道真实性的规定。
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第5条规定:“报纸所载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34条规定:“广播电视新闻必须真实、公正……”;
1999年,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1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
二是对特殊题材即证券信息报道真实性的规定。
1994年12月9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对证券、期货专业报纸和期刊加强管理的通知》规定,“证券期货报刊的办报办刊宗旨及报道内容必须做到:……客观、及时、准确地传播有关证券、期货市场的信息……”。
1997年12月12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出版署等6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期货信息传播管理的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和传播证券期货市场虚假信息。”
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72条第3款规定:“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
上述有些规定虽然属于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层级,但都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质量的标准而言,“真实性”不再是一种模糊、弹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个明确、刚性的法律标准。既然如此,那么有违此标准的新闻,其制作与传播主体自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民事法律责任
一、传播虚假新闻承担侵权责任的法理和法律依据
1.法理依据。
虚假新闻是虚假陈述的一种。虚假陈述构成侵权,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虚假陈述究竟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什么权利,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部分虚假新闻,其侵害对象往往是特定采访对象或与采访对象相关者,且直接作用于侵害对象。而完全虚假新闻的虚假陈述行为并不直接导致他人财产或者人身损害,而必须借助于其他行为尤其是不特定的受损害者自身的行为。所以,包括虚假新闻与虚假广告在内的虚假陈述侵害的直接客体并不是财产权和人身权,而是故意或过失提供不实信息,使不特定的新闻消费者在民事活动中产生错误判断,构成对他人精神自由的侵害,进而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
2.法律依据。
虚假新闻的民事侵权责任有明确法律规定。1999年新闻出版署《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2条规定:“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进行公开更正,消除影响;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关出版单位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3条规定:“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致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01年12月25日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8条再次对刊载虚假、失实报道的新闻媒体的上述民事责任和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进行了确认。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互联网出版的内容不真实或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法律规定的新闻媒体的民事责任既非仅适用于部分虚假的新闻,也没有局限于民事侵权领域,完全虚假的新闻及合同法意义上的违约责任同样在其范围之内。
二、传播虚假新闻承担违约责任的法理和法律依据
1.法理依据。
新闻受众对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娱乐等精神产品的接收、接受及其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广告、点播节目等行为中,受众通过购买报纸、通过向有线电视台付费而获取新闻和信息,新闻媒体通过向新闻受众出售新闻和信息、收取费用、赢得利润,受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基础性法律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合同关系:其中,合同标的额是报纸价格或收视费,标的物是新闻、信息及纸张等有关物质载体。读者购买报纸,读者与报社之间就有买卖合同关系、投送服务合同关系和新闻、信息的服务合同关系;观众向有线电视台支付收视费,观众与电视台之间构成(新闻、信息等)服务合同关系。
新闻消费中民事合同关系的内容同样是权利义务关系:新闻媒体有得到货币的权利,受众有支付货币的义务;受众有获得合格新闻产品的权利,新闻媒体有向特定付费受众提供合格新闻产品的义务。如果受众向媒体支付了费用、履行了合同义务,而接收的新闻与信息是不合格、有瑕疵的,那么新闻媒体就构成了违约——这在法律上本来很简单、不应该有什么疑义。
问题是:新闻媒体收取费用后,通常仅仅给新闻消费者订报费、入网费、收视费的发票或有线电视使用证,两者对新闻质量无任何约定。在此情况下,除了前述法规与规章的规定之外,让新闻媒体对虚假等不合格新闻负违约责任有没有合同法等法律依据?
2.法律依据。
2000年10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有线电视收视纠纷被列为服务合同纠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涉及报纸的消费纠纷并没有被列入《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但法官在遇到涉及报纸的消费纠纷时,可依职权类推比照适用此规定,而且,司法实践中已出现过此类情况。在新闻消费纠纷中,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与新闻媒体间合同关系的成立已无法律疑义。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明确的,适用下列规定:(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而依前述,新闻真实是法定的行业标准,即使新闻受众与新闻媒体没有就新闻质量达成具体的协议,依照行业标准,新闻媒体仍应承担违约责任。
当然,法律条文并不能穷尽社会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并没有为新闻产品质量瑕疵的违约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但有关新闻产品质量瑕疵的违约责任可参照买卖合同的条款或合同法总则的规定。
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虚假新闻引发的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新闻传播活动的行政法律责任指管理新闻传播活动的各行政部门及新闻媒体依法(主要是行政法规)应承担的责任。
一、行政法律责任
1.责任主体。
(1)出版行政部门、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新闻办公室。《出版管理条例》第6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5条、《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4条分别规定了各级政府出版行政部门、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新闻办公室分别负责出版活动、广播电视传播活动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活动的管理工作,因此,这些行政部门对包括传播虚假新闻在内的一切新闻传播活动负监督、管理及处罚的行政责任。(2)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是虚假新闻的传播主体,是各级、各类新闻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当然也是可能因传播虚假新闻而接受处罚的直接对象。
2.责任的内容。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规定了新闻媒体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应该承担的行政责任:(1)批评、更正、检讨。《办法》第6条规定:“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其采取下列行政措施:(一)下达违规通知单;(二)通报批评;(三)责令限期更正或检讨。”(2)警告、罚款。《办法》第7条规定:“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10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3)业务整顿和行政处分。《办法》第8条规定:“报纸、期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和纪实作品被采取行政措施或受到行政处罚的,新闻出版署、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还可同时建议其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对违规报刊进行整顿,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3.可能出现的行政诉讼。
既然行政法规规定了有关行政部门对虚假新闻问题负有行政监督及管理、处罚的责任,如果这些部门不作为或者违法作为,就可能出现行政诉讼。投诉电视节目中随意插播广告的行为,理论上也可能出现针对各类新闻媒体虚假新闻的投诉。
在此情况下,如果各类新闻传播活动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此类情况时有不作为或其他违法作为,新闻消费者就可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些部门也就可能因败诉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二、刑事法律责任
在我国,新闻界对虚假新闻可构成诽谤罪并不陌生,但对虚假新闻可构成的其他罪名却很陌生。事实上,在我国《刑法》中,除了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诽谤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外,还有3种罪可因虚假新闻而构成:
1.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刑法》第181条第一款规定:“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
2.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刑法》第221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刑法》第291条第一款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恐怖信息”只是列举性规定,并不只限于上述3种,只要能使人产生恐惧并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社会公众恐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都属于恐怖信息范畴。
2003年5月15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1款规定:“编造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有关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此类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1条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
当然,虚假新闻构成上述3种罪名的情况在我国尚未出现过,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也不能说明有关事实并未出现过(只不过未受到法律追究)。在传播此类新闻时,新闻媒体与记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虚假新闻的各种法律责任并不是模糊的,而是以法律明确规定的形式存在的,对虚假新闻的惩处是有法可依的。
『肆』 刑事新闻收集【高分悬赏】
以下全为真实个案,不过就是时间为21世纪之后的?!
一、被告人陈柏行等人故意杀人案
案件事实:
2001年9月26日晚,被告人陈柏行、陈锦锋、陈柏容及村民陈灼凌等人到本村大自然果场鱼塘偷鱼时,被该场负责治安的陈锦文抓获,陈锦锋逃脱。陈锦文通知村治保主任到场,声称每人罚款1500元,否则送派出所处理。陈柏行等人同意罚款并在罚款欠条上签了字,写明9月29日付清。9月27日,陈锦文又通知陈锦锋交纳罚款1000元。9月29日中午,四被告人因无力支付罚款,在一起商量若陈锦文收款时不肯减少罚款,就将其砍死,然后由陈柏行一人包揽责任。四人各自准备了刀具。当日下午3时许,陈锦文到陈柏行家收款,因讲价不成,陈锦锋首先持刀行凶,随后,陈柏行、陈柏容、陈浩文持刀朝陈锦文的头、颈部乱砍。陈锦文倒地后,陈柏行又在其头、颈部砍了数刀,致其死亡。
审判情况:
广州中院一审认为,被告人陈柏行、陈锦锋、陈柏容、陈浩文无视国家法律,结伙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柏行死刑,判处被告人陈锦锋死缓,判处被告人陈柏容无期徒刑,判处被告人陈浩文有期徒刑十五年。省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依法核准被告人陈柏行死刑,核准被告人陈锦锋死缓刑。
二、被告人韩伟方绑架案
案件事实:
2003年3月23日12时许,身为深圳市华侨城一辉花园保安员的被告人韩伟方正在该住宅小区值班,看见住在该小区5栋A203房的被害人任思齐(男,10岁)一人在楼下,即产生绑架任思齐而后勒索钱财之念。韩伟方到小区管理处盗取了该小区尚未售出的5栋B201室的钥匙,后尾随任思齐上电梯,强行将任思齐带到5栋B201室,拖到房间内,捂住任的嘴,用拳头将任打昏。韩伟方将大门反锁后,返回见任苏醒,又用对讲机猛击任的头部,并扯下房内对讲机线勒住任的颈部,又脱下任的裤子用来堵塞任的嘴,在确认任已死去后,韩伟方将房间门反锁后逃离。当晚20时许,韩伟方向同事借了手提电话,并打电话向任思齐的家长任锦泉勒索人民币30万元。
审判情况:
深圳中院一审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以绑架罪判处被告人韩伟方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省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韩伟方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一名年仅11岁的儿童并将其杀死,后又向被害人的家人勒索钱财,其行为构成了绑架罪,手段残暴,后果严重,应予严惩,依法以绑架罪核准了其死刑,并执行了死刑。
三、被告人赵穗丹等16人运输、贩卖毒品案
案件事实:
被告等人为了赚取高额利润,铤而走险,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运输、贩卖毒品犯罪网络。1999年以来至2002年1月间,被告人赵穗丹将毒品从广州市托运到阳江市贩卖给被告人卢显硕等人,共计运输、贩卖海洛因18311.25克。被告人卢显硕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贩卖海洛因16892.5克。被告人曾怀记向被告人卢显硕等人购买、贩卖海洛因5100克。被告人黄贵珠向同案人方贵兰和被告人佘带等人购买、贩卖海洛因867.25克。被告人曾玉娟向被告人卢显硕等人购买、贩卖毒品海洛因410克。被告人谭项生向他人购买、贩卖毒品海洛因166.8克。被告人佘带协助在逃犯的同案人方贵兰将方每次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海洛因的毒资存入银行(共计有1228.75克海洛因的毒资)。被告人佘带还单独在被告人黄贵珠、程继红与被告人赵穗丹之间联系买卖海洛因140克。被告人胡带兴协助被告人卢显硕向被告人赵穗丹购买海洛因及贩卖海洛因给他人共11685.8克,被告人程继红向原审被告人佘带购买、贩卖海洛因85克。被告人曾瑞霞协助在逃的同案人洪英伟向被告人曾怀记购买、贩卖海洛因90克。被告人柳金花协助被告人曾怀记清点130克海洛因的毒资和将该毒资存入银行。被告人敖道本向被告人曾怀记购买、贩卖海洛因16.51克。被告人曾玉娟除单独贩卖海洛因外,还纠合原审被告人胡长琛、曾明献、曾玉意、被告人何迎笋参与贩卖海洛因,胡长琛参与贩卖海洛因16.5克;何迎笋参与贩卖海洛因7克,(何还单独贩卖海洛因3克);曾明献参与贩卖海洛因1克;曾玉意参与贩卖海洛因0.65克。
审判情况:
阳江中院一审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的规定,以运输、贩卖毒品罪,分别判处主犯赵穗丹、卢显硕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贩卖毒品罪,分别判处主犯曾怀记、黄贵珠、曾玉娟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运输、贩卖毒品犯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谭项生、佘带、胡带兴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被告人程继红等8人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省法院二审认为,被告人赵穗丹运输、贩卖毒品海洛因数量巨大,论罪依法应处死刑,鉴于其检举了1名贩卖毒品海洛因数量大的贩毒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依法可予从轻处罚,改判其死缓刑。被告人曾玉娟贩卖毒品数量大,论罪依法应处死刑,鉴于其归案后能坦白交代罪行等具体案情此,可酌情从轻处罚,改判其死缓刑。其余被告人量刑适当,予以维持。并依法核准被告人卢显硕、曾怀记、黄贵珠死刑。
四、被告人廖军等四十三人走私普通货物案
案件事实:
2000年底至2001年12月,被告人廖军、周华胜、潘伍光等人共同出资购买了四艘船只,并雇用了被告人梁执九、杨少强等人为船员,从2001年2月起至2003年4月,利用运建筑河沙到香港之机,先后从香港走私柴油15666.1吨入境销售牟利,偷逃应缴税额8884664.27元。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被告人陈正桐、陈家永等人先后向被告人廖军等人收购走私柴油818.916吨,偷逃应缴税额479946.94元。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被告人麦旺炳、麦伟坤等人先后购买从香港走私入境的柴油1549.7吨,偷逃应缴税额878680.29元。
审判情况:
佛山中院一审认为,被告人廖军、周华胜、潘伍光等人逃避海关监管,利用船只走私柴油入境销售;被告人麦炳旺、麦伟坤、陈正桐、陈家永等人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柴油,其行为均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佛山中院依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二)项、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一)项及相关条款之规定,分别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对廖军、周化胜等43名被告人判处了刑罚,其中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8人,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40人,并对以上各被告人分别判处了5千元至889万元不等的罚金。省法院二审审理后对一审认定部分被告人参与走私偷逃应缴税额作了纠正,维持了佛山中院对被告人廖军、周华胜等人的定罪与及主刑判决,对部分被告人的主刑及罚金刑作了改判。
五、被告人余辉、操晏兵、王顺祥等十四人抢劫案
案件事实:
1999年4月20日至2001年4月11日,余辉、操晏兵、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等人时分时合,在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石排镇等地抢劫三十宗,抢得财物一批。其中,余辉抢劫18次74人,致1人轻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480983元。并强奸妇女1人;操晏兵抢劫18次70人(其中入户抢劫17次),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385528元。并强奸妇女1人;王顺祥抢劫16次64人(其中入户抢劫15次),致3人受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292099元;钟前胜入户抢劫11次44人,致轻伤2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344285元;姜孝见入户抢劫11次53人,致轻伤1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274539元;袁启林入户抢劫作案6次32人,致轻伤2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198610元;张生宁入户抢劫3次14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6090元;唐洲入户抢劫3次6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6090元;李秋辉入户抢劫2次11人,致1名被害人轻伤,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144380元;何建川抢劫1次6人,抢得财物总价值人民币4510元;杨波抢劫1次2人;邓成航、唐仁懂均参与抢劫1次3人(未遂);马江收购赃物2次共2辆摩托车,总价值人民币3559元。
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抢劫罪、强奸罪判处余辉、操晏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张生宁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判处唐洲、李秋辉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以抢劫罪判处何建川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以抢劫罪判处唐仁懂、邓成航有期徒刑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以抢劫罪判处杨波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以收购赃物罪判处马江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本院二审认为,余辉、操晏兵、王顺祥、钟前胜、姜孝见、袁启林、张生宁、何建川、邓成航、杨波、唐洲、李秋辉、唐仁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结伙采用暴力手段入户抢劫他人财物,其行为均已构成抢劫罪;余辉、操晏兵、王顺祥作案手段恶劣,主观恶性极大,入户抢劫多人多次,抢劫数额巨大,社会危害性极大,且操晏兵属累犯,依法均应严惩。钟前胜、姜孝见论罪应判处死刑,但考虑到二人抢劫的次数相对操晏兵、王顺祥、余辉等人的较少,且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等后果,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可不立即执行。袁启林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均极大,又系累犯,依法应判处死刑,鉴于其有立功表现,可以从轻处罚。余辉、操晏兵的行为还构成强奸罪,应依法数罪并罚;马江的行为构成收购赃物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二)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四)项、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三百一十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二十六条第一、四款、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九条、第六十七条、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第二十三条、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之规定:
核准以抢劫罪判处王顺祥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强奸罪判处余辉、操晏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以抢劫罪改判钟前胜、姜孝见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改判袁启林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抢劫罪改判张生宁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以抢劫罪改判李秋辉有期徒刑十三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以抢劫罪改判邓成航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以抢劫罪改判唐仁懂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以抢劫罪改判杨波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元。
六、被告人莫兆军被宣告无罪案
案件事实:
被告人莫兆军原是四会市人民法院审判员。2001年9月,被告人莫兆军独任审理原告李兆兴诉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张妙金借款纠纷一案,并依法作出民事判决,判令被告张坤石、陆群芳、张小娇判决生效后10日内清还原告李兆兴的借款一万元及利息,并互负连带清还责任;被告人张妙金不负还款责任。该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李兆兴向四会市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该院依程序于2001年11月13日向被告人张坤石等人送达了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同月20日前履行判决。同月14日中午,被告人张坤石、陆群芳夫妇在四会市人民法院围墙外服毒自杀。肇庆市指控被告人莫兆军犯玩忽职守罪,诉至肇庆中院。
审判情况:
经肇庆中院一审,被告人莫兆军被宣告无罪。肇庆市检察院提出抗诉。省法院二审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莫兆军在民事诉讼中依照法定程序履行独任法官的职责,并依法作出判决,没有出现不负责任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玩忽职守行为,客观上出现当事人张坤石夫妇自杀结果与其职务行为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关系,其行为不构成玩忽职守罪,因此,驳回抗诉,维持原判。
本案肯定了法官不对依法履行职责后出现的后果负刑事责任的观点,严格遵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保证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伍』 偷逃税款1800万法律如何判 新闻
根据其逃税的手段进行处罚,刑法有如下规定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 以下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犯有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刑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陆』 商南县打架致死新闻
故意伤害致死,依法是十年以上的量刑。甲虽属未成年人、没拿刀子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但造成的后果严重,依法也是要处于刑罚的。甲被刑事拘留后会被逮捕判刑的。
2013年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引入了刑事和解制度。如果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就赔偿问题达到协议,取得受害者谅解的,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刑法》第二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七十七条 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
(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
(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
第二百七十八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第二百七十九条 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柒』 在腾讯新闻评论会有人把你的隐藏怎么回事
总结起来有系统自动过滤、编者或作者删除的两种情况导致你的问题被隐藏。在做评论时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观点。
1、任何一个媒体都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避免发布有碍观瞻的错误言论。
媒体的范围是很宽泛的,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甚至印刷的纸质印刷品也在监督的范围内。如果评论带有偏激、谩骂、攻击大众和社会的言论肯定是要屏蔽过滤的。
2、我们在网络上的评论要就事论事,不扩大打击面,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过于偏激的言行。例如:有个学生打老师事件,网友评论很多。
有的以此个案说到当今教师素质问题,有的网友说到年轻人的素质问题,另有一些网友有过激评论,这样都不是正常的评论心态,你的言论对网友的借鉴意义不大。
(7)刑法新闻扩展阅读: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捌』 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1、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保障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是为了保证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而制定。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互联网络域名争议,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因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所争议域名应当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中国”域名。但是,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8)刑法新闻扩展阅读: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玖』 碰瓷事件频发,是否该加强碰瓷的相关刑法
创建文明社会是每个城市都要有的,对于现在社会的美好总会有一些事情会破坏了这份美好,近些年在新闻报道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某某人因救人被家属勒索赔偿的报道,对于这样做法是多么让人做好心的事的人是多么心寒,明明是一件救人的好事到最后被要求赔偿这让现在许多人遇到这样是都不敢做好事了,就以个人旁边朋友来说,记得他有次朋友圈出现了一段视频是他在街道路上看到了一个老人跌坐在地上周围还围着一群人但就是没人上去帮个忙,他拍着视频走进去的然后还说问了大爷怎么了并还说自己拍了视频这才敢上去扶起了大爷,但是看了这个视频觉得好搞笑啊,为什么周围一个不去还要拍着视频才敢进去扶呢?也许正是近些年碰瓷的太多让许多都不敢惹上麻烦了而不是人们的冷漠。
『拾』 传假新闻触犯了什么刑法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