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理解与适用
1. 公司法第十五条中的不得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如何理解
新公司法第十五条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本条法规是关于公司对外投资责任限制的规定。
1、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这是因为公司是法人,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自行承担责任。运用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是公司发展的正常要求,法律是允许的。
2、按照这一条规定,公司不仅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也可以向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投资。一般来说,公司对外投资只能承担有限责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3、综上而诉,根据我国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现在除了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外,其他的公司都是可以成为无限连带责任的出资人的。
例子:根据我国公司法,甲公司不可以和乙公司成立一个普通合伙,但是根据我国合伙企业法,甲公司是可以和乙公司成立一个普通合伙。这时由于合伙企业法属于法,符合公司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所以按照合伙企业法处理,该合伙是能够有效成立并运转的。
(1)公司法理解与适用扩展阅读:
新〈公司法〉第15条规范的是“出资人”而非“担保人”或“保证人”
从文义来看,〈公司法〉第15条是规范的“出资人”意义上的公司对外投资行为,而非“担保人”或“保证人”意义上的对外担保行为。
因此,立法的本意在于原则禁止公司担任承担无限责任的出资人(如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无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两合公司中的无限责任股东,法律另有规定的则可例外。新〈公司法〉并未明文禁止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担保,根据“法无禁止尽自由”的私法自治精神,公司当然可以为其子公司提供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
因此,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只能作出资行为意义上的限定解释,而不能作扩大到担保行为的扩大化解释。如果对公司法第15条作扩大化解释,就会得出违背公司法理的结论:公司合并其他公司时,不能对被合并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2.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63条
第六十三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回计师事务答所审计。
解读:本条为新增条文。本条是关于一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的规定。本法第第一百六十五条已有相同规定。本条再次强调了一人公司的财务报告编制义务和审计要求,以规范一人公司的运作,保护一人公司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3. 关于公司法第十五条的理解
提问者,该法条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如题,“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法律另有规定”可以理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2006)第二条本法所称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本法对普通合伙人承担责任的形式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
也就是,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如有限合伙企业,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承担【有限】连带责任,母公司可以为子公司债务提供连带责任(必须是有限的连带责任)。
4. 如何理解《公司法》第20条的适用
第一层理解,这是揭开公司面纱的基本依据。
第二层理解,股东与公司是各自具有独专立地位的,不能混同属,不能以股东便利,借股东身份,侵害公司和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一人公司和公司被某一或某些股东实际控制的情形。
第三层,股东是否滥用权利,要对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第四层,控股股东在出售或出租公司资产(土地、设备)等情形下,其行为是否有章程可循。
比如,章程是否规定,在重大资产处置时的权利。
比如,该控股股东进行该行为时,是否存在善意(可以参照物权法善意取得的规定),该合同行为的对价是否符合正常的市场价值。
第五层,股东滥用权利的时候,其他股东、债权人可以要求该股东承担赔偿责任。
5. 出资不适用诉讼时效抗辩(公司法)这句话怎么理解
举两个例来子你对比一下就懂了自。
1、甲欠乙10000元,到期后甲持续两年没有问乙要这笔钱,那么到了法院,乙就可以以甲主张债权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而提出抗辩,从而不还钱。
2、甲乙丙出资一千万,甲承诺出资500万,但是公司成立后甲迟迟不履行出资义务,这笔钱是不适用诉讼时效的,也就是就算过了10年100年,公司也能到法院要求甲实际履行出资义务。
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
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的解读
答:您好,因为实践来中自,公司解散不依法进行清算的现象非常突出,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您提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二十条和二十一条主要是为了对于依法负有清算义务的主体规定了其不适当履行清算义务的民事责任,以规范目前不诚信的市场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关于公司法解释二答记者问中提到,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解散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有义务及时启动清算程序对公司进行清算,即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控股股东应为公司解散后的清算义务人。清算义务人应当清算而没有清算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所以《公司法司法解释(二)》规定清算义务人的民事责任,目的在于督促清算义务人依法组织清算,规范法人退出机制,保护债权人的应有利益,以解决我国目前实践中该清算不清算的突出问题。如此规定除了有事后救济的法律价值外,更多的价值在于警示、引导作用。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