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刑法大全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宣扬反人类罪
哇达西哇大泥洪帝国の法律=屁!
⑵ 酷刑在人类历史上合法的原因是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酷刑曾长期是各国司法制度中合法的手段。近代以后人类才开始在法律上废除酷刑的漫长进程。其中,17世纪英格兰终止刑讯具有先驱意义。18、19世纪欧洲大陆国家相继废除了酷刑。西方国家废除酷刑对一些东方国家也产生了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禁止酷刑不仅为国际条约所规定,而且已成为国际习惯法和强行法规则。在当今国际社会酷刑已成为公认的罪行。然而,酷刑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顽疾,在法律上废除并不等于在事实上根除。
酷刑长期作为合法手段的原因分析
在人类历史上,酷刑有着惩罚、报复、镇压、恐吓、震慑、羞辱、发泄、歧视、获取口供及信息、破案、迫害异端以及强迫改变信仰等各种功能。酷刑的长期合法存在与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处于比较愚昧和野蛮落后的时代,酷刑不仅被各国当作合法的制度,而且在社会道德观念上也得到一般的认可。在近代以前,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东方国家很少有人公开谴责并要求废除酷刑制度。酷刑长期作为合法手段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专横和恐怖的统治是酷刑长期存在的政治制度上的原因。美国学者卡恩(P.W.Kahn)指出:“在民主时代之前,酷刑是主权权力的一个传统工具。”(49)在各国历史上当权者需要通过残酷和恐怖手段来维持其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曾亲身经受过酷刑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雅维里从人性恶的角度为专制君主出谋划策道:“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多的”。(50)例如,在欧洲中世纪,酷刑成为各国和地区的通行做法。审讯者不仅在刑讯室拷问逼供,而且犯人在酷刑下招供并被定罪后,还得继续遭受折磨。欧洲的统治者们坚信,目睹受刑过程能给人以震慑,于是他们常把犯人吊起来示众。(51)
第二,与历史上的刑事证据制度有关。例如,欧洲大陆国家长期采用罗马法基础上的“纠问式”诉讼的法定证据制度。一个古老的法律格言是“宣判必须依照供词和证据”(secunm allegata et probata)。(52)在这种法定证据制度下,案件事实认定是通过司法官员的预审和审判来实现的,在这两个阶段起到决定作用的人物是负责案件的调查司法官。预审具有秘密性、调查权的无限性以及对被指控者的秘密审讯等特征。审判完全建立在预审法官制作的书面案件材料基础之上,没有证人出庭便作出判决。只要有了完整的证据就必须作出判决。两个可靠证人的证言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在只有半个证据的情况下(如一个证人证言只能作为半个证据),就需要另外半个证据。任何两个半个证据加在一起都能构成完整的证据。其中,通过刑讯获得供认可作为半个证据。(53)按照法定证据制度,在死刑案件中没有完整的证据是不能宣判的,这时若只有不完整的证据(如推定),在通过秘密审讯仍无法获得“自愿的供认”的情形下,就可以通过酷刑获得“强迫的供认”。(54)
第三,在各国历史上都存在着强迫被指控者自证其罪和有罪推定的司法传统。英国出庭律师和刑法史学者派克(L.O.Pike)指出:“酷刑的全部理论是,一个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如果可能,应当证明自己或他人有罪。”(55)在旧的司法传统之下,只要一个人受到犯罪指控或被官方抓捕,即被视为犯罪者,负有主要的举证和自认其罪的责任,若不招供认罪,对其严刑拷打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受犯罪指控者的供认通常是定罪的主要甚至惟一证据。在中国历史上犯罪事实原则上根据本人供认来确认,为了从拒绝认罪的人那里获取口供,刑讯拷问便成为帝制中国在一定法规之下正规的制度。(56)在人类历史上,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57)无罪推定原则都是近代以后才产生的。(58)
第四,对特定群体成员的蔑视和歧视是酷刑长期存在的身份制度或社会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人在事实上并非生而平等。基于出身、门第、身份、等级、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等的身份等级制度和歧视一直都伴随着人类社会。古代社会的奴隶、欧洲中世纪的异教徒和异端、欧洲近代猎巫运动中的女性、德国纳粹党统治时期的犹太人、苏联模式国家的“阶级敌人”、侵略国视为下等人的被侵略国国民、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有色种族群体,等等,由于都不被当作人看待或视为下等人而遭到蔑视或歧视,更容易受到虐待和酷刑。可见,酷刑也是身份偏见、种族偏见、宗教偏见、性别偏见以及政治偏见的产物。
第五,除了以上几种制度性原因外,人性本身也是酷刑存在的重要原因。人性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品质。如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Montaigne)就指出:人性中有“残酷的一面”,“人性生来就有一种非人性的本能”。(59)其实,人性中隐存有某些“禽兽不如”的恶劣本性。在动物界中,同类自相残杀的物种虽然也存在,但即使是凶残的野兽吃人或其他动物通常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本能的需要。然而,某些人在折磨其他人时并不是出于生理本能的需要,经常是为了满足某种的心理上的欲望,如虐待欲、征服欲、发泄欲、报复欲、羞辱欲等。英国学者斯科特(G.R.Scott)就认为虐待欲(Sadism)或病态的残忍是个人施加酷刑的基本原因。(60)不过,对虐待欲应区分两种基本不同的情形:一种是统治者的虐待欲,这主要是通过制度许可或官方纵容的酷刑而体现出来;另一种则是酷刑实施者的虐待欲,如出于个人卑劣的动机、泄私愤、徇私情、猥亵欲而使用酷刑。 此外,酷刑的存在也与职业训练有关,换句话说,酷刑实施者也可以培养出来。
然而,如后所述,尽管在当代酷刑已被各国法律废除,但上述历史原因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酷刑是人类的一个制度顽疾。
⑶ 中国刑法有反人类罪吗
哈哈,,有!!!像种族灭绝罪,就是故意杀人罪!!
⑷ 为什么说阶级分化和残酷刑法的出现说是使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有了约束,动物是没有约束的。
⑸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担负全人类的罪,遭受上帝忿怒的刑罚,他的灵到哪里去了
耶稣作为完全的人,肉体死去,降在阴间,复活后被提升天。
《使回徒行传》2:31就预先看明这答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
他被钉死十字架,说神离弃他也是作为人的耶稣说的,“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说明作为完全人的主耶稣也有人的软弱;上帝掩面不顾他的说法不合,上帝一定是顾他的,只是他必要为人类受死。“父啊,我将灵魂交在你手里”。这就是耶稣完全顺服神的表现。
上帝一定接受他的灵,因为耶稣所做的一切都蒙神悦纳了,所以有资格有能力拯救所有愿意悔改的罪人。否则,主耶稣基督岂不是白死了?
求主引领、帮助我们,阿门。
⑹ 听说人类古代有一种刑罚叫笑刑,它是什么样的呢
17世纪"欧洲抄30年战争"期间,有人发明了一袭种"笑刑":将犯人或
战俘的手脚捆得牢牢的,在脚底上涂满蜂蜜,白糖汁或食盐,然后牵来一只
山羊,让它尽兴地大舔脚底上的美味涂料,这样,就便得受刑者奇痒难忍,
无法克制,终至狂笑不止而死亡.
据分析,人体持续狂笑,会使肺里的空气越来越少,失去呼吸能力,于
是造成极度缺氧窒息而死.
⑺ 为什么要制定刑法
如果有能力当然需要法律
没有法律生产力和繁殖都会遭到破坏
简单的说
如果一个人他回拥有强大的力量他要答占用你们的生产成果 剥夺你们的繁殖权利
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做?????
是逆来顺受还是联合起来将他打翻
如果是后者那么恭喜你 你们具有了最原始的法律而这个法律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刑法
关于死刑
如果有人不顾及生存繁殖的需要杀人抢劫,那么你们应该怎么办 你们只有50人
你们能怎么办 是拖累生产把他拘禁或者随便他去做 或者杀了他
看来人越少刑法不但不应该从轻或者废弃相反应该更重
死刑 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这个前提是人的素质的进步国家的素质的进步
⑻ 为什么说刑法也是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狭义刑法是指刑法典。
[编辑本段]刑法的特征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及其罪刑关系的法律。刑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具有以下特征:
(一)公法的特征
公法是与私法相对应的概念,公法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国家利益的法律。而私法是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公法调整的是纵向的法律关系,在公法关系中,国家与个人处于法律上的从属地位。而私法调整的是横向的法律关系,在私法关系中,公民之间处于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刑法作为一种公法,个人处于受国家权力支配的法律地位,只要主体的行为触犯刑律构成犯罪,即应当受到司法机关的刑事追究。
(二)刑事法的特征
刑事法是与民事法,行政法相对应的概念,指以犯罪为规制对象,围绕犯罪的侦查、认定与刑罚的裁量、执行及其程序的法律规范总和。凡与刑事(犯罪)有关的一切法律,均可称之为刑事法。这个意义上的刑事法,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被称为全体刑法。刑事法的特点是与犯罪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刑事法可以说是犯罪规制法,从而区别于民事法和行政法。在刑事法中,刑法居于核心地位,是主法,是实体法,又称为本体刑法。其中,主法是与助法相对而言的,助法是指从属性法律或者辅助性法律,程序法往往被认为是助法,而主法是指规定权利义务之实体内容的法律,实体法往往被认为是主法。刑法作为刑事法,与犯罪和刑罚具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刑事基本法。
(三)强行法的特征
强行法是与任意法相对应的概念,任意法又称任意性法律规范,指在法定范围内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己确定相互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的法律规范。而强行法,又称为强行性法律规范,指必须绝对执行的法律规范。在法学理论上,一般认为刑法主要是强行法,只有告诉才处理的情况下才具有任意法的性质;而民法主要是任意法,只有少数强行性法律规范。刑法由于具有这种强行法的特征,国家强制力体现得更为明显。
⑼ 什么是“刑法人类学派”什么是“刑法社会学派”谢谢大家。
刑事人类学派
它是首先攻击刑事古典学派教条主义研究方法,而以人类学方法研究犯罪的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是意大利都灵的一名法医学教授C.龙勃罗梭,继之而起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学者E.菲利(1856~1929,以后又转向刑事社会学派)和R.加罗法洛(1851~1934)。这个学派又称龙勃罗梭学派,因为上述3人都是意大利人,所以也被称为意大利学派。
龙勃罗梭的成名著作是《犯罪人论》(1876)。他用解剖学的方法对一部分囚犯的生理构造进行统计归纳研究,认为犯罪原因存在于隔世遗传和病理关系两个方面。所谓隔世遗传指犯罪人的身体具有先天的动物特征,例如有巨大的颚、高颧骨、发达的眼巢弓、很强的犬齿等,这些都是肉食动物及野蛮人的特征。所谓病理关系指犯罪人身体发育上的缺陷和疾病,特别是癫痫性的疾病。他认为上述两个原因是先天的。具有这两种先天特征的人,有犯罪的必然性,同“自由意志”没有联系,于是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结论。他还论证这种天生犯罪人在犯人中约占1/3,是侵害社会安宁的罪犯队伍的主要部分和最有害的部分,因此主张预先对他们采取保安措施,予以隔离,从而进行预防。
上述论点在理论上完全背离法制原则,在政治上为帝国主义统治服务,反对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在龙勃罗梭和R.拉斯基合著的《法律及刑事人类学关系中的政治犯罪与革命》(1890)一书中,作者竟力图证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都是“天生犯罪人”。
刑事社会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犯罪与社会环境有关,但又采用刑事人类学派的部分理论。1869年,比利时人A.凯特莱(1796~1874)著《社会物理学》一书,强调犯罪的发生和消灭、增加和减少,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观点为德国人 F.von李斯特和菲利等人吸取。进入19世纪90年代,李斯特、菲利协同A.普兰(1845~1919)、G.A.van哈默尔(1842~1917)等人组织国际刑法学会,刑事社会学派的主张就由这个组织代表。他们主张犯罪是犯人的个性与自然,尤其是社会环境(指失业、贫困、通货膨胀、居住条件恶劣、酗酒、娼妓等)的产物。他们虽也承认经济的影响,但拒绝从社会制度去探究犯罪原因。
刑事社会学派虽不承认天生犯罪人理论,但断言有一种人,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陷,而处于犯罪的“危险状态”,特别容易受社会上的“犯罪传染病”的传染。因此主张对这些不能矫正的“危险状态的承担者”采用不定期刑。这种“危险状态”论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曾风靡一时,流派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在美国有R.庞德主张的“预防刑法论”;在德国有李斯特、M.利普曼(1869~1928)主张的“教育刑论”等。名目虽多,但异曲同工,都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制定镇压人民的刑法制造理论根据。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的理论,废弃了刑事立法上的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刑法典》和希特勒修订的《德国刑法典》,就是典型例子。
墨索里尼在1930年制定了新的《意大利刑法典》,在刑法史上第一次把保安处分作为制度规定下来:不论是否实施了犯罪,只要是法官推定为“对于社会有危险性的人”,就可以适用保安处分。希特勒也对德国1871年《刑法典》进行了多次修改,使之日益法西斯化。如1933年在第1章后面补充了“第一章之一”,规定系统的“保安和矫正处分”,在其 7项措施中,就有“去势”(即消灭生殖机能和性机能)一项,并且不规定保安处分的期限。1935年又把原第 2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改为:“任何人,如其行为依法律应处罚者,或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人民的健全正义感应受处罚者,应判处刑罚。如其行为无特定的刑事法律可以直接适用者,应依基本原则最适合于该行为的法律处罚之。”所谓“人民的健全正义感”,是由忠于法西斯主义的法官裁定的,其结果无异于取消刑法。这一时期的德国还颁布了大量的特别法,法外制裁更难以数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主义受到人们的深恶痛绝。一些国家对刑法进行了改革。1962年,美国由法律研究所提出了一个《标准刑法典》草案,促使联邦和州的刑法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1966年美国国会建立的全国联邦刑法改革委员会,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研究草案,经过 9年的工作,它已于1979年由参院通过。在英国已经通过了几个重要的改革(包括盗窃法、性犯罪法、非预谋杀人法),而且英国法律委员会正在从事编订刑法典的工作。这些改革使英美法系成文法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联邦德国也对刑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和改革,特别是1969年,通过了修改总则的法律,1974年通过了修改分则的法律,最终形成了一部新的《刑法典》,在1975年1月1日生效。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巴西、日本等,也都对刑法进行了改革。
以上这些国家在刑法的改革中大致有以下一些倾向:①恢复传统的资产阶级观点,认为在理论上刑法是超阶级的。例如联邦德国H.-H.耶舍克(1915~ )就认为,刑法是全民的而不带有阶级性质,因为它不是保证某个阶级利益的工具,而是保卫由自由的人组成的整个社会。②在立法上恢复资产阶级传统的一些民主原则,重新规定了“罪刑法定主义”,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刑法典》第 1条宣布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犯罪的原则。《奥地利刑法典》(1975年1月1日生效)第1条规定,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日本《刑法修正草案》、美国《标准刑法典》草案都有类似规定。同时,“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减轻刑罚、废除死刑的适用等,也在一些国家的刑法改革中得到体现。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却又制定许多特别刑事法规,排除了普通刑事法律中某些规定的适用。如1975年10月德意志联邦议会通过关于激进分子的法律,规定了广泛的法律加以禁止的职业。同时,在一些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仍保留保安处分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仍保留不定期刑制度。
⑽ 为什么说刑法也是人类社会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因为刑法明文规定了我们不可以做出那些行为,告诉我们那些行为是违法的,违反社会道德的,从而影响并调整了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