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兜底
A.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法律法规
《刑法修正案(六)》关于此类案件的相关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对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修改:
《刑法修正案(六)》对《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修改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犯罪对象由“犯罪所得的赃物”扩大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二是对犯罪行为增加兜底性规定;三是提高了法定刑。修正案加重了对本罪的处罚宽度和力度,刑法对于赃物犯罪的立法呈一种严厉化的趋势。表现在:
(一)对赃物犯罪客观手段的罪状描述越来越具体和扩大
我国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仅规定了窝赃和代为销赃两种犯罪行为, 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窝藏,既包括提供藏匿财物的场所,也包括为罪犯转移赃物、代为销售。”将刑法规定的窝藏和收购两种犯罪行为进行了扩大。1997年《刑法》修订后,在立法中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赃物犯罪行为分解成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四种,将转移赃物的行为从窝藏行为中分离出来,将代为销售的行为从收购中转移中出来,在立法上明确了赃物犯罪的四种客观行为。2006年《刑法修正案(六)》对赃物犯罪的客观行为又作了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以其他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兜底性条款,解决了实践中遇到了其他手段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难以定罪的问题。《关于办理盗窃、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了“典当、拍卖、抵押、拆解、拼装、组装、更改颜色,以及提供伪造的机动车来历证明、号牌的”等客观行为,一律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论处使这一罪名的客观行为具体化。
(二)提高该罪名的法定刑
1979年《刑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犯罪窝藏、销售赃物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或单处罚金。1997年《刑法》修改后,对于本罪的法定刑没有增加,但是1997年《刑法》对于几类特殊犯罪的赃物犯罪规定了新的罪名——洗钱罪,并且法定刑设定了两档,明显高于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两次对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进行扩大,由三种罪名扩大为七种。《刑法修正案(六)》也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法定刑增加了一档,使刑法体系中的财物犯罪各罪名的刑罚幅度相一致。
(三)扩大了该罪的犯罪对象
1979年《刑法》和《刑法修正案(六)》以前,该罪的犯罪对象均为犯罪所得的赃物。但《刑法修正案(六)》将该罪的犯罪对象扩大为“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将犯罪追缴对象由犯罪的直接所得扩大到间接所得,进一步扩大了追缴的范围。
B. 兜底条款的刑法中的兜底条款
刑法中兜底性条款主要分两种形式:
一是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兜底性条款,如《刑版法》第条规定洗钱罪第五权项规定的“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二是作为刑罚规定的兜底性条款,如犯伪造货币罪,除了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以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我国刑法中,关于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存在,颇具有代表性,通过对非法经营罪兜底性条款的规定,可以考证我国刑法中兜底性条款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C. 可以解释下什么是兜底法吗,谢谢..
这个词在除刑法外的法学领域中也有出现,不过在刑法中的争议最大。
兜底法,又叫内口袋法,就容是说当法律的规定无法通过列举穷尽某种事实的时候,运用一种范式的规定来避免漏洞,例如刑法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实就有兜底之嫌。
一般来讲,按照罪行法定原则,法律当中是不得有兜底法的,因为罪行法定要求法律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兜底法用范式的方法囊盖一切,无疑违背了这一原则,举个例子,兜底条款的存在,可以让刑法成为这样一部法律:只有一条规定“犯罪必须受到处罚”。然而,目前中国的刑法有不少的涉嫌兜底法存在。
按照罪行法定原则,对兜底法应当进行严格的解释。
至于在其他法律领域,你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与……相关的其他行为”,这些也是兜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