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重要考点

民法重要考点

发布时间: 2020-12-29 13:57:08

A. 专升本民法必背考点

专升本的话主要是把最近的一些考点内容科目扩展学习好就可以了。

B. 民法学的主考点

是考研还仅仅指期末考试??

C. 民法学1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电大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电大专科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

民法1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并不难找,我个人觉得在电大题酷小程序里的各种复习资料相对比较齐全,还有一些相关的试题供你练习,可以巩固你对知识点的掌握,增加你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希望它可以帮助到你。

D. 民法典都有哪些考点

01
什么是民法典?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市民社会的网络全书。我国的民事法律长期采用单行法立法形式,这使得各个单行法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法官司法裁判中也长期面临找法的困难。
民法典的编纂,立足国情,解决现实问题、回应时代要求,妥善处理单行法律间的冲突,将分散的民事法律规范组成完整的、有逻辑性的体系架构。
5月24日,主播说联播节目上,主播海霞这样形容民法典——专家说,民法典就是人民的权利大厦。如果说这个“典”字就是一栋楼,由很多“房间”组成,那么这些“房间”其实就可以看成是各种现有的民事法律,民法典就是把这些法律整合在一起。这个“典”字,方正、不杂乱,其实编纂民法典也不是简单汇编打包,而是体系化整合、丰富、完善。
02
民法典草案涵盖哪些内容?
民法典草案由民法总则与各分编草案“合体”而来,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物业费、离婚纠纷,民法典草案涵盖了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03
民法典的最大特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巍说:“这部民法典草案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增加了人格权编。”创造性地将关于人格权的规定独立成编,这在世界民法典的立法史中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其在更好更充分地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目标的同时,也必将为世界法治发展提供新的样板,扩充新的模式。
“人格权编纳入民法典的编纂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也曾撰文指出,“人格权编进入民法典,是时代潮流的需求,也是时代潮流发展到21世纪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04
21世纪的民法典新在哪?
民法典草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很多新的规定。
明确隐私的定义、保护网络虚拟财产、设立“特别法人”、明确禁止高利放贷、注入“绿色”基因到总则编和相关分编中、新增居住权这一新型用益物权、明确夫妻共同债务范围、增加打印或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的具体规则……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民法典中充分彰显。
“对隐私权专门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是人格权编的一个亮点。”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鲁晓明表示,这体现了民法典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长期关注环保事业的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说,21世纪的民法典与19世纪、20世纪的民法典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回应一些现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显然是典型的现代问题之一。
05
为什么说民法典是集大成者?
我国民法典立法历经百年,从一穷二白到邯郸学步,再到自主创新,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法体系,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事立法工作,民事立法与改革开放同步,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集大成者正是即将诞生的民法典。
民法典编纂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和民法自身积淀的优秀成果。民法是一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领域。它从罗马法发端,经过《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民法典》。经过长期积淀,我们的民法成果非常丰厚。此次民法典编纂继受民法的优秀成果和民法研究的丰富成果,尤其是中国学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优秀民法研究成果。除此之外,民法典编纂还吸收了我国丰富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

E. 法考民法侧重点是

法硕和法考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准备考法硕和法考,我建议你先考法硕,内再考法考。
其次,我建容议你用《考点解析》,考点解析是考试分析和联考指南的升级版。采用双色印刷、有特殊符号标记重点、难点、考点。考点后方都有历年真题。考点在哪里一目了然。重点、难点、考点在哪里一目了然。而且有试读,你可以看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F. 2018司法考试改革后民法怎么学

2018年司法考试改革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事情,在此改革风云变化之际,学生选择正确方法复习是通过2018法考的重中之重。对此今天天平者法考为大家介绍一下:2018司法考试改革民法怎么学。

民法复习第一步:明确考试特点

理解法条适用:

法考不是一个你背法条就能顺利通过的考试,学生学民法需要注重理解,需要对所有重点法条及重点考点——如表见代理、一物数卖、无权处分、善意取得、缔约过失、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之区分等——的理解。

注重实例分析:

民法知识多以实例形式考察,所以即便考生将法条规范记忆得一字不差,但只要不能准确理解且具备分析应用能力,那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案例题均极易出错。

考点重复率:

民法科目存在一些重点考点,这些重点考点占据每年考试相当的分值比例,考生可通过有效把握这些重点考点来提高成绩。如合同的效力样态、表见代理、多重买卖、债权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效力的区分、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观念交付、地役权、担保的竞合、债权人的代位权与撤销权、违约责任承担方式、买卖合同风险负担、转租、责任竞合、著作权归属、著作权限制、无效婚姻、离婚财产处理、代位继承、侵权责任主体的特别规定等。

转载:http://www.tfakao.com/artdetail/68/0/3661.html

G. 民法总则的通过对2017年司法考试有什么影响

您好,民法总则的通过对2017年司法考试肯定有影响,每年新通过的法律,当年的司法考试都会考。民法总则的通过,2017年司法考试变化考点,主要有以下十二个:
变化考点1
自然人出生、死亡时间按照以下顺序认定:“出生证明记载→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其他证明”,改变了《民通意见》规定的“户籍证明记载→出生证明记载→其他证明”的顺序。
变化考点2
第16条:胎儿在涉及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方面,视为具有权利能力,但其分娩时为死体的除外。
该规定将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从《继承法意见》第45条确立的遗产“特留份”制度扩大到“接受赠与”。
变化考点3
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起点从《民法通则》中的10周岁改为8周岁。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修改,不妨走访幼儿园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变化考点4:监护制度
(1)取消“有关组织指定前置”,有关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2)增加规定“临时监护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遗嘱指定监护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监护”,即完全行为能力人“未雨绸缪”,与相关主体事先协商确定自己日后的监护人。
(5)规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监护人资格与“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义务分离,即被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继续履行相关义务。
变化考点5: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1)确立财产代管人“轻过失免责”规则。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时间的认定:一般情形为“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特殊情形为“意外事件发生之日”。
(3)规定撤销死亡宣告后婚姻关系自行恢复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愿自行恢复。
变化考点6: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去“合法性”
《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于是存在“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之实质区分。《民法总则》果断去掉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即只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变化考点7
(1)不再区分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只要行为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在满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为能力范围实施的行为,均效力待定。
(2)该规定结束了旧法时代对“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效力区别评价的局面(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单方行为一律无效,合同行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变化考点8: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民法通则》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采取一刀切的规范模式:主观标准1年。
《民法总则》将其分为三种情形:
(1)欺诈、显失公平——主观标准1年;
(2)胁迫——胁迫行为结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误解——主观标准3个月。
此外,上述三种情形均受最长除斥期间5年(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变化考点9:无行为能力人不能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一规定改变了《民通意见》确立的“无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接受奖励、报酬、赠与等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有效”规则。这就意味着,无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
变化考点10:新增“虚假的意思表示”效力规则
(1)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
(2)被(虚假行为)隐藏的法律行为——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理,也即可能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关键看其是否符合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变化考点11: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的效力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的效力规则——效力待定,而不是无效。
变化考点12:职务代理
(1)执行单位(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以单位名义从事的法律行为,对单位发生效力。
(2)单位对工作人员职权的内部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职务代理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一般采取概括授权方式。根据该规定,工作人员只要是执行工作任务对外实施法律行为,即便没有详细具体授权,或者超越内部授权限制,也构成有权代理,由单位承担行为后果。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H. 2020专升本民法必背考点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指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确立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是自愿设立的。

3、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3、民事法律关系客体。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1、财产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单一民事法律关系和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4、权利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意义:

民事法律事实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基本特征为客观性和法定性。民事法律事实的意义在于能引发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包括以下情形:

1、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2、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即民事法律关系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3、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包括绝对消灭和相对消灭。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1、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

2、人的行为。指与人的意志有关,直接体现人的意志,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8)民法重要考点扩展阅读:

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分类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规范只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它本身并不能在当事入之间发生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例如,民法规定了租赁关系,指出了产生租赁关系的各种条件,但该规定并不是租赁关系,而只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当事人之间要建立租赁关系,就需要有一个客观情况,即订立租赁合同这种客观情况就是租赁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中是否包含当事人的意志,也可以把民事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类:

1、事件

指与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事实。例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的经过等。这些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一旦发生,便会在一定的主体之间发生、变更或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例如,人的死亡会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使时效完成,从而使原有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等。

2、行为

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与当事人意志直接相关的客观事实。例如签订合同、实施代理等。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凡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引起某一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这种由几个法律事实共同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情况,称为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例如遗嘱继承关系的发生,即要有有效的遗嘱行为,又要有遗嘱人死亡的事实,遗嘱行为和遗嘱人死亡两个法律事实,就是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热点内容
婚姻法心得感想 发布:2025-04-25 13:55:23 浏览:508
法律草案民法 发布:2025-04-25 13:50:14 浏览:663
劳动法工作每月360小时 发布:2025-04-25 13:50:12 浏览:572
2015经济法基础讲义 发布:2025-04-25 13:49:26 浏览:549
2016经济法基础侯永斌第二章 发布:2025-04-25 13:43:53 浏览:911
作为大学生如何加强学习法治观念 发布:2025-04-25 13:31:37 浏览:763
静安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5 13:29:58 浏览:810
行政法密切相关论文 发布:2025-04-25 13:29:46 浏览:424
法治化要求 发布:2025-04-25 13:26:49 浏览:329
国际经济法的案例分析 发布:2025-04-25 13:26:46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