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有哪些变化

民法总则有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 2020-12-29 22:09:13

A. 民法总则给普通人带来哪些变化

民法总则给普通人带来变化如下:
1.尊重民事主体的自主判断
民法总则在第一章基本规定内里明确,民事容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民法总则在重视和贯彻人文关怀理念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很多条文都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民法是人永远走不出的网,可以说一个人从“进入摇篮”之前到“进入坟墓”之后,都会受到民法总则的关注。
3.体现了对家的重视
民法总则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4.  对21世纪人们的社会生活作出回应
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供参考。

B. 民法总则对民事主体的规定有哪些新的变化

一是《民法总则》对旧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内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容“利害关系人”修改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认定恢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修改为“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并单独增加一款列举了“有关组织”的范围;撤销监护人资格申请主体,从“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修改为“有关个人或者组织”。

二是《民法总则》增加了一些新规定。如新增了胎儿利益保护条款、捐助法人决定可撤销条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权益保护条款。

三是旧法有规定或明确的,但《民法总则》没有规定或明确。如旧法明确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主体中“利害关系人”的具体范围,而新法却没有明确;旧法规定了宣告死亡申请主体的顺序,新法却没有规定。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对相应民事案件的起诉、申请主体进行准确界定,对做好《民法总则》施行后的民事立案和审判工作至关重要。

C. 《民法总则》施行后,起诉主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您好,《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相比,部分民事案件起诉、申请主体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一是《民法总则》对旧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利害关系人”修改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认定恢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修改为“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并单独增加一款列举了“有关组织”的范围;撤销监护人资格申请主体,从“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修改为“有关个人或者组织”。
二是《民法总则》增加了一些新规定。如新增了胎儿利益保护条款、捐助法人决定可撤销条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权益保护条款。
三是旧法有规定或明确的,但《民法总则》没有规定或明确。如旧法明确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主体中“利害关系人”的具体范围,而新法却没有明确;旧法规定了宣告死亡申请主体的顺序,新法却没有规定。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对相应民事案件的起诉、申请主体进行准确界定,对做好《民法总则》施行后的民事立案和审判工作至关重要。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D. 民法总则54条有哪些改变和意义

您好,民法总则第54条的突破点:
总则第五十四条规定:“自然人从事工商业经营,经依法内登记,为个体工容商户。”该条款为“在家办公”这种新经济主流生产生活方式扫清了法律障碍,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为新经济打开大门的国家。
对照修改前的法律,《民法通则》第26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总则原规定:自然人经依法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其实质性的改变在于:原规定中,自然人须先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才能从事工商业经营。而现在的规定是,自然人不登记,也可以凭自然人身份从事工商业经营;如果登记,则可以转为以个体工商户身份从事工商业活动。
二、民法总则第54条的意义
总则第五十四条意味着——自然人有权营商,依法登记的,是个体工商户;不登记,不叫个体工商户,但并不意味着无权营商,总则这样规定,不仅是对线上自然人营商地位的保障,还是对线下自然人营商进行赋权,彻底破除登记才准许经营的桎梏。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E. 民法总则对民事主体的规定有哪些新的变化

一是《民法总则》对旧法作出了一定的修改。如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利害关系人”修改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认定恢复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申请主体,从“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修改为“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并单独增加一款列举了“有关组织”的范围;撤销监护人资格申请主体,从“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修改为“有关个人或者组织”。

二是《民法总则》增加了一些新规定。如新增了胎儿利益保护条款、捐助法人决定可撤销条款以及英雄烈士人格权益保护条款。

三是旧法有规定或明确的,但《民法总则》没有规定或明确。如旧法明确了宣告失踪、宣告死亡申请主体中“利害关系人”的具体范围,而新法却没有明确;旧法规定了宣告死亡申请主体的顺序,新法却没有规定。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对相应民事案件的起诉、申请主体进行准确界定,对做好《民法总则》施行后的民事立案和审判工作至关重要。

F. 新的民法总则有哪些变化

问:
新的民法总则有哪些变化?
答:
一、新增条款

1、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2、 第一百九十一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
3、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本条规定了部分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时效规定》第一条仅规定了部分债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时效规定》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4、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5、第一百九十八条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6、第一百九十九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

G. 民法总则提案有哪些亮点变化

对于民事法律的抄适用规则,草案袭规定:一是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二是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比如著作权法、专利法、保险法等,这些法律很难也不宜纳入民法典。
民事主体: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
尚未出生的孕宝宝能主张权利吗?尤其是当涉及遗产继承或是损害赔偿的时候,这个问题尤为现实。今后,这样的问题或许将不再有疑问。与民法通则相比,总则草案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总则草案还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规定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样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

H. 民法总则带来哪些新变化

一、新增条款

1、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2、 第一百九十一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
3、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本条规定了部分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时效规定》第一条仅规定了部分债权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
《时效规定》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4、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5、第一百九十八条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6、第一百九十九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I. 新民法总则关于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哪些变化

1、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专

2、二人以上依法承担按份责任,属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

3、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

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

《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J. 民法总则的内容新增的有哪些变化

你好,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从十岁下调至八岁
此次修改的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总则规定,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构建了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监护制度
总则针对未成年人监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对监护制度作了以下完善:
1.调整了监护人的范围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有监护意愿和能力的社会组织增多,由这些组织担任监护人可以作为家庭监护的有益补充,也可以缓解国家监护的压力。这些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应当具备的信誉、财产状况等条件,可以由相关法律具体规定。
此处变化引人关注,它更加强调了民政部门的国家监护职责。此前实施的民法通则规定,无监护人的未成年人由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而民法总则则指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担任。
从“无监护人的未成年人”到“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从“由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到“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对以往法律属于一种完善。
2.完善了撤销监护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父母家暴儿童、遗弃儿童的现象不时发生,针对此类监护人,民法总则也做了相应规定。总则规定,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依法指定新监护人,并对提起撤销监护诉讼的主体、适用情形、监护人资格的恢复等作了明确规定。
总则规定,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根据有关人员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为其制定新监护人。
特定情况指的是,当监护人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或者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三、对胎儿利益的保护
按照现行民法通则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总则在继承法规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对胎儿利益的保护,"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四、弱势群体保护的衔接规定
总则对弱势群体民事权利的特别保护也作了衔接性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五、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请求损害赔偿的特殊诉讼时效,满18岁后仍可追诉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如果青少年在未成年时期遭遇了性侵害,即便当时没有主张自己获得民事赔偿的权利,追究侵害方的责任,年满18周岁后仍可以“秋后算账”。

热点内容
饲料厂生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6 04:03:36 浏览:840
婚姻法去身故保险金 发布:2025-04-26 03:40:30 浏览:294
2014陈印二建法规视频 发布:2025-04-26 03:39:47 浏览:162
婚姻法ppt演示 发布:2025-04-26 03:30:44 浏览:858
法院抓好党建工作 发布:2025-04-26 03:25:24 浏览:168
司法拍卖报名 发布:2025-04-26 03:19:32 浏览:857
铝业公司规章制度牌 发布:2025-04-26 03:06:12 浏览:811
2016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发布:2025-04-26 03:06:07 浏览:767
石俊松律师 发布:2025-04-26 03:05:54 浏览:469
广东德赛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26 03:01:08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