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禁止
① 刑法中禁止类推解释,还是禁止对被告人不利的类推解释
司法解释以后,我们所说的禁止有罪类推,是禁止不利于被告的类推。 任何案件存疑时,都要作出有利被告人的判决
② 刑法《从业禁止》相关问题
被判不得在电信行业从业必然要吊销他的营业执照而且不得重新换名取新的营业执照
③ 刑法上“禁止重复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罪行均衡原则即罪来行相源适应原则,是我国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一,基本含义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在适用刑法时,应将刑罚的轻重与行为人的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制刑、量刑、行刑各个环节均应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罪行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第五条规定的内容:《刑法》第五条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④ 在刑法学上“禁止重法溯及力既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即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用最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回”的准则。
刑法的该规定主要是答针对我国1979年旧刑法和1997年现行刑法之间的矛盾问题,且主要是针对新刑法溯及力的问题。即新刑法对公布之前的行为是否认为是犯罪问题,以及如何适用等问题。
“从旧兼从轻”原则具体举例说明:
首先,当遇到一个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
其次考虑,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其次,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
最后,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适用旧法还新法,既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我国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除了刑法适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都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⑤ 凡是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就是犯罪。这是哪一类型的犯罪概念
新《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个其实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主要指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成文法主义,它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主要是指《刑法》中规定的每个犯罪的具体量刑标准都是法律事先规定的。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包括以下这些:
(1)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5)明确性。明确性表示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定运用的对象。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法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o.o
⑥ 刑法中的禁止类推解释中不禁止对有利于告人的类推解释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1、意思:我国刑法暂不适用类推解释,刑法中有文理(义)解释、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体系解释、法意解释、目的解释以及补正解释,但是根据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不适用类推解释,但类推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除外。
形式侧面禁止类推解释,是禁止一切类推解释。因为类推解释导致刑法的规定适用于相似的情况,然而,只要两种现象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人们就可以说它们具有相似性。于是,任何行为都可能与刑法规定的行为相似,都有被定罪量刑的危险。
2、例子:《刑法修正案九》第34条将刑法第302条修改为:“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由于“尸体”不包括骨灰,因此将“尸体”解释为包括骨灰属于法律所禁止的类推解释,但立法者认为侮辱骨灰同样侵害了公众对骨灰的虔敬感情,理应得到刑法的保护,那么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使其成为刑法所保护的内容。
(6)刑法的禁止扩展阅读:
司法解释禁止类推解释
司法解释是沟通立法与司法的桥梁,对于刑法适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下,司法解释是有限度的,超越这种限度的司法解释是越权的,也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司法解释不能采用类推解释的方法。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按照刑法中最相类似的条文加以解释。
因此,类推解释是以法无明文规定为前提的,类推解释使刑法适用于法无明文规定的行为,因而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是应予禁止的。同时,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张解释,由于解释已经超出刑法条文词义的范围。因而也是违背罪刑法定的,不应允许。
⑦ 刑法中的从业禁止怎么适用
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根据该条款规定的内容,笔者认为法院要对被告人适用“从业禁止”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犯罪行为,即以行为人构成犯罪为前提;
第二,行为人是利用职业便利实施了犯罪,或者是实施了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职业”是指性质相近的工作的总称,是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一方面该法条所说的“职业”并没有特殊的要求,他可以是任何劳动领域、任何岗位的人员,只要其利用了职业的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了违背其职业特定义务的犯罪的,都可以成为宣告“从业禁止”的对象,也就是说适用“从业禁止”的“前提犯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例如:某从事家政服务职业的人员利用其看护老人的便利,实施了虐待老人的犯罪行为;某人是从事刻章业务的个体户,利用其职业便利伪造了大量的公文、印章构成犯罪的等等,法院都可以根据其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对其宣告从业禁止。
另一方面,这里的“职业”当然也包含了“职务”,即利用职业便利包含了利用职务便利,违背职业的特定义务也包含了违背职务的特定义务,因为职务是职业的下位概念。因此,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了犯罪,自然可以成为“从业禁止”的对象,如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
第三,行为人因实施该犯罪而被判处了“刑罚”;根据该法条规定,被禁止从业的人员是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假释之日”起禁止从事相关职业,因此行为人因实施犯罪被判处的“刑罚”,应当是可以被“执行完毕”或者被“假释”的,所以这里的“刑罚”至少应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管制的情形,因为这三种刑罚均存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而且根据刑法规定管制期间可以适用管制禁制令,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内从事特定的活动,据此精神,当法院对被告人判处管制时如认为在其管制期满后仍有必要限制其从业的,当然可以宣告“从业禁止”。
但对于无期徒刑、死刑包括死缓来说,不可能刑罚执行完毕,从这个角度讲,死刑和无期徒刑应该不包括在内,但又因为死缓和无期徒刑均可以减刑,所以在死缓、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之后还是有适用“从业禁止”的可能的,而且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所以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被告人在“被裁定假释之日”也可能被宣告“从业禁止”。
另外,这里的“刑罚”,应该是指主刑,不包括附加刑,也就是说刑罚执行完毕不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附加刑的执行。同样,被告人被判处缓刑的,因为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并不存在刑罚执行完毕的问题,所以缓刑也不包含在内。
第四,人民法院根据该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认为有必要宣告“从业禁止”;也就是说法院在决定适用“从业禁止”条款时,要综合考虑被告人利用其职业便利或违背其职业要求所实施的犯罪情况,认为在对被告人被判处刑罚后,被告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假释之后仍有再次利用其职业便利实施犯罪的可能和危险的,为了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公众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
满足了上述四个条件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就可以对其宣告从业禁止了,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被告人一旦被宣告了从业禁止,就意味着其要承担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在三至五年内不得再从事相关的职业的法律后果,这个法律后果虽然不是刑罚,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刑罚给被告人所带来的制裁更严厉,因为它在一定期限内剥夺了行为人继续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因此,法官在对被告人适用“从业禁止”时应当谨慎,在确实认为被告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与其职业有密切关系,而且确有可能再次利用其职业实施犯罪的,才可以宣告“从业禁止”。
(二)违反“从业禁止”的法律责任
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第二款规定,“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款规定了行为人违反“从业禁止”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即行为人违反了“从业禁止”的规定,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也就是由公安机关视其违法的具体情况依据相关行政处罚法律给予处罚。
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四款关于违反管制禁止令的规定,是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拘留、罚款的处罚,因此,违反“从业禁止”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给予行为人的处罚形式也应该是以罚款、行政拘留为主。对于违反“从业禁止”,情节严重的,刑法规定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定罪处罚,目前违反“从业禁止”情节严重的情形,法律尚未作出详细规定,实践中建议也要谨慎把握,至少应当与拒执罪的情节严重程度相当。
(三)“从业禁止”的执行机关
法院在对被告人宣告“从业禁止”后,应当由谁执行?目前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在一些规定了保安处分制度的国家中,对于保安处分的执行机关通常有三类:
一类是矫正机构,即由社区矫正机构对行为人进行监督和改善;一类是决定机关,即做出保安处分决定的机关也同样承担着监督行为人是否执行该决定的责任;还有一类是警察机构,因为警察机构承担了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其更方便于对行为人进行监视和控制。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法院即是“从业禁止”的决定机关,同时又与公安机关共同承担了对违反“从业禁止”的行为人进行制裁的职能,
因此,笔者认为由社区矫正机构对法院宣告了“从业禁止”的人员进行监管和执行更具有合理性,而且在目前我国各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区矫正机构的情形下,由社区矫正机构承担这一职能也更具可行性。
⑧ 刑法修正案九的“从业禁止”是什么意思
条文共有四百五十二条,但罪名没办法数清,因为刑法中没有规定“罪名”,只是对犯罪行为和处罚进行的规定,“罪名”这个概念是司法上加进去的。
⑨ 禁止拒绝裁判原则为什么不适用于刑法
两者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不一样。所处理的法律对象。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