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的非伦理
Ⅰ 商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商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指由营利性主体从事营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Ⅱ 商法的特征
具有调整行为的营利性特征,又具有商主体严格法定等原则。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商事关系。
在我国,商人主要包括:
(1)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
(2)合伙企业:与独资公司相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组织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业法人;
(4)联营企业:联营企业(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组成的经济组织。
(5)外商投资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2)商法的非伦理扩展阅读
商行为的规制原则主要有三种:
(1)主观主义原则。主观主义原则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商行为的具体形态,并以列举的方式揭示出商行为的范围。大陆法系国家采用主观主义立法原则的主要有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
(2)客观主义原则。客观主义原则的立法理念是以行为的客观性作为出发点来确定商事行为。《法国商法典》创造了这一原则,而《西班牙商法典》则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原则。
(3)折中主义原则。折中主义原则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观主义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基础上,依据行为的客观性和商人的经营方法两个标准来确定是否属于商行为。日本现行商法典和法国修改后的商典法采取该立法原则。
Ⅲ 简述市场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非伦理行为主要有哪些
我国的营销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伦理法则:公平法则、诚信法则和发展法则。不符合公平法则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营销领域的歧视问题、盗版问题和垄颂旅猛断问题等;而不符合诚信法则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假冒伪劣问题、价格欺诈问题、不正当交易等;不符野桥合发展法则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对公益事业镇御的缺失和没有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
您好,先讨论私法范围内的民法与商法的区别,
调整对象不同:商法一般不调整人身关内系,容而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目的不同:商法具有明显而直接的盈利性目的,而民法不一定,也可以是非盈利的。
主体不同:民法为自然人,法人,合伙;而商法为商法人,商自然人,商合伙强调盈利性
特性不同:民法有较强的民族习惯性,伦理性;商法则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国际性,伦理性较弱
价值取向不同:民法追求公平原则;商法追求效率原则
然后讨论刑法与民商法
首先是法律性质不同:刑罚是公法,民商法是私法
调整方式不同:民商法多采用任意性规范,尊重意思自治,具有很强的任意性;刑法,则主要是强行性规范,注重干预管理
目的不同,民商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私人的利益与自由,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刑法的主要目的是包含维护保卫国家安全,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经济基础,公民各种合法权利,社会秩序。
范围不同:刑法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
法律结果不同:刑法的法律结果是承担刑事责任,犯罪人接受刑罚,多受身体限制
民商法的法律结果是承担民事商事责任,进行赔偿,交还原物等等
望采纳
Ⅳ 企业如何防范非伦理商业行为
第一
企业领导者认为这样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家的利益。毫无疑问,企业非伦理行为的发动者和推动者都是企业的领导层。但是,他们认为,所有的好处并非领导者个人所得,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只要是自己没有得“独食”,就可以走得正,行得端,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例如,私设小金库,本身就是干扰国家金融秩序的行为,当然也是企业非伦理行为,然而,企业领导者认为,在国家政策太严格的时候,从自己企业私设的小金库里拿出钱来改善企业职工的福利,这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有些企业领导者还认为这样做自己的心中十分坦然,他们还借此来扩大自己在职工心中的影响。实际上,企业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就是非伦理行为,他们在这里把评价自身行为善恶的标准搞错了,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变为本企业职工的利益,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在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讨好本企业的职工。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不仅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于不顾,而且把道德规范也丢在一边了,他们一味沽名钓誉的心理暴露无遗。从深层次说,在企业非伦理的氛围中,有些企业领导确实能在职工中树立威信。现代企业职工的主流是应当肯定的,但是,也有个别人的短视行为十分严重,他们只关心自己得到了多少实际利益,不关心国家利益损失了多少。这种职工的心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不健康的社会意识,而且也成为社会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反过来孵化出一批善于经营企业非伦理行为的“能人”。
第二
企业非伦理行为的不正当获利必须要分配给企业的多数个体。企业中的多数人明知企业非伦理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因为大多数个体都是获利者,所以,他们往往表示默大顷认或者支持。从理智上讲,他们知道这种企业非伦理行为得到的是不义之财,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认为这样是不道德的。反而当这种行为遭到非议时,他们还会集体站出来为之辩护。从这个特征中我们还认识到,企业非伦理行为要想维持中仿迹下去,关键在于要使多数职工分享到不正当利益。有些领导在这时心理就有不平衡现象,他们担当的风险与他们所得到的利益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或者用暗箱操作的办法,或者实行公开的差等分配使自己多得一些利益,即使这样,职工也不会认为这样是不道德的,因为他们也得到了利益。群众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也找到了平衡点:领导吃肉,群众喝汤总比喝西北风好多了。
第三
企卖并业非伦理行为还会有自己一整套对付各级部门严格审查的办法。有的企业领导对上级的诸如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无动于衷,他们想的是如何对付政府部门的严格审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对策打倒政策”。例如有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集体弄虚作假,虚造亏空,掩盖经济问题。在集体弄虚作假的情况下,参与其中的集体成员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核心人物,党政干部居多。由于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企业非伦理行为有了组织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又使企业不道德行为有了某种似乎合理合法的依据,使之呈恶性态势发展下去。
Ⅵ 简述民法与商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民法与商法同属私法范畴,是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
2、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一般规定,商法上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化和特殊化。
3、民法的物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物权制度则是对商事交易中的物权制度作出的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物权制度为前提。
4、民法的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债权制度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特殊规定与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债权制度为基础。
区别:
1.、对应的主体不同
民法调整的主体是民事主体。
商法调整的是商事主体。
2、调整对象不同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
商法调整的是营利性主体即商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所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
3、主体范围不同
民事法具有适用主体广泛性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公众。
商法则具有适用主体限定的特点,仅适用于商主体。
拓展资料:
民法与商法比较,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者凭借的社会经济基础有所不同
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市民社会个体在生活交往过程中因为生活的需要产生的,民法伴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商法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与依托的、商法的产生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现代商法不再是维护商人特殊利益的法律,已经变成了规范商事组织和商事活动的法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商法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市场主体、维护交易安全。
(二)两者的价值追求目标有所不同
民法以追求其主体人格独立与被尊重为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即伦理色彩。民法在对主体调整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公平,注重的是对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归属的调整,更加强调人格的独立,是立足于民事主体的个体权利,以权力为本位的私法。
而商法的价值追求目标,在于使社会生产的效率能够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质,即经济学色彩,商法是以从事商事经营的商人为其主体性,这种特定的主体阶层及其营利之目的就决定了它的功利性,商法更强调安全、效率,这些都与其生产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两者制度构建的主要立法技术有别
民法实行为法,因为民事主体的主体地位是“自然”的,它是一种生理过程,客观地说它只需要法律给予确认而没有必要赋予其主体资格。民事规范只是民事主体的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以及在长久的生活交往中的一般性规则。
而商事主体的地位却不是自然就有的,它是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获得的,商人是因职业而形成的一种身份。商法既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同时也就是市场经济运作技术规则在立法层面的集中反映,所以它的制度设计采之以“组织兼行为法”。这是因为商法既有对商事主体的制度的规定又有对商事主体行为的规范。
Ⅶ 立法的技术性规范和伦理性规范区别在哪里比如商法规范具有技术性而民法规范具有伦理性,为什么这么说
民法条款来绝大多数属于伦理条款源,即凭社会主体的简单常识和伦理判断就可以确定其行为性质,而不需要当事人有很强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而商法是将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基本运作方式等写入其中的法律规范,由此决定了商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