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司法
『壹』 刑诉法对脱逃犯的规定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 第316条当中有提到关于逃脱犯的规定,逃脱犯的犯罪主体都是属于已经被定罪了的。一般都是只在关押的场所之内通过各种渠道自行脱离,对待这部分人员通常称之为逃脱犯。其实脱离监押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刑诉法 对脱逃犯的规定是什么? 刑诉法对脱逃犯的规定是什么? (一)客体要件。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 对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进行拘留、 逮捕 、 羁押 、监管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施加于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罪犯的法律强制措施,是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同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对其所采取羁押、监管,是犯罪嫌疑入、被告人、罪犯必须遵守的义务。如其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活动。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的行为。 羁押场所主要是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少年犯管教所等。另外,押解犯罪分子的路途中,也应视为监管场所范围。行为人的逃跑方法有使用暴力脱逃与未使用暴力脱逃两种,未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寻找机会,创造条件,乘司法工作人员不备而逃跑。使用暴力脱逃,是指行为人通过对司法工作人员施以殴打、捆绑等暴力行为,或者威胁、恐吓等胁迫行为,而摆脱其监管控制。从人数上看,有单个人逃跑的,也有数人共同逃跑的。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脱逃,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脱逃的形式属于量刑情节。但是,如果脱逃中犯有重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对于多数人集体脱逃的,应按 共同犯罪 论处。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依照本法与 刑事诉讼法 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 1、依法被拘留、被逮捕的未决犯; 2、已被判处 拘役 以上 刑罚 ,正在劳改机关服刑的已决犯。 只有上述两种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被 行政拘留 或 劳动教养 的人逃跑的,不构成本罪。 被错抓、错判的人,独立实施脱逃行为的,不构成本罪。但可以以参与其他人脱逃行为的方式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与刑罚的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犯人获准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确实因故未能按时返回监狱,就不能视为 脱逃罪 。 《刑法》第316条第1款规定了脱逃罪:“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5年以下 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 逃脱罪已经侵犯到了我国司法机关对于犯人的一种正常的管理秩序,所以说刑法当中也是规定对次行为量刑一般都是在五年以下的,而且也一定就是通过某些方法从关押的场所当中直接脱离的,被准许探亲回家办理丧葬事宜的,没有按照规定返还监狱也视为逃脱。
『贰』 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为了逃脱法律的严厉惩处,在明知侦察机关已经立案或人民法院已受理案件的情况下,积极实行措施妨碍侦查或审判,这种行为必然会不容于律法。那么,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为您详细讲解!追诉期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后果
《刑法》第八十八条【追诉期限的延长】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构成逃避侦查和审判的条件
根据《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的规裂数缺定及前述分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构成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时间条件
行为人的逃避侦查行为须发生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按照管辖范围,对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案件予以立案并开始进行侦查以后;逃避审判的行为须发生在人民法院依照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判管辖的规定,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者被害人自诉案件以后。如果妨碍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不是发生在上述时间段内,而是发生在侦查机关立案侦查之前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前的,除非行为人的行为持续至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否则均不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行为。同时,如果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受理案件时本身就已经超过追诉时效,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逃跑、藏匿等行为,也不能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二)主观条件
逃避侦查或者审判是否以行为人明知为必要,有客观说和主观说之争。客观说认为,无论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事实,只要逃避行为发生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的,均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都适用追诉时效无限延长的规定,无论逃避多久,司法机关都有权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主观说认为,只有行为人认识到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情况下逃避的,才属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4)相比较而言,主观说更符合刑法条文的规定,也更符合司法工作的实际。理由在于:其一,从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来看,逃避的对象是侦查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或者法院的审判活动,且逃避指积极的外在活动,应以行为人对逃避对象的认知为前提,如果行为人并未认识到司法机关对其刑事追诉活动,仅因其有逃跑、藏匿行为毕信,就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缺乏对行为人进行责难的心理基础,有客观归罪肆辩之嫌。其二,如果不以行为人明知为前提,将使刑法关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追诉时效无限期延长的制度归于无用,成为司法机关滥用权力的借口。因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侦查机关就可以立案侦查,案件的追诉时效就可以无限延长,行为人在任何时候归案均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与刑法的谦抑性和追诉时效制度本身的价值相违背。
同时,行为人对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对案件受理的明知包括确定明知和应当明知。确定明知是指行为人事实上知道,如侦查机关已经对其进行讯问、采取强制措施,人民法院已告知其已受理检察机关或者自诉人对其犯罪行为的控诉等。应当明知是指根据行为人作案的具体情况和案后情势,推定其应当知道侦查机关已对其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对其犯罪行为的控诉,应当明知是一种推定的明知。在应当明知的前提下,同样应以侦查机关实际的立案侦查或者法院实际的受理案件为条件,才能认定行为人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如果只是推定行为人明知侦查机关会立案侦查或者法院会受理案件,但侦查机关没有立案侦查或者法院未受理案件的,也不能认定行为人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三)客观条件
行为人实施了足以妨碍侦查或者审判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但其行为在正常的追诉期限内受到了刑事追究,其妨碍行为也不应认定为逃避侦查和审判。逃避侦查或者审判行为的认定,要结合诉讼时效、诉讼时效延长制度的价值来考量。如果对逃避侦查或者审判作过于宽泛的理解,追诉时效制度会丧失应有的意义。(5)但是,如果界定范围过窄,则可能使本应受到刑事追究的犯罪分子逃脱法网。笔者认为,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手段:第一,行为人实施逃跑、藏匿行为的;第二,行为人在案发后使用化名、别名,实施整容、变性手术,以隐匿其身份的;第三,行为人在案发后实施串供、指使他人作伪证、毁灭证据行为的。对于第三种情形,有观点认为不应认定为逃避侦查或审判。其实,行为人在案发后实施的串供、毁灭证据等行为属于故意行为,对侦查、审判的妨碍程度,可能远远超过单纯的逃跑、藏匿行为。串供、毁灭证据等行为甚至可能使整个案件证据不足,行为人借此逃脱刑事责任追究,因此,宜将此类行为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另外,对于行为人在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作虚假供述、否认抵赖罪行等行为,不宜认定为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理由在于:行为人不如实供述,虽然对侦查或者审判有妨碍,但是应当看到:一方面,这种行为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另一方面,行为人也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证明行为人有罪的责任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不能将侦查机关不能取得有罪供述的责任归咎于行为人,进而延长其追诉期限,这对行为人而言是不公正的。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在追诉期内积极实施措施逃避侦查和审判的,可以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而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逃避侦查和审判,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叁』 自首的认定司法解释是什么什么情况不算自首
自首认定司法解释
罪刑法定是当代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开宗明义,量刑的基础与定罪一样,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自首是法定的量刑情节,只有对自首情节的正确认定,才能保证量刑的准确得当。
根据刑法规定,关于自首的定义,《刑法》第67条第1款已作明确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据此,认定自首必须同时具备两项基本要件。一是必须自动投案;二是必须如实地供述自己的罪行。
司法实务中,考虑犯罪分子因形迹可疑或犯数罪中的部分罪行已被司法机关侦查发现,为鼓励其积极认罪、悔罪和节约司法资源,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自首情节认定的基本规则
1、符合法定要件
根据刑法规定,自首必须同时具备“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项要件。
关于“自动投案”的规定,根据最高法《解释》和《具体意见》的规定,共有12种情况可认定为“自动投案”。具体如下:
(1)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
(2)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
(3)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4)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
(5)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6)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
(7)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
(8)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
(9)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的;
(10)在司法机关未确定犯罪嫌疑人,尚在一般性排查询问时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
(11)因特定违法行为被采取劳动教养、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强制隔离戒毒等行政、司法强制措施期间,主动向执行机关交代尚未被掌握的犯罪行为的;
(12)其他符合立法本意,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
此外,对交通肇事后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的,也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
『肆』 不法分子有房产,能逃脱法律治裁吗,转移财产就查不出记录吗
如果不法分子拥有房产,但是依据法律被判处罚款或者其他形式的治裁,其房产是有可能被法律机构冻结并进行查封的。此外,为了防止不法分子转移财产以逃避法律治掘答裁旁袜,有可能会对其财产进行冻结或者限制其资金运散激流动。不过,如果不法分子把资产转移到国外或相关司法系统不太完善的地区,那么跟踪和查找资产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强跨境执法合作,以共同对不法分子展开打击和追缉。此外,对于普通人而言,合法并透明地履行纳税和经济义务,同时提高风险意识和不良资产的鉴别能力,也是防范财产转移和损失的有效方式。
『伍』 逃避侦查或审判 监狱逃脱又怎么解释呢
脱逃罪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
刑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一,刑法分则规定,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首败告人、嫌疑人,逃脱司法机关的羁押和监管的行为。从这一罪状表述来看,脱逃罪是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逃出特定的地点,脱逃行为在行为人非法脱离了监管场所时已经完成,因此脱逃罪是一种行为犯,从脱逃行为完成的那一刻就应当开始计算追诉时效。脱逃罪侵害的是司法机关正常兆芹搜的监管秩序,脱逃人在归案之前虽然一直在侵犯这种客体,但是这只是脱逃行为危害结果的持续,而不是脱逃行为族历本身的持续。这如同伤害犯罪一样,伤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伤害结果在被治愈之间,一直处于持续状态。
第二,将脱逃罪认为是继续犯,会造成脱逃罪没有追诉时效限制的事实。
『陆』 为什么现在无人敢偷高考试卷
高考试卷启封前是国家绝密资料,启封后是国家机密资料。所以偷高考试卷属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是一种犯罪行为。
就连高考时的草稿纸都是要收回保存至少半年,如果出现违规舞弊的行为可以作为证据。
另外,要偷高考试卷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但并不是唯一的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了高考成绩而去犯罪,不是正常人的选择。
『柒』 逃脱罪怎么判刑
脱逃罪的判刑: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脱逃罪是依法被逮捕、关押的犯物镇罪分子,为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逃离监禁处所的行为。
脱逃罪的主要特征:
(1)犯罪主体是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服刑的罪犯以及被依法逮捕、关押的未决犯。
(2)侵犯客体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管理秩序。
(3)主观上出于故意。
(4)客观上表现为从监禁场所脱逃,或在押解途中脱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六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劫夺押罩和粗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三百一十七条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暴动越狱或者聚众持械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棚败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捌』 杀了人有可能逃脱法律的制裁吗
可能的,除了一楼说的超过追诉时效跟二楼说的免责事由之外,根据犯罪的构成要件,如果主体不适格即不具备嫌岁刑责能力(不满14周岁或精神病人)或者主观方面没有罪过即杀人的稿者冲时候既不是故意的又不是过失造成的二者任居其一也不用受键歼法律制裁
『玖』 女人为了逃避法律治裁不段的生孩子国家该怎么办
超过两胎,就需要交纳社会抚养费。至于法律制裁,与超生无关。
『拾』 在押犯罪嫌疑人脱逃怎么处理
对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如果逃脱的话,那么公安机关应该对逃脱的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一些需要进行逮捕的,还可以发出通缉令,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追捕归案。犯罪嫌疑人进行逃跑是属于加重罪行的行为。一、在押犯罪嫌疑人脱逃怎么处理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押的犯罪嫌疑脱逃的,公安机关应该对逃犯者抓捕,如果需要逮捕的,可以发出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颂森捕归案。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公安机关发布。
通缉令的发送范围,由签发通缉令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通缉令中应当尽可能写明被通缉人的姓名、别名、曾用名、绰号、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出生地、户籍所在地、居住地、职业、身份证号码、衣着和体貌特征、口音、行为习惯,并附被通缉人近期照片,可以附指纹及其他物证的照片。除了必须保密的事项以外,应当写明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
二、脱逃罪犯罪既遂的标准是碰枝什么
中国刑法学界主要是在司法领域里讨论犯罪既遂的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1)犯罪目的实现说。认为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主张应当以犯罪目的的实现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实现了犯罪目的,为犯罪既遂,未实现犯罪目的则为犯罪未遂。
(2)犯罪结果发生说。认为“行为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即发生了行为的逻辑结果时,就是犯罪既遂”。主张应当以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发生了犯罪结果的,为犯罪既遂,未发生犯罪结果则为犯罪未遂。
(3)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认为犯野吵亩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即犯罪的完成形态”。主张应当以犯罪构成要件是否齐备作为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具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就是犯罪既遂,否则就是犯罪未遂。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是可以对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或者是进行逮捕的强制措施,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到看守所进行羁押,因此在羁押的过程中,如果犯罪嫌疑人逃脱的话,那么需要对其实施抓捕,符合条件的甚至可以发出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