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司法改革
⑴ 捅向法官的刀议论文
上午10时左右,湖北省十堰市中级法院6楼605室,在拿到判决书后,胡庆刚用一柄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捅向了案件的女审判员刘坦。
⑵ 陕西省全省有哪些法院
1、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编制391名,设内设机构及工作部门21个:办公室、政治部(下设人事处<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处>、法官法警管理处<书记员管理室>、宣传教育培训处)、立案庭(申诉审查庭)、刑事审判第一庭、刑事审判第二庭、刑事审判第三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三庭、行政审判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审判监督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工作局(下设综合处、执行一庭、执行二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司法警察总队、司法技术室、财务装备处(行政管理处)、督察室、机关党委。
2、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西安中院)作为西安市的审判机关,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西安市人民法院。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同月25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刑庭庭长任扶中率领18名边区高等法院干部接管国民政府西安地方法院。1949年5月28日,西安市人民法院成立。1955年2月15日更名为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后辖区基层人民法院相继成立。
西安市现辖11区2县,有13家基层人民法院,包括新城区人民法院、碑林区人民法院、莲湖区人民法院、雁塔区人民法院、未央区人民法院、灞桥区人民法院、阎良区人民法院、临潼区人民法院、长安区人民法院、高陵区人民法院、鄠邑区人民法院、蓝田县人民法院、周至县人民法院。截至2022年5月1日,全市法院现有正式干警2132人,员额法官911名。西安中院现有各类工作人员801人,其中政法编干警428人,员额法官172名。2021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44.89万件,法官人均办案406件,占全省法院受理案件数42.3%。其中,西安中院受理案件46430件,审结39764件,收、结案总量均位居全国中级人民法院第6名。
西安地区基层法院:
新城区人民法院
碑林区人民法院
莲湖区人民法院
雁塔区人民法院
未央区人民法院
灞桥区人民法院
阎良区人民法院
临潼区人民法院
长安区人民法院
高陵区人民法院
鄠邑区人民法院
蓝田县人民法院
周至县人民法院
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
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铜川新区长虹路北段,现辖耀州区法院、王益区法院、印台区法院、宜君县法院四个基层人民法院、新区审判庭和13个基层人民法庭。
铜川中院内设机构19个,其中业务部门11个即立案庭(信访工作办公室)、刑事审判第一庭、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三庭、行政审判庭(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审判监督庭、执行工作局(下设执行一庭、执行二庭)、研究室(司法统计科)、司法技术室,行政综合部门8个即办公室、政治部(下设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处、综合处)、审判管理办公室、司法警察支队、监察室、警务科、警政科、法警直属大队。
王益区法院
印台区法院
耀州区法院
宜君县法院
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
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辖三区九县,共12个基层人民法院,48个人民法庭。市中级人民法院内设20个部门,即:政治部、执行工作局、办公室、刑事审判第一庭、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三庭、行政审判庭(与赔偿委员会一个机构两个牌子)、立案庭、审判监督庭、研究室、案件质量评查室、信访室、司法警察支队、司法技术室、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监察室(与纪检组合署办公)、机关党委、机关工会。其中:政治部内设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培训处、书记员管理处。执行工作局内设综合处、执行一庭、执行二庭。
宝鸡地区基层法院:
金台区法院
渭滨区法院
陈仓区法院
凤翔区法院
岐山县法院
扶风县法院
眉县法院
陇县法院
千阳县法院
麟游县法院
凤县法院
太白县法院
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编机构有办公室、政治部(下设组织人事处、宣传教育培训处、考核办)、审判管理办公室、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监察室、法警支队(下设警政警务科、法警一大队、二大队)、刑事审判第一庭、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民事审判第三庭、行政审判庭、赔偿办、审判监督庭、立案庭、信访办公室、执行局(下设综合监督处、执行一庭、执行二庭)、研究室、法技室,共计25个。
咸阳地区基层法院
秦都区法院
渭城区法院
杨陵区法院
兴平市法院
武功县法院
乾县法院
礼泉县法院
泾阳县法院
三原县法院
永寿县法院
彬州市法院
长武县法院
旬邑县法院
淳化县法院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渭南辖区设有1个中级人民法院和11个基层人民法院。中院现设有刑一庭、刑二庭、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行政庭、立案庭、审监庭、执行局、赔偿办、司法技术、审判管理中心、政治部、办公室、研究室、监察室、法警支队、新闻中心、工会和法官培训中心等部门。
渭南地区基层法院:
临渭区法院
韩城市法院
华阴市法院
渭南华州法院
潼关县法院
大荔县法院
合阳县法院
澄城县法院
蒲城县法院
白水县法院
富平县法院
汉中市中级人民法院
全市下辖汉台、南郑、勉县、城固、洋县、西乡、佛坪、镇巴、留坝、略阳、宁强一区十县。
汉中地区基层法院:
汉台区法院南郑县法院城固县法院洋县法院西乡县法院勉县法院宁强县法院略阳县法院镇巴县法院留坝县法院佛坪县法院
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1年1月1日,原安康地区撤地设市,原安康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重新组建为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后正式对外办公。2012年6月27日,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迁至现址办公,办公地点位于本市安康大道三桥头黄沟路口。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辖十个基层人民法院,分别是汉滨区人民法院和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九县人民法院。全市两级法院现共有在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766人,其中市中级法院有在编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118人。
安康地区基层法院:
汉滨区法院
汉阴县法院
石泉县法院
宁陕县法院
紫阳县法院
岚皋县法院
平利县法院
镇坪县法院
旬阳市法院
白河县法院
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1年12月,商洛地区撤地建市,商洛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更名为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4月,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迁至金凤路9号新址办公至今。现内设机构有:刑一庭、刑二庭、民一庭、民二庭、民三庭、行政庭、立案庭、审监庭、执行局、执行一庭、执行二庭、法警支队、政治部、宣教科、老干科、办公室、研究室、监察室、纪检组、司法技术室、司法行政装备室等。
商洛地区基层法院:
商州区法院
洛南县法院
丹凤县法院
商南县法院
山阳县法院
镇安县法院
柞水县法院
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位于延安市南关街,与著名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大礼堂毗邻,其前身延安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于1950年,1997年1月撤地设市后改称现名,现辖13个基层法院、41个人民法庭。全市法院现有法官干警963人(政法编736个,事业编113个),其中法官506人,其他工作人员457名。延安中院现有法官干警96名(政法编100个,事业编9个),其中法官71人,其他工作人员25人,负责审理延安市辖区内法律规定由中级法院管辖的各类一、二审案件,并监督指导全市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2013年,延安两级法院被确定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同志的工作联系点。
延安地区基层法院:
吴起县人民法院
富县人民法院
洛川县人民法院
延川县人民法院
子长县人民法院
延长县人民法院
宜川县人民法院
志丹县人民法院
黄龙县人民法院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
榆林中院下辖12个基层法院,49个人民法庭。全市法院现有正式人员1110人(实有中央政法编制941人,事业编制11人,工勤岗位158人),其中员额法官462名,另有聘任制书记员449名,公益性岗位294名;市中院机关有中央政法编制人员176名,其中员额法官76名,另有事业编制、工勤岗位18名,聘任制书记员72名,公益性岗位86名。市中院有正式内设机构22个,其中,审判执行机构11个,司法辅助机构5个,司法行政机构6个。中院审判大楼占地50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设有大小法庭15个,现代化办公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在西北地区位居前列。
榆林地区基层法院:
榆阳区法院
神木市法院
府谷县法院
横山区法院
靖边县法院
定边县法院
绥德县法院
米脂县法院
佳县法院
吴堡县法院
清涧县法院
子洲县法院
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2006年9月,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恢复重建,下辖西安(含宝鸡法庭)、安康两个基层法院,隶属于西安铁路局。2012年7月,按照党中央关于司法改革的部署,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转隶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最高法关于由铁路法院审理跨区划行政案件的改革意见,2016年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和省委同意,省法院决定在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管辖原涉及铁路案件和部分指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同时,试点跨区划集中管辖西安、安康两市辖区内的行政案件和环境资源案件。西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管辖原由西安市、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管辖西安市、安康市辖区内的重大、复杂一审环境资源案件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自2018年12月1日起,决定由西安铁路运输两级法院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西咸新区辖区内的行政案件。
另外
国家法官学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的前身——西安铁路人民警察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安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85年6月,建校以来,为全国铁路公安机关培养学生和在职民警11500余人,涌现出了“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郭永平、陈建林、何世林、黄国华等多名优秀人民警察。学校曾被誉为“铁路警察的摇篮”,公安部授予人民警察A级培训学校,是陕西省重点中专学校、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⑶ 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行政机关是中国绝大部分法律、法规的执行者,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篇一
在现代社会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大背景下,法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法治通常与人权、自由、平等相联系;而人治在传统观念中通常与专制、等级、特权等相联系。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法治的权力立足点在法,即法律支配权力,而人治的权力归结点在人,即权力支配法律。但是无论是法治或是人治都不是尽善尽美或者是一无是处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人治、法治在中西文明国家的起源
1.人治和法治在中国的起源
西周末期礼崩乐坏,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对法律有着独到见解的思想家。郑国的子产为了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理性预期而“铸刑鼎”,而晋国的叔向坚持地捍卫伦理纲常反对子产的做法,他认为:一方面,用公布出来的法律来治国非治国的基本方略;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培养了人们的拐骗心里贻害无穷,使一个国家的人民变得不淳朴,民风国风低下。从此可以看出儒家把人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主张“为政在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百姓会自觉地效法。相反,国家虽然制定了法律,但统治者带头不执行,那么法律制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政治的得失,关键在于用人的得失。
与儒家相比,法家为了冲破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建立有利于新兴地主的社会秩序而提倡“依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把“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改为公布成文法;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改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把“明德慎罚”改为“严刑峻法”,因此后来才有了“城门立木”、“误期当斩”,秦律也因此被描述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虽然古代的法治和现代的法治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法律在国家中的作用。
2.人治和法治在西方的起源
法治与人治这两种治理社会的理念也曾经在古希腊同样并存。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热烈主张的“贤人政治”实际上就是人治。乌托邦由了解善的人或代表知识的人即哲学家来统治和掌管,哲学家在国家中拥有决定性权力。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有不同的感情思想而法律则不会,他提出了法治思想,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当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已成立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指定的良好的法律,即良法和法律至上原则。坚持法治也是西塞罗一贯的立场,国家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正当而合法,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力的依据,即使是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执政官也在法律的约束之下。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古代的法治、人治虽然在内容上有很大出入,但实质上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绝不是现代意义上所指的法治观念,所以有人认为虽然中国在历朝历代都有相应的法律,但皇权至上,皇权高于法制,所以说到底,中国古代还是人治的社会。
二、人治与法治的对比
1.法治的优点和缺陷
法治指以民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最简单的方法是说,不仅人民受到法律的管治,连统治者本身也受到法律的管治,人民与政府同样被法律约束,要依法守法。国家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的优点:其一,法律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没有感情,不会说话,不能像人那样信口开河,而实行人治容易产生个人独断专行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其二,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即使在贤人之治的情况下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而且还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纵观西方各法治国家,他们之所以能保持国家政权几百年不动摇社会持续发展,与法治国家的治国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法治可以避免因领导人的变换而发生动荡,不管是谁当领导人都要严格按照现有的法律办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历史上并非每位美国总统都属贤能之士,人们却可以容忍他的存在。
法治的缺陷:首先,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限的法律条文是不能完全框定变幻莫测的世界。新情况的出现往往在以前的法条中找不到对应的解决办法,等到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又不能弥补所带来的损失。其次,有人认为“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那他是不用担心会受法律追究的。相反一个人违反法律,他一定违反道德。法律只是对一个人提出了最低、最起码的要求。这个要求是远远低于道德标准的。如果连法律的这种最低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么法律就要以自己的强制力来达到目的了,法律只调整那些对道德构成极大挑战和威胁的情况。
2.人治的优点和缺陷
人治指个人或少数人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人治的优点:法律的制定需要复杂的程序和很长的时间,过去的法律不能应对现实的需要,可人能及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船小好掉头”,个人的决策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和时间,社会成本小,也能够紧扣时代的变迁。人治也是一种精英政治,能最大可能地发挥人的潜能。贤人政治的判断往往比常人的判断可能更正确。
人治的缺点:我们说人治的成本低、见效快、出人才。但这些都得在很完美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它对人的要求就得是贤人、能人、圣人,什么地方差一点都不行。人治的社会里众人的命运被系于个别人的手中,常常因为统治者的喜怒哀乐而改变。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了合理的预期,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的状态下。人治社会最容易充满着危险走向专制。当统治者变得残暴不仁的时候国家的繁荣昌盛马上就成为泡影,我国历朝历代的更替就是人治的典型例子。
三、辩证地看待法治人治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有人认为,儒家人治和法家法治就其实质而言都是人治,中国只有最高统治者才享有完全的自由与权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该批判传统的人治思想。但是,以为法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是对法治错误的迷信。从本质上说,法也是由人制定和执行的,因此,法治和人治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应当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1.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治”与“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反复较量的结果,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是指国家法治化的状态或者法治化的国家,是法治在国家领域内和国家意义上的现实化。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在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使阶级压迫合法化。对内,国家承担着一系列的领导工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这些庞大繁多的社会管理活动只有通过法治手段才能实现功能。对外,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融入世界之林,这是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唯一的办法就是立法协调,于是国际法应运而生。国际法是国家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对一切国家都具有拘束力,作为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与非的法律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的对内职能还是对外职能,法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人治是确保法治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如果单纯把法治当做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式而把人治作为封建糟粕,其实这是孤立片面的观点。中国历史悠长,人治的历史也很漫长,在一个长期以人治为主要治理社会工具的国家,要一下子转到以法治为主的治理方式上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历朝历代中也有着很多人治的成功案例。“能人”往往有着超前的眼光和杰出的才能,他们一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再依靠这个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对民众采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更能够发掘人之善性,抑制私欲、提升道德,从而达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目的。
四、结语
将“好人法治”误以为是单纯的人治,这是一个错误。极端一点说,如果人人都是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人,法治的公平公正,也只是对于坏行为的公平公正,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并没任何有好处。从现实生活来看,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要靠法律来解决的,自由的契约、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才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来界定“人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说人治是指人们能对一般社会矛盾进行一个的妥善处理,那么这种有效人治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说我们把人治定义为是某些个人利用公权力来强奸民意,专制武断,那这种人治就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另外,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要正常运行,都要由相应的人员来担任职责。任何法律条文都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制定和执行的,用老祖宗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具备高水平的执法者和司法者,那些法律文本只不过是束之高阁的废弃的纸张罢了。法律的理性会战胜人的理性,所以应以法治为主,人治的主体从主导者演变为执法者以法要求的理性精神来执行法律,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篇二
党的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法治必须且必行。
虽然我国古代关于法的思想相当丰富,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说法,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法仅仅是王法、治始终是人治,没有也不可能有法治,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历朝历代,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他们需要的社会秩序,人民往往为法所役、惧法畏讼仍然规定“皇帝权力神圣不可侵犯”。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也正因为如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法制重视不够,我国法制很不完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制订完善大量法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积极推动法律实施,稳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合法权益;广泛进行法制教育,持续开展普法工作,提高了全民族法律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总结新鲜经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任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就是规范和秩序,法治代表文明和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治。从轻法到重法、从惧法到信法,这种变化实为不易。
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篇三
法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法律作为最高标准来管理社会和作为生活指标,而社会包括个人与公共或私营机构,更包括社会的执法者、领导人,他们都要以法律为依据行事。那么立法机关会不会拥有不受法律制约的权力呢?不会,因为立法也要经过一系列的、受法律约束的程序而产生,立法机关不允许人出于私利来制定法律。此外,法治的社会更有分权的意味,法治原则要求对社会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就三权分立的情况来说:它就是立法有立法的程序,司法有司法的法律依据,行政有行政的权力与规范。显然,法治与以法为治的区别在于后者纯粹按照法律去管理国家,前者更涵盖的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我们千万不可以把法制只当做“政府立法,人民守法”,否则会对法治产生很多的误会。
我认为法治与民主是分不开的,被授予权利的个人有义务对社会作出贡献及监督以防止社会出轨,所以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面,我认为应该有对法治的遵守与对民主的行使。从一个作为香港人的角度出发,以下我会再仔细讨论我对法治的分析以及法治的重要性。
(二) 法治的好处
著名的法律学者戴斯指出法治所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没有有关法律前,没有人会因为未作出违反该法律的行为而受到惩罚,或是在肉体上或财物上有损失。二,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上,包括所有男女,且不论其社会地位或其情况。三,法庭的决定是维护个人权益的最后防线。对于这几个元素,我是非常同意的。第一元素所说的就是对执法者或行政机关的约束,即使一个人在合法的情况下得罪了一个执法者或在行政机关工作的人,他们也没有权力也不可以因为私人恩怨对这个人作出惩罚。第二点重申了法治最基本的涵义,那就是肯定法律所拥有的崇高地位,而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于第三个元素,我认为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关于法律对于司法者的约束,司法者的法律决定以国家的法律为依据;二是法律维护了个人应有的权利,法律对于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权力分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而法治就是三者间一条较为公平而可行的分界。既然法治有分权的意味,那么法治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防止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的权力凌驾于其他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的利益,同时保障他们的利益。
此外,法治是民主制度实行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在法治原则中,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个人皆具有普遍拘束力,并要求政府与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一旦法律不是透过民主机制制定,它往往会沦为政府对人民的统治工具,遑论有效的制约政府权力,这样便会跟法治原则的最基础特征相违背,因此法治也可说是民主的必要前提。
再者,法治能够保障人权。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
最大利益而贡献出的部分权利。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改变,权力分配有时候会向国家一面倾倒,历史上这个情况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极权主义如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若要避免这个情况,我们就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去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法治原则本身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最后,法本来就具有公正性,确定性和较人治为高的效率。法治为商界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才有了英美、香港等法治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反,在中国内地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商家若要发展公司,要做的是多请地方官员吃饭,可惜这种“联谊”不但不能推进经济发展,还让商家沉沦于吃喝玩乐。
(三) 对法治的批评
法治引起的最大的争议是对于戴斯提出的第三个元素:任何人均可通过司法制度作出申诉。反对者提出个人有可能因为一己私利从而利用法律漏洞谋取个人利益。虽然说现实上个人可能会有私心,但这种观点不是完全的针对了法治,而只针对法律与个人的一部分。在前面提出过,以法为治跟法治原则并不完全相同,以法为治只是法治的一部分。更何况,法律有漏洞可以透过以下的方法而解决:第一,完整法律条文。法律的漏洞可以透过修改或添加法律用词来澄清法律上含有灰色地带的问题,香港的基本法就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释法。二是赋予个人或个人组成的群体行政权力去辅助法律的行使,香港的陪审团制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刑事案件严重到某一个程度,政府就会发函邀请社会公民当陪审团,其作用就是透过投票的方式来定一个人的罪,多票方为最终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连法官也没权影响,法律怎样赋予了这个陪审团定罪的权力,如何保障了法律对被控人的公平,都一一体现了法治。
(四) 法治的重要性
宏观来看,一个法治社会对个人,社会与国家都很重要。从个人的层面上,法治是保障了个人本来应有的权利、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平,和防止社会或国家对个人的剥夺,“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虽然这件事在我上法律导论后知道未必是对的,因为不同的法是针对不同群体或阶层而立的,但有法总比无法好,起码在法律之下,每个群体都会受到不同的法律条文约束。在社会的层面上,既定的法律程序对于社会发展及其效率有着不可代替的帮助。在国家的层面上,法治更有助政治稳定。如果领导的产生与更替是由一个至高无上,且大众人民制定的法律程序来监控的话,在换届的时候就不会引来社会的动荡,并会令国民臣服由人民一起制定的法所产生的领导。
微观来说,法治对社会的不同行政机关亦很重要。对立法机关来说,
可以随意制定对自己或所属群体有利的法律,从而危害其他群体的利益,破坏社会的稳定。对司法机关来说,若果没了法律的约束,司法机关就可以乱用司法程序,自行判罪,伤害无辜的人或放过有罪的人。至于法治对行政机关在说及戴斯所提出的第一个元素已经略提了,其重要性也很明显,所以在这就不再提及了。
(五) 总结
我认为法治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很大的益处,故在最后我反思我们伟大的祖国的法治进程。虽然中国古代有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中国内地的法治进程在巨多困难里仍然难以完善地实行,中国内地的法治在社会转型和走向世界的双重背景下发展,其发展环境的复杂性让其无法用单一用任何现有的理论去描述跟解释,但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制度和强化规则意识仍然是走向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内地的法治制度受到了许多方面的限制,在秩序安全问题方面,内地跟香港不同,内地拥有的是成千上万的人民和土地,要是实行法治的话,可能会做成行政效率下降和影响社会的秩序的相反效果,而且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没有法治这个概念,要人民一时间认识并接受这种原则实属不可能。但我认为,有了宏观的视野以及务实的精神,在了解改革开放后国家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的国情之下,中国内地会走出一条具社会主义的法治的道路。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讲中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想这一句就好精确的概括了法治最终目标--它就是走向民主的良法。
⑷ 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明,加强社会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迅陵埋,而社会建设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通过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即教育公平、就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医疗公平,)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亩蚂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没有社会建设,就不可能为其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和重要特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因而,社会建设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理应成为社会建汪衫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成为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根本尺度。
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它自始至终必须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价值取向。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
强社会建设,不断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为了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内在本质,在社会建设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水平。
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社会公正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1、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因而也可以说,社会公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2、社会公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维护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目 标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3、社会公正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4、社会公正是政治长期稳定的必要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政治稳定作为基本保障,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就无法搞好建设。
三 加强社会建设维护公平正义的具体举措
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推进公平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
1、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当前社会经济、教育、司法等诸多领域的不公正问题都与腐败有关。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坚决同腐败开战,它将永远成为高悬于我 们头顶的达摩克利之剑,随时有断送我们的改革前程乃至颠覆国家政权的危险。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腐败横行,就不可能会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公正,更不会有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2、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司法改革。当前司法领域出现不公问题,也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要促进司法公正,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推进司法改革。通过实现司法 独立、完善司法监督机制、提高法官个人素质等途径来进行改革,实现司法公正。
3、加快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促进社会整体公平。社会保障是维护和
实现社会公正极为重要的制度,也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 安全网和保险阀。以公正为灵魂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比较健全的社会,应该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伤有所治、育有所护、失 有所助”的社会。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更公平的教育,给予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来说,教育是否公正会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对于个人来说,教育是 否公正会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与进步。
5 多举措扩大就业,促进更公平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重视“三农”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国,古往今来农民都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历史上数不清的农民起义和朝代更替,大都 是统治阶级利益与农民利益恶性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农民常常是被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逼到了生存危机的最边缘,除了揭竿而起他们没有别的出路。历史证明国 家的盛衰兴亡全部系于社会的公正与不公正之间。) 一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灵活就业。二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要逐步建立健全统筹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四要进一步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增进人们的就业安全感。五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六要就业录用程序更为规范、透明、有序,增进人力资源市场的程序公正,给更多的人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通过多举措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更公平的就业。
6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
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或各个方面若要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正义意识必须得到加强,不仅是管理者要强化这种意识,被管理者也要强化这种意识。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传播媒介及各类教育的作用,让更广大的民众具有更强的公平正义的认知、观念和情感,进而逐渐地转化为社会各个成员的公平正义行为。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也是人。社会建设的公平正义程度从根本上体现为每个人的公平正义的程度
⑸ 法院对联
2017法院对联集锦
“法院对联”承载的是法院干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承诺和老百姓对法院工作的深切期盼和理解支持。以下,我为你整理的2017法院对联集锦,希望对你有帮助。
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横批:敢于亮剑。
读书有个锤子用;
警编有盾还戴帽。
横批:转编是路。
警服着装镇邪恶;
法袍着身辩忠奸。
横批:维护正义。
法官拿锤砸警官;
警官拿盾防法官。
横批:相煎太急。
法官拿着法槌;
法警攥着警棍。
横批:法院牛逼。
敲敲敲 敲出正义之声;
守守守 守住公平之门。
横批:各司其职。
神盾在手 护卫人间苍生;
法槌在握 匡扶世上正义。
横批:鞠躬尽瘁。
今年过节不抓贼;
久拖不判不敲槌。
横批:一块放水。
法是正义之门;
公为裁判之神。
横批:门神何用。
身着黑袍心不黑;
手持公器莫乱敲。
横批:公正司法。
盾虽固;
槌更利。
横批:破。
刑庭
上联:九乡镇八恶人一伤二抢三骗十分大胆
下联:一法官一助理一审二查三判四方安宁
民庭
上联:原告声、被告声、争论声、法槌声、声声入耳
下联:离婚案、劳动案、继承案、借款案、案案皆服
执行局
上联:破冰执行终日寻寻觅觅寻寻
下联:穷追猛打老赖凄凄惨惨戚戚
立案庭
上联:诉讼井喷,案件愿涨(院长),杨不悔,张无忌
下联:立案登记,从不停涨(庭长),我不拒,君莫愁。
基层法庭
四面云山,路难行、水难涉,难上加难。
八方调解,仇喜消、邻喜睦,喜上加喜。
审管办
查审限、查案卷、查文书、茬茬不放过。
莫怨我、莫恨我、莫议我,默默铸铁案。
宣教科
微博微信网上网下夜夜三更月
撰文撰稿不左不右日日四季春
监察室
塘中偏爱自洁莲,请慎行,一尘不染
世上本无后悔药,莫自毁,三思后行
法警队
愿为千里眼,六路眼观,时时刻警视庭堂。
化身擎天将,十目共察,分分钟擒敌于手。
办公室
文山有岭,笔无钝时,语不惊人死不休。
会海无涯,心有天阔,策无遗算方始归。
政工科
昨夜文中漫步,忽见李白杜甫,自愧不如
昨晚雨疏风骤,忽闻周公解梦,行文速成
书记员
键盘轻舞,弹指急急,一字一行道真相。
卷页翻飞,银针切切,一针一线总关情。
上联:亚心首善之城文明礼仪沟通彼此
下联:法治精神之地汇聚英才共谋发展
横批:锦绣西域
上联:法虽无情存道义
下联:人间多情循方圆
横批:法外有情
上联:法内存道义
下联:律外有真情
横批:内外同一
上联:肩挑道义 扶助老幼 横扫人间邪气
下联:心悬明镜 维护妇权 捍卫法律尊严
横批:执法如山
上联:立法司法执法国法严明,恒衡互辐期长治
下联: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正派,敬净相依可久安
上联:执不秉公,公生正气,气贯长昭明
下联:爱民送暖,暖似春风,风行大地秀
上联:司法改革千家乐
下联:法治中国万象新
横批:浩然正气
上联: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侵权案包罗万象
下联:促调撤定判决解纷争审判员各显神通
横批:案结事了
上联:心系民生、体察民意,构筑和谐劳动关系
下联:定纷止争、辨法析理,建设首善乌鲁木齐
横批:民心吾愿
上联:人民法官端坐七尺审判台明察秋毫
下联:热血儿女伏案五更寒暑夜公正司法
横批:判重如山
上联:南来北往至八方百姓
下联:清风细语送十分服务
横批:满意而归(作者:安晶)
上联:立案登记开群众诉讼之门
下联:优质服务显司法关怀之窗
横批:有案必立(作者:杨扬)
上联:热诚接访,仔细答疑,我愿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守公正
下联:倾力救助,认真复审,哪管周三忙碌,七日加班不休息
横批:笑迎八方
上联:吵声闹声电话声 声声入耳
下联:民事刑事执行事 事事关心
横批:一心为民
上联:接热线勤救助为民服务暖人心
下联:举听证诚接访真心实意解民忧
横批:心系百姓
上联:公正审判惩恶扬善
下联:法治监督忠实法律
横批:审判监督
上联:审对错判是非但求无愧于心
下联:监民主督法治只为公平正义
横批:审判监督
上联:年年减刑增福气
下联:岁岁假释真幸福
横批:特赦特开心
上联:破冰执行终日寻寻觅觅寻寻
下联:穷追猛打老赖凄凄惨惨戚戚
上联:公正司法为人民,春风化雨暖人心
下联:民无小事系国本,国泰民安依法治
横批:执法为民
上联:公平正义,一心为民,彰显司法权威
下联:清正廉洁,碗水端平,树立法官形象
横批:法治为民
上联:党性品行作表率
下联:忠诚干净敢担当
横批:组工本色(作者:张俊)
上联:三羊开泰创司法篇章
下联:六猴送安迎盛世纪元
横批:继往开来
上联:金羊辞旧岁风调雨顺
下联:灵猴迎新春政通人和
横批:纳福送祥
上联:一杯清茶,扬清激浊,手握法槌判重如山
下联:两句问候,暖心沐风,定纷止争司法为民
横批:民顺国昌
上联:护民益,固边陲,凝心聚力坚似铁
下联:持权衡,止纷争,穏疆安民暖如春
横批:盛世太平
上联:信息技术环环相扣结硕果
下联:审判执行步步为营奏凯歌
横批:一马当先
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
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对外委托审计、评估、鉴定寻依据
下联:中院把脉审核、及时、准确为宗旨
横批:公正效率
上联:欢声笑语辞旧岁
下联:张灯结彩迎新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
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赤胆忠魂护一方盛景
下联:德法正心求万家和谐
横批:司法为民
上联:明镜高悬,惩恶扬善,光明之路固边陲
下联:辨法析理,司法公信,金银大道促发展
横批:继往开来
上联:惩恶扬善,肩章帽徽铭刻昨日荣光
下联:辨法析理,法槌天平续写今日华章
横批:公正司法
上联:明法理重证据,保障权益
下联:勤调解慎判决,案结事好
横批:为民司法
上联:执天平穷法理,法制光辉照耀天山
下联:怀民生察民意,昂扬春风抚暖民心
横批:法耀天山
上联:执法锤一身正气民益为天
下联:托天平两袖清风判重如山
横批:明镜高悬
上联:十三五攻坚克难,转作风,察民情,昭天山法治光辉
下联:六十载薪火传承,执天平,悬利剑,保一方稳定安康
横批:再谱新篇
上联:勇于担当,公正执法扬浩然正气
下联: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树法官形象
横批:执法如山
上联:结万余案件 披星戴月 坚守正义防线
下联:遵八项规定 立德修行 保障百姓民生
横批:新法公廉
上联:风清气正应民意
下联:法平如水持公心
横批:司法为民
上联:乌鲁木齐走在司法改革最前沿
下联:全体法官彰显法律尊严甚威廉
横批:创新在前
上联:厚德尚法铸人民法院新形象
下联:明察慎断显司法公正是主题
横批:为民司法
上联:法律监督扬正气
下联:公平正义播轻风
横批:喜迎新春
;⑹ 什么是依法治国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说明了什么
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说明了什么?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⑺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理顺什么执法体制
我们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和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着力抓好以下重点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⑻ 什么是人民安康的基本要求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在森咐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深化平安建设,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要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执法为民、务实进取、公正廉洁的高素质政法队伍。
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方向,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要着力提源明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雹春告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⑼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请参考:【差异而非统一:和谐社会的法律服务体系建构思路】
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傅郁林
编者按:
社会差异对于和谐社会的威胁,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法律服务在减少和解决社会冲突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使我们的目光不断投向“和谐社会与法律服务体系的建构”这一主题。主流观点认为,应当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所有的法律消费者提供同质同量的法律服务,法律服务工作者一律按照律师的标准,通过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取得执业资格,以此建构统一的法律服务体系。实际上,那些活跃在社会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非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基本上没有进入政府决策者和理论研究者的视野。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提供了另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和思路。
社会学家涂尔干断言:“在劳动分工得以发展的当代社会里,分工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分工已渐渐成为了社会秩序最重要的基础,成为社会团结的主要根源(即使不是唯一根源)……社会发展的等级越高,它的专业化水平就越高。但这并不是说,专业化发展得越快就越好,而是说它必须根据需要的发展而发展。”法律和法律服务本身就是社会分工或专业化的产物,其专业化程度也要适应社会需要。法律服务“专业化”至少包括:(1)法律服务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有清晰界线;(2)法律服务职业内部具有高度同质化,亦即法律服务体系的统一化。那么,当社会需要的层次存在明显差异时,法律服务专业化的层次必然也应当存在相应差异,从而形成分层建构的法律服务体系。这意味着,一方面,法律服务体系内部具有多元、多层次的特征;另一方面,法律服务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界线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也因当时当地社会需求的差异而不同。
我们也许看到,逐步统一法律服务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发展趋势,名目繁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正在被逐步纳入“律师”的范畴,层次不同的律师则正在日益缩小职能分工和等差。然而,据此主张加速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统一化进程,却过于匆忙和草率。相反,西方国家的动态发展过程恰恰有意无意地认同或印证了涂尔干的上述结论——法律体系统一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各国内部的社会差异日益缩小、法律职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合作成为必要,而非通过政府人为或强制推行的结果;况且,即使在已实现城市化从而基本消除了城乡差别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受到社会差异和传统惯性的不同程度制约,统一化过程至今仍未完成。
法国学者在评述国内律师制度改革时说:“两次改革表明,社会的扩大和密集并没有允许分工不断发展,而是需要分工不断发展。它并不是实现分工的工具,而是实现分工的决定性原因。”由于法律职业高度同质化发展的推动,1971年法律将原来三种不同的职业即律师、一审法院讼务代理人和商事法院诉讼代理人合而为一,律师从此获得了在普通司法机构和最高法院垄断性代理职能,当事人必须满足一定前提条件才能自行进行口头陈述。而律师业由单打独斗的执业模式向团队合作方式的转变,促成了1990年底律师与法律顾问这两种职业融合为一体,从此,律师执业的范围就从单纯的司法协助活动拓展到了在诉讼中代理当事人,随即又扩展到了提供法律咨询、起草法律文书等。目前,跨专业网络的发展又引发了司法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把企业中的法律工作者并入一个大的律师职业范畴。在横向差异即地域性方面,法国律师的讼务代理活动原则上具有地域性,即律师只能在其注册的律师公会所在地的大审法院中行使讼务代理职能,在此领域以外,只能对案件提供诉讼协助服务。不过这种地域性原则在大城市受到日益增强的限制,比如在巴黎、波比涅、克雷德耶和南特地区,律师公会的注册律师可以在上述任何一个地区的司法机构中提供讼务代理服务,只是在某些诉讼(例如不动产扣押、遗产分割、不可分共有财产拍卖案件)中不适用多元代理制。
英国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分为初级律师和出庭律师。二者的职能区别在于:初级律师是一般从业者,而出庭律师是专家;在诉讼中,初级律师是委托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的代表,而出庭律师在初级律师(代表委托人)的指挥下专门从事需要专家介入的事务——典型的是出具专家意见,以及在那些从前只有出庭律师有权出庭的较高级别法院中提供辩护。这种区分早在1900年之前就已存在,历史上出现过试图合并这两个分支的种种努力,但由于传统惯性和大英帝国之内三套法律体系并存的局面,这些尝试都宣告失败了。
美国律师职业的“统一化”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当作我国律师职业改革的模板。然而,这种所谓的统一化或同质化,不过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乌托邦,至少是一种片面的假象。在纵向上,各州小额法庭的存在及其对于专业代理的普遍排斥,使美国在满足底层民众纠纷解决需求中与英国一样,非专业代理与专业代理、法官职业与律师职业之间的界线模糊;而在级别越高的法院诉讼,法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强。在横向上,各州司法制度的独立性(或自治性)和律师业的地域性——各州律师只能在本州代理诉讼,已足以支持美国律师职业多样性这一事实,各州法律服务的层次自然是以适应当地社会需求而形成的。
可见,即使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中,法律服务体系也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因时因地因需求之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以“借鉴”西方经验而进行比较研究时,还必须意识到作为法律服务对象的我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的两个基础性差异:其一,在静态层面上,我国地域之辽阔,人口之众多,城市与乡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之大,超过了任何西方国家。而我国一方面实行单一制政体,另一方面又建构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司法制度,致使司法在协调法律统一和地区差异之间的冲突时无能为力。西方大国通过联邦制缓解地区性差异对于司法统一的冲击、通过律师制度的区域性解决法律服务与当地经济、文化层次一致性和协调性的问题,在借鉴中值得特别关注。
其二,在动态层面上,西方社会正在由极端自由和自治的政治结构渐渐出现相对集中和统一化趋向,比如,从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资本主义的普遍走向,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的日益强化,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其对欧盟各成员国内部中央集权的推动,都可能构成对法律服务职业的趋同发展乃至统一进程的需求。我国社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向:从强调高度集权和统一的计划经济向强调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的市场经济转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高度中央集权到地方相对分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十个阶层;国际交往的剧增使得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轨道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和老少边穷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不限于经济水平,而开始直接表现在纠纷类型上……这一切都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各个地区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分化加剧和差距扩大的长期的结构性因素。
在当下中国,法律对于纠纷解决的介入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但对于法律服务体系的建构思路,却是以城市中心主义作为基础,以已基本实现城市化的西方国家的似是而非的样本作为标准。这就导致那些居住在农村地区和服务于城市的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群,难以获得“适销对路”的法律服务。在笔者随机抽样进行的基层法律服务状况考察中,各县仅有的一两个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也全部在县城,很少接受农民当事人的或标的额较小的案件。
可以想见,当社会需求向着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时,法律服务体系却试图“统一”,如何可能创造“和谐”?!即使不考虑美国每322人拥有1名律师的事实,即使果真存在法律服务的“国际标准”,又如何想象这样的统一标准能够同时满足我国差距如此巨大的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对于法律介入的广度和深度、法律门类的细化程度、法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的需求均不相同,我国基层社会纠纷解决体系中各主体职能的混沌状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较低层次和相应简单、低廉的社会需求。但必须强调的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所需求的法律服务的差异,决不是简单的层次高低之分,而是有类型和方式上的重大差异。比如,农村法律工作者经常面临的宅基地纠纷和土地承包纠纷,可能城市律师一生都不会遭遇;城市律师经常处理的公司重组、证券交易等纠纷,可能“乡村律师”闻所未闻。既然我们接受了乡村医师的从业资质可以有别于专业医师,为什么不能用不同于律师资质的全国性的统一标准来规范乡村律师?因此,现行的统一司法考试,即使给予农村基层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执业者以降分优惠,也仍然不能满足法律服务需求上的差异(是差异,不是优劣)。而司法考试如果以A、B卷将法律基础性(即共通性)测试与专业性(即差异性)测试区分开来,并对各自的执业资格进行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顾属人原则的限制(比如,基层律师的执业范围原则上在本人所在司法区,同时允许其代理本司法区的当事人在外地诉讼),可能真正解决这一结构性的矛盾,构建起和谐社会的法律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