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舆论左右司法

舆论左右司法

发布时间: 2023-05-23 08:53:57

Ⅰ 如何正确处理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您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通过立法规范新闻监督,使新内闻监督法治容化。首先,维护司法的权威性。维护法律与司法的权威,这是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工作的基本准则。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坚持客观、准确、公正的原则,从客观的角度,以还原事实真相的方式来进行报道,仅对事实上的客观性的事件本身经过进行描述,对其是非曲直不进行任何评判。其次,要加强对舆论监督的检查与纠偏,除了新闻立法,还应从外部加强对新闻媒体报道活动的监督和制约。
二、 完善司法独立制度。我国的司法独立也正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国司法独立运作行政化,司法权力地方化,行政干预司法现象严重。同时我国的司法独立还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司法独立,使司法独立真正的远离立法与行政的干涉,才能使公众更加信任司法,更加相信司法的公正性,从而保持司法的权威,减轻舆论对司法独立不利的一面,保证舆论对司法独立的干扰较小到最少的地步。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Ⅱ 舆论可以影响司法么

法律分析:一定程度上会,依法审判,摒弃舆论审判。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或提前“定罪”的现象,有的甚至舆论一边倒,来势汹汹。这种试图以“舆论审判”来影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舆论审判”和司法审判关系的深思。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锐利,用起来就越要当心。舆论表达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如果影响了司法人员对案件的正确判断,就必然影响司法公正。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法律的尺度,认真负责谨慎地发表自己对某一案件的看法,这是公民的权利,而任何背离法律准绳的声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法律的尊严。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三十八条 人民法院决定在行政诉讼中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或者案件当事人一致同意相关民事争议在行政诉讼中一并解决,人民法院准许的,由受理行政案件的人民法院管辖。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请求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人民法院经审查发现行政案件已经超过起诉期限,民事案件尚未立案的,告知当事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民事案件已经立案的,由原审判组织继续审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发现民事争议为解决行政争议的基础,当事人没有请求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依法申请一并解决民事争议。当事人就民事争议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并已立案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行政诉讼的审理。民事争议处理期间不计算在行政诉讼审理期限内。

Ⅲ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从何种定义来看,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够公正就在他的独立性,难为外物左右。法律并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断地在实践当中进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为大多数人意见的集合体,符合绝大多数人关于公平正义的判断标准。
我们维护的所谓的司法公正,一是让绝大多数人在某一次案件审判的结果中感受到公正,这是严格执行法律就可以获得的效果;二是维持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的公正形象,这个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证每一次审判结果的公正之外,还需要司法的独立和公开。比如三权分立使得权利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司法公正的信赖和信心,而司法过程透明公开,也能有效的杜绝权利的腐败,堵上造谣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过程是对原有规定的变革。凡变革必有流血者,足够惨淡才足够触目惊心,才能使社会为之颤动。迟到的是正义不是正义,微小的声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须要有很大的、足够盖过一切的声音,这,才是力量。
其次,舆论是民意的基础,而网络舆论却不一定是。首先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广泛性和匿名性,这就导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谣言,产生更多不理智的无效言论,更容易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被有心人操纵利用,也使得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权威和领袖的优势减弱。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络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为对于事件本身关键点的关注被弱化而剑走偏锋,转为无法推动事件解决的人身攻击。比如在于欢案的审判中,近一半的网络舆论的重点都在于不理智地抨击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关键其实在于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职守以及防卫是否过当导致量刑是否准确。
最后,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却是一定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的。有部分案件在舆论的推动下进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审判,比如苏格拉底之死,比如邓玉娇杀人获无罪释放。但是,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还是更贴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们不得而知。
同时,正是对这些案件的大肆宣传使得民众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舆论高于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谈何公正?
这个社会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更是泛滥。试想一下,这些偏激的观点一旦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还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Ⅳ 辩题求解——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正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律还有区别,法律更加强调以罪量刑,而网络舆论的言论千奇百怪,在没有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制下的今天,网络舆论对会司法造成更多不稳定的因素

Ⅳ 如何看待网络舆论对于司法的影响

扩大司法审判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法谚语“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并携孙”即案件不仅要判得正确、公平,而且还应当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判决过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网络受众之所以容易对刑事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

很多时候源于信息的不通畅,来自主流媒体的正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而个别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网民容易在网络上发布各种隐简不实的暗示性信息,诱导不明真相的受众做出“理所当然”的推测。而网络传播又具有极大的便捷性,使得这些不是言论和主观推测迅速占领网络各个版面。

传达到更大范围的受众。最后导致法院“有口莫辩”的被动境地。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及时把真实信息传播到普通受众,从而可以有效的遏制的流言的产生和传播。公开审判、公开判决、在网络上公布判决书的行为无形中抢先占领了网络舆论的制高点,取得了主动地位。



(5)舆论左右司法扩展阅读:

司法公正和言论自由都我们社会珍视的价值,网络的出现,给广大民众提供了可以自由表达的机会,大大增强了民主监督的力量,这对促进刑事司法走向民主化无疑有重大意义。然而刑事司法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需要不受外界干预的独立裁判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接受舆论监督时还需要警惕“网络舆论审判”。在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性的思考,积极寻求适当渠道发挥网络舆论绝链应有的监督作用,同时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对刑事司法活动的负面影响。

Ⅵ 药家鑫之死是法律公正还是舆论影响

药家鑫昨日被执行死刑,他的人生就此也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伴随着这起案件的舆论之争却并未就此中断。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药家鑫之死不是法律的公正判决,而是受到了社会舆论左右的结果。言下之意,即药家鑫本不该死,社会舆论左右了司法的公正判决。 那么,到底此种观点具备多少可信的“成分”,一旦可信,那么,药家鑫之死不但不能说是社会公正和司法公平的体现,更应该说是另一种不公的征兆?但细细琢磨,此种舆论干涉司法公平的说法,不但站不住脚,更是歪曲和误解了社会舆论的作用。 其一,要说社会舆论对药家鑫案件到底是否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药之死,最高法的批复是: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药家鑫案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之恶劣,理应判处死刑;另一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公众明了判决依据之所在,然后体现出司法的公平和可贵。 其二,社会舆论对药家鑫案件肯定有影响,但关键的问题是,此种影响的结果,是使司法判决走向公平还是走向颠覆司法公平的另一面,这才是问题所在。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药家鑫的犯罪事实,是否应该走到死刑这一步?而恰恰是,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交通案件,而是故意杀人的残忍案子。因此,有必要说的是,如果社会舆论对司法判决的影响,从不公走向公平,这正是社会舆论存在的重要作用。社会舆论的存在,其实就是在对具有公权地带的权力范围起监督的作用,而如果说社会舆论的存在不能发挥“监督”的实质性作用,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摆设,那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等的社会舆论的存在来干嘛? 其三,要说真正在干扰司法公正判决的,实际上并不是围观的公众和媒体,而应该是此前存在的从“激情杀人”到“师生上庭求情”,再到“教授联名呼吁”的种种声音。就是因为有这些声音的存在,原本一个惨烈但足够简单判决的案子,一拖再拖,也正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害怕司法公平“越轨”的社会舆论才会愈演愈烈。确实,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和那些专家舆论的博弈,很难相信此案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公众遗忘,继而又给社会添加了一桩不公的罪证。 其四,造成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诸多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给公众造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恐慌。在社会权力资源过分集中而又缺乏制约的前提之下,权力对司法的公平判决总在起着调控和左右的影响。权力主义之风盛行,政府包括法院的公信力正在流失,能否真正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很多人不免心生担忧,因而,在司法公平判决不能成为正常法治现象时,公众宁愿相信舆论的作用,也未必相信司法会给予公平。或者说,舆论在这个缺乏社会公平的背景下,成了保证司法公平最后的“救命稻草”。 其五,舆论监督的另一概念,其实正是要求政府和法院能在阳光下行使公权,而轻易给社会舆论乱扣“干涉司法判决”的帽子,无疑是想把公权置于阴暗处,这正是最可怕的“阴谋论”。没有了社会舆论的存在,没有了媒体和公众的声音,在任何一个社会下,顺其自然的权力必然导致可悲可怕的结局。一旦社会舆论被妖魔化,失控的权力必定只会更加肆无忌惮,也会给原本形势不妙的司法环境加重社会的沉重负担。 其六,司法公正不能忽视民意,但也不意味着司法判决要受民意舆论的左右,任何时候,司法判决都是独立的,个人的民意如此,掌握公权的政府也如此,都不能对司法判决产生影响。当然,在现代社会下,司法判决直接忽视民意舆论是可怕的,也是不能的,但司法判决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案情的本身的情形和刑罚准则,做出能经受得住公众和历史检验的判决。 因此,司法考虑民意舆论,并不是被舆论干涉,在司法公平判决和舆论监督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因而,一直牵动社会大脑神经的药家鑫,并不是死于舆论的影响,而是司法的公平判决。在这个案子上,胜利的,唯有法律的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胜利。 而其他的,统统都是扯淡。 推荐:揭秘日本混乱的男女同浴文化(组图) 推荐:日本黑社会女老大纹身全过程(组图) 地球上的“外星生物”(图) 洗车店有点“色”身穿比基尼洗车 印度古传神秘女体按摩法 英国另类艺术家雕塑“女阴长城”(组图) 国外情趣宾馆里常见的12个雷人性爱道具(图) 英国商场顾客集体穿内衣抢购 俄罗斯美女短裙上街 超有创意的烹饪围裙 国外狂人的疯狂的婚礼精子自行车,运精子做广告

Ⅶ 大众媒体是否保障司法公正

保障复司法公正指的应制该是保障司法机关在运作国家法律的过程中持公平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因此我觉得大众传媒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把整个司法运转公开化,透明化,通过这种舆论监督来减少,防范里面的猫腻。说白了,就是对司法人员进行监督,把不见得人的东西曝光,借以打击不正之风。 而保障这个词应该是辩论双方争夺的焦点,保障,应该定义为对司法公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是通过司法过程的透明化创造一个可能公正的环境,可以通过对司法人员的监督遏制不正之风。总之,只要大众传媒有助于司法趋于原则上公平正义,运作上正确,我们就说它能起到保障的作用。正所谓法难责众,不公正行为还是需要舆论监督。 另外一个焦点应该是是否二字,我觉得这里把它理解为事实判断会对正方比较有利,只要证明大众传媒的确是有利于司法公正,的确在司法过程中起到了保障其公正的效用,我们就说它保障了司法公正。但是这和楼上有朋友说的大众舆论左右执法和司法公正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说的大众传媒它只能把司法公开化从而达到舆论监督的效用,法律的判罚本身不会被舆论所左右啊。

Ⅷ 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一)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积极作用
1.社会舆论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生命,是司法活动的重要原则。社会舆论监督作为社孝启蚂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司法公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热点案件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引起数以亿计的关注,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平台实时了解案件审判进程,高效便捷地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对司法机关而言,社会舆论的监督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司法机关在社会公众的注视下,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司法审判活动,更加注重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司法公正。另外,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司法审判活动更巧埋加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司法腐败和公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方式,维护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缓解了司法机关承受的外部压力,保证了司法审判活动公平、公开与公正。
2.社会舆论有利于实现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
“无论媒体还是公众,都会把案件结果是否符合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衡量案件审判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现实中,媒体大众对司法程序的规范性和司法过程的公开性并不敏感,但司法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却能够直接触发社会舆论的中枢神经。在司法审判活动中,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步一步跟进,从初期的案情分析逐渐转移到裁判结果的激烈讨论,社会舆论在司法审判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正是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司法机关在社会公众的注视下,将司法审判活动保持最大限度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同时,还要注重司法审判的社会效果,将社会公众的评价作为衡量司法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泸州二奶受遗赠案”中,审判机关认为虽然遗嘱在形式上有效,但在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下,法官根据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原则,认为死者遗赠行为违犯社会公德,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判决遗赠行为无效。社会舆论的监督直接对司法审判活动进行评价,不仅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审判结果的接受程度,更体现了司法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对法治国家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舆论与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
1.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
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即“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应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因热点案件形成的社会舆论,通过媒体的渲染、政府部门的关注,给司法审判带来重重压力,往往会发生舆论绑架司法,甚至出现“媒体审判”的现象。所谓的“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利用社会舆论对司法机关审理的案件,发表干预和影响司法活动的新闻报道。社会舆论往往在司法审判活动尚未完结之时,对案件进行预测性判断,不仅给案件当事人带来困扰,还给司法审旁昌判机关带来舆论压力。在法官做判决之时,如果被别的观点影响,法官就不再存在了。法院如果被胁迫影响,他们便也不是法院了。 因此,社会舆论的监督必须以尊重法律和正当的司法程序为基础,不能无限介入司法审判,否则就会严重阻碍司法公正的实现。
2.社会舆论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
由于我国关于媒体监管方面的法律尚未形成健全的体系,部分新闻媒体自身定位错误,为了获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夸大案件事实,甚至故意抹黑司法机关来误导舆论,故意煽动社会舆论发酵,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再加上近几年司法腐败现象的发生,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大打折扣。案件当事人通过正常法律途径不能维护其合法权利时,转而诉诸舆论寻求援助,舆论监督的异化会反过来加重对司法权威的损害。社会舆论一旦形成浩大声势,必然带来行政部门对司法的干预,动摇司法审判的独立地位,导致司法日渐衰败,而司法的衰败又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司法的不信任。就如季卫东教授所言,“令人遗憾的是,司法合理化的进程在中国却碰到了制度和文化的瓶颈。审判不能独立于政府权力以及司法腐败,导致人们必然诉诸舆论监督”。 司法的价值没有得到尊重,司法信任危机就难以解决,公众无法信任司法审判,转而依靠舆论的监督力量来寻求正义,久而久之,社会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司法公信力将日益衰败。

Ⅸ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利还是弊

总体来讲是弊大于利,毕竟法官会有独立的判断,而不能被舆论所左右,这个西版方国权家是非常忌讳的,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毕竟中国人的法律素养太低了,我们喜欢干预法院的审判,往往是舆论担任法官,最终影响了判决结果,所谓了民愤极大之类 的玩意儿

Ⅹ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司法讲究独立性。目前国内因为舆论而重判错判的案件不在团简少数。
而且,法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没念皮有专业的接触过法律的人很难全面思考仔或差问题。
所以,司法不应因社会舆论而被左右。当然社会监督还是好的

热点内容
九年级法律知识点 发布:2025-01-09 02:40:31 浏览:206
劳动法辨析题 发布:2025-01-09 01:48:53 浏览:32
女律师知乎 发布:2025-01-09 01:40:48 浏览:877
开展法律知识小讲堂 发布:2025-01-09 01:25:53 浏览:160
天津二建法规答案解析 发布:2025-01-09 00:47:53 浏览:195
公司给的offer邮件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8 23:53:24 浏览:72
人员优化劳动法 发布:2025-01-08 23:46:44 浏览:5
2014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发布:2025-01-08 23:45:36 浏览:744
最高人民法院简易程序 发布:2025-01-08 23:42:53 浏览:138
第四章合同法 发布:2025-01-08 23:29:58 浏览: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