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辩论赛

刑法辩论赛

发布时间: 2023-05-25 04:24:08

① 辩论赛:中国应不应该废除死刑我是一辩,开篇陈词:中国不应该废除死刑!求助大家给点意见及资料

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讨论死刑的存废问题。死刑起源于国家出现以前的“私力救济”和同态血腥复仇,当一个自然人的生命被他人剥夺后,他的亲属或者所在的氏族采用“私力救济”的方式去杀死凶手。
人类生产力水平提升,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立,国家产生。统治阶级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稳固自身的统治。死刑作为对人类最有威慑力的刑罚被统治阶级编入法律。死刑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
统治阶级制定法律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死刑,作为剥夺人的生命的一种刑罚,可以最大限度地惩处暴力犯罪分子同时威慑潜在犯罪分子,犯罪预防效果明显,可以较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在对囚犯执行死刑的同时,也是对被害人家属的精神抚慰和对社会大众愤怒的平息,减少被害人家属“私力救济”,可以减轻司法机关所受到的民情压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最后,死刑相对于无期徒刑或者是终生监禁来说,其执行成本要小很多,可以避免为长时间监禁囚犯而所花的费用。
鉴于死刑对巩固统治有很大的作用,死刑自国家出现就一直存在与各国法律条文之中,直到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权意识高涨,人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死刑,死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1784年,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明确提出废除死刑,委内瑞拉最早在1863年废除死刑,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维基网络2009年6月统计,全球197个国家中,已有139个国家实质上废除了死刑,占全球国家总数的70%。其中,有94个国家完全废除死刑,10个国家废除普通死刑,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执行死刑(军事犯罪或战时犯罪),还有35个国家虽然保留死刑,但是在最近10年里没有执行过死刑,相应的,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只剩下58个。
赞成废除死刑的理由如下:第一,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是人行使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上帝所赋予人类的,国家不能以法律的名义予以剥夺,并且法律禁止公民杀人,但国家却对杀人公民执行死刑,国家是在用死刑有计划的杀人;第二,死刑不能起到良好的犯罪预防作用,无论是一般预防还是特殊预防,目前并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死刑能够降低犯罪率,各国社会重大犯罪率并不因死刑的存废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废除死刑的国家的犯罪率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第三,死刑并不能公正地应用,由于各国司法制度的缺陷,不能完全避免冤假错案,由于死刑的不可逆性,一旦错判,将给被行刑人及其家属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第四,死刑过于残暴,违反人道。
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国家保留死刑,比较典型的是美日中印,因为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坚守死刑的阵地。反对废除死刑的人认为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们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全部权利,包括生命,个人的生命权受到保护的前提是尊重并不非法剥夺别人的生命权,否则就要忍受生命刑,“正是为了不至于成为凶手的牺牲品,所以人们才同意,假如自己做了凶手的话,自己也得被处死”,黑格尔则认为犯人早已通过他们的行为给予了同意国家拥有剥夺生命的权力,因而死刑是公正的。所以国家有权力在公民触犯死刑所指条款时利用国家暴力机器剥夺人的生命,这是国家维护公平正义的需要。生命刑是基于伦理正义的必然要求。
其次,死刑的犯罪预防功能,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虽然一些国家废除死刑后暴力的恶性犯罪率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在有着悠久死刑历史的国家里,废除死刑容易向犯罪分子释放危险的信号,助长罪犯的犯罪欲望,同时公众也难以承受。
再次,随着各国司法制度的进步,死刑的司法应用将会越来越规范,程序越来越严格,能够进一步降低冤假错案的概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最后,死刑以剥夺人的生命作为其目的,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很残忍,但是从刑罚报复主义上来说,死刑的执行是对被害人生命的尊重和情感弥补。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法学界引发巨大争议,其主要争议点如下:
国家是否有权以刑罚来剥夺人的生命?废除死刑派认为,天赋人权,生命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除了上帝以外,任何人和组织无法剥夺;赞成保留死刑的人则认为人享有生命权的前提是尊重别人的生命和所在国的法律,公民违反法律,触犯死刑,国家有权剥夺其生命权。死刑是否人道,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死刑是否尊重其人格,死刑是惩罚犯罪分子自由意志的表现,国家在刑法上明文规定死刑的罪名,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危害社会,在其施行应判处死刑的犯罪行为之时,自身便以默认或接受国家对自己的惩罚;对于普通的社会大众来说,死刑是保护社会大众人权的重要武器,对于犯罪分子执行死刑,是维护社会大众生命安全的有利武器,而对犯罪人的人道,可能是放任对其他成员的不人道,这道理便如同认为死刑剥夺了犯罪人生命为由而主张死刑不人道,实际上则等于承认犯罪人的杀人行为是人道的。
死刑的公正性问题。死刑是否能够公正地惩处犯罪分子的行为,用死刑来惩罚罪犯是否公平?死刑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的,犯罪分子杀人也是非法剥夺人的生命,生命与生命在价值上是对等的。因此死刑与杀人罪具有等价性而有明显的公正性。这就如同在我国杀人偿命与欠债还钱一样,历来是天经地义之事,实际上便是对死刑因可让杀人者偿命而具有公正性的一种共识。剥夺生命的杀人罪普遍存在,而与杀人罪等价的刑罚方法,非死刑莫属。因为只有死刑才是可剥夺杀人者生命的刑罚,也只有死刑因与杀人罪同样以剥夺生命为内容而实现刑罚的等价公正性。除了死刑,没有其它的刑罚手段可实现这种等价的惩罚目的。
对于死刑的公正分配问题,即适用死刑的罪行的范围是否公正如果从公正的角度来确定死刑的分配,则标准依然是等价,只有将死刑分配于所侵害的权益价值不低于生命的价值的犯罪时,才具有等价公正性。根据这一标准,死刑并非只有分配于杀人罪才是公正的,因为将其分配于具有剥夺生命的因素的其它犯罪(例如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可能造成多人生命死亡的犯罪),或者所侵害的权益的价值在特定条件下高于人的生命的价值的犯罪(例如经济、财产犯罪,在我国目前经济因素仍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是将特大的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视为其价值高于人的生命,同样是可以理解的),均可以是公正的。
但是废除死刑的人认为,除了暴力犯罪,剥夺人的生命的罪行能够公正地用死刑予以惩罚,其他犯罪如经济犯罪适用死刑是不公正的。
死刑的效益型问题。死刑能否有效地预防犯罪,是否有其他的刑罚去代替死刑实现犯罪预防的效果。死刑的个别预防效果是明显的,剥夺犯罪人的生命,而生命是罪犯犯罪的前提,执行死刑可以彻底地避免犯罪人再次犯罪,危害社会。对于死刑的一般预防,一般认为,死刑是对受害者家属的安抚和平息民愤,最大程度地避免“私力救济”,而对潜在的犯罪者也有一种强大的威慑作用。
而反对死刑的人认为,死刑并没有如此的犯罪预防功能,死刑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应具有一般预防的功能,但从世界各国的实际调查研究表明,死刑的这些功能并不能加以佐证,确切的说没有明确清晰的证据,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各国社会重大犯罪发生率并不随死刑的存废呈有规律的变化。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中说,死刑并不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如法律规定对逃亡者处以死刑,但逃亡却并未因此而减少。边沁也认为,给人恐惧最大的是持续的痛苦,而不是瞬间即逝的残忍场面,贝卡利亚则认为能给人们心理以最大影响的,并不是刑罚的残酷,而是刑罚的持续时间。死刑的犯罪预防效果不能用科学理论来证明,终生监禁或许比死刑更有威慑力。如果死刑的效益型得到承认,死刑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益的有力武器,其公正性得到承认。
废除死刑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就本人认为,人的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其存在的前提是以尊重其他社会大众的生命权和社会公益,不能因其神圣而纵容其拒绝对罪大恶极的罪犯执行死刑。保留其生命一方面是对受害者生命丧失的不公正,也不利于安抚受害者家属和大众的愤怒,增加社会的不安全感,像潜在的犯罪分子释放的信号。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是国家展示其打击恶性犯罪的决心。
对废除死刑持积极态度的国家,目前集中在欧洲、美洲。其中欧洲废除死刑与其的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的权利意识高,有着密切关系,而南美洲则与其文化传统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综合起来,成熟地废除死刑需要 经济、社会、历史等一系列条件。
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恶性暴力犯罪率低,公众对犯罪的容忍率较高,历史上需要循序渐进,在上述条件成熟后在公民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逐步废除死刑。
而中国废除死刑似乎现有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要走很长的路。
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一系列的经济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和完备,经济犯罪层出不穷,而人民对与经济犯罪特别是贪污受贿的评价相当严厉,以至于对重大的经济犯罪人要处以死刑,虽然死刑适用于经济犯罪多少有违刑罚的公正性,但是在中国经济问题严重的现状下,废除死刑不易于被接受。
其次,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间,社会分配差距严重,地区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社会财富分化严重,流动人口多,社会救济制度不完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目前一些地区的治安状况还是不容乐观,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可以最大程度地遏制暴力犯罪的发生频率,给犯罪分子最大的精神压力,否则很容易让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另外,如果不执行死刑,对于众多的严重暴力犯罪分子的处置安排也会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刑罚是“死刑太重,生刑太轻”,废除死刑也不利于刑罚有效地发挥作用!
最后,死刑的历史性问题。我国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死刑,尤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主要的刑罚,这种重刑主义的思想乃至杀人偿命,报复主义的观念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人民群众已经在内心里接受死刑,如果突然废除死刑,可能会让人民群众无法接受,死刑的威慑作用消失,“私力救济”可能死灰复燃,局面失控。
而废除死刑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毕竟死刑太过残忍,不符合文明社会的理念,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也最终将会废除死刑。但是我国废除死刑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外部环境,废除死刑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首先是减少死刑的适用范围,在最近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废除了13项废除死刑,目前我国的刑事政策是“少杀慎杀”,不再增加死刑立法,严格限制死刑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即死刑的复核权收归最高法院
其次是部分废除死刑,先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再废除贪污腐化的死刑,再废除非故意杀人的其他暴力性犯罪的死刑,最后再废除故意杀人罪的死刑。
最后是通过立法,永久禁止死刑。
总之,死刑的废除在中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并且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理法律问题,而是与经济、社会、历史都有关联的法社会学问题,死刑的废除要充分考虑国情民意,不然就会出现“专家向右,民众向左”的局面。废除死刑,专家看到的是权利的进步,而民众看到的是正义的倒退。
任何一种刑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死刑也一样,我们应该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死刑的存废问题,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② 刑法案例辩论赛一辩陈词、三辩总结格式范本

张某和李某是构成抢劫罪。【【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容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适当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吴某只有10岁)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张某和李某还犯了第二百六十三条和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
由以上材料来看,张某和李某是构成抢劫罪的,应被司法部门处理,并坐牢的,还要对吴某进行赔偿。
(回答的不好,请多包涵)

③ 应不应该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不兆碰毕应该降低少年族芹刑事责任年龄。但是少年管教制度要好好扩大。

④ 辩论赛: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制度呢

黄执中在橘皮集1-3中有详细论述。以下节录最好自己去学。(不知道黄执中的话网络)

选一个辩题(我国普通刑法应废除死刑),要同学分别就正反方提出论点,写在黑板上。
正方:1 因为死刑让犯人痛苦。2 因为死刑有误判的可能。3 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
反方:1 因为死刑可避免再犯。2 因为死刑可永除后患。3 因为死刑促进社会正义。
写完后,先教同学理解「论点」的基本原则——要指出一样东西(A)的好坏时,我们往往无法直接评价,而必须透过这样东西所造成的影响(B)来理解。
因为A,会造成B(好的),所以A是好的。
因为A,会造成B(坏的),所以A是坏的。
直接评价的意思,就变成:A是好的,因为A就是A!
这种说法,只有当A是上帝的时候才成立。

每个像这样的论点,都有叁种,也只有叁种反驳的路径:
一、A未必造成B。
二、没有A也有B。
叁、B不重要。

理解后,请同学回头检视前述死刑论点。一方面练习驳论,一方面藉此判断该论点的品质。
正方:1 因为死刑会造成犯人痛苦(叁种都能反驳)。2 因为死刑有误判的可能(有两种反驳)。3 废除死刑是国际趋势(仅一种反驳)。

反方:1 因为死刑可避免再犯(有两种反驳)。2 因为死刑可永除后患。3 因为死刑促进社会正义(无法判断)。
於是,便会发现反方的第叁个论点,意涵上有点问题(「促进社会正义」一词过於笼统)。

反驳时,要求语句组织如下:
一、重述对方的逻辑(对方说,A会造成B)。

二、提出我方的质疑(但我方认为,A未必造成B;或除了A,很多东西都会造成B)。
叁、退一步,提出下一道质疑(况且,就算A造成B,B其实也没那麼重要)。
至此,同学大多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出有效反驳。

驳论的调整
有同学的论点是:因为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反驳,还是照死刑未必会造成误判,不是死刑也会误判,与误判不重要这叁个方向。
有点打偏了。
仔细看:这个论点中,它的A其实是「死刑的误判」,B才是「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
故反驳时,切点应该是:
一、死刑的误判,未必不可回复。
二、其他刑罚的误判,也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
叁、误判是否可回复,不重要。

实际比赛时,对方口中,往往是一长串的修辞鍊,听的时候,要学着自己抓重点。
有同学的论点是:因为死刑无法消除犯罪的原因,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的人很迟疑,因为他听不懂什麼叫「消除犯罪的原因」。
这时得提醒他们:先确认,再反驳。
私下练习,语句都是整理过的。但实际比赛中,将有大量出於有意或无意,使内容听起来含糊不清、模拟两可的说词……所以要先问清楚,归纳成双方同意的格式后(框定),再反驳。
「您方所谓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教育犯人,好让他改过自新吗?」
「不是,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要是犯人死了,我们就无法知道是什麼因素导致了他的犯罪,这样就算你杀了一个人,以后还是会有人继续做坏事……」
「嗯,也就是您方所谓的消除犯罪原因,是指要消除社会上的犯罪原因,是吧?」
「可以这麼说。」
「好,那我们就从这个点进行讨论。」
有同学的论点是:因为死刑没有给犯人机会,所以死刑该废除。
台下反驳,问她:「为什麼一定要给犯人机会?」
台上语塞,迟疑一阵答道:「那为什麼一定不能给犯人机会?」
问的人也语塞,追问:「因为他们也没有给受害人机会啊?」
想继续攻防,被我喊停了。
的确,我们真不知道为什麼一个人,即便是重刑犯,就一定该或不该给他机会。而靠互相质疑、彼此为难来讨论这个问题,一辈子也不会有结果。
纠缠时,重点是:这个问题谁该负责解释?
若不尽快釐清举证责任,前面教的推定就白学了。
一、确认论点句,找出里面的A与B。
二、确认论点中的关键词是什麼意思。学着聆听,与对方达成共识。
叁、确认举证责任的归属,并适时解释给对手或裁判听。
每次练习,都会渐渐碰上新的难题。即时讲解,立刻修正,慢慢会进步。
练久了,脑袋想问题时会很乾净、很清楚、很迅速。
申论的基础
同学的申论有两大毛病:一是太简单。几句话讲到结论后,接下来就不知道该讲什麼了。
「大家好。我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要她多讲一点时,也只能重复前面那几句。
「嗯,由於人死了不能复生啊,所以死刑的误判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所以要废除死刑……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是啦,如果申论只讲论点句,那当然只有这几句。
但学过反驳后,每个同学现在应该都能自行算出对方有哪些方式来拆这个论点。故讲完论点句后,接着就是要补推论。补哪里?当然是补自己所认为可能的交锋点!
「大家好。我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的误判(A),会造成不可回复的后果(B)……虽然,自由刑被误判后,也无法回复曾经失去的青春,但至少我们还可以提供金钱的补偿,你还可以活着见到自己的家人,洗刷自己的名誉(为什麼不是A,就没有B)……政府万一犯错,能不能有机会回复,这点对人民而言非常重要,毕竟(为什麼B很重要)……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懂了吗?知道怎麼拆论点,就一定知道怎麼讲论点!
第二种问题,是申论的太芜杂,害别人一时整理不出你的论点句。
「大家好。死刑一旦把犯人杀了,对社会没什麼贡献,受害人的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什麼好处。相反地,如果能透过教育,在监狱中好好理解犯人做坏事的原因,然后逐渐避免其他人走上同样的道路,不是更好吗?毕竟世界上的坏人层出不穷,永远都杀不完的,所以死刑只是一种消极手段,无法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我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种申论,对方听来听去,听不出论点,质询时只好乱问……你却觉得对方想栽赃,连忙也抢答,最后搞得场面一整个鸡飞蛋打。
「您方之所以要废除死刑,是因为死刑犯无法对社会产生贡献,对吧?」
「嗯……对。」
「所以您方认为废除死刑后,他们才可以在监狱中劳动,赔偿受害人,对吧?」
「不对!我方是希望在教育犯人的过程中,理解他们的心态,改善社会的问题,然后……」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废除死刑,是为了想藉由再教育,让他们重新做人,回馈社会,对吧?」
「不对!我方是希望找出他们犯罪的原因。毕竟人性本善,每个人做坏事多少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改变这种环境……」
「喔,所以您方之所以废除死刑,是为了负起社会责任,对吧?」
「不对!」
所谓说服力,是指大家都「听得懂」我的论点,「有机会」反驳我的论点,但攻防后,却「无法反驳」我的论点。敢被打,却没被打死,才能算你赢。
相反地,如果大家是因为不确定我的论点,或听不懂我的论点,以致无从反驳我的论点。则就算东躲西藏,避开了攻防,又哪儿谈得上胜负呢?
一、申论时,开头一句话,就要明确说出论点句。
二、说完后,接着一段话,补强该论点的交锋点。
叁、推论完,才接下一个论点句。

申论的设计
一场辩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己方一辩申论稿的成立」。学习如何设计一篇申论,其实,就是在学习怎麼去对战场做思考。
上课时,拿学妹之前比赛的一篇稿子当案例。

大家好,我方认为应该要废除死刑。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一旦执行枪决后,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但人已经死了!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尸体变回一个活人。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今年5月5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有段话说:「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还有一段话是这麼说的:「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我方还认为政府废除死刑,是因为要负社会责任。死刑犯的养成,或多或少和社会大众有关系。也许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正常的价值观,只教他用暴力解决事情。也许他在邻里间备受歧视,养成他灰色负面的价值观。也许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排挤,老师的冷漠对待,让他丧失上进学习的心,进而养成他偏颇的价值观。等他长大之后杀了人做错事,我们却不教育他,就直接杀了他!这样没负社会责任难道就是对的吗?
所以我方要修改现有制度。我方制度如下: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可假释。无期徒刑的部份,原则上必须服满二十年才可假释。假释部份,须经专家辅导认证。在服刑期间,利用无论是宗教或是其他辅导方式,矫正他的灰色心理,偏颇价值观,使他能够重新以一个完人回归这个社会,对社会有一份贡献。
我的申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要求同学仔细看完,再个别发表意见。注意,不是批评论点,而是谈你听完后的感觉……太复杂?太平淡?太冗长?太简短?太罗唆?太跳跃?哪些部分,觉得被说服?哪些部分,一听就不对劲?
感觉,是观众的主观。主观,意思是没有对错,所以也就没有别人同意或不同意的问题。谈感觉时,若有理由,最好,没理由,也不要紧。
重点是「说」,是要让写的人听听,这篇言论在别人心里的反应。

说完,各种感觉都有,听众结论相当不一致。
这,就是问题!

原则一:写申论,切细段,一段一论点。
这篇稿,最麻烦的就是中间那「一大团」,到底在讲什麼,一眼看得出来吗?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一旦执行枪决后,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但人已经死了!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尸体变回一个活人。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今年5月5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有段话说:「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还有一段话是这麼说的:「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段落一拉长,写的人,很容易会忘记自己原本想表达的重点。
不必要的修辞与转折,也会趁机偷跑进段落里,让语句无谓地肥大。
切开后,肥大的部分变得清楚,才能进行分析。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一旦执行枪决后,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但人已经死了!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尸体变回一个活人。
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今年五月五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有段话说:「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
还有一段话是这麼说的:「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原则二:次判断,有哪些,对方不反驳?
以第一段为例。

因为死刑的误判是无法回复的。也许你会说其他自由刑也无法回复,但和死刑不同。即使你在牢里消耗青春岁月,你能还有一口气,你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死刑的误判就不同了。一旦执行枪决后,即使未来有证据可以证明他是无辜的。但人已经死了!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也无法把一具尸体变回一个活人。

死刑「无法回复」,这,你觉得对方会反驳吗?会需要去解释什麼「任凭现代医学如此发达」吗?
如果不反驳,那这段,能不能一句话讲完?

相反地,「无法回复」是不是这麼重要?甚至,重要到死刑都可能会因此废除的地步?
这,你觉得对方会同意吗?若可能不同意,为什麼反而没多讲?

可改为: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人死不能复生」,所以死刑的误判,是最不可能回复的。而对一个刑罚而言,能不能回复,非常重要,因为……

原则叁:再判断,有哪些,我方有证据?
以第二段为例。

而死刑的误判通常有检调方面资料证据的错误,以及法官的误判。而我方认为,法官的误判是最无法被察觉的,却也是最应该被避免的。今年五月五日,已退休法官薛尔毅投书於联合报。有段话说:「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这段话告诉我们,有时法官会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案,就有可能造成误判。

手上若有证据,一轮质询,对方不得不同意……这部分,是硬碰硬、拚内力,根本不用多废话。
你要真能举证有法官承认了他在判案时的偏颇,那论点当然成立。
关键是,你的证据有多强?

我判他死刑但,废死在摇摆
薛尔毅退休法官联合报2010-05-05
我做了几十年法官,办刑事审判的时间长,很正常,一定会碰到判死刑的案件。当然,我也在中学时期读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其中「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做法官者,焉有不知之理?不过我要发惊人之语,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我没有想到其他。

上面这段,是资料原文(所以其实不是「今年5月5日」)。纵观全篇,薛尔毅的立场的确是废死,故没有断章取义的问题。对方要拿资料,也不怕。
接着,再看资料的呈现手法。

原则四:先结论,再背景,最后抛资料。
先证据,再结论,听众容易漫无目的地听着,等说到结论时,早忘了前面证据有多强。
先结论,再证据,听众就会知道该用什麼角度,去理解接下来的证据。

而资料的力量,来自资料背景。
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薛尔毅他「做了几十年法官,办刑事审判的时间长」。
其次,是他自己承认判死刑时,必须做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都铺陈完后,最后抛出那句「我要发惊人之语,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才会显得雷霆万钧!
至於「用一句火星文:犯罪犯得实在太「超过」了,都是非死不可的」云云,则因文意含糊,容应让人产生其他联想,反而该舍弃。

可改为:大家好。由於法官在判案时,常会有主观上的偏差,以至死刑的误判,更加难以避免。好比做了几十年法官,有长期刑事审判经验的退休法官薛尔毅,他就曾经公开表示,虽然按道理,法官应该是在「求其生而不得」的时候,才能判下死刑,但「我要发惊人之语,我写死刑判决书时,根本没有求其生的念头」。

至於第叁段,资料的引用完全错误。

还有一段话是这麼说的:「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这段话又告诉了我们,有时法官有可能会受社会舆论影响,造成量刑上的误判。譬如犯了一个介於无期徒刑到死刑之间的罪,法官会因为这些原因,判处死刑而非无期徒刑。

法官不是神 也会误判
张娟芬作家联合报2010-05-08
这正是我在拙文「杀戮的艰难」里说的,「有时候正是因为案子很大,大家都希望看到有人为之付出代价,於是证据法则、无罪推定,反而松懈了。这时候,谁被带进法庭,谁倒楣。」

这段话,不是退休法官薛尔毅说的。原文,来自另一个作家的文章。
要是拿去当证据,对方一借资料就穿帮。得整段删掉。

原则五:最后看,有哪些,非得靠自己?
有些论点,涉及正反方的基本价值差异——这部分既不可能有证据,也不可能有共识。

我方还认为政府废除死刑,是因为要负社会责任。死刑犯的养成,或多或少和社会大众有关系。也许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正常的价值观,只教他用暴力解决事情。也许他在邻里间备受歧视,养成他灰色负面的价值观。也许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排挤,老师的冷漠对待,让他丧失上进学习的心,进而养成他偏颇的价值观。等他长大之后杀了人做错事,我们却不教育他,就直接杀了他!这样没负社会责任难道就是对的吗?

像这样的论点,其实才是申论的核心(前面省下的时间,都要用在这里),因为你得完全藉着单方面的陈述威力,来建立或改变听众观点。
而若认为光靠几个假设,就能让大家觉得社会应该要为死刑犯负责,并为其感到义愤填膺……那,这个世界也未免太好混了吧!
教到这里,示范了一段剑宗会怎麼陈述社会责任,但所需能力超过小朋友目前的条件,且不提。
原则六:提制度,有改变,才需要说明。

所以我方要修改现有制度。我方制度如下: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可假释。无期徒刑的部份,原则上必须服满20年才可假释。假释部份,须经专家辅导认证。在服刑期间,利用无论是宗教或是其他辅导方式,矫正他的灰色心理,偏颇价值观,使他能够重新以一个完人回归这个社会,对社会有一份贡献。

上面这段,只有一句「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有意义。
其他强调什麼「有假释」、「必须服满20年才可假释」、「须经专家辅导认证」、「用无论是宗教或是其他辅导方式,矫正他的灰色心理,偏颇价值观」等等,皆为现状(现状假释年限是25年,我猜学妹是笔误,而非刻意改制度),都不用多废话。

改为:大家好。所以我方主张废除死刑,由现况的无期徒刑代替。

至此,回顾重点:
一、写申论,切细段,一段一论点。
二、次判断,有哪些,对方不反驳。
叁、再判断,有哪些,我方有证据。
四、先结论,再背景,最后抛资料。
五、最后看,有哪些,非得靠自己。
六、提制度,有改变,才需要说明。

为了上这堂课,还特地花时间挖出资料来源

热点内容
吴春燕民法 发布:2024-11-05 21:22:09 浏览:286
最新劳动法2013全文 发布:2024-11-05 19:11:30 浏览:105
比较中美涉外婚姻法的文化差异 发布:2024-11-05 18:47:44 浏览:561
劳动法离职后工作服的规定 发布:2024-11-05 18:42:47 浏览:855
劳动法直接辞职有工资吗 发布:2024-11-05 18:36:40 浏览:117
玉溪红塔区法院 发布:2024-11-05 18:35:12 浏览:204
2017劳动法流产假 发布:2024-11-05 14:20:40 浏览:255
顶级律师年薪 发布:2024-11-05 13:45:14 浏览:652
徐金桂行政法背诵2017 发布:2024-11-05 13:12:32 浏览:68
上诉法院流程 发布:2024-11-05 11:37:58 浏览: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