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澎湃
❶ 你好我的狗在路上把别人的车吓翻了有没有责任呢
狗无疑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可是当前马路上狗和车辆发生碰撞导致发生伤人甚至亡人事件并不鲜见,狗在马路上乱窜进而发生和车辆碰撞,而导致安全隐患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前文《马路上撞死狗是否承担责任?这个司机连刹车都没踩是不是有点残忍,有点过分?》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根据大家的留言评论,有必要再来进一步说说这个话题。
根据前文的留言评论,很多人的观点:
观点一:5月1日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宠狗不栓绳就是违法,不栓绳的狗就是流浪狗
观点二:车辆在马路上撞了没有栓绳的狗,根本不是交通事故,更谈不上离开就是肇事逃逸
观点三:在马路人压了没栓绳的狗就是压了流浪狗,不承担责任,甚至是为民除害
观点四:在马路上出现的狗被车压了是活该,如果有狗主,还需赔偿车主洗车修车的钱
以上观点充分体现出大家维护公共交通和社会秩序的朴素的道德情感。
虽然狗没有栓绳确实很令人讨厌,那么,以上观点都正确吗?没有拴绳的狗就可以被认为是流浪狗?车辆撞了没有栓绳的狗就是可以认为撞了流浪狗吗?
笔者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出门溜狗不栓绳违法?
“观点一:5月1日动物防疫法出台后,宠狗不栓绳就是违法,不栓绳的狗就是流浪狗”这个观点只对了一半,根据5月1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条第二款:“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因此,5月1日以后,带宠物狗出门不系犬绳,首先违反了《动物防疫法》,除此之外还可能违法各地出台的《限制养犬条例》等法规。但是不拴强民的狗就是流浪狗吗?
不栓绳的狗就是流浪狗?
很明显,不栓绳的狗有两种情况:
一种就是本来就是流浪狗;
另外一种就是,是被主人带着遛弯的宠物狗,但没有栓绳,《动物防疫法》5月1日起施行,但该法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如果以该法中的第30条“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就认为没有系绳的狗出门就不是宠物狗,就是卖雀流浪狗,很明显逻辑不通,是不成立的。
因此,很明显,没有栓绳的宠物狗并不是流浪狗。
说到这,可能有人有疑问了,认为可以看到媒体上报道的,多地没有栓绳的狗公安机关或城管部门直接抓走,不是流浪狗,为啥就能抓走?
公安机关或城管部门能否将不栓绳的狗抓走?
我们知道,行政部门执法必须有法可依,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依《动物防疫法》并不能将不栓绳的狗抓走。狗主没给狗栓绳,违反了该法第30条,但是该法第30条并没有对该行为给出进一步的处理措……但是如果当地如果立法或出台政府行政规章及有相关没收或捕抓未栓绳狗的规定,则才可以将没有栓绳的狗抓走或叫没收。我们从媒体可以了解到,目前全国多地已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对于没有栓绳的宠物狗可以给予没收或捕抓。
如:据北青报5月7日报道,《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其中第二十九条明确,对于违规携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租汽车的;违规携犬乘坐电梯的;违规携犬出户等情况,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并可对单位处2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犬,吊销养犬登记证。
如4月雀含17日的光明网报道:2020年8月,仙桃市发布了《关于对城区流浪犬捕捉的通告》,其中指出:(一)市民携带犬只出户时,应当为犬拴犬绳,并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进行牵引。对携带犬只外出未拴犬绳的,公安部门将一律作为流浪狗进行捕抓。
需要说的是:作为流浪狗进行捕抓,并不是说它是流浪狗,而是作为流浪狗,如果咬了人,或是故意撞坏了车辆,狗主是要承担责任的。
4月17日的光明网报道:《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规定:业主、物业使用人携犬只出户的,应当为犬只挂犬牌、束犬链、戴嘴套,由成年人牵引,主动避让他人。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没收犬只。
《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私人合法财产的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因此,不管是狗,还是车辆都是属于他人的私人财产,都禁止破坏,如果破坏导致了损失,需要由相关方承担责任,下来我们讨论损失由谁来承担?
情况一:如果是撞了流浪狗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顷配笑养动物致害责任的一般规定】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遗弃、逃逸的动物致害责任】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区分两种情形:
情形一:如果能找到原饲养狗的主人
若车辆驾驶人在正常行驶中无过错撞了狗,由于流浪狗无主,因此,如果能找到动物原饲养人,动物原饲养人由于未尽到相关义务,而导致狗撞坏了车,则需承担车辆的维修责任。
情形二:如果流浪狗没有原饲养的主人
1.如果流浪狗没有原主人,则看有没有管理的单位或人员,比如流浪狗没有主人,但被附近的小区居民负责喂养,则喂养的相关人需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进而如果车辆驾驶员无责,狗撞坏了车,负责喂养管理的人需承担一定的修车责任。
2.没有管理的人,也没有管理的其它单位
一般情况下,流浪狗由当地政府的公安机关下设地的犬类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如果类管理办公室没有开展相关业务,也没有进行相关宣传、治理等,也可能需承担相关责任,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公安机关犬类管理办公室都会开展流浪犬类的治理工作,且由于流浪狗随机出没,数量较多,不可控等情况,客观上,公安机关只要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就无需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车的损失无法赔偿,车主也无需为撞伤或撞死流浪狗赔偿或承担责任。
情况二:车在马路上撞了没有栓绳的宠物狗
根据《民法典》第六条【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条【侵权责任的承担】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由双方的民事主体,狗的主人,和车辆的驾驶员或车主根据过错及责任划分区分责任;如果驾驶员是执行单位任务的由狗的主人和驾驶员单位根据责任划分区分责任;如果是私人间雇佣的司机发生撞狗事件的,由雇主和狗的主人根据责任划分区分责任。
那么这个责任如果划分?
责任的划分,应该按照民法的公平原则,根据双方是否存在过错,划分责任分配比例。如果驾驶员无责,则无需承担责任,如果驾驶员全责则由驾驶员和相关关系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驾驶员和狗均承担部分责任,则由驾驶员及相关关系人按责任比例分配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第二款: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因此责任划分的基本思路就是:
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协商区分责任。
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如果是交通事故,协商不成,应迅速报告交警部门,由交警部门勘察后,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划分责任,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车在马路上撞了没有栓绳的狗是不是交通事故?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交通事故?
《道路安全法》第119条第一款五项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交通事故的构成有四个要件:事故主体是车辆;二是事故空间在道路上;三是事故原因系过错或意外;四是事故后果包括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因此车辆如果撞了不栓绳的狗,是满足四个要件中的第一个车辆,第二个道路上,第三项如果不是故意撞的,那么不是有过错就是意外,也是满足的,最关键的就是是否有财产损失?如果有财产损失,那么四条都满足,就是交通事故,如果没有财产损失,就不是交通事故。
因此,最关键的就是认定不栓绳的宠物狗是不是流浪狗,或是能不能认定为流浪狗?
本文前半部分已经讨论过了,没有栓绳的狗,不一定都是流浪狗,如果是不栓绳的宠物狗,就更不是流浪狗了。
因此,车撞了未拴绳的狗一般属于交通事故。
如果撞狗具有主观故意:
但是,如果故意撞了狗,很明显不属于交通事故定义中的“因过错或意外”,因此就不是交通事故。
则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根据《刑法》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第275条),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情形一:如果撞的是流浪狗
由于流浪狗不属于公私财物,则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刑法》的情形。
情形二:如果撞的是没有栓的宠物狗
则由于故意损坏他人财物,而根据价值,可能处到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拘留,或触犯故意毁坏财物罪而被追究刑事责任。
即使是故意撞但无需承担相关责任的特殊情况:
当然,一方面是否故意不好判定,另一方面如果是紧急避险,那么这种情况下也无需承担故意撞的责任。
那么一般如何划分双方责任?
交警部门按民法公平原则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认定划分责任,一般在划分责任时除行为责任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路权原则、安全原则、结果责任原则外,及行为人过错原则。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后,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首先,路权问题,很明显狗在马路上是没有路权的,然后就要看车辆有无路权,驾驶员有无驾驶资格;
其次,狗是不是有狗证;
再次:驾驶员有无酒后、超速等违法违规情况。
如果车辆证照齐全,驾驶员有驾照,也无其它违法违规情况,则根据目前媒体报道的责任划分实践,如果车辆在正常驾驶中撞了没有栓绳的宠物狗,则大多车辆方无则,但也有车辆方次责的报道。
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对于交警部门出具的认定书有不同意见,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到人民法院起诉,最终责任区分结果以人民法院判决为准。
车辆方无责的案例:
如:2021-05-12 01:34·江苏交通广播网报道:小狗未牵绳被撞,全责。在该事故中,小狗未牵绳被撞后,狗主人认为车主也有责任,双方协商不成,后来报警,警察调查后认为:宠物主人溜狗时未对狗进行栓系引发交通事故,应承担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如:2021-06-21 09:57·紫牛新闻,宠物狗路上被车撞死,不拴绳主人被判担全责一文中报道:陈某驾驶电动车行驶至南京欣旺花苑小区内时,突然窜出一只未拴系的泰迪犬。陈某躲闪不及,撞上泰迪犬又碾压了过去,造成犬只当场死亡。当地秣陵交警中队民警调查后认定,因主人张某未拴绳被认定全责。
车辆方次责的案例:
如:2021-06-02 17: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富阳法院在“【以案说法】遛狗不牵绳,狗被车撞,责任谁承担”一文中报道:陆某驾驶小车行驶在城区后周路上,突然从路边蹿出一条小狗,陆某反应不及导致车子径直撞上,他立即下车查看情况并报警。交警在查勘事故现场后认定该起事故为意外事件并出具了相应的事故认定书。
该起事故交警部门定性为意外事件,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狗主起诉至法院,法院认为:陆某驾驶车辆与倪某的宠物狗发生碰撞,造成倪某宠物狗受伤并进行治疗,即造成了倪某的财产遭受损失。通过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及庭审中查明的事实可以看出:倪某携带宠物狗上街,未牵狗绳,导致宠物狗处于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碰撞,系事故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而陆某在驾驶车辆过程中,未随时注意前方动态,导致撞上宠物狗,承担次要责任。同时陆某驾驶的车辆在太平洋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不计免赔),故针对本案的损害,应由陆某承担的次要责任由太平洋公司在其保险范围内予以赔偿。案件判决后各方均未上诉,该案现已生效。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马路上撞了没有拴绳的宠物狗,属于交通事故,如果双方对于故事的责任无法协商一致,需要报警,由交警部门作出责任认定书,区分双方责任,然后双方根据责任分划分赔偿,如果对于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有异议,可以行政复议或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后文,我们进一步探讨,如果车辆在马路上撞了狗而没有停留直接驶离,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说明:
1.内容仅代表笔者观点,如有不同,欢迎讨论
2.图片及GIF动图来源网络
❷ 媒体报道虚假新闻引发网暴,其法律责任如何规定
近日,刘_宏的跳操直播不仅火在了健身运动圈,也火在了医学圈,微博热搜上不乏大众跳野晌轮完操后进医院的新闻:#女子跟刘_宏跳操后腰肌劳损#
#女子连跳三天毽子操后黄体破裂#
#22岁姑娘跟着刘_宏跳操眼底出血#
......
近日,又有一个“刘_宏女孩”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微博@潇湘晨报 报道称,长沙一女子近一周来跟着跳操后,因未及时洗澡导致腋窝溃烂。该话题引发网友讨论。
不过随后,当事人朋友发文澄清称,当事人是疤痕体质,之前做过腋下脱毛手术,这次跳操时出汗过多未及时擦干、又有衣物摩擦,才导致腋下感染,经检查是患上了间擦疹。
她表示,当事人以为是作为医院内部案例才同意医生拍摄患处,结果医生未经允许就私自将视频发给媒体。
而媒体报道时避重就轻,暗示当事人有卫生问题,致使网友误解为其“一周不洗澡”而患病,引来大量网暴。
事发后,主治医生联系相关记者删除视频,却得到“需要领导审批”的回复。同时,当事人在该条新闻下维权的评论也被@潇湘晨报 删除并拉黑。
目前,该条视频新闻已被@潇湘晨报 删除。
过分夸大事实、哗众取宠的新闻标题党一向受人诟病,然而,如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造谣式”做新闻,就是越过了法律红线。
此前,曾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的“佛媛”“病媛”相关报道,就是由媒体编造报道颂信的虚假新闻。
@健康时报 @澎湃新闻 @风闻社区 @人民网 等多家媒体盗用普通女网友的图片,造词抹黑图中女性,恶意造谣正常在酒店游玩拍照的女性为借佛门营销炒作的“佛媛”,造谣患病住院的女性为假装生病以推销保健品的“病媛”。
该报道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在多名当事人出面辟谣后,各媒体才删除了该新闻。
当媒体从业者道德底线越来越低,将抢热度、吸引眼球摆在第一位,新闻报道屡屡出现“标题党”、“三俗”甚至虚假新闻等问题,不仅扰乱了新闻传播秩序,也损害了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此外,虚假失实的报道还可能引发对于受害人的大量网络暴力。
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正常驾驶却被@新京报 造谣为开车逆行的女司机,就遭受了大量的谩骂与声讨。
我们知道,个人造谣传谣,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或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当媒体造谣传谣,就能“一删了事”,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吗?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新闻报道的行为如何规定?它们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关于新闻报道与名誉权,我国《民法典》有着相应规定:
行为人为了公共利益而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是由于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都涉及社会利益与公众利益,是保障媒体监督权、公民知情权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因此,对于该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不能作一般处理,不仅需要权衡加害人与被害人的权益,还需考虑这些行为对于促进和保护公共利益的意义。
不过,如果存在捏造事实、未合理核实严重失实的内容、侮辱贬低他人名誉这三种情形的,行为人同样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客观真实是对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最基本的要求。虚假失实新闻损害他人名誉,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如果媒体拒绝采取更正措施的,即明知内容失实还仍然报道,构成了恶意,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此时,被害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责令该媒体限期更正。
除了民事责任外,发布虚假失实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与新闻机构还需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
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中,对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作出了相关规定。
对于发布虚假失实新闻的新闻记者,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给予警告。
对于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新闻记者证,并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5年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
对于刊播虚假失实新闻,或是拒绝对已确认的虚假新闻报道发表道歉、更正的新闻机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对其进谨衡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更正、责令公开检讨、责令新闻机构主要负责人引咎辞职。
此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公开通报《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网等15家媒体发布虚假失实报道的查处情况,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准则。
为了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一方面,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活动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凭借主观猜测杜撰新闻事实。
另一方面, 新闻机构也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关于信息采编、核实的管理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
此外,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也要加强行政监督,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虚假失实报道。
相关法律: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与保护名誉权关系问题】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 【名誉权人更正权】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❸ 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伤害学校要承担哪些责任
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伤害的,其案由区别于一般的健康权纠纷。为教育机构责任纠纷。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有两个主体概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十周岁以下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十周岁以上不瞒十八周岁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和第一千二百条的规定:教育机构对碰野老未成年人在学校受到人身损害,所承担的责任因为成年人的行为能力不同,分为过错推定责任和过错责任。
作为家长应该笑升如何去做呢?
⒈.应当教育未成年不要参与对自己人身可能会有伤害的危险行为,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2.告知未成年人如果受到伤害,第一时间要选择报告老师或者家长并及时就医,避免造成其他不应有的伤害;
3.家长应当及时留存伤害行为发生的必要证据,比如监控录像或学校等第三方机构对发生的事实所作的陈述,必要时可以通过报警寻求帮助,通过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取证;
4.家长可以与侵害方及学校等相关责任方协商如何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诉讼程序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❹ 房地产税立法是否今年制定完成国税总局局长王军:稳步推进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对于“房地产税法”,此次报告中明确提及落实制定房地产税法等立法调研、起草,确保如期完成。
如期完成怎么理解?
栗战书表示,集中力量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重大立法事项,包括审议民法典,制定刑法修正案(十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房地产税法、出口管制法、社区矫正法、军民融合发展法、退役军人保障法、政务处分法,修改证券法、现役军官法、兵役法、人民武装警察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立法调研、起草,都要加紧工作,确保如期完成。
不过对于房地产税立法在今年制定完成的说法,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并未给和旁销出肯定的回答。据上海证券报报道,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对于房地产税立法是否将在今年制定完成?王军表示,“稳步推进。”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19年房地产方面的工作部署,提及“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这也是自2013年中央提出对房地产税进行立法后,“房地产税”第三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3月7日,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财政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房地产税总体思路就是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
2018年9月7日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包括房地产税法在内的11部税法同时亮相第一类项
目,即条件比较成熟、拟在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内提请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大相同,都是五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自2018年3月起,至2023年3月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限明确,按照立法法的规定和实践中的做法,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一般也要先经常委会审议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或者由其他国家机关依法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再由全国人大会议审议通过。
距离正式出台还有距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经济所所长贾康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按照工作安排,房地产税已提上立法日程,但是何时启动审议还要等待官方公布。只有等人大一审之后,房产税草案才会公布,征求社会意见。”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程雪阳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常规的是两个月开一次会。法案审议来说一般要审三次。三次审议结束后,如果通过,就可交付表决。一审后,草案可公布征求社会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业强指出,房地产税开征有很多门槛,首先,最重要的启李就是立法程序问题。在提请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之前还需要经过法律草案的完善、重要问题的论证、内部征求意见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就是相应技术层面的配套改革。从硬件技术层面看,自然资源部已于2018年6月份宣布,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也就是说,不动产登记体系正式进入到全面运行阶段。
王业强认为,目前市场上除了商品房外还有大量房改房、福利房、央产房、军产房、小产权房、经济适用房等,未来都需要统一界定;二是对房地产相关税种也需进行统一梳理。
王业强表示,房地产税立法工作极有可能会提交今年的人大常委会讨论。但是,立法通过后并不意味着就会在全国马上开征,也不是在某个时间全国一起征收,何时开征会授权地方政府自己决定,各个地方可以差别化,房地产市场压力比较大的一线城市则有可能率先启动。
今年1月21日,国是直通车发布《房地产税要来了?专家预计法案今年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文章,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唤游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表示“2019年税收立法的工作任务依然很重,或将有多个重要的税种提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不排除有房地产税法(草案)。”
❺ 微医保·特定传染病保险新冠确诊赔付怎么没有了
此前保险公司推出的多款“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新冠险产品售罄或下架,目前在售的新冠肺炎相关保险产品多保重症、危重模亩含症。
此外,澎湃新闻采访多家保险机构获悉,此前购买过新冠肺炎保险产品且在保险期限内的,目前可以进行理赔,但均需医疗机构开具的确诊证明,抗原自测结果普遍不被保险公司认可。
在无症状和轻症一般居家隔离治疗的当下,投保人可能面临理赔时取证难等问题,有律师建议,此时可以适用《民法典》的情事变更条款,变更合同条款,即应该允许患者在取得其它能证明自己被感染的证据的情况下获赔。
仍有新冠保险在售。现有涉新冠保险多保重症、危重症
澎湃新闻注意到,此前销售的包括水滴保的新冠防疫险、华泰保险的新冠疫情保障险、紫金保险的新冠疫情险、太平财险畅无忧等多款“确诊即可申请赔付”的新冠保险产品,均已售罄或下架。
目前仍在售的新冠保险,主要保重症、危重症。澎湃新闻检索发现,在蚂蚁旗下保险代理平台上,有一款由中国人保健康承保的,名为“疫安心·防疫宝(含新冠)”的保险产品仍然在售。但与此前众多新冠险不同,这款产品只对重症及危重症人员给予赔付——新冠重症/危重症住院津贴,保额为10万元;传染病(含新冠)住院(含方舱)津贴100元/天。
该保险公司客服人员告知澎湃新闻,被保险人在15天等待期满后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按照确诊时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达到重型或危重型,在本公司认可的医院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住院治疗的,本公司按合同约定的基本保险金额给付特定传染病重症住院津贴医疗保险金,同时本合同终止。
同时,澎湃新闻注意到,有部分保险公司将已有产品扩展,增加了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的保险责任。
据中国人寿官网信息显示,早在2020年2月时,中国人寿已对旗下现有31款长期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进行责任扩展,涵盖新冠肺炎确诊保险责任。中国人寿工作人员12月16日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扩展包含新冠肺炎保险责任的险种已达到51种。中国人寿表示,购买了上述保险产品的新老客户,无需再行支出额外成本,在扩展责任有效期内经医院确诊初次发生新冠肺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该公司就可按被保险人确诊当时合同基本保险金额(或保险金额)的25%给付新冠肺炎保险金,每份保单针对扩展责任给付以一次为限且最高为人民币100万元,原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不变。确诊感染奥密克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危重型病症,也属于上述保险产品扩展责任范围。
与中国人寿类似,中国平安寿险也已经针对目前已上市的85款长期疾病保险扩展新冠肺炎相关责任。如客户在扩展责任有效期内,经医院确诊初次发生新冠肺炎且临床分型为重型或危重型,公司将按保险合同中疾病保险基本保额的20%额外给付保险金(累计上限50万元),原旦笑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不变。
此外,据北京普惠健康保项目组消息,北京普惠健康保近日也对被保险人赠送新冠病毒保障责任。根据保障方案,在保障期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二级(含)及以上公立医院或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法定传染病诊治定点医院确诊为新冠病毒传染病重型或危重型的(确诊标准将依据国家卫健委指南进行实时动态调整),保险人一次性给付保险金2万元整,对该被保险人的该项保险责任终止。
澎湃新闻注意到,12月9日,北京银保监局曾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复工复产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要求保险公司加快研发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耐森保险产品。加快设计开发价格普惠、适宜人群广泛的新冠病毒传染病相关责任险种,保障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同时,提升“北京普惠健康保”参保人的保障水平,支持保险机构在不提升费率的情况下扩展产品保险责任,提高对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风险的保障能力。
有保险机构表示新冠保险已经售罄。此前的新冠保险产品下架后,如何理赔?
若相关新冠保险产品下架,此前购买了该保险的投保人如果确诊是否还可以申请理赔,抗原自测“两道杠”是否可以作为确诊依据?12月16日,澎湃新闻记者以投保人身份咨询了多家保险机构。
水滴保客服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水滴保新冠肺炎保险申请理赔,需要提交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单,“报告单上需要写明新冠的临床分型,是轻型还是重型、危重型,不同的程度赔付比例不一样。”同时,还需要上传医院对于患者所做的所有检查的报告单据。客服人员表示,抗原自测结果阳性并不作数。
华泰保险客服人员则表示,此前购买了该公司新冠肺炎保险的,如果确诊,需要提交确诊新冠肺炎的阳性证明,“需要普通型及以上的严重程度”,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出具的肺部影像可见肺炎表现的相关病理报告和病例。华泰保险人员也称,“如果只有抗原自测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理赔”。
紫金保险客服人员也给出了类似的答复,她表示,购买了紫金保险新冠肺炎险的人员,出现确诊后需要先向保险公司报案。需要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出具的疑似或者确认感染法定传染病的证明,还需要疾控或者医疗机构出具的集中隔离治疗证明,并且需要注明采取了何种的隔离治疗措施,“还需要出院小结,如果没有出院小结可以提交病例首页诊断证明书,检查报告等材料”。
太平保险也曾经推出过“畅无忧”新冠肺炎险产品,约定确诊可获津贴20000元、住院和隔离津贴均为每天200元。12月16日,太平保险客服人员表示,理赔所需材料需由理赔人员告知。截至发稿时,记者未接到理赔人员的联系。
在1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曾表示,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都可以居家治疗,只有一少部分有严重基础病的感染者可能需要到医疗机构就诊。也就是说,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到医疗机构就诊,就拿不到诊治资料,也就不能申请理赔。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金坤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保险公司应该适当放宽理赔条件。他谈到,投保的患者与保险公司是保险合同关系。正常情况下应该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供被感染新冠的证明,以获得理赔。但是防控政策调整后,目前一般轻症居家治疗,导致患者取证困难,如果继续履行原合同,结果会对患者不公平。此时可以适用《民法典》的情事变更条款,变更合同条款,即应该允许患者在取得其它能证明自己被感染的证据的情况下获赔。
《民法典》第498条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的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不能单方擅自提高理赔门槛,增加投保人的难度。比如要求提供核酸阳性专项检测报告、胸部CT报告等都属于超出通常理解,提高理赔门槛。
❻ 民法对生活的影响
《民法典》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完整的民法典,预计在2021年的1月1日起施行。由于民法典覆盖个人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法典有“社会生活网络全书”之称。
一、这些点值得关注:
1,见义勇为怕担责怎么办?
草案: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方燕表示,依据草案这条规定,今后不管是救助人,还是法院在司法实践当中也更有法律依据了。更好地保护救助人的权利,防止救助人被赖上,因为做好事儿,反倒让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通过法律的规定为自愿实施救助的人撑了个腰,给了法律的支持。
2,居住权制度
民法典的物权编专门设立了居住权制度,居住权制度有什么用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在澎湃新闻上做了一份分析,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夫妻俩离婚,一方负担不起额外的住房,那么另一方就有帮扶义务,需要为对方提供居住权。另一个例子是“以房养老”。比如,老年人可以把所有权转让给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则可以为老年人
设定该房屋的永久居住权,根据房子的价值向老年人定期支付费用。这两个场景都是居住权的应用场景之一。
3,人格权
我国民法典是全世界第一个把人格权分成独立篇章的民法典。人格权包含哪些方面呢?比如生命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等权利,人格权编总共有四十多项条文。成立独立篇章意味着立法加强了对人格权的保护。
4,禁止放高利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当前随着超前消费现象的兴起,伴随而来的互联网借贷、高利贷成了一个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目前出台的民法典中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超过36%利率的借款法院不予支持。
5,明确高空抛物各方责任
针对司法实践中侵权人认定难,导致“一人抛物全楼赔偿”的问题,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才适用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的规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发现侵权人的,有权向侵权人追偿。此外,建筑物管理人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二、什么是民法典?
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它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民法典重在保护私权利。民法典使公
❼ 隐私侵害风险含义
1.隐私仅仅是自然人所拥有的。因为保护隐私是与自然人的精神利益息息相关的,根本在于维护人格自由,保护人格尊严。也就是说,只有自然人针对隐私才享有需要法律保护的精神利益。至于法人、非法人组织并不存在隐私的问题。法人、非法人组织也存在不愿意为他人所知的活动、信息,也存在工作活动的秩序不被打扰破坏的需要,但这些要么属于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要么属于生产经营秩序或者公共活动秩序的范畴。
2.我国法上的隐私被分为:私人生活安宁以及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1)私人生活安宁,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私人生活安宁实际上可以涵盖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由于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二款界定隐私时,将私人生活安宁与私密空间等并列,故此,该款中的私人生活安宁是指狭义的私人生活安宁,即自然人个人的生活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的状态。(2)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应当说,这三者之间具有交叉重叠。因为私密空间往往进行的就是私密活动或存储私密信息,如夫妻在住宅里的夫妻性生活,个人笔记本电脑或软件程序中存储的私人日记等。但也不完全重叠,因为公共空间中也有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例如,在餐厅大堂中,两个朋友边吃饭边聊天,这也是私密活动,不能被他人窃听或将谈话内容公开。私密空间是与公共空间相对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第二项列举了“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但不限于此,饭店、公园、银行、车站等公共场所中也存在私密空间。此外,私密空间不仅包括物理上的空间,也包括无形空间,如电子邮箱、微信群、钉钉群等,也属于私密空间。私密活动是指,自然人不愿意为他人知晓的活动,如亲友的聚餐、朋友间谈话等。
私密信息也称隐私信息。我国民法典没有采取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的划分,而是将个人信息分为私密信息和非私密信息。就私密信息的认定问题,应当说,有些是没有争议的,如个人的健康信息、犯罪记录、财产状况、性取向等,肯定属于私密信息。但是,自然人的姓名、容貌、性别等,则不属于私密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尤其是姓名本来就是社会交往使用的,不可能作为私密信息。
❽ 如何理解民法典中三种不同形态的夫妻共同债务
民法典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包括家事代理之债、夫妻合意之债、债权人善意之债三大类型。家事代理之债,是指夫妻一方因家事需要所负债务。
家事代理之债包括日常家事代理之债与重大家事代理之债。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夫妻一方因日常家事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日常家事代理之债,第二款中一方超越日常家事代理权的重大借贷“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的债务,属于重大家事代理之债。
将两者合并统称为家事代理之债。夫妻合意之债,是指夫妻协商一致共同借贷的债务。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第一款中夫妻共同签字或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债务与第二款中“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所负债务,属于夫妻合意之债。
债权人善意之债,是指债权人主观上存在善意,对夫妻一方滥用家事代理权无法辨别,有理由相信属于家事借贷或夫妻合意借贷。
(8)民法典澎湃扩展阅读:
民法典中的债权人善意之债主要规定在下列条文中:
1、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的日常家事借贷。由于夫妻均有日常家事代理权,债权人无法辨别一方借贷属于滥用家事代理权,有理由相信属于家事借贷时,则构成债权人善意之债。
2、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条第一款规定了夫妻之间均有日常家事代理权,第二款规定“夫妻之间对一方可以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显然包括债权人善意之债。
3、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的约定财产制中“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这实际上也包含相对人不知道该约定的,即善意债权人的债务,应当由夫妻共同财产清偿。
4、民法典中的夫妻合意之债也存在债权人善意之债。如第一千零六十四条第二款中的“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应当包括债权人信赖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情形。此外,婚姻法解释(一)第17条也包括债权人善意之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