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让每一个司法案件公平正义

让每一个司法案件公平正义

发布时间: 2023-06-02 04:07:41

❶ 加快建设什么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

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

更好发挥法治对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正确处理法治键租袭和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创造“两大奇迹”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指引司法改革向着前所未有的纵深推进,让公平正义成为新时代稿兄的鲜亮底色。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树立法治权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让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更加稳固。

树立正确司法理念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十年来,法院坚持以法治思想指导树立正确司法理念,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工作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确立“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恪守司法职业良知,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案件不为纷繁所扰、不为压力所阻,始终保持法治定力,坚决维护法治权威。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切实纠正偏离群众立场、机械司法、就案办案等错误做法,努力实现裁判法律效型宴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❷ 如何在司法工作中实现公平正义

作者: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郑鄂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公正裁判案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因此,,是各级法院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牢牢把握科学管理的本质要求,依靠改革创新实现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的生存之基、立院之本,而法院科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平正义。对此,2008年至今,广东省法院先后实施了两套审判管理指标体系:一个是2012年之前的争当全国法院排头兵的主要质效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审案件发改率、生效案件发改率、一审案件陪审率等公正指标,结案均衡度、结收案比、法定审限内结案率等效率指标,一审民事案件调撤率、一审服判息诉率、再审审查率、实际执行率等效果指标。另一个是2012年启动的当好全国法院科学发展排头兵综合监控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在坚持上一体系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把原有的指标调整、优化为核心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大类。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指标变化和相关条件,适时把指导性指标纳入核心指标。这样,既达到了科学管理的目的,又避免了出现指标“悬空”问题。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民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在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等权利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在网络时代瞬间聚集民意的推动下,传统的程序正义已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因此,完善各种方式的司法公开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广东省法院“一肩(公开)挑两头(公正与公信)”的工作重点。为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实施了《完善司法公开评价若干指标》,对全省法院“司法公开”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该评价指标覆盖了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六公开”,并根据重要性、涉及的工作量、完成的难易程度等赋予各个指标不同的标准。 树立主动执行理念,积极参与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法院受理的案件量逐年递增,不仅加剧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而且由于一些案件利益关系复杂,致使单纯依法办案仍无法解决矛盾,导致案结事不了。对此,广东省法院以多种方式化解矛盾。比如,诉前联调可以分流部分纠纷在诉前解决,有利于人民法院集中精力办理复杂疑难、新类型案件。目前,诉前联调已在广东省全面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法院的“顽疾”,赢了官司却不能兑现,人民群众对此意见最大。面对这一难题,广东省法院以“执行的真谛就是兑现”为指南,树立主动执行理念,从过去要当事人申请执行到法院主动征询当事人同意即进入执行,并依托执行指挥中心,与省内公安、银行、房管等多个机构实行信息共享和执行联动,有效缓解了“执行难”问题。 发挥司法建议职能,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司法建议是法院工作的职责之一。站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人民法院接触社会最广泛、触及问题最深入,对各级党政机关、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管理和建设主体提出切实可行的司法建议,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机制的完善。2012年,广东省法院共提出司法建议4776件,同比增长近3倍,稳居全国第一;反馈率、采纳率超过三成,1446件司法建议被有关单位采纳,并转化为推动、改进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同时,广东省法院通过审判管辖改革,防止和避免行政审判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并与行政机关联动,总结推广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人民法院的公正性、公信力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同。

❸ 司法机关如何做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改革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芦慧正直接关系到这最后一道防线是否坚固。司法公正主要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都必须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平等、正当的理念、精神和原则。坚持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价值准则,也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司法机关以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应坚持以下原则。
以正义为导向。公平正义是司法机关的生命线,是司法工作的方向盘,对司法具有导向作用。一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使每一个公民都受到法律的公正对待,感受到身边实实在在的正义,决不能因为其他利益考量而牺牲个案正义,不能制造冤假错案。二是打击各种有损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对群众报警求助置之不理的、不及时立案的、不按照规定期限审理案件的、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无限期拖延执行的,给予严肃处理直至以渎职罪论处。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不能让普通群众因为打不起官司而使权利受到侵害,让每一个公民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都能够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坚守清正廉洁。很多不公正案件并非由于法官的业务素质差造成,而是没有坚守住道德底线导致。在现实中,要以制度的形式杜绝因法官不清廉导致的司法不公。五是坚持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显著标志。坚持公开透明办案,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没有藏身之地。
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司法机关在司法活动中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把法律作为处理案件的唯一尺度。以法律为准绳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一是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最高标准,司法人员应依据法律判案,坚决抵制和排除法外的权力、舆论、情感、利益等多方面干扰,以法律判定案件的是非曲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就要排除各种法外力量对依法判案的干预,使“以法律为准绳”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二是把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贯穿于办理案件全过程。坚决杜绝违法办案和越权办案,正确适用法律,准确定性案件,区分合法与违陪衡答法、违法与犯罪、轻罪与重罪等情况,作出公正合理且具有可接受性的判决。三是规范自由裁量权,严防超出现有法律框架轻罪重判或重罪轻判。加强判决书说理,推动判决书公开,提高法官依法办案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以事实为根据。拦唯以事实为根据,指司法机关判决案件只能以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事实和依法推定的事实作为适用法律的依据。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一是把弄清楚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唯一根据,只有被告人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但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二是合法获取证据。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三是排除非法证据,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具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保护好举报和提供案件线索的人,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必须进行严惩。四是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获取可靠证据。对刑讯逼供和钓鱼执法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❹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分析:
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握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段歼升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免受侵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第九百九十五条 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改森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❺ 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3、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❻ 为什么要努力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关于为什么要努力让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如下回答: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一重要论述精辟而深刻地阐明了公正司法之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作用。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懈追求。

司法通过对法律的适用,对合法行为予以确认、合法权益予以维护,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穗腔责、犯罪行为予以惩治,昌掘清晰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国家和社会允许并受到保护的,哪些行为是国家和社会禁止并将受到惩罚的。这就是司法对社会行为的规范指引和导向作用。

如果司法是公正的,规范指引和导向就是正确的、正向的,就会对社会公正产生引领、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司法行为是不公的,规范指引和导向就是错误的、负向的,就会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破坏。而且,由于“最后一道防线”的定位,司法不公还耐族核会纵容和放大社会不公,冲破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❼ 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论述

A 贯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人民法院是专司审判的中立裁判机关,是公平正义的判断者、维护者。对于案件当事人而言,司法公正是具体的,人民法院能否实现司法公正,对当事人的权益影响是深远的。有时一个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只打一次官司,那么这个案件的审理能否实现公平正义,特别是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涉及当事人的权益保障,还会影响当事人甚至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正义的看法和信任。

一、贯彻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一)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司法公正不仅能够维护社会公正,而且可以通过矫正、恢复、弥补等方式实现法律公平和正义。人民法院通过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司法不公必然会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可以想象,一起具体个案的不公正处理必然是对社会公正的一次具体伤害。

(二)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司法公正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前者可以称为程序公正,后者可以称为实体公正。它们共同构成了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实体公正的实现需要程序公正来保障,只有程序公正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办案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体公正的目的。实践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首先应当从保障程序公正做起。程序公正要求法官必须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审理案件,坚持司法公开,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等等。程序公正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公正,这种公正对于当事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公正。可以说,没有程序公正就难有实体公正。

(三)个案公正与整体公正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在广大人民群众看来,司法公正不是抽象的空泛概念,而是身边每一起具体案件的处理。人民法院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错案,在当事人眼里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正是由于屡屡发生的不公个案,才造成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怀疑。这种个案不公不仅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会损害司法机关的公正形象,并且实质上会影响到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对法律的信仰。因此,无论对于人民法院还是广大法官,应该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如何提高每一起具体个案的审判质量上来,确保每一起具体个案都能得到公正裁判或者处理。唯有通过成千上万个每一起具体个案的公正裁判或者处理,司法整体公正才能打下坚实的个案公正基础。

(四)司法裁量与同案同判

同案同判是社会公众评价司法公正的直接标准。由于法律所具有的概括性、原则性和抽象性特征,司法自由裁量权是客观存在的,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但是司法自由裁量权并非任性裁量权,必须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当前,随着各种新类型案件、重大疑难等案件不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在各地法院时有出现,社会舆论把矛头指向了司法自由裁量权滥用、同案异判与裁判不公,似乎司法自由裁量权过大、司法权力滥用就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原因。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同案同判是他们对司法公正最直观和最朴素的判断和感知,这也是人民法院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二、采取有效措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围绕维护司法公正,积极稳妥办理各类案件。

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严格依法办案,是提升司法公信、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关键。要依法保护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告状难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执法不严、办案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让经济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有法支持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要让人民法院办理每一起司法案件的过程成为让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正、感受法治进步的过程,努力使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下工夫解决案件质量,提高案件服判息诉率。要强化司法民主,在办案中注意完善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在立案、审判、执行、信访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群众更方便地参与诉讼,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

(二)围绕保障司法廉洁,切实履行审判监督职责。

自古以来,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法官自由裁量权如果不受到监督制约,难免会被滥用,就会造成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要强化监督和制约,坚决防止滥用司法自由裁量权,徇私枉法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司法腐败行为发生。司法公开是保证司法公正和防止司法腐败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的各项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坚持阳光审判,及时公开应对司法方面的民意舆情。要变被动公开为主动公开,逐步扩大司法公开范围,拓宽司法公开渠道,通过各种行之有效方式将司法工作有效地置于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要实现公正,除了司法人员的优良素质和高度自律之外,还必须通过设立具有高度正当性的程序,通过赋予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充分的程序权利,通过科学、有效且符合司法规律的管理,通过有效而理性的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等等,以确保事实认定的客观性、法律适用的正确性以及当事人的可接受性。

(三)围绕加强司法权威,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改革。

司法有没有权威不仅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公平、公正地办理案件、解决纠纷,而且关系到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当前,迫切需要对制约司法权威的一些方面进行改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部署,突出抓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好做法、好经验,因地制宜地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条件、审查程序、审查标准和处理方式,切实改变申诉期限无限制、申诉受理主体无限制、申诉次数无限制的状况。凡符合再审法定条件的申诉复查案件,坚决依法提审或指令再审。对不符合法定再审条件的案件,要按法定程序进行终结。要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运行机制。

(四)围绕提升司法公信,不断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司法的性质、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体必须具有中立性。司法不中立便无法获得当事人的信任和接受;而司法的中立必须以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有足够的能力抗拒任何形式的干扰为条件。在中国,对司法的干扰不仅来自“金钱”和“权力”,而且来自“人情”和“关系”,这种国情和现实使中国的司法所面临的干扰风险非常之大。因此,需要建立坚固的体制障碍和制度隔离,使任何干扰都无法对司法的公正性产生实质性的消极影响。要积极营造维护司法公正的社会文化环境,克服司法活动的阻碍和阻力,有针对性地进行程序设计、制度预防和机制阻隔,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必要把排除“人情”、“关系”、“金钱”、“权力”对司法活动的干扰作为重点整治内容。正确处理新闻媒体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培育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仰,使依法办事成为社会公众的内心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习惯。人民法院要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同时要注意司法界限,把握尺度,守住底线。

(五)围绕增强司法能力,努力打造过硬法官队伍。

进一步加强法官的思想政治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做到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公正廉洁。要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着力提升“五个能力”的要求,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官队伍,不断提升司法能力。要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积极参加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作风,规范司法行为,严肃廉政纪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行政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促进法官清正、队伍清廉、司法清明。

热点内容
新婚姻法里的小三违法吗 发布:2025-01-11 01:22:59 浏览:89
蓄禽养殖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1 01:18:45 浏览:27
现代社会保障法的本位 发布:2025-01-11 01:04:16 浏览:168
司法拍卖的房屋 发布:2025-01-11 00:48:51 浏览:720
婚姻法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1 00:47:28 浏览:673
代遗嘱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1 00:36:43 浏览:547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