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刑法严苛
A. 简述汉代刑法的主要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几次变化:10岁—70岁;8岁—80岁;7—80岁;10—80岁。
2、上请原则(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 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一般司法机关处理,而应先奏请皇帝裁决。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
3、亲亲得相首匿(亲属相隐原则:汉宣帝),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4、尊老怜幼原则(恤刑原则) 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病残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 。
B. 汉朝的腐刑是什么样的刑法
腐刑又称蚕室、宫刑、阴刑和椓刑,这些不同的名称都反映出这一刑罚的残酷。称为腐刑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从此像一株腐朽之木,有杆但不能结实。另一种说法是,宫刑的人像腐朽的木头不能开花一样。
过程:腐刑是指对男子或女子的阴处施刑。在古代中国,阉割术的渊源是相当久远的。有证据表明,至迟在殷商时代就有了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意识与行为。
当时的阉割术可能是将阴茎与睾丸一并割除的,秦汉时期的阉割技术已较为完备,并已经注意到阉割手术后的防风、保暖、静养等护理措施。
在汉朝时代的发展:宫刑在汉朝更为普遍。汉景帝时,就曾规定某些死刑可由宫刑代替,汉武帝生性残酷,在他的统治时期,正史上有记载的大臣受宫刑的就有司马迁、张贺、李延年等人。
(2)汉朝刑法严苛扩展阅读
宫刑的作用目的
宫刑的最初作用,只限于惩罚不正当的男女性关系,这在人类的婚姻制度刚刚跨入文明门槛的当时是现实的。但是,在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统治下,宫刑的施刑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与初意完全不相干的地步,成为镇压平民和思想异己者的一种严酷手段。
从五刑的排列来看,宫刑是肉刑中最重的,仅次于大辟(斩首),显然当时人们思想中还残留着原始时代的初民对生殖器官崇拜的影响,生殖器官的价值仅次于头颅。传说中的尧舜,大致是中国的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一夫一妻制逐渐确立,所以宫刑在那时开始出现是完全可能的。
古代的刑罚带有多么鲜明的阶级性。宫刑施用的范围到了后世越来越大,如到了战国时期,《列子·说符篇》载有人曾劝秦王以仁义治国,秦王处以宫刑,罪名是君主已残暴治国。
这说明封建统治者已经用危害国家的罪名处人以宫刑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造阿房宫筑骊山时竟发隐宫刑徒70余万人服劳役,这里的“隐宫”是指宫刑。
C. 汉代违反哪些刑法会被杀头
汉代的刑法 "汉承秦制",在刑法内容上,汉代从秦代接收过来的许多刑法仍在实行。但是汉代却又不同于秦代,汉代虽仍是专制主义统治的封建王朝,但比较起秦代来,却不能说它是一个暴政王朝。汉代的许多皇帝也不是如秦始皇、秦二世一般的嗜杀成性,统治者在一定时期甚至做了许多恤民宽政的好事,这是我们在了解汉代刑法时应当予以注意的。下面我们只就汉代刑法中哪些不同于秦代刑法的内容做一叙述和分析。首先来看汉代大概的刑法有以下几种: 1.枭首刑。汉代仍沿用秦的枭首刑法,但枭首刑的使用并不多见。《汉书·彭越列传》记载有西汉的功臣武将彭越因谋反而受此刑。 2.斩刑仍为汉代常见刑法之一,如汉代所行的弃市刑就以刀刃斩杀获罪者 。 3.腰斩刑。汉代的腰斩刑是主要的刑杀手段之一,《汉书》所载的晁错、吴章、赵广汉、霍禹等人均为受腰斩而死。 4.磔刑。汉代的第四位皇帝汉景帝于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磔曰弃市",《汉书》应劭注上说:"先此诸死刑皆磔于市,今改曰弃市,自非妖逆不得磔也。"可见汉代初年从汉高祖到汉文帝,磔刑还在使用,这是其一;其二,汉景帝虽然废除了磔刑,但对谋反谋逆之人仍可用磔刑来处决。因此,磔刑在汉代只可说是大大减少了,并没有从法律上根绝。 5.车裂之刑在汉代的相关文献中不见有记载,汉代停止这种残酷刑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汉代尊崇儒家学说,强调礼治德化施民,个别在刑法上做些调整甚至做些官样文章来也是自然之理。 6.戮刑在汉代仍是以戮尸为主,但从文献所见来看,似乎也不是经常使用之刑,只对那些"谋反"之人使用。如东汉末年军阀皇甫嵩戮黄巾军领袖张角之尸就是如此。 7.西汉初年,三族刑仍在使用,直到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才从法律上废除了此刑。但同磔刑一样,三族刑在汉代并没有真正停止过,此刑法也是用来对付所谓的谋反大逆之罪,即威胁专制皇权统治之人的。如汉代的主父偃、郭解、晁错,甚至酷吏王温舒均遭此刑或罪当此刑。 8.连坐法。这一刑法,汉代不仅从秦代全盘继承下来,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先秦战国时期,连坐的使用还基本限定在非血缘关系的邻里之中,秦代实行的什伍连坐之法也是就这一社会层面来说的。汉代则强调和更为看重连坐之法的血缘宗亲性,即亲属连坐。因此,汉代虽然表面上废除了三族刑,但汉代的连坐法已开始逐步向族刑靠近,向惩罚与犯法者相同血亲关系的宗族靠近,这是汉代连坐之法十分高明又狠毒的一招。 9.汉代刑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法外之刑的增多和滥施。汉代酷吏的出现导致施刑者在施刑过程中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情枉杀,朝廷所定的法律在酷吏手中成了真真切切的一纸具文,所以《汉书》的作者班固抨击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代所施的法外之刑极端残忍:如焚刑,是将受刑人活活烧死。西汉末年的王莽曾以"焚如之刑"诛杀大臣和政敌;如烹刑,西汉年间的郦食其就惨罹其刑而死;如以棍杖击杀人的笞刑,汉灵帝即用此刑毙杀了永昌太守曹鸾;如射杀之刑,即将犯人绑缚于树桩之上,以弓箭射杀。 10.宫刑。汉代的宫刑也称腐刑,这种绝人子孙的刑法由于名声太臭而在汉文帝时曾一度废止,但之后不久就又恢复了。汉代常以此刑替代死刑来惩罚他们认为是最可憎恨的人。如汉景帝时"赦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到东汉光武帝时,宫刑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几乎没有哪一类罪犯可以不受此刑。如《后汉书·光武纪》载:"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蚕室,其女子宫。"宫刑的受施者也不仅是男子,女子同样难逃此厄运。这种刑法对女子而言就是所谓的"幽闭"之法,即用捶击胸腹的手段,摧毁女子的生育功能。 11.汉代的流刑自始至终未能根绝,如高祖流彭越,文帝迁刘长谋,宣帝迁广川、清河二王。但汉代的流刑主要针对者还是那些企图谋反叛逆的上层官僚及其依附者。 12.现存的有关汉代文献中不见有关黥、劓刑的记载,三族刑也只在西汉初年实行了很短的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它说明汉代对秦代刑法苛酷所造成的民怨人怒和社会矛盾的对立和激化已有很高的警觉,重民仁政的理念开始生根于一些皇帝和大臣的心中。因此对一些残损人的肉体和人格污辱刑法的废弃就是理所当然之事。尽管这种努力在汉代所能达到的成效十分有限,但它所随之而来的社会反响却是不应当也不能够予以否认的。
D. 汉朝主要刑罚原则有何变化
汉律总结了战国以来封建国家进行司法镇压的经验,明确制定了一些保护地方官僚贵族特权、加强压迫人民的刑罚适用原则,这些原则进一步体现了封建刑法的发展。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由于儒家学说影响的加深,儒家“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上请制度
“上访制度”是汉律中赋予贵族官僚的一项法律特权。凡宗室贵族及六百石以上官犯罪,一般司法官无权擅自判决,而须先奏请皇帝裁断,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和皇室的亲疏关系、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对封建国家的贡献等等,来决定减免其刑罚。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享有上请特权的对象为郎中或六百石以上的官吏和公、侯及其子孙。适用上请的范围,一般为耐罪以上,耐罪以下可以通过赎免的办法来免除其刑罚。
东汉时期,贵族官僚的上请特权又有所扩大。享受上请的范围,也由郎中一级官吏扩大到东汉时几乎所有的官员。同时应请之罪,也不仅仅是耐罪以上,而是不论什么犯罪,都可以通过上请得到减免。上清制度既保护特权者犯罪免于刑责,也是皇帝专政权威发展的产物。因而,在以后的封建刑法中沿用不废。
2.恤刑制度
汉律给老幼妇女以一定的优待办法,对于他们的刑事责任有所减轻。汉景帝三年诏:“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系之。”这是在监禁期间对老幼、孕妇等人给以免戴刑具的优待。汉宣布元康四年诏曰:“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即凡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只有诬告、杀伤人应受到刑事处罚以外,其他犯罪行为都免除刑事处分。
汉律对老幼妇女等人犯罪行为的减免以及其他优待办法,并不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仁慈,而是汉朝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深知老幼妇残对于封建统治的危害不大,犯罪的可能性也比较小。正如宣帝所说:“夫耄老之年,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因此对这类人采取恤刑的措施,既有伪装“仁道”、“爱心”之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与法律文化的进步。但对于直接危及封建国家的人民起义的镇压,则采用连坐、族诛等酷刑,老幼均不能幸免。
3.亲亲得相首匿
亲亲得相首匿,就是法律允许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来自于儒家思想,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儒家把父为子隐称为“仁”,子为父隐叫做“孝”。汉王朝的封建统治者一直标榜以“仁孝治天下”,来维护“三纲五常”的统治秩序。从汉宣帝时起,改变了武帝时期实行的父子、夫妇首匿相坐之法。宣帝地节四年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子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据此规定,卑幼首匿尊长者,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之外的不负刑事责任,死刑的可通过上请程序减免其刑事责任。确定这项原则,是引礼人法的重要表现,并为汉以后历代各朝所援用,对以后封建刑事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4.诬告反坐
汉刑法中列有“诬罔”、“教人诬告”等罪名,而且加重了对诬告罪的惩罚。宣帝元康四年诏曰:“诸年八十以上者,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师古注云:“诬告人及杀伤人皆如旧法”。由此可见,汉代刑法中,八十岁以上的人犯有其他罪行,都可以不予处罚。惟独诬告和杀伤人罪,都属严重犯罪,仍然要追究刑事责任。宜帝时,某县官教人诬告,被处以弃市之刑。汉律之所以对诬告者要实行反坐的原则,是因为诬告他人不仅直接危害了被诬告者本人的身家性命,而且会破坏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特别是诬告别人谋反罪,往往会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不信任与残酷屠杀,严重损害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省刑息诬”,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汉律严刑惩治诬告的基本原因。
5.不溯及既往
汉时,新颁律令一般不适用于颁布前已发生的犯罪行为,即法不溯及既往。例如,西汉成帝妥和年间,定陵候淳于长犯大逆罪处死刑,其妾六人在案发前已离异改嫁,有的大臣认为,仍应处以死刑,最后成帝栽定不追究这些人的刑事责任。成帝以后,凡大赦以前的犯罪,大赦公布之后不再追究。
E. 汉朝的刑法是怎样规定墨刑刑罚的
汉初刑法沿袭秦制,仍使用墨刑。《汉书·刑法志》规定“墨罪五百”,条款数目同周初一内样。公元前167年,汉容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规定将应受墨刑者“髡钳为城旦舂”。意思是,男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剃去头发、颈上戴上铁制的刑具,去做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应当黥面者,改为去做为期四年的舂米苦役。以后直至汉末,黥面未再实行。但在汉代,匈奴曾规定,汉朝的使节如果不以墨黥面,不得进入单于所居住的穹庐。有一次,王乌充任汉朝使节,出使匈奴时顺从了他们的规矩,单于大喜,同意让匈奴的太子到汉朝做人质,请求与汉和亲。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墨》中说,匈奴的这种规定是他们的一种习俗,只是用墨画在脸上,象征性地表示黥面,并非真的用刀刻割皮肉。这和作为刑罚的黥面当有所区别。
F. 汉朝的刑法是不是很残酷
汉朝的刑法并不算残酷,真正刑法比较残酷的,应该还是在秦朝时期,毕竟秦朝主要的治国思想沿用的都是法家那一套,而汉朝的前期之家治国思想道家的,从中期汉武帝开始,就严勇儒家的思想都算是比较宽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