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草案通过
『壹』 什么是民法总则,它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民法总则,它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帅、纲领作用,保障竞争、公平、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及和睦、健康、亲情的家庭生活秩序。其规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民事主体和关系的定义,民法体系内通用的原则,与法律系谱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等
民法总则213条是什么
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一共只有206条。没有第213条。第二百零六条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谢谢阅读!
民法总则 作者
- 《民法总则》作者: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1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国家主席 *** 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新华社3月18日受权全文播发这部法律。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
制定过程:
-
中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备的民法典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且先后3次于会后将草案审议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两次将草案印送全国人大代表征求意见,还将草案印发中央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法学教学科研机构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0月和11月在北京、四川、宁夏和上海召开4次座谈会,直接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
民法总则159条什么意思
您好,
第一百五十九条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解读
这是沿用《合同法》的规定。条件本身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事件,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如果他人故意促成或阻止条件的成就,那么就按照反方向拟制,以便排除他人恶意干涉,使当事人得自由实现其意志。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对附条件的权利人的保护——期待权。虽然条件尚未成就,但条件毕竟具有成就的可能,因此需要对因条件成就将获得权利者予以保护。[1]这里具体涉及两类情况:
1.在与行为相对方关系中的保护
(1)附延缓条件下的权利保护
如果行为相对方在条件成就与否未定期间因过错破坏或侵害取决于条件的权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损害只有在条件成就时才会出现。
(2)附解除条件下的权利保护
就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而言,虽然法律行为已经生效,但鉴于条件成就可能,法律行为效力随时丧失,原有的法律状态必须恢复。因此,如果他人由于自己的过错破坏了“原有法律状态恢复可能性”使原权利人受损,那么其负有损害赔偿义务,同样须以该解除条件成就为前提。
2.在与第三人关系中的保护
如果处分人在进行了附延缓条件但有利于相对人的处分后,在条件成就前又进行一次有利于第三人的处分,那么附条件的权利人在条件成就时同样可以取得该权利。立法者通过如下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对条件成就前一直是权利人的处分权施加有利于附条件权利人的限制。也即处分人在条件成就未定期间所实施的新处分在条件效力限度内不发生效力。但如果第三人对第一次附条件处分并不知情,鉴于对交易安全以及善意的保护,不能再适用上述规定,即应当类推适用善意取得规定。
如果所附条件是解除条件,其法律效果与附延缓条件并无不同。一旦解除条件成就,则第一次处分失效,第三人原则上不能取得权利,除非其对附解除条件之事实并不知情,可类推适用善意取得。
[1] 这里主要是指期待权。但个人认为,当一方恶意组织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成就,也是对附条件权利人保护的一种方式。
民法总则什么时候敲定?
我国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没有民法分则,总则之分,只有民法通则和各个民法部门,当然你所指的应该是理论上的民法总论与民法分论(各个民法部门,如侵权,物权,婚姻继承,合同)
通过的《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相比有什么变化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有何不同 “尽管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具有支架性的民事法律已经制定出来了,但由于长期缺乏具有统率性的民法总则,我国民法体系化程度不高。”《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通则和总则是两回事,前者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的内容。 一9吧陆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距今已有三0年,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其中许多制度已经过时,比如“联营”;而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又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据人民中国、央广中国
民法总则什么时候起施行?, 民法总则 何时适用
您好!
民法总则国家主席 *** 签署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百零六条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如能进一步提出更加详细的信息,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法律意见。
民法指的就是民法总则?
民法是一系列法律,民法总则只是其中之一,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等等都属于民法。
荣誉权在民法总则中是指什么
荣誉权,是指公民、法人所享有的,因自己的突出贡献或特殊劳动成果而获得的光荣称号或其他荣誉的权利。其特征有二:其一,荣誉权的客体是荣誉的本身及荣誉本身所包含的利益。其二,荣誉权既是一种既得权,也是一种期待权。
『贰』 中国民法总则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什么起开始实施
2017年3月15日,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权议表决通过,相对于现行的民法通则来说,民法总则草案作出了不少修改,像明确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诉讼时效期限、民事责任年龄、见义勇为、涉外民事法律适用等规定,都被视为草案的几大亮点。
中国民法总则实施时间2017年10月1日
『叁』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个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时所重视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则》1986年4月号颁布,1987年1月1号开始施行的,《民法通则》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这个背景下的《民法通则》,非常看重经济功能。
在《民法通则》第二条里面在表达调整对象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先谈财产关系,再谈人身关系。
《民法通则》第五章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这样安排:第一节是财产所有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第二节是债务权,第三节是知识产权,第四节才是人身权利,也是先谈财产权利再谈人身权益。说明《民法通则》的确体现出对民法经济功能的重视。
《民法总则》就不同了,《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人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足以满足中国人生活的需要。
这样的背景下,尽管经济建设仍是核心任务之一,但我们更加重视刚才所说的人文关怀,所以看《民法总则》第二条,在表达民法调整对象的时候这么讲: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总则》把人身关系的民法调整放在了更为优先的序位。再看《民法总则》第五章关于民事权利规定的四个条文:109、110、111、112条,是对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尤其是确认保障自然人各种类型的人身权益的法律规则。
113条以下的条文才是对各类财产权益进行确定和保障的规则,相对于《民法通则》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显的调整,这是《民法总则》相对于《民法通则》更加关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和体现。
(3)民法总则草案通过扩展阅读:
《民法总则》和《民法通则》中诉讼时效相衔接: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妥善处理民法总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主要不同规定的衔接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7月18日发布适用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
司法解释于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释的核心内容在于民法通则一年短期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问题。
法律之所以规定诉讼时效制度,主要是为了倒逼群众及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节约司法资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诉讼时效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迫使当事人尽快维权,不丧失胜诉权。
在民法通则当中仍然保留着“一年三年为特例,两年为原则”的诉讼时效制度。民法通则的颁布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高,而且那个年代证据保存的成本也比较高,缩短诉讼时效促使群众尽快维权具有现实意义。
去年民法总则正式颁布实施,将民事诉讼的时效改为三年,诉讼时效的延长是立法机关在充分维护当事人诉权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间的平衡,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民事诉讼的证据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证据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适当延长诉讼时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则并未正式废止,其对诉讼时效的规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颁布的民法总则改变了民法通则的具体规定,就造成了两种诉讼时效规定并存的局面,而且民法总则并未否定民法通则的规定。
根据基本的法律理论,新法与旧法存在冲突的时候,应该优先适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实践中,仍然会发生被告为逃脱债务以旧法的时效规定进行抗辩,尤其是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况最容易存在争议。
为了解决诉讼时效新法与旧法的冲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释,该解释将冲突分为三种情况进行了详细解释,直接明确地规定民法总则实施前按照旧法办,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办,新法实施后时效开始计算的当然性地按照新法办。
综合来看司法解释充分体现了新法优于旧法、有利于当事人等立法原则,有效地解决了新旧法律之间存在的冲突。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法院网-新法旧法交接 诉讼时效衔接
中国法院网-《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如何在衔接中共融
『肆』 草案修订要几年
应该是 半年时间就可以
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后多长时间审议
1、按现行的规定,每次征求社会意见的时间为一个月。
2、一部法律或法律的修改,需要经过三审,每次征求意见都是一个月;
至于征求意见结束后,何时必须进行审议,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这主要由人大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再明确。例如,2014年10月27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到了2015年6月底,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才开始二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 2015年7月6日 至 8月5日。而三审稿,对于我们小百姓来讲,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民法总则草案出炉还要多长时间正式实施
全国人大目前正在审议《民法总则》草案,预计今年年底前通过。
一个政策或草案(或者说是意见征求稿),从征求意见到真正实施,要怎么个程序啊?要多长时间才能实施呢?
这个比较隐晦,不过仔细注意就会发现,一般程序是:一个制度或者政策先由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提出制定的需求,然后召集官员、专家和代表(一般为基层人员和利益相关者,比如电价涨一般要问电力公司和用户,实际中国很多时候只有利益相关者没有消费者的代表),这些人组成一个课题组(或者叫其他名字)制定具体的文件决定怎么弄,这个文本叫初稿,然后上交国务院或者党中央,由决策者商议怎么改改,然后向社会阀众征求意见,这个叫征求意见稿,然后召开民主座谈会,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商量怎么改改,这个叫征求意见稿第二稿,然后开党代会或者中委会或者政治局会商量怎么改改,得到草案。
当然后面这四个程序中如果非常不满意的可以打回去让课题组再改,或者再找个课题组重写,再走一遍流程,到这里就得到草案,基本就定了,然后人大常委会或者人大会开会表决,理论上可以否决草案,但实际上开国至今没否决过,票数争议最大的是三峡工程当时有600多张反对票400多弃权票,赞成票1000多张,人大表决基本是个形式,因为提前都会沟通,代表团讨论时候会统一意见,有不满意的条款可以先改改,表决时候肯定可以通过
『伍』 《民法总则》颁布之后,《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暂时还没有废除《民法通则》。
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公布废止《民法通则》的主席令,从立法程序上来看,《民法通则》目前没有被废止。
法工委的意见是,不废止《民法通则》,继续有效。”因此,目前《民法通则》也没有被废止。从官方的态度来讲,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建国2017年3月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指出,“关于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关系。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此,民法总则草案通过后暂不废止民法通则。”综上所述,目前《民法通则》并没有废止,《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同时有效并实施。
(5)民法总则草案通过扩展阅读: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确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协调了民法与商法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则与有关单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规范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了保护民事权利的观念,在世界上开创了在民法总则中全面系统规定民事权利的立法模式,我国人权保护法治建设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
『陆』 中国首部民法典表决通过,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导读】2020年5月28日,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史册!
28日下午3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从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至今,这部民法典从编纂到表决通过,跨越了6个年头。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典。第五次民法典编纂随后启动。
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
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完成了民法典编纂工作而第一步。
2018年8月,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各分编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
2019年12月,“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
百万条建议,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全国人民对民法典最殷切的期盼。在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首部民法典终于如约走来。
社会、经济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前进,它也终于赶在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汇点”破茧而出,这是历史的选择!
这是中国之治的杰出体现,更是民族复兴之路的法律凝结,她将用前所未有对正义的追求,为我们撑起前所未有的法治支点,这是时代的呼唤!
昨天的奇迹不过是明天的必需品,所有惊叹都会成为理所当然,我们相信,这座里程碑最终也将只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法治蓝图的一部分,这是未来的预告!
民法典,我们欢迎你的到来!时代为你欢呼!
『柒』 民法典的立法过程
今年全国两会,民法典草案的审议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民法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呢?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两度进行民法典的起草。一次开始于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计525条,包括总则、所有权、债、继承四编,主要参考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另一次开始于1962年,到1964年完成草案试拟稿,计262条,包括总则、所有权和财产流转三编。不过这两次民法典的起草,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拉开帷幕。197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民法起草小组,到1982年5月,完成了《民法(草案)》第四稿,包括8编,43章,465条。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的。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2003年以来,又先后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
2015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此次民法典的编纂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起草《民法总则》;第二步,编纂民法典各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于2017年3月15日审议通过,同年10月1日开始施行,民法典的编纂迈出关键的第一步。2018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二步。2019年12月,“完整版”民法典草案全文公布,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7编以及附则,共84章,1260个条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对酝酿多年的民法典草案进行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谓呼之欲出。
『捌』 民法总则是什么
问题一: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民法总论的区别是啥啊??? 5分 民法通则是现行的民法法律文件。
总则和总论说的是一回事。是指民法中基础的、原则性的规定,这些是与分则来对称的。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与通则的区别 民法通则既包括了总则的内容又包括了分则的内容,但多不详尽。这次系统的编纂民法总则就相当于民法通则的总则部分,只是更完备,更具体、更丰富。。
问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增加哪些内容 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为什么说这是一则历史性的事件呢?
因为,民法总则太重要了,它是中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是我国治国理政和法制建设的基础性法律。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自此,中国民事法律制度进入“民法典时代”!
那么,民法总则跟我们老师、家长、孩子有啥关系?
关系太大了!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所以,民法也被称为社会生活的大网络,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我们家长、老师来说也不例外!而且呀,在此次审议通过的民法总则中,不少内容也和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义务有关,比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从十岁下调至八岁、比如监护制度有了变化、比如胎儿的利益也将得到保护,等等。
所以呀,快跟我一起来看看,《民法总则》有什么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知道的内容吧!
民法总则中的这些变化,家长、老师要知道!
2017年3月1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
其实,草案的起草工作早已开始。2016年6月、10月、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并将草案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前天下午,刚刚审议通过不久的民法总则总算在人大官网“亮相”了,总则分为11章,包括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附则,共206条。
那么,哪些点是值得我们老师、家长关注的呢?这些变化又该怎样看待呢?我们邀请到了法学博士、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前资深教育媒体人翁小平为我们解读。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从十岁下调至八岁
变化
此次修改的民法总则中,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总则规定,他们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典型事件
日前,一则“孩子偷用母亲手机打赏网红25万”的新闻引发热议。事实上,随着现代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生理和心智发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偷拿手机“发红包”“买装备”之类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重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问题。
【专家解读】未成年人身心成熟程度在提高,适当降低年龄充分尊重他们的自 ***
所谓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资格。
按照现在的民法通则,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就是说,十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是无效,比如,如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小学生独立买东西、交学费等行为都是无效的。以往我们生活中开玩笑说: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8岁孩子独自一人去“打酱油”,才是有效的。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身心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规定,不仅不能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自 *** ,而且很多事情也会面临法律上的尴尬。因此,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
二、构建了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的监护制度
变化
总则针对未成年人监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对监护制度作了以下完善:
1.调整了监护人的......>>
问题四:《民法总则》制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法律依据是宪法。
《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问题五:什么是民法总则,它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帅、纲领作用,保障竞争、公平、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及和睦、健康、亲情的家庭生活秩序。其规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民事主体和关系的定义,民法体系内通用的原则,与法律系谱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等
问题六:通过的《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相比有什么变化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有何不同 “尽管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具有支架性的民事法律已经制定出来了,但由于长期缺乏具有统率性的民法总则,我国民法体系化程度不高。”《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通则和总则是两回事,前者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的内容。 一9吧陆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距今已有三0年,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其中许多制度已经过时,比如“联营”;而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又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据人民中国、央广中国
问题七:民法总论是什么 《民法总论》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民法概述
第二节民法的法源
第三节民法的本质
第四节民法的本位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三节民事能力
第四节民事权利
第五节民事义务
第六节民事责任
第三章物
第一节作为权利客体的物
第二节物的分类
第四章民事主体――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节监护
第四节宣告失踪制度
第五节宣告死亡制度
第六节人格权之保护
第七节住所
第五章民事主体――法人
第一节法人的概念
第二节法人的本质
第三节法人的分类
第四节法人的民事能力
第五节法人的成立
第六节法人的机关
第七节法人的住所
第八节法人消灭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
第四节意思表示
第五节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第六节意思表示不自由
第七节条件、期限
第八节期日、期间
第九节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第十节民事行为的无效与撤销
第七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的概念
第二节代理关系
第三节代理权
第四节代理的分类
第五节代理行为
第六节无权代理
第七节表见代理
第八章诉讼时效
第一节时效的概念
第二节诉讼时效的效力
第三节诉讼时效的客体
第四节诉讼时效期间
第九章民法的效力、适用与解释
第一节民法的效力
第二节民法的适用原则
第三节民法的适用与解释
第四节民法解释方法与漏洞补充方法
问题八:民法总则什么时候敲定? 我国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没有民法分则,总则之分,只有民法通则和各个民法部门,当然你所指的应该是理论上的民法总论与民法分论(各个民法部门,如侵权,物权,婚姻继承,合同)
问题九:民法总则规定 自然人享有什么权利 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1、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 *** 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3、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4、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5、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6、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7、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8、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9、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10、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债权。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11、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12、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13、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
14、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
15、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1)作品;
(2)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3)商标;
(4)地理标志;
(5)商业秘密;
(6)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7)植物新品种;
(8)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16、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自然人合法的私有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17、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18、民事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
19、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0、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1、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
22、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23、民事主体行使权利时,应当履行法律规定的和当事人约定的义务。
24、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问题十:民法总则213条是什么 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一共只有206条。没有第213条。第二百零六条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谢谢阅读!
『玖』 民法典(草案)全文正式公布+征求意见,第1260条意味着什么
刚刚,中国人大网就民法典草案等6件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并公布了民法典(草案)全文:
据报道,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28日上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首次亮相。这也是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与2017年制定的民法总则“合体”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国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现。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0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另据此前人大法工委发言人第三次记者会,对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介绍,
第一编总则编,基本保持民法总则的结构和内容不变,对个别条款作了文字修改,并把“附则”移至法典的最后部分规定;
第二编物权编,主要是完善了居住权制度,完善流押、流质的有关规定;
第三编合同编,主要是删去违约方申请解除合同的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并完善保理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有关规定
;
第四编人格权编,主要是完善性骚扰有关规定,完善隐私的定义;
第五编婚姻家庭编,主要是进一步明确近亲属范围,合理确定无效婚姻的情形,明确对隐瞒重大疾病婚姻的撤销机关;
第六编继承编,主要是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第七编侵权责任编,主要是完善网络侵权有关规定,完善高空抛物坠物责任规则。
记者会上,岳仲明还通报了近期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其中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次审议稿共收到198891位社会公众网上提出的237057条意见和5635封群众来信。意见主要集中在完善近亲属的范围、修改可撤销婚姻的撤销机关、进一步完善夫妻共同债务、同性婚姻合法化等方面。
第一千二百六十条的内容是什么?
这一条意味着什么?
『拾』 我国民法典的通过时间是什么时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立法经过:
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起草民法典。此后,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立法活动被终止。
1962年,民法典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议程,并于1964年完成了草案(试拟稿)。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
197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至1982年形成民法草案第四稿。虽然草案并未正式通过成为法律,但现行的民法通则都是以该草案为基础。
2002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民法草案。之后,由于物权法尚未制定,加之对民法草案认识分歧较大等原因,民法草案最终被搁置下来。
2014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着手第一步的民法总则制定工作,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系统梳理总结有关民事法律的实践经验,提炼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形成民法总则草案。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预期6月份能够提请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6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标志着民法典编纂工作进入立法程序。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8年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不再保留计划生育的有关内容,新增离婚冷静期。12月23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12月23日,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体现对合同的保护,二审稿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2019年6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和民法典继承编草案。12月20日,法工委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将2017年已经出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编入草案,重新编排条文序号,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提请12月常委会会议审议。12月2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作关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修改情况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编纂情况的汇报。据沈春耀介绍,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12月24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民法典草案。12月28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民法典草案的议案,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2020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