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党化司法

党化司法

发布时间: 2023-06-27 06:40:55

① 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一、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二、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连接良法与善治的桥梁。

三、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

四、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五、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

(1)党化司法扩展阅读:

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先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


② 如何处理党的领导和审判独立的关系

司法权来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人民主权原则授予司法机关的一种专属权力.司法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司法权专指审判权,本文所讨论的司法权仅仅限定在狭义的范畴.论及司法权,必须界定其性质.司法权的性质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诸如司法权的独立性、中立性、受动性、程序性、公正性、统一性、终极性,等等.我认为,独立性乃是司法权的本质特性.司法权的独立性有其宪法依据.我国宪法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独立,首先要独立于行政机关.我国行政机关担负着80% 的法律、90% 的行政法规、100% 的部门规章的执行责任,是最大的执法主体,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违法主体.如果行政机关可以干预司法,公民的合法权益一旦受到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就失去了权利救济的最终渠道.因此,如果说司法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这道防线首先要阻隔的就是行政权的僭越.司法独立,还要独立于任何社会团体.社会团体都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以一定的利益诉求和社会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代表着社会中部分人群的利益和主张.
在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中,如果允许社会团体干预司法,司法就可能成为这部分利益群体实现自己私利的工具.司法独立,还必须排除任何个人的干预.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不允许任何公民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权.关于司法权的独立性的上述观点,几乎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司法文明的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是: 如何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司法独立的关系.我的看法是: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对立法、执法和司法的领导.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首先是党对司法工作的政治领导,这种政治领导,应当通过党领导立法的方式来实现,只要党把好了立法关,确保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政策、执政意图、执政目标,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并且确保党领导制定的法律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从而就可以为党领导司法确立法制保障.第二,党领导司法,绝不意味着党直接行使司法权,也不意味着党可以对司法工作 "像过去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对工作细节的干涉"( 列宁语) ,也不意味着党可以干预司法个案.第三,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还表现在党通过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通过党对司法官的遴选、任免权,建设一支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高素质的司法官队伍.第四,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当而且完全可以通过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来实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全党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改善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方式,而党领导司法的最佳方式就是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第五,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必须遵循司法工作的规律,按照司法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领导司法.由于司法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它在绝对地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遵循着司法的普遍规律而发展,反映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普遍诉求.因此,世界司法文明发展在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同时,各国司法文明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又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的趋同化态势.这就要求党在领导司法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和遵循中国司法文明发展的特殊性,也要把握和遵循世界司法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实现了党科学执政、科学领导司法的基本要求.第六,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必须做到依法领导.从宪法意义上讲,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执政,它应当在国家政体内运行而不是在体制外实施,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不是超越于宪法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是说,党不是作为游离于国家制度外的领导力量,而应当作为国家制度内的领导力量,作为执政党来运作国家制度,领导国家活动、司法工作.建立这种宪政架构中的党与司法关系,不仅有利于保障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更有利于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为了保证司法机关切实有效地执行反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与利益的法律,同时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因此,我们强调司法独立,绝不意味着司法权不受监督.任何权力都必须接受监督,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否则就有滥用和腐败的可能.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有力的司法权力监督体系.
首先,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充分发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司法官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依据党章党纪对司法人员进行党法党规的监督,特别是监督人民法院和司法官是否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 监督他们在审判活动中是否只服从法律,独立裁判,公开公正司法; 监督他们不得徇私枉法,杜绝司法腐败; 监督他们自觉维护司法的独立与权威.
其次,司法机关还要接受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宪法赋予的监督宪法实施、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解释法律、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的职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这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依据宪法监督司法权的行使,有权任免司法官,通过这些权力的行使,实现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必须服从.
第三,司法审判机关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具有督促法院公正司法的职权.检察机关应当严格履行职责,一要对法院的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法律监督.这种监督应当是对法院的审理程序与实体裁判是否合法进行法律上的评价,防止司法错案和司法不公现象的发生.因此,这种监督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即失去了国家设立检察机关的意义.二要督促法院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国家权力本身即具有不可放弃性,法院的权力更是事关人权保障和社会秩序和谐有序的权力建置.因此,法院必须切实履行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确保社会秩序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如果法院放弃应当履行的法定职责,检察机关就必须履行对法院的监督责任,通过具体的检察活动来对法院的活动进行监督.
第四,充分发挥公众对司法的社会监督.司法活动并非一种封闭性的适用法律的活动,它必须吸纳社会民众对司法活动、司法判决及其效果进行监督和评判.因此,司法机关除了要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检察院监督之外,还必须接受社会监督.对司法的社会监督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民群众的监督; 二是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包括法官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是保证司法权责统一、防止司法错误和司法腐败的重要举措.人民享有对包括法官在内的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利.人民的监督权至上,是社会主义司法监督制度的重要特征.当然,舆论监督司法必须在合法、理性、有序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用舆论审判代替司法审判,就会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出现 "舆论牵着司法的鼻子走"、影响司法公正的现象发生.
总之,党的领导不应该成为司法权独立行使的障碍,司法权独立行使并不能成为拒斥党的领导的理由,加强党的领导和司法权独立应当形成正效应的关系.司法独立与对司法权的监督有机统一,是当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司法公正、司法能力、司法质量的关键,也是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关键.

③ 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不足的原因

民国初期司法改革不足的原因是社会全面的腐败,战争,权力更迭。
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政府开始司法改革,但是,民国的司法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战争的频繁和政权的更迭使得改革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期间遇到重重困难和阻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司法改革是其重要标志。即使是在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执政期间,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司法建设,从司法机构的设置、司法人才的培养到司法制度的变革,开创了民国法治的新时代。
北洋政府为适应动荡的政局,在司法机构、司法体制、司法人才及司法制度等方面进行重新谋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司法现代化的进程。而国民政府则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法制建设与司法改革工作,从广州、武汉到南京,国民政府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均在着力推进司法改革,其中推行“司法党化”是当时最大的特色,在凸显党的地位的前提下,进行了司法体制设计与制度创新。

④ 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1、司来法体制改革,涉及到的自高中政治的考点可能有,人民代表大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司法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2、深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处理好国家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权。

3、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坚持司法为民、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⑤ 司法体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中国司法体制是在继承革命根据地司法制度传统的基础上,受苏联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它奠基于1954年,确立于1982年。具有以下特点:①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并列为司法机关;②审判权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④司法机关对权力机关负责;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司法体制总体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和民众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长,司法体制迫切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⑥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什么原则不变

1、司法体制改革要符合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政治体制模式,都需要对国家权力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秩序和安宁。至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具体形式,则与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等紧密相联。

2、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现行的司法制度,是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3、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司法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观念;

改革的措施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期望,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使改革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切实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4、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这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功能和作用作出的新论断、新概括,也是对新时期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要把司法体制改革放在党和国家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突破制约司法工作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机制性障碍,以更好地履行司法职能,使司法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强后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5、司法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对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的领导来实现的。在司法领域,党对司法的领导重点是对司法工作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领导,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履行司法职责。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的举措要有利于加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有利于确保司法机关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人手中,有利于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6)党化司法扩展阅读

司法体制改革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政权组织形式和司法体制是在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其改革完善必需循序渐进,并适应中国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科技水平、人员素质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而不能不切实际,缺乏操作性。

不能只看到西方法治的文明,看不到中国社会的现状,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和国情谈中国的司法体制,不能看人家有什么,咱就引进移植什么,人家没有什么,咱就批评甚至取消什么。这种脱离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照搬照抄国外司法模式的主张,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司法实践,立足于改革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探索司法工作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渐进变革之路。

⑦ 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趋向是什么

理论上的司法改革,是朝着依法治国、司法独立进行的。从1999年开始的第一轮司法改革,确实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权,如统一司法考试,法官穿法袍,司法职业化。
不幸的是,到了2006年之后,这一轮司法改革,开始出现反复。所谓司法民主化,司法人民化,司法党化的风气逐渐蔓延,一方面这是对司法部门腐败的反应,另一方面更是中央不愿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最终决定权的一个要求。
早有人指出,党中央不愿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下,最终的结果也将是失去民心,失去活力。可惜!

⑧ 司法体制改革的方面有

法律分析: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是明确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推进司法机构改革,要求加强和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重新组建司法部,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深化跨军地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

四是推进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要求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五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要把改革的指向聚焦到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上来,着力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和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的管理体制,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六是全面深化国家安全机关改革,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七是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要求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入推进监狱管理、戒毒管理、社区矫正、律师管理、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领域改革。

法律依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面对改革大趋势,基层法院的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司法体制改革更需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根据县委政法委通知要求,我院队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盐山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成效 盐山法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县人大的正确监督和市中院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_,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主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工作新机制,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⑨ 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都改了什么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也是司法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符合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意愿,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平正义问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评判,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尺子,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⑩ 司法体制改革的意义

司法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把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赋予司法体制改革在整个政治体制改革中更加重要的地位,承载起探索依法治国条件下在法治轨道上用法治方式完善中国政治体制的使命,探索依法循序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
1、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只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才能在全社会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秩序,才能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2、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只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实现长久稳定的和谐。必须加大司法体制改革力度,拓展司法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司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公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

热点内容
宰杀家禽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4:48 浏览:237
在我国会计法规 发布:2025-01-11 16:23:10 浏览:556
袁世凯立法称帝 发布:2025-01-11 15:26:46 浏览:733
大同肖律师 发布:2025-01-11 15:25:57 浏览:13
儿童虚拟游戏法规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111
车锁有问题厂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15:17:47 浏览:577
2017劳动法主动辞职 发布:2025-01-11 15:15:24 浏览:403
法律公司开业典礼新闻稿 发布:2025-01-11 14:24:52 浏览:494
中华全民共和国合同法 发布:2025-01-11 14:20:17 浏览:238
劳动法中关于被辞退员工工资待遇 发布:2025-01-11 13:45:31 浏览: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