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难点
❶ 民法应该怎么学啊
民法应该怎么学啊?
民法吧,特点就是东西特别多,但你要把大的框架抓住,那就是民法都是以民事法律关系为中心的,你看一开始说主体,自然人,法人,合伙,再说客体,物,行为,智慧财产权等等,后来又说权利,义务,这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把这些弄明白了,再进一步学习就是要不断丰富其中的内容。主要就是物权法,债权法,亲属法三大部分,民法总论也就这些了,不用看法条,看书理解就行了。
为司法考试做准备 民法应该怎么学
首先要通读教材至少两遍,通读完一遍后开始做相关配套练习,同时通读教材第二遍,练习分选择题练习和案例分析练习,分开做,每天至少做两道案例分析,还有相应数量足够多的选择题,入门以后,就要精选习题去做,以提高整体理解能力,总之是要多练,多看书。
司法考试的民法和刑法应该怎么学习
首先 司考的民法和刑法比重占的很大,今年刚刚有通过了新的民法总则,新增必考,推荐按照厚大司考的图书资料加上免费的网路课程进行学习,合理全面,精简干练,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顺利把关这一块。
all rise 应该怎么学啊。
我也很喜欢blue的all rise阿。 具体的话你开有字幕的视讯边听边唱歌词。当然单词你要都会,然后,跟着唱就好啦。那个rap的部分你就先把歌词记下来,背出来都可以,只要念熟了,自然就好啦。我差不多会唱了。
大学应该怎么学啊?
大学有必要做的几件事,可以参考和借鉴一下:
1、一定要学好英语,甚至精通英语,必修课,这很重要。影响你一生。四、六级可以考,可以不考。关键是你要学会和说英语的人流利的交流。OK?,而且现在世界上先进的东西都用英文写出来的,世界上好的网站都是英文网站,所以我感觉,就算你不出国,你在国内也应该学好英文!我知道有一种方法,不知道适合不适合你,就千万英语学习法!你可以网络一下,因为我感觉这个方法很好!WONDERFUL!
2、找个合适的男生/女生谈恋爱吧--必修课和选修之间。其实爱情是不应该有功利在里面的!爱情应该是纯洁的!
3、培养自己一门很专业的东西,可以是计算机很好,你对电脑很了解,你对汽车很有研究,可以是你交际能力很强,可以是你在网店经营方面很成功,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等等。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成功!
4、专业课可以学一下,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大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学的能力。好学生一定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大学和高中不一样,在于自己去学习,自觉的学习,不学习也没有人会管你的!大多数人是去混个文凭而已!混文凭,你就不用看我的建议了!
5、其它的时间也很好打发的,应该学校的活动很多的。可以自由支配,但是还是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的!可以利用时间去做社会实践,做 *** 也可以。如果你想买个膝上型电脑你可以利用分期付款的方式,然后利用空余时间去打式还款。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善一个人,可能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会了怎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8、要有一个人生的规格,叫可以叫格局,大格局可以让你人生更完整,更完美!这个工作在高中不适合做,在大学是最适合去完成的,上了社会也不太适合。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和支点,也是重要的转折点。
9、建议多读书枣唤,多读书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读500本书吧。因为比尔盖茨在9岁前就读完了 网络全文,孙正义(日本软银的老板)在医院的两年说了 4000本书。
10、千万不要COPY别人,要做自己,为自己活着,做最好的自己!珍惜每一个四年,你就不一样的人生!
一切都是为了明天做准备。不要浪费了大学四年的时光,就算你用四年时间备桐来精通了英语或者一门专业技术,当你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你也凳滚凯会很充实,其实大学里不只是学英语,大学可以自学到很多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要你想要,你就可以!
相信自己吧!
游泳应该怎么学啊?
这要怎么说啊~报个班呗~ 不过啊~得克服怕水的困难!不怕的话就可以很快学会的。 怕水的话呢~就先憋气好了。刚开始时间很短,多练习几次就好了。
总之多练习~~我都是啊~一个暑假都泡水里,结果变很厉害,什么泳都会~
楼上那个怎么这样啊~~~ 偷别人答案— —
汇编应该怎么学啊?
很少人知道。。
这东西是要慢慢摸索出来的。
不过,建议多种知识的学习同时进行。就像分时间片一样。
高2化学应该怎么学啊
试问~~死记硬背你能学好吗??
高考那么灵活你能这样学吗??
这样的学习法是不能对付高考的
你可以去买一本化学重难点~上面有很多具体的讲解
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专题
书本中的概念只需要有个印象~~在做题中慢慢理解和运用
化学方程式只需要记得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
有机反应最复杂的就是温度~~
英语语法应该怎么学?
如果你的语感不错的话,建议你做一些练习,并把那些错的题目摘录下来,当然,只要你自己看得懂的那种摘法就行了,有空,就多去看看那些摘录下来的笔记,在一段时间后,你可以尝试着去看看英语书中的重点语段,如果你平时做练习做得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那些重点语段中的语法、句型,如果你对此有印象,你可以把它们划下来,以后再去看这些划的东西就行了,并且,如果你划的越顺,你得语法也就掌握得越好,但是,一般情况下,看书看得仔细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我现在,就靠这种简单的方法取得好成绩,毕竟,简单比复杂对脑自记忆更好,所以,我这么推荐。
韩语的语法应该怎么学?
其实不用太强求学语法,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应用,你说出来的东西能让韩国人听懂就好了,而且,韩国人在说话的时候不怎么注重语法的,有很多都是习惯
我现在还没考级呢,但已经能和韩国朋友简单的聊天了,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啊,
你中级都过了,现在多跟韩国朋友练练口语就好了!
❷ 自然人客户是什么意思
自然人客户是指客户是个人而非单位,自然人也是民事主体的一种。
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体,世界各个国家或者地区民法都有关于自然人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条规定确认了自然人的民事主体地位,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
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属性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获得了民事主体资格。借助生殖辅助技术出生的人(如“试管婴儿”),也同样属于自然人。同时,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还需要法律的承认。
(2)民法总则难点扩展阅读:
自然人判别典型案列
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6年第3期的“王德钦诉杨德胜、四川省泸州市汽车二队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即为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案件,在实践中有诸多类似案件。
案件的争议焦点是,胎儿出生之后,是否有权就发生于出生之前的不法行为主张损害赔偿。该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未出生胎儿的正当权益,是否应当受到民法保护,以及通过怎样的途径加以保护,这是本案审判的难点所在。
因为案件发生在《民法总则》出台以前,民法通则及其他民事法律立法粗疏,未给予明确回答。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仍然选择了给予胎儿利益更多的保护。
❸ 法考民法侧重点是
民诉是法考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占有分值比例很高,考试中一般会结合案例分析进行考察。不过民诉的得分还是比较容易的,主要是因为它的复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考生认真的复习和准备拿下90%的分数问题还是不大的,建议考生备考时不要放弃每一个考点。
一、对于首次备考法考的考生来说,民诉应该如何复习?
民诉作为一门程序法,是比较好复习的,可以自己整理出来一张体系表。
1、搭建整体框架,建立整体的诉讼思维导图,有方法的进行记忆,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区别、对比记忆,同时注重体系化记忆。民诉中坑比较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总结法条的共同特征,体系化理解记忆。
2、以法条为基础,通过不断地做题练习,掌握出题套路,刷题加深对考点的理解,有效的把控细节,避免踩坑。
3、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理论基础的底子,对照教材,跟着老师的课程学习,多花时间看看精讲视频,以理论知识作铺垫,精准记忆法条,掌握分析案例能力,民诉法自然就不会太难!
二、民诉考试的难点
民诉的难点在于既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又要运用法律条文,民诉学完很容易,但做题老是错,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所以考生要熟悉和运用相关实体法的条文,综合性考察。
考题的综合性很强,于是考察的细节很多,坑也很多。
所以说民诉主要在于解决细节和陷阱,需要授课老师能够抓住出题陷阱进行总结,重点标记,通过刷题反复加深记忆,才能有效避坑!另外一个就是,记忆民诉时,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关于民诉的复习问题,主要是上述中公法考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❹ 跳广场舞也有法律在呵护
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就公共文化服务建言献策,为广场舞“大妈”“大叔”依法合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鼓与呼。其实,你知道吗?当“大妈”“大叔”跳广场舞时,有近10部法律法规正在“呵护”他们。
此后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要求。
2009年制定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更是与时俱进,明确“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居民住宅区的设计应当安排健身活动场地”。
如果是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还有更多“呵护”。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规划时,应当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特点”,统筹考虑。
在加强制度保障、缓解场地不足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针对广场舞噪声扰民、管理缺位等“痛点”加强治理。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等联合发出《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针对近年来个别地方出现“在烈士陵园跳广场舞”的怪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广场舞健身活动的通知》,对此进行明令禁止。
文化立法“加码” “广场舞大妈”受益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些保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立法工作加速推进,这让“广场舞大妈”的获得感倍增。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有1042件,占全部法律法规总量的2.7%,其中文化法律占全部法律的1.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围绕中央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着力补齐文化领域法治的“短板”。2016年,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立法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获通过,2017年3月1日起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说,这部法律构筑起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资金使用监督等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体系。
这部法律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沈彪所在的北管村,就有一名来自云南红河的小伙子曹继学,会跳哈尼族舞蹈,已成为群众文化团体骨干,参与组织广场舞活动。得益于法制保障和促进,嘉定当地目前与广场舞相关的群文团体已有近300个。
“立法更完善,跳广场舞的老百姓就能得到更多实惠。”沈彪说。
遵纪守法是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从增加场地供给,到完善法律制度供给,都是注重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举措,最终都要靠责任主体执行落实,广场舞只是一个案例,提升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任重道远。”全国政协委员、上影集团编剧王丽萍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显、高满堂等认为,公民在享受公共文化领域不断加强的法制保障的同时,其应尽的义务是对等的,无论是跳广场舞,还是参加其他活动,要遵纪守法,维护公序良俗,这是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要求。
❺ 深锐|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紧急施救 纵有不当不算过错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总则编作为民法典的第一编,凝练了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则,集中体现着民法典严谨逻辑体系中“总”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该《解释》,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的冯宇平律师,在他看来,民法典总则编起着提纲挈领、价值统摄的作用。“民法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公平正义、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对于普罗群众而言,特别细化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见义勇为、自甘风险等制度规则,进一步在‘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上亮明态度;与此同时,民法典在内容上还突出强调了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人开始更早地参与到部分正常社会社交中,因此在未成年人年龄限制、胎儿利益等方面也作出了调整,体现了社会进步。”
细化社会正义
紧急避险:保障“不得已”行为
根据《解释》第三十二条:“为了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急迫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紧急避险。对于紧急避险是否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耐迟没限度,人民法院应当综合危险的性质、急迫程度、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权益以及造成的损害后果等因素判断。”
而在现实生活中,紧急避险也可以较大程度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冯宇平律师用两个案例来进行解释——
案例一:为减少损失挖邻居鱼塘,属紧急避险
A某承包四口相邻的鱼塘,将公路底下暗渠的去水口堵住来蓄水养鱼。B某在A某的鱼塘边种植果树。一天因为天降大雨,积水无法及时排出,致A某的四口鱼塘贯通成一片,B某的果树也被浸泡在水中,B某担心果树被长时间浸泡会出问题,于是将A某在暗渠去水口上安装的拦网和围栏挖开,加快排出积水。A某因此流失了不少的鱼种,于是将B某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损失8600元。一审法院经过调查,确认A某的实际损失为4200元,B某擅自毁坏其架设的拦网和围栏,存在明显过错,应当判决B某赔偿A某损失4200元。
对此,B某上诉,二审法院认为,A某堵塞去水口导致果园被淹,存在过错;B某为了让自己的财产损失不至于扩大,疏通去水口,属于紧急避险。但B某没有通旦握知A某,没有采取措施防止渔产损失,双方过错相当,判决B某承担2100元。
案例二:因躲避行人而翻车
行人承担主要责任
刘某驾驶一超载大货车至城乡接合部,见行人车辆渐少,遂加快行驶速度。此时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行人王某横穿公路,刘某慌乱之下猛打方向盘避开王某,但由于车辆方向急转,一下子便侧翻在地,车辆、货物均有受损。刘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赔偿其所受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为不伤及被告,采取向右急打方向盘导致翻车的行为,属紧急避险,其损害应依法由引起险情的王某承担。但刘某在运输过程中超过核定的限载量载货,其违章行为对翻车的损害后果也有一定的过错。据此,一审判决由王某承担主要责任,赔偿原告车辆维修费等各项损失5780.60元,刘某自行承担次要责任。
志愿者展示民法典。(视觉中国)
律师分析:紧急避险乃“不得已而为之,择其重而护之”
类似“紧急避险”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如何判断却成为一大难点。对此,冯宇平表示:“紧急避险的重点在于,两个合法的权益发生了冲突,但是只能保全其中一个,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允许行为人为了保护较大的权益而牺牲较小的权益。”
“如果用简单的话说,紧急避险可以理解为‘不得已而为之,择其重而护之’,是通过牺牲一个比较小的合法权益去保护另一较大的合法权益,但由于还是对较小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应当在穷尽其他一切可用的手段仍然无法保护法益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 冯宇平称,实现紧急避险主要的条件有三个:第一,有现实的危险正在发生,且这种危险必须是如不采取措施就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或财产。如案例一中,果树已经浸泡在积水中,而积水再不排出就会对B某的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害;第二,有避险行为,即必须有损害某一利益而昌纳保全另一利益的动机和事实。如案例一中B某挖开去水口,损害了A某的财产利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安全,案例二中刘某猛打方向盘是为了保全王某的性命。“如果只存在损害利益的行为,就只构成侵权行为。”第三,避险措施必须适当,主要表现为被损害的利益要小于保全的利益。例如案例二中,较大的利益就是王某的生命权,损害的利益是较生命而言更小的财产利益,因此刘某的行为在紧急避险的适用范围内。
冯宇平也强调,由于紧急避险的情况复杂、条件苛刻,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双方谨慎衡量多重因素。“因此在面对突发危机的情况下,不要总想适用紧急避险,还是要尽可能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
民法典让“不敢扶”成为过去
紧急救助:让施救者无后顾之忧
“扶不扶”“救不救”等社会问题近几年被大众重视,而民法典中,对于“紧急救助”也设立了相关条款。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而在《解释》第三十四条中同样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受害人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所受损失和已获赔偿的情况、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受益人承担的补偿数额。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实施了紧急救助但未能成功的案例。“这一法条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使群众在对特定人群施以援手之时无后顾之忧。”冯宇平表示。
案例:牌友发病致死 施救不当不存在过错
某日晚,A某与B某相约到C某家里打牌。当晚9时许,A某突然出现手麻、满头大汗、脸色发青、说话困难等症状,其他人立即将A某仰面平躺在沙发上。在场的B某马上拨打急救电话120,C某则联系同一栋楼上的D某、E某帮忙。随后,D某采用抓起A某双臂的方式将其背起,在场其余人搭手共同将其送出,一同将A某送往医院抢救。后A某经抢救无效于当晚23时许宣布死亡,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某的儿子认为其父亲发病时不能移动只能平躺等待救治,但B某等六人救助方式不恰当,导致受害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遂起诉至法院要求六被告连带赔偿二原告因A某死亡产生费用的50%即40余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B某等六人在A某出现身体不适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属于在当时场景下能够采取的适当措施,均是对A某的救助行为,并非加害行为。B某等六被告不是专业医护人员,难以通过A某的症状判断其病因,更不知晓其病状是否不能移动。因此,各被告所采取的救助方式符合一般人的正常施救方法,不应因为救助者未达到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而认定其存在过错。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律师分析:鼓励和保护救助者让“不敢扶”成为过去
冯宇平表示,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作为免责事由,必须满足“救助情形紧急”,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自愿救助行为”:所谓“紧急”,即救助是需要第一时间去实施的,否则将难以弥补。该救助行为通常针对受助人可能遭受的人身损害,或挽回紧急情况下的财产损害;“自愿”则是指从行为上表现为主动施救,要凸显主动。
此外,冯宇平还强调,本条仅针对该救助行为对受助人造成的损害免责。“若存在对其他人的损害,则要看是否符合紧急避险、无因管理或者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等情形予以分别处理。比如在这个案例中,若A某最终被救活,但B某六人在送A某去医院过程中又导致A某出现其他伤害,B某六人不需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不强人所难,过多的限制会导致一些‘善法’没办法落实。对于自愿实施救助的行为人,不能苛求他们都具有专业的救助知识,而应鼓励并保护这些伸出援手的救助者,重塑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让‘不敢扶’成为过去。”冯宇平说。
冯宇平
实现更大程度的公平
自甘风险:厘清文体活动意外责任
民法典共分7编,依次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尽管部分新规并未出现在总则编或最新的《解释》中,但其余六编均在“总则编”的统摄之下,始终贯彻着民法典体现的公平正义原则。
冯宇平律师以侵权责任编中增设修改的“自甘风险”新规为例:“法律具有进步性。过去,可能弱者和强者对公平会存在不一样的看法,而随着公民素质提高,从民法典的角度来说,它的引导作用就在于努力实现从社会民众的角度上的、更大程度上的公平。”
“自甘风险”则刚好体现了这一点。冯律师以一个民法典实施后的案例及此前的相关办案经验作对比:70多岁的A某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一直自发参加各类羽毛球比赛。一天A某和B某以及另外两人参加羽毛球2对2比赛。期间,B某不慎用球拍击中A某右眼,致其人工晶体脱位、前房积血等问题,A某将B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等近万元。
“在未施行民法典前,‘自甘风险’的概念还没出现,因此总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而在司法实践中,过去各地法院对此类纠纷的裁判原则并不统一。有的法院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认为‘致伤者’并无过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有的法院则认为适用公平原则,判决‘致伤者’赔偿或补偿部分损失。”冯宇平表示,在民法典实施前,“自甘风险”规则的适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司法基础。而民法典的“自甘风险”则填补了这一块的法律空白,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裁判规范。“这厘清了在文体活动中出现意外时,各方责任的法律范围,体现了最大程度的公平。”
根据民法典规定,“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因其他参加者的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不得请求其他参加者承担侵权行为”,这意味着一方面行为人要依法承担与其年龄、智力、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责任,风险自担;另一方面明确了活动组织方、管理方的责任,督促其更好履行职责(如因地板湿滑摔倒等情况,活动方需要承担责任)。但是,若是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受害人受伤的,依然需要承担责任。
民法典宣传进社区(视觉中国)
保护未成年人、胎儿利益:更早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此外,在《解释》中,还在内容上突出强调权利保护,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自然人的权利保护置于中心位置,从保护未成年人、胎儿利益,规范权利的行使,平衡失踪人与利害关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场。
如关于“胎儿的利益保护”,胎儿能不能继承遗产?能不能接受赠与?《解释》第四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父母在胎儿娩出前作为法定代理人主张相应权利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而根据民法典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该条款是对胎儿做了一种象征性和拟制性的规定,即民法典认可了胎儿拥有部分和成年人同样的权利,将胎儿视为具有部分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但因胎儿能否顺利降生尚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才拟制了这个权利。这在原来的法律上是不多见的。”冯宇平说。
类似的还包括《解释》第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人民法院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后果,以及标的、数量、价款或者报酬等方面认定。”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界限由10周岁调整为8周岁。“这体现了随着社会发展,法律认可自然人能更早地参与到部分正常社会社交行为当中。”冯宇平说。
而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意味着,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已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如9岁的小明收到了来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A某的赠与,小明表示接受,小明的监护人则不能再对于该赠与行为向A某做出退回或不接受的决定。
民法典以及《解释》的施行,让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细化“一般规范” 避免“和稀泥”式执法
针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施行带来的变化和意义,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会长周林彬教授,他表示:“无论是立法或是司法解释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法院通过一个个的有血有肉的案例去诠释民法典,通过指导性案例等相关制度去统一民法典的适用规则。”
利于杜绝“同案不同判”
“《解释》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周林彬教授表示,民法典总则编主要规定的是民事制度统领性的“一般规范”,多是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为了弥补“一般规范”的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解释》细化并完善了部分“一般规范”,比如进一步规定滥用民事权利行为的认定与法律后果、重大误解这种“意思表示”错误民事行为的认定标准等。此举为民事主体守法、行政机关执法、司法机关适法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引,既有助于避免出现“和稀泥”式的裁判和执法,也有利于杜绝“同案不同判”的现象。
此外周林彬认为,《解释》充满了人文关怀,强调对于弱者的保护。民法典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强调了对人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解释》延续了这种精神。比如,《解释》细化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认定标准和处理规则,保障了人民以合理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再如,《解释》明确了监护能力的认定标准和监护人确定规则,遵循了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与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有利于被监护人权利的切实保障。这些规定都充分发扬了民法典“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周林彬
提供灵活应变的解决思路
周林彬认为,《解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解释》特别强调民法典总则编的“一般规范”在填补法律漏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民法典第二编至第七编对民事关系有规定的,人民法院直接适用该规定;民法典第二编至第七编没有规定的,适用民法典第一编的规定,但是根据其性质不能适用的除外”,第三款规定“民法典及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没有具体规定的,可以遵循民法典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这为法院适用民法典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型法律关系、新问题提供了灵活应变的解决思路。
“《解释》同样体现了中国特色和中国自信。”周林彬表示,《解释》规定,“在一定地域、行业范围内长期为一般人从事民事活动时普遍遵守的民间习俗、惯常做法等,可以认定为民法典第十条规定的习惯”,并要求“当事人主张适用习惯的,应当就习惯及其具体内容提供相应证据;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查明”。一方面,中国人民在社会生活和商业交易中长期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的习惯,据此得以成为规范各方行为的规则和司法裁判的依据,这所产生的正向效应不仅使当事人的法律关系能够得到更好的调整,更体现在其能够将更多符合中国人民交往模式和民族特性的习惯吸纳进民事法律体系中;另一方面,《解释》严守作为法源的习惯的界限,防范习惯在民法典总则编的模糊规定下无序扩张,坚定习惯应有的普遍性、道义性等中国特色。
是保障《民法典》实施的重要措施
“《解释》是保障民法典实施的重要措施,但并不能解决民法典总则编法律适用中的全部问题。”周林彬举例,尽管《解释》已经对代理制度的法律适用提供了更完善的适用规则,但对于营利法人和决议行为等商事制度的法律适用并未提供适用指引;又如《解释》虽细化了民法典总则编部分“一般规范”的适用规则,但仍有一些适用规则待进一步细化。“当然,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无论是立法或是司法解释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更重要的是法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去诠释民法典,通过指导性案例等相关制度去统一民法典的适用规则。”
❻ 民法总则出来了,民法怎么复习
复习来方法:
1、以课本为本源,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是根据某家出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
4、背题。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
❼ "全国首例代孕案"写进最高法报告,是不是法律的一次进步
中国的法律在不断的进步,对于很多的社会案件,我国的法律已经可以很好的进行公平公正的处理,这是我国法律进步的一个明显例子。法律讲究的是公平公正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所以对于一些抚养权案件,法院会根据孩子的整体有利情况来判决,这是我国法院审判制度的人性化的一面,能够保护孩子的最高利益。
最近有一个案件对于大家来说影响深刻,有一对夫妻属于代孕生下一儿一女,后来丈夫因病去世,孩子的爷爷奶奶和这位妻子开始争夺抚养权,一审判决抚养权为爷爷奶奶,之后二审判给这位妻子。法院作出的解释自然是交给最有抚养权利的一方和对孩子有利的一方,因此大家开始议论全国首例代孕案写进最高法报告的性质。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普通案子,只是因为孩子是代孕出手,所以引起大家关注。我需要指出的是法院的判决是对于哈子抚养权的判决,同时是对孩子有利的情况,做出的决定。这里面所谓的全国首例代孕案写进最高法报告,是一种臆测,因为法院至始至终不会承认代孕是合法的,因为代孕本身违反国家法律。
同时我们要注意,全国首例代孕案写进最高法报告,对于法院工作来说只是对孩子抚养权问题的判决,并不是代孕方面的判决。因为中国政府对于代孕是坚决制止的,因为代孕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极不人道的事情,而且伦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社会的风气,是一种扰乱社会正常次序的行为。
所以全国首例代孕案写进最高法报告,并不是说中国法律法规会对代孕松动,也不会降低对代孕的打击。这次的事情,能够说明中国的法律进步了,因为中国法院的判决更加的人性化。但是代孕问题,是社会的毒瘤,中国法律法规是不会允许的,如果允许的话,那么才是法律的一次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