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原理

司法原理

发布时间: 2023-08-09 15:54:11

『壹』 法律位阶的基本法律

处于第二位阶的基本法律的创制权属于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制定或系统修改必须经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才能达成,这是基本法律区别于根本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基本法律的局部修改和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律的修改、解释不能突破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法律的适用和执行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和法律授予权力的行政机关。基本法律的调整事项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利益归属和配置。
我国的基本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行政基本法和刑事基本法以及诉讼法等。一方面,基本法律的创制对宪法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如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其基本原则、刑事司法体制、司法权力与诉讼权利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解决,均以宪法规定的组织规范和人权规范为前提;反之,作为根本法的宪法的重大变动也会带动作为基本法律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罚是国家对国民自由的侵害方式中最为严峻的一项,也因此其被视为最受争议的一项;该项刑罚之执行亦正意谓着,为了大众之安全利益而完全忽视了犯罪行为人之自由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团体与个人之利益绝无仅见地只有在刑事诉讼上才有如此重大的冲突,而这种在法律上所做之利益权衡正象征性地说明了在一般公共事务中考量国家与个人间的关系时,刑事诉讼法就成了国家基本法的测震器。”另一方面,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适用主体主要是检法两院,虽然立法法规定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但是根据司法原理,司法机关为准确适用刑事诉讼法,必须先正确理解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范,欲正确理解,便需要澄清模糊认识以消除歧见,因此,司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在司法中的具体运用拥有解释权,尽管政府的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律授权参与刑事诉讼并肩负部分诉讼职能,但是,因行政权不具有司法权的终局性,故其无司法解释权力。由此看来,在刑事诉讼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上,应当并重刑事诉讼法作为基本法律仅低于根本法律的较高位阶,不能随意对刑事诉讼法的法律规范做出与其规范意旨相左的解释或者变通。

『贰』 李学尧的个人信息

李学尧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司法原理、法律职业、权利理论与中华法系。主要代表作有《法律职业主义》、《在台独分子和法律人之间:对台湾政界的法社会学研究》、《非道德性: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困境及其超越》和《法的实质化与确定性:规制视野下的劳动权研究》、《超越韦伯命题:历史地理观中的中华法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是多项国家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的主要撰稿人、组织写作者,另外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及其它课题十余项。独著、合著学术专著和教材8本。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媒介全文转载、观点摘录。曾两次获得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博士论文《超越法律职业主义》一文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200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晨星B类人才计划资助。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2008年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荣誉称号。
工作经历
2014.12至今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2013.1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11.9 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2006年7月至2011.9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导
2005年8月至2006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
【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理事
《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中国政法大学)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
司法原理、法律职业以及权利理论(劳动权)
【教育与学术背景】:
2011.5 -2012.1 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
2010.5 -2011.5 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9.7-2010.7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主管科研与外事)
2009.11 剑桥大学公法中心访问学者
2008.2-10 最高人民法院挂职进修
2006年10月至2009.6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博士后研究
2006年5月至9月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培训
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获博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 获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9年6月 浙江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专业 获学士学位
【主要学术交流经历】
2006年3月 台湾大学“第六届东亚法哲学大会”,主题发言
2005年1月 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研讨会,主题发言
2002年8月至9月 日本京都大学法律系交流
【主要教学与学术荣誉】
2008年7月 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称号
2006年8月 获第八届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课题主持】
1.2007年5月至今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法律职业准入控制的一种视角”;
2. 2007年至今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无道德性: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困境及其超越”
3.2008年3月至今主持上海法学会课题“法的实质化与确定性——规制视野下的劳动权”
4.2008年3月至5月 主持完成上海市律师协会委托课题“关于新《律师法》第八条实施细则的建议说明稿”。
5.2007年4月至今 主持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资助课题“法律人参政——一种超越职业主义的解读”。
6.2004年主持完成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资助课题“在法科生与台独分子之间——对台湾民进党高层的一种法社会学考察”的研究工作;
【主要课题参与】
1.2008年至今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研究”(朱勇教授主持)子课题“和谐社会与司法变革研究”(胡云腾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2.2008年至今参与最高人民法院调研课题“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研究”的研究工作。
3.2004年至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法治进程的捷径及其可能性”(孙笑侠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主要设计人、撰写人。
4.2005年至今,参与司法部课题“司法推理与法官思维”(郑成良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5.2004年至2005年 参与浙江大学211教育项目“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孙笑侠教授主持)子课题的研究。
6.2002年至2005年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法治主体论——中国法律职业的形成研究”(孙笑侠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7.2002年参与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课题“遏制台独势力的有关法律措施”的研究工作。
8.2001年至2003年 参与司法部课题“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造与法制建设”(葛洪义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9.1999年5月至2000年11月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行政违法”(胡建淼教授主持)的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论文】
1.《法律职业主义》,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这是一个职业危机的时代吗?——“后职业时期”美国律师职业研究的理论综述》,载《中外法学》2004年第5期。
3.《在法科生和民进党之间——对台湾政界的一种法社会学考察》(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冯健鹏),载《法学》2005年第5期;该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同名文章全文稿载高全喜主编:《大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论法律职业共同体自治的条件》(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孙笑侠),《法学》2004年第4期,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主要学术观点分别被《新华文摘》、《山西日报》、《伊犁日报》等媒体转载、摘录。
5.《改革与出路:评Deborah L. Rhode的<为了正义:重整法律职业>》(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余军),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5期。
6.《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职业蓝图的落空》,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7.《论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张志铭),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期。
8.《论司法的原初与衍生功能》(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蒋红珍),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2期。
9.《法治与艺术:论职业法律家显贵的理由》,载《法学》2001年第1期。
10.《当代中国的法律职业主义》,2006年3月发表于台北第六届东亚法哲学大会。
11.《律师职业定位的原理体系及其批判》, 2007年10月发表于神户大学主办2007国际律师论坛(杭州)。
12.《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一种职业规制的视角》(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郑成良),2006年8月发表于司法部主办的某学术会议(北京)。
【主要著作】
1.独著,《法律职业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参著,《法治:法律人之治》(孙笑侠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参著,《行政违法研究》(胡建淼主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参著,《法理学》(陈金钊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副主编,《法理学》(郑成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参著,《法理学导论》(孙笑侠主编),高教出版社、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
【主要讲授课程】
给本科生和法律硕士讲授法理学、法律职业伦理与责任、中国法制史等。
给法学硕士研究生开设公法基础理论、法律社会学、中国法律思想史等。
Curriculum Vitae
Xueyao Li 李学尧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ddress: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800 Dongchuang Road,
Shanghai, 200240, P.R.C.
CURRENT POSITION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Finance & Law
Research Fello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L.L.D.( Ph.D. in Law), Law School, 2005
Zhejiang University
LL.M., Law School, 2002
Zhejiang University
LL.B., Law School, 1999
RESEARCH AND WORK EXPERIENCES
2006 to 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Law Schoo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6 to Present Research Fello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05 to Present Research Fellow, Shanghai Institute of Finance & Law
2002.7 to 2008.8 Exchange Student, Law School, Kyoto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RESTS
Law and Society, Sociology of Professions, Public Law (Human Rights)
PUBLICATIONS
(I) Journal Articles
Zhimin Zhang & Xueyao Li, O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Classify in Chinese Courts, National Judges College Law Journal, No.1, 2007.
Xueyao Li, Lost of the Professional Project: A Review of Richard L.Abel's The Contradic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No.1, 2006,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CASS Journal of Law,No.6,2005, Beijing, China.
Xueyao Li & Jianpeng Feng, Between the Lawyers and Taiwan's pro-independence: A Law Sociology Review to Taiwan Political Circles, Law Science,No.4, 2005,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the Crisis? A Summarize on the Theory of the Lawyers in Post-professional U.S.A.,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No.5, 2004, Beijing, China.
Xiaoxia Sun & Xueyao Li, How can the Lawyers win Self-regulation? Law Science, No.4, 2004,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 Jun Yu, Public Interest and Professional Ideal: A Review to Rhode's “in the Interests of Justice: Reforming the Legal Profession”, Law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5, 2004, Changchun, China.
Xueyao Li, Why Lawyers Should be Illustrious and Influential? ,Law Science, No.1, 2001, Shanghai, China.
Xueyao Li, The Idea of Multi-control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law, Law Journal of Hangzhou University of Commerce, No. 3, 2000, Hangzhou, China.
Jiangang Qi & Xueyao Li, The Privilege of Administrative Subject in the Government Contract, Journal of North Middle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No. 3,1999,Wuhan,China. )
(II) Books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Beijing: C.U.P.L. Press, 2007. (Preface and review by Ji Weidong, Professor of Law, Kobe University of Japan.)
(III) Book Chapters
Xueyao Li, Theories of Administrate Illegal in Japan, in Administrate Illegal, Ed. by Hu Jianmiao, Beijing: Law Press, 2000.
Chengliang Zheng & Xueyao Li (eds.), Jurisprudence, Ed. by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8.
Xueyao Li, The Legal Profession, in Jurisprudence,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th Edition)
Xueyao Li, Theories on Justice, in Jurisprudence,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th Edition)
Xueyao Li, Lawyers, in Jurisprudence, Ed. by Chen Jinzhao,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Lawy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Rule of Law as Ruled by Lawyers,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C.U.P.L. Press, 2004.Xueyao Li, How to Keep the Force of Taiwan Independence within Law limits, in Legal Problems about Taiwan, 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P.R.C., 2003.
Xueyao Li, Theories of Administrate Illegal in USA, in Administrate Illegal, Ed. by Hu Jianmiao, Beijing: Law Press, 2000.
Xueyao Li, The Skill Contents of Legal Profession (On the Technical Constitute of the Lawy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n The Rule of Law as Ruled by Lawyers, Ed. by Sun Xiaoxia, Beijing :C.U.P.L. Press, 2004.
(IV) Conferences Papers
Xueyao Li, On the Ideal Types of Legal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Readout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gal Profession, October, 2007, Hangzhou.
Chengliang Zheng & Xueyao Li, The Relationship of Judicial Exam and the Legal Ecation: A View of Professional Regulation, Readout in the Conference on the Judicial Exam, co-organized by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 P.R.C., April, 2006, Beijing.
Xueyao Li, Legal Profess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adout in 6th East Asian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of Law, March, 2006, Taibei.
Xueyao Li, How to Restrain the Taiwan Separatists with Law,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How to Keep the Force of Taiwan Independence, co-organiz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Council, in Research on Law Issues concerning Taiwan, Edited by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the Council, April , 2003, Beijing.
COURSES & PROGRAMS
(I) Courses
1.Jurisprudence
2.Public Law
3.Legal Ethics
4.Legal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a
(II) PROGRAMS
1. Non-accountability:The Dilemma of Modern Legal Ethics and Its Overcoming (2006-2008), Post-Doctoral Program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 The Relationship of Judicial Exam and the Legal Ecation: A View of Market Control (2007-2008), Program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unds of China.

『叁』 法学基础理论的目录内容

第一部分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
第一章 法的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词义
一、汉语“法”与“法律”的演变
二、法与法律在西语中的区分
三、我国当代“法”与“法律”的使用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法律有广狭两层含义。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也有广狭两层含义。
第二节 法的形式特征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调控对象既是社会关系又是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法律的规范性。法律的概括性。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它的效率性。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和认可
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国家性。法律的普遍性。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凋整机制
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法律的利导件。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双向的。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的强制力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法的程序性。近现代法律只是对法的程序标准加以正当化,使法律实施的方式更科学、更理性。
第三节 法的本质特征
一、如何认识法的本质
鉴别“本质”与“现象”;界定“内容”与“形式”;区分“实然”与“应然”。
二、法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但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规律等同起来。
三、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法律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
四、法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从应然意义上讲,法律是为实现社会正义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
第二章 法律历史
第一节 法律历史概说
一、古代的法律
古代存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历史类型的法。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所以在法学上常被合称为“古代法”。
二、资本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资本主义法经历的发展阶段。
三、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中国社会主义类型的法的出现。
第二节 法律历史的规律
一、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法律的产生经历了出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二、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断进步的规律。法律发展受经济条件决定。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与继承。依赖于革命或改革。
第三节 法律的历史传统
一、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
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在法律结构与法律文化方面。在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方面。在法律形式与司法技术方面。在法律民族性与国际性方面。
二、法系与历史传统
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三、西方两大法系历史传统的比较
两个法系可从这些方面比较:法律渊源传统、法典编纂传统、法律结构传统、法律适用传统、诉讼程序传统。
第三章 法律作用
第一节 法律作用释义
一、法律作用的对象与实质
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法的两大作用对象。而法要作用于社会关系必定要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整。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划分
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的规范性特性。法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规范作用是社会作用的手段,社会作用则是规范作用的目的,规范作用具有形式性和表象性,而社会作用则具有内容性和本质性。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一、法的社会作用的方式
以法的形式确认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调节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利益关系。制裁也是法的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对权力和权利实行约束,促使权力的节制运行和权利的依法行使。法的组织与引导功能。
二、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
第四节 法的局限
一、法律具有保守的倾向
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法律无法穷尽一切社会现象,因此会存在遗漏。法律语言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法律执行的高成本问题。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
二、法的局限性与法治应当付出的代价
第四章 法律制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二、法律制定的特征
三、立法体制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
二、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性相结合原则
三、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
二、法律议案的审议
三、法律议案的表决
四、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法律效力
一、法律对人的效力
二、法律的空间效力
三、法律的时间效力
第五章 法的要素
第一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及其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购原理和准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
第一,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内容和价值倾向;第二,它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的重要保障;第三,它对法律改革有导向作用;第四,它指引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和补充法律漏洞,对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法律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基础上,对经常使用的一些专门法律术语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概念。
二、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与结构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结构
一、公法与私法
传统的法律体系。公法。私法。
二、社会法的出现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出现了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等,它们是以传统公法要素与私法要素为基本框架、以传统公法和私法的调整方法为原型混合而成的第三种结构要素,我们称之为社会法。
三、三大结构要素的区别
三个结构要素在调整对象、作用方式、法律本位、法律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第二节 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与原则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关系。
二、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将法律体系按照社会关系与调整方式两种标准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三、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
客观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主次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部门法结构
现代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地位。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由三个结构要素(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构成。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主要包括政治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
第四节 法的分类
一、法的分类概述
法律分类的目的。
二、法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持别法。国内法和国际法。
三、法的特殊分类
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第七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二、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三、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主体
二、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四节 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法律行为是指受法律控制和调整的,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因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对法律行为,应从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内在方面进行认识。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应从举动、手段和效果等外在方面进行认识。
第二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构成
法律责任的构成包括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法律责任的分类包括: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三、归责与免责
第三节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法律制裁的种类主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第九章 司法原理
第一节 司法权的性质
一、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的法定的分上关系。司法权是守护国家有关法律的一种权力,主要是指审判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从结合到脱离的历史演变。
二、司法权是判断权
司法权与行政权有实质性不问,司法是一种判断,而行政是一种管理。
第二节 司法的特征
一、司法的被动性
行政权在运行时具有土动性,而司法权则具有被动性。
二、司法的中立性
三、司法的形式性
行政权更注重权力结果的实质件,但司法权更注重权力过程的形式性。
四、司法的稳定性
五、司法的专属性
六、司法的法律性
行政权主体职业的非法律件,司法主体职业的法律性。
七、司法的终极性
八、司法的交涉性
行政权运行方式的非交涉性,司法权运行方式的交涉性。
九、司法的非服从性
十、司法的公平优先性
第三节 司法体制
一、西方司法独立的理由
二、司法权的体制保障
司法权的所有特性都要求司法在体制上的独立性,同时,要使上述特性还原给司法权的话,又都取决于司法权在体制上的独立性。
第十章 法律职业
第一节 法律职业特征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
二、法律职业的特征
法律的专业性和职业的专门性;法律职业机构的独立性;法律职业的分层性‘法律职业的伦理性;法律职业的一体化。
第二节 法律职业主体
一、法官
法官的地位;法官的资格;法官的独立;法官的权利和义务。
二、检察官
检察官的作用;检察官的职责:检察官的任职资格。
三、律师
律师的分类;律师的职能;律师资格。
第三节 法律职业伦理
一、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职业伦理即法律职业道德,它集公共性、职业性与政治性十一体。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
人性原则;理性原则;人权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三、法律职业伦理的规范
法官、检察官职业伦理规范,律师职业伦理规范。
第十一章 法律思维
第一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
一、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二、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思维,它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件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包括: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的一切行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求实的以寻求利益为日的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法律渊源的识别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渊源是指法官等职业法律群体对什么样的法律性资料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它包括法源理论和法律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二、法律渊源的识别
三、法律渊源的主要表现形式
法律渊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国际条约、法理学说、公平正义观念等。
第三节 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
一、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种。
二、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概念、待征、原则和方法。
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遵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种法律性资料的法律意义所作的说明。
法律解释应具有合宪法、专门性及待处理案件的关联性特征。
法律解释的原则主要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
第十二章 法治国家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概念及其内涵;法治与人治、德治的区别,
二、法治国家的概念
三、法治的主体、客体和标准
第二节 法治观念
一、善法恶法观念
二、法律至上观念
三、法的统治观念
四、权利文化观念
第三节 法治原则
一、通过法律对权力的控制原则
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原则
三、权利保障原则与社会自由原则
四、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原则
第四节 法治条件
一、法制的统一性
二、法律的一般性
三、规范的有效性
四、司法的中立性
五、法律工作的职业性

『肆』 华侨大学法学院的专业介绍

硕士研究生:
1.诉讼法学专业
研究方向:1、刑事诉讼法;2、民事诉讼法;3、刑事侦查学;4、司法鉴定。
主要课程:法理学、证据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外国民事诉讼法、外国刑事诉讼法、司法原理、行政诉讼法、仲裁法、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原理、刑法。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诉讼法学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立法机关、金融机构、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涉外经济管理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诉讼法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2.民商法学专业
研究方向:1、民法;2、商法;3、知识产权法。
主要课程:法理学、民法总论、民法分论、商法总论、商法分论、物权法、外国民商法、民商事程序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基本原理、侵权行为法、合同法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民商法学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立法机关、金融机构、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涉外经济管理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民商法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3.经济法学专业
研究方向:1、中国经济法;2、比较经济法。
主要课程:法理学、民法原理、中国经济法学、商法原理、比较经济法学、国际贸易法研究、涉外经济法专题、经济法专题、WTO法专题、劳动法研究、产业法研究。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经济法学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税务机关、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涉外经济管理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经济法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4.刑法学专业
研究方向:1、中国刑法学;2、比较刑法学;3、刑事一体化。
主要课程:刑罚论、犯罪论、罪刑各论、外国刑法学、经济犯罪专题、英美刑法专、中国刑诉法专题、中国刑法史专题、英美刑法专题、法哲学专题。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刑法学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执法机关、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公共管理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专业刑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5.国际法学专业
研究方向:1、国际经济法;2、国际私法;3、国际商法;4、国际公法。
主要课程:国际法专题、国际私法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法理学、WTO法专题、国际贸易法专题、国际投资法专题、比较金融法、合同法、国际法与国际关系。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国际法学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税务机关、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涉外经济管理、涉外行政执法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国际法学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6.法学理论专业
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行政法、人权法、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法律社会学、外国法制史、法律与公共政策、行政处罚法、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原理、刑法。
适合就业单位:本专业培养法学理论专业人才,毕业生适合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立法机关、金融机构、海关、律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涉外经济管理等部门任职,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法学理论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7.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3年制)
培养目标:具有法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专业知识背景、掌握法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娴熟实践业务技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法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良好法律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民法学(总论、分论)、刑法学(总论、分论)、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商法专题、国际经济法专题、知识产权法专题、合同法专题、社会保障法专题、房地产法专题、税法专题、海商法专题、证券法专题、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法律谈判、法律职业能力。
适合就业单位:适合到立法机关、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税务机关、海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实务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8.法律硕士(法学)专业(3年制)
培养目标: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掌握法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娴熟实践业务技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法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良好法律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民法总论专题、刑法总论专题、民法案例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题、商法总论、国际经济法专题、知识产权法专题、合同法专题、社会保障法专题、房地产法专题、税法专题、海商法专题、侵权行为法专题、劳动合同法专题、金融与证券法专题、公司法专题、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法律谈判、法律职业能力。
适合就业单位:适合到立法机关、政府各部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税务机关、海关、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等实务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
本科生: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系统掌握法学理论与法律业务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国家相关政策,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法学、世界贸易组织法。
适合就业单位: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涉外、涉侨等部门从事法律工作。

『伍』 司法鉴定的基本原理

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包括:1、司法鉴定合法性原则:司法鉴定的原则是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司法鉴定独立原则: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和鉴定结论的证据要求决定了司法鉴定的独立性原则;3、司法鉴定的客观原则:司法鉴定的客观性是鉴定的生命,其根本要求是评估结论的真实性和全面性;4、司法鉴定的公正原则:司法鉴定中的公正原则是诉讼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司法鉴定结论和活动的服务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
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根据该条的规定,在作出鉴定结论后,比如故意伤害罪中被害人伤情为轻伤,被害人不服,认为应该属于重伤;或者犯罪嫌疑人不服,认为应当属于轻微伤,都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情况决定。

『陆』 如何理解司法性质

司法的性质其实主要是在讨论司法权的性质,而司法权的性质是判断权,即法内院享有的对纠纷当事人的事实容问题主张和法律问题主张依法进行判断,以维护法的价值的终局性权力。
它与行政权属于不同性质的权力,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司法是一种判断,行政是一种管理。判断属于思维范畴,而管理属于行动范畴。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它具有中立性,法院及法官的态度不受其它因素包括政府、政党、媒体等的影响。判断者的态度只有是中立的,才能产生公正、准确的判断。因此中立性是司法权的角色定位,更是司法权主体法官的角色定位。
司法权的重要特征是司法权要求司法主体即法官具有职业性。因判断必须依标准和规程进行,故司法判断必须依法律和程序进行。只有经过职业训练、谙熟法律、通晓法理的人才能担任法官。因此司法权的性质决定司法必须独立,同时决定了司法权主体法官必须职业化。
由此我们从司法权的一般原理中推导出法官职业化以及司法独立均归结于一条根本的、内在的理由,就是司法权本身的性质。

『柒』 司法学的司法学

司法学是指对司法现象与事实进行系统的组织的研究所获致的原理、法则和方法等系统知识。所谓原理是指司法理念,它对司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所谓法则是指司法规范。所谓方法是指具体的司法方式方法。所谓系统知识就是科学。科学是实在的形式,而实在则是科学的内容。科学的知识有四大特点:第一,科学的知识是方法的、工具的;第二,科学的知识是系统的、组织的;第三,科学的知识是实际的、客观的;第四,科学的知识是进步的、实用的。司法学这门独立的学科同样具有这四大特点。司法学切实把握着司法实际,高度概括司法实际,使司法实际抽象化理论化,又去指导司法实际活动。 司法学是同立法学和行政学相对应的一门独立科学。立法学研究如何立法的问题,主要讲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创制良法,完善法律体系。行政学研究如何行政的问题,主要讲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控制行政权的膨胀与滥用。司法学研究如何正确实施法律的问题,主要讲公正司法,保障人权,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
立法学、司法学和行政学是三门重要学科,鼎足而立,共同肩负着保障国家宪法原则实现的重任。它们相依相存,不可或缺;否则,即便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原则制定了良法,如果得不到实施而束之高阁,那么也只是徒有形式的一纸具文。行政机关的行政权日益扩张,如果没有司法权予以有效制约,那么公民的基本人权便得不到保障。足见,司法学的价值与地位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本书将司法学的体系结构分为:司法原理、司法主体、司法客体、司法行为、司法技能、社会司法,共六篇三十四章。着重研讨司法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前沿问题。博采众说,收集最新资料,汲纳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研究,反映司法规律,草创司法学科,期有助于教学与科研,以及关心司法建设的读者
——熊先觉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司法学是一门独立学科/1
一、司法学的概念与特点/l
二、司法学的价值与地位/l
第二节 司法学的研究对象/2
一、司法现象/2
二、司法法规/3
三、司法实践/3
第三节 司法学的研究方法/4
一、系统论的方法/4
二、分析比较的方法/4
三、辩证唯物的方法/5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
第一篇司法原理论
第二章司法原理概述/9
第一节 司法与司法权/9
一、司法是历史的产物/9
二、司法权是国家的重要权力/lo
三、认定司法机关的标准/11
第二节 司法理念/12
一、司法公正是核心理念/12
二、司法公正的构成要素/13
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15
第三节 司法特征/16
一、司法特征是法院的基本属性/16
二、司法特征的具体表现/17
第四节 司法哲学/19
一、司法哲学的概念与性质/19
二、司法哲学的范畴与体系/20
三、司法哲学追求司法真善美/21
第三章 司法的产生与演进/24
第一节 司法的产生/24
一、原始司法/24
二、司法产生/25
第二节 司法的演进/25
一、神权司法/25
二、民权司法/26
三、人权司法/27
第三节 当代司法模式/28
一、西方的司法模式/28
二、东方的司法模式/28
三、司法多元化与国际化/29
第四章 司法的体制与类型/30
第一节 司法体制的概念与地位/30
一、司法体制的概念/30
二、司法体制的内部关系/3l
第二节 司法体制的类型/32
一、“三权分立”的司法体制/32
二、“五权分立”的司法体制/33
三、“议行分工”的司法体制/33
四“议行合一”的司法体制/34
第三节 司法行政的类型/35
一、大司法部/35
二、中司法部/35
三、小司法部/35
第五章 司法的功能与目的/37
第一节 司法功能/37
一、保护功能/37
二、调整功能/37
三、惩治功能/38
四、教育功能/38
第二节司法目的/38
一、社会公平与正义/38
二、正义的概念与特征/39
三、正义论的各种学说/41
四、司法崇高目的/44
第六章司法的价值与效率/46
第一节 司法价值的概念与范畴/46
一、 价值观/46
二、法价值观/47
三、司法价值观/48
第二节司法的价值/49
一、公平价值/49
二、法治价值/52
三、秩序价值/55
四、人权价值/6l
第三节 司法的效率/62
一、效率的概念/62
二、司法的效率价值/63
第七章 司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66
第一节指导思想的概念/66
第二节司法的指导思想/67
一、思想解放与司法规律的统一/67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67
三、民主政治与厉行法治的统一/68
四、公平正义与人权保障的统一/68
第三节 司法的基本原则/68
一、司法主权原则/69
二、司法统一原则/70
三、司法独立原则/71
四、司法制约原则/72
五、司法民主原则/73
六、司法平等原则/74
七、司法求是原则/75
八、司法民本原则/76
九、司法合作原则/77
十、司法和谐原则/77
第八章 司法的环境与条件/78
第一节司法的环境/78
一、环境的概念与作用/78
二、司法与环境的关系/79
三、司法环境的种类/79
第二节 司法的条件/83
一、司法条件的含义与种类/83
二、司法的条件/83
第二篇 司法主体论
第九章 司法主体概述/91
第一节 司法主体的概念/9l
一、主体的含义/9l
二、司法主体的概念/9l
第二节 司法主体的种类/93
一、司法机关/94
二、当事人/94
三、诉讼参与人/94
第十章 司法机关/95
第一节司法机关概述/95
一、法院是传统司法机关/95
二、法院与行政机关根本不同/96
三、法院的设置原则与种类/97
四、司法机关的种类/99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100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100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108
三、法系三变的日本司法机关/123
第三节 中国的司法机关/127
一、人民法院/127
二、人民检察院/129
第四节 违宪审查的司法机关与理论基础/1 30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与相关问题/1 30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内容/133
三、违宪审查的理论基础/137
四、违宪审查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47
五、违宪审查的4种模式/149
六、中国违宪审查的历史现状与方案/156
第十一章法律职业/172
第一节法律职业概述/172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意义/172
二、法律职业的起源/173
三、法律职业的种类/174
四、法学教育/174
第二节法官/177
一、法官概述/177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法官/1 88
三、中国的法官/194
第三节检察官/195
一、检察官概述/195
二、两大法系国家的检察官/198
三、中国的检察官/200
第四节律师/202
一、律师概述/202
二、西方国家的律师/204
三、中国的律师/206
第五节非职业法官/208
一、非职业法官的概念与起源/208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208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209
四、中国的陪审制/210
第十二章 当事人/219
第一节 当事人概述/219
一、当事人的概念/219
二、当事人的能力/219
三、当事人的称谓/220
四、当事人的种类/220
第二节 自然人/221
一、自然人的概念与诉讼主体地位/22]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223
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223
四、监护问题/224
第三节法人/226
一、法人的概念与产生及发展/226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与种类/227
三、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228
四、法人主体观的学说/228
五、非法人团体/230
第三篇 司法客体论
第十三章司法客体概述/233
第一节 司法客体的概念/233
一、客体的概念/233
二、司法客体的概念/233
第二节 司法关系的概念与构成/234
一、司法关系的概念/234
二、司法关系的构成/234
第三节 司法关系的种类/235
一、程序法律关系/235
二、实体法律关系/235
第十四章 司法关系/237
第一节 司法关系的主体构成/237
一、法院和法官/237
二、司法参加人/237
三、司法参与人/238
第二节三大司法关系/238
一、三大司法的异同/238
二、刑事司法与行政司法/239
三、行政司法与民事司法/239
第三节 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241
一、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241
二、司法关系与实体法律关系的区别/241
第十五章司法根据/243
第一节 司法根据的概念与意义/243
一、司法根据的概念/243
二、司法根据的意义/243
第二节 司法根据的基本理论/244
一、事实并不存在论/244
二、事实不可知论/244
三、事实接近真实论/245
四、事实可知论/245
第三节 司法根据的掌握与运用/245
一、掌握认识论/245
二.掌握证据论/246
三、运用实践论/246
四、采纳心证论/246
第十六章司法标准/248
第一节 司法标准的概念与意义/248
一、司法标准的概念/248
二、司法标准的意义/248
第二节 司法标准的种类与基本原则/249
一、司法标准的两大种类/249
二、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标准的基本原则/249
三、法、理、情三者结合的原则/249
第三节法律衡量标准/250
一、法律规定的常见情形/250
二、法律规定的缺失问题/250
三、法律规定的冲突问题/25l
第四篇 司法行为论
第十七章司法行为概述/255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种类与理论/255
一、行为的概念/255
二、法律行为的概念/255
三、法律行为的种类与理论/255
第二节 司法行为的概念、种类与特点/258
一、司法行为的概念/258
二、司法行为的种类与特点/259
第十八章行权行为/260
第一节行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60
一、行权行为的概念/260
二、行权行为的种类/260
第二节主要行权行为/261
一、强制行为/261
二、庭审行为/263
三、裁判行为/263
四、执行行为,264
五、控权行为/265
第十九章维权行为/268
第一节维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68
一、维权行为的概念/268
二、当事人的能力/269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270
四、维权行为的种类/27l
第二节主要维权行为/272
一、诉权行为,273
二、举证行为/273
三、辩论行为/277
四、沉默行为/278
五、反逼供行为/278
第二十章治权行为/280
第一节 治权行为的概念与种类/280
一、治权行为的概念/280
二、治权行为的种类/280
第二节司法廉洁/28l
一、司法廉洁的概念与重要意义/28l
二、司法廉洁回眸/282
三、全球性防腐反贪/284
第三节 司法宣誓/286
一、司法宣誓的概念与作用/286
二、应当尽早建立司法宣誓制度/286
第四节 司法纪律/287
一、司法纪律的概念与作用/287
二、司法纪律与司法道德的关系及其区别/287
三、司法纪律的规定与遵守/288
第五节司法道德/290
一、司法道德的概念与作用/290
二、司法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则/292
三、司法道德的规范与遵守/296
第二十一章 司法责任/298
第一节 司法责任的理论学说与种类/298
一、司法责任的学说/298
二、司法责任的种类/299
第二节 司法责任的构成与特征/301
一、司法责任的构成/301
二、司法责任的特征/303
第三节 司法责任的形式及其追究/304
一、司法责任的形式/304
二、司法责任的追究/305
第五篇 司法技能论
第二十二章司法技能概述/309
第一节 司法技能的概念与重要作用/309
一、司法技能的概念/309
二、司法技能的重要作用/310
第二节 司法技能的种类/311
一、司法技能的种类/311
二、司法技能的共性/311
第二十三章审判技能/312
第一节 庭前准备及其意义/312
一、庭前准备工作/310
二、庭前准备的意义/313
第二节庭审的重要意义/314
一、公开审判的重要作用/314
二、公开审判并非“公审”/314
第三节审判综合艺术/315
一、“十要十不要”/3l 5
二、继续总结经验/318
第四节个案审判艺术/31 8
一、民事个案审判艺术/31 8
二、刑事个案审判艺术/319
三、其他个案审判艺术/321
第二十四章调解技能/322
第一节 调解的种类及其优越性/322
一、调解的概念与种类/322
二、调解的优越性/322
第二节调解原则/323
一、自愿原则/323
二、合法原则/323
三、合理原则/324
四、和谐原则/324
第三节调解综合艺术/324
一、“十要十不要”/324
二、继续总结经验/326
第四节个案调解艺术/327
一、民事个案调解艺术/327
二、刑事个案调解艺术/327
三、其他个案调解艺术/328
第二十五章检侦技能/329
第一节检侦体制/329
一、检侦体制的种类/329
二、检侦体制的理论/330
第二节检察技术/331
一、检察范围/331
二、批捕技术/331
三、起诉技术/332
第三节侦查技术/333
一、侦查特点/333
二、侦查技术/334
第二十六章律师技能/335
第一节 律师的定位与作用/335
一、律师定位/335
二、律师作用/335
第二节辩护技巧/336
一、刑事辩护的概念与作用/336
二、辩护技巧/336
第三节辩论技巧/339
一、民事辩论的概念与基本原则/339
二、民事代理与刑事辩护的异同/339
第二十七章 鉴定技能/341
第一节 司法鉴定概述/341
一、司法鉴定的概念与性质/341
二、司法鉴定的产生与发展/342
三、中国的司法鉴定/346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分类/347
一、外国的司法鉴定分类/347
二、中国的司法鉴定分类/348
第三节 司法鉴定技术/349
一、司法鉴定的原则/349
二、司法鉴定的技术/350
第二十八章 文书技能/351
第一节 司法文书概述/351
一、司法文书的概念与种类/351
二、裁判文书的概念与种类/35 0
三、裁判文书的基本理论/352
第二节裁判文书的制作技能/355
一、裁判文书的基本结构/355
二、裁判文书的语言特色/358
三、裁判文书的法律思维与法律推理/362
第三节 裁判文书的制作原则与要求/363
第四节 中西裁判文书的风格比较/365
一、法系与裁判文书的关系/365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主要差异/367
三、当代中国裁判文书的主要特点/369
四、中西裁判文书的不同风格/369
第二十九章 司法执行/373
第一节 司法执行的概念与种类/373
一、司法执行的概念/373
二、司法执行的种类/374
第二节社区矫正/376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与特征/376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378
三、社区矫正的产生与发展/380
四、西方的社区矫正/382
五、中国的社区矫正/389
六、社区矫正国际化/390
第三节司法赔偿/393
一、司法赔偿的概念与种类/393
二、司法赔偿的理论基础/397
三、西方的司法赔偿/404
四、中国的司法赔偿/407
第四节 司法补偿/411
一、司法补偿的概念与理论基础/411
二、西方的司法补偿/412
三、中国的司法补偿/41 3
第三十章司法管理/415
第一节 司法管理的概念与类型/4l5
一、司法管理的概念/415
二、司法行政的由来与类型/419
三、审判与司法行政分立的重要意义/420
第二节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管理/42t
一、美国司法部/421
二、英国司法部/422
第三节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管理/424
一、德国司法部/424
二、法国司法部/425
第四节 中国的司法管理/426
一、中国司法部的历史沿革/426
二、中国司法管理的现行体制/431
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432
第六篇社会司法论
第三十一章社会司法概述/437
第一节社会司法的概念与重要意义/437
一、社会司法的概念/437
二、社会司法的重要意义/438
第二节社会司法的种类与性质/438
一、社会司法的种类/438
二、社会司法的性质/439
第三节 社会司法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前景/439
一、社会司法制度的创建/439
二、社会司法制度的发展前景/439
第三十二章调解/440
第一节调解概述/440
一、调解的概念与特性/440
二、调解的起源与发展/441
三、当代中国的调解体系/442
第二节人民调解/444
一、人民调解的建立与发展/444
二、人民调解的性质与基本原则/445
三、人民调解的组织与工作方法/447
第三节西方国家的调解/449
一、诉讼外调解/449
二、法院调解/450
第四节调解的地位、作用与展望/451
一、人民调解的地位/45l
二、人民调解的作用/4.52
三、人民调解的展望/452
第三十三章仲裁/454
第一节仲裁概述/454
一、仲裁的概念与法律特征/454
二、仲裁的基本理论/456
三、仲裁的起源与演变/457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仲裁/461
一、仲裁机构/461
二、仲裁协议/462
三、仲裁员和仲裁庭/463
四、仲裁程序/464
五、仲裁裁决/465
六、仲裁裁决执行/466
第三节国际商事仲裁/466
一、国际商事仲裁机构的分类/466
二、主要的常设国际商事仲裁机构/467
第四节中国的仲裁/469
一、仲裁的引进与误译/469
二、中国仲裁的建立与发展/470
三、中国仲裁的改革完善/472
第三十四章公证/481
第一节公证概述/481
一、公证的概念与性质/481
二、公证的起源与演变/485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公证/486
一、法、德的公证/486
二、英、美的公证/487
三、日本的公证/487
第三节中国的公证/487
一、中国古代的私证与税契/487
二、民国时期的公证/48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证建立与发展/489
四、现行公证机构的性质任务与设置/490
五、公证员的资格、任免、权利与道德/492
六、公证原则与公证效力/493

热点内容
淮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条例 发布:2024-11-05 01:22:56 浏览:70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上诉的条文 发布:2024-11-05 00:47:17 浏览:540
婚姻法不能结婚疾病 发布:2024-11-05 00:40:11 浏览:712
哈尔滨消防条例 发布:2024-11-05 00:33:19 浏览:979
全国人大版的香港国安法将立法 发布:2024-11-05 00:24:20 浏览:128
1950年婚姻法彩礼 发布:2024-11-05 00:24:18 浏览:645
阿拉法院 发布:2024-11-05 00:02:05 浏览:875
梁启超法学文集 发布:2024-11-04 23:58:40 浏览:111
12348法律咨询为什么打不通 发布:2024-11-04 23:16:16 浏览:609
李金宝律师 发布:2024-11-04 23:10:54 浏览: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