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本意
㈠ 民法典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法律主观:
一、民法典合同无效的情形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无效情形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对方签订的合同。如未满8周岁的人与别人签订的合同无效;
第二,签订合同时违背本意,虚假表示;
第三,合同内容违团早正法违规;
第四,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双方不怀好意,串通签订合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1、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塌悔被撤销以后,对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2、折价补偿:折价补偿是在因无效合同所取得的对方当事人人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按照所取得的财产的价值进行折算,以金钱的方式对对方当事人进行补偿的责任形式。
3、赔偿损失: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贪任。
4、非民事性后果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除发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民事性法律后果外,在特殊情况下还发生非民事性后果。
三、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区别
第一,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及乘人之危、欺诈胁迫且不危害国家利益;而无效合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
第二,认定程序的启动不同。可变更、可撤销合同中,是撤销权人决定是否变更、撤销合同,其他机关、团体、个人都无权干预;而无效合同中,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有主动干预权。
第三,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其在未被撤销前是有效的;而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自始无效,且不能变更。
第四,对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期限,超过行使期限,合同有效,不得行使撤销权;而无效合同,不存在期限的限制。
综上所述,若合同在签订时存在虚假的意思表示,合同内容违背法律法规,或者签订合同的主体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合同将不具睁陪备法律效力。
法律客观: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㈡ 民法典居住权规定的解读
一、居住权的基本含义
?《民法典》第366?条规定: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这是民法典对居住权最基本的规定。根据本条的规定和居住权的一般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1?、居住权属于一种用益物权,《民法典》第366?条进行了明确规定。?2?、居住权是为自然人的生活居住需要,在住宅上设立的用益物权。这里面有三个关键词,“自然人”、“生活居住”和“住宅”。即第一、居住权人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合伙企业等不是适格的居住权人。第二、居住权只能为生活居住需要而设立,不能为投资、经营等需要而设立。第三、居住权只能在住宅上设立,不能在办公楼、商铺等物业上设立。?对于住宅的理解,应不限于商品住宅,供居住的公寓也属于住宅。与住宅地上部分配套使用的车位、储藏室等,也应当可以与地上部分一起设立居住权。宅基地上的房屋,以及一些政策性住房是否可以设立居住权,就比较复杂了,需要具体研究。当然,在实务操作中,还要看不动产登记机关的配套措施,如果不能登记,居住权便无法设立。?由于《民法典》第366?条明定了居住权用于满足生活居住需要,因此,从目前的立法本意来看,投资性或经营性居住权是不被立法认可的。?
二、居住权设立合同和双方的基本权利义务?居住权通常以合同的方式设立。根据《民法典》第367?条的规定,设立居住权的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二)住宅的位置;(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四)居住权期限;(五)解决争议的方法。上述各项条款中,第一项和第二项是必备要素,因为成立合同至少要有当事人和标的。其余的条款是可有可无的,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约定,如果存在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当然也可以写入合同。?针对一项居住权,居住权期限、居住权有偿或无偿、可共同居住的人员范围、住宅维护成本的承担都是比较重要的事项,在居住权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法律应当给予一个默示的裁判规则。?1?、居住权期限。居住权期限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但以居住权人终身居住为原则,所以当居住权合同未约定居住权期限时,认定为居住权人可以终身居住。?2?、居住权有偿或无偿。居住权有偿或无偿也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但以无偿为原则,因此,当居住权合同对居住权对价没有约定时,认定为无偿设立居住权。?3?、可共同居住的人员范围。设立居住权的住宅,除了居住权人可以居住外,居住权人的直系亲属,照料居住权人生活起居的服务人员是否可以共同居住呢?《民法典》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参考其他国家的立法例,应当认为,在居住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居住权人的直系亲属,照料居住权人生活起居的服务人员可以与居住权人一同居住,无需另外征得住宅所有权人的同意。?4?、住宅维护成本的承担。对于住宅维护成本的承担,《民法典》也没有明确规定。对此,可以参考瑞士民法典,即如居住权人对住宅享有独立的居住权,则日常维护费用由居住权人承担,如居住权人与住宅所有人共同居住,则日常维护费用由所有人承担。当然,房屋大修的费用,一般应由所有人承担。?
三、居住权登记?根据《民法典》第368?条的规定,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由此可知,设立居住权采登记生效主义,未登记的,居住权不成立。?居住权未登记时,虽然居住权不成立,但居住权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效力,合同约定的居住权人有权占有使用标的物,法律状态与承租人占有使用标的物类似。未登记的居住权合同,是否可以产生类似买卖不破租赁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恐怕争议很大。?延伸探讨:未登记的居住权合同,是否可以产生类似买卖不破租赁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当可以产生类似买卖不破租赁的效果,也即是说,如果买受人明知出卖人与第三人签订了居住权合同依旧购买房屋的,第三人可以向买受人主张继续占有使用房屋,并可以要求居住权登记。为何采用上述观点,理由如下:首先,买卖不破租赁产生的年代,租赁物主要是土地,也就是没有土地的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法律对没有土地的农民给予特别的保护,防止他失去租用的土地后衣食无着,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为生活需要而设立居住权,恰好也有同样的规范目的,居住权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保护弱者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其次,居住权的保护力度,从价值排序上讲,明显要强于租赁。居住权虽然尚未登记,尚未设立,但居住权合同生效后可以产生居住权的期待权,都是由合同产生的权利,从价值判断上讲,居住权期待权的效力不应该弱于租赁。再次,居住权需要登记设立,在我国目前的不动产登记实务中,不尽如人意之处比比皆是,比如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抵押权人只能登记为金融机构,不知道其依据何在,与物权法法理符合吗。所以,在很多时候,居住权登记可能没有理论上那么容易,例如宅基地上的房屋设立居住权,可以登记吗?认定居住权合同产生的效力,可以对抗恶意第三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对居住权人的保护。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如采用上面的观点,其实质就和居住权采登记对抗主义相同了,好在居住权采登记生效主义,从逻辑上不排除未登记的居住权合同可以对抗恶意第三人。其实,我们可以继续延伸出一个问题,居住权为什么不采用登记对抗主义,而要采用登记生效主义?采登记生效主义好,还是采登记对抗主义好,有深入探讨的余地。?试举一例:张三以遗嘱的方式为李四设立了居住权,李四尚未办理居住权登记时,张三的儿子张小三隐瞒了遗嘱,以继承人的身份将房屋卖给了王五,并为王五办理的过户登记,但王五明知张三有遗嘱,此时李四是否可以向王五主张居住权?依照本文的观点,李四可以向王五主张居住权。(关于遗嘱设立居住权,居住权产生的时间节点,参考下文)?
四、转让、继承、租赁?根据《民法典》第369?条的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上述规定中,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属于强制性规定,不允许当事人另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即便约定了居住权可以转让和继承,也是无效的,所有权人可以随时反悔。居住权不可以转让,当然也就不能设立抵押。?至于租赁,原则上也是禁止的,但这并非强制性规定,当事人可以另行约定予以变更。比如设立居住权的住宅有三间卧室,当事人约定居住权人可以出租其中一间,那么居住权人出租其中一间取得租金收入补贴生活,便无不可,甚至是有益的。?
五、居住权的消灭?根据《民法典》第370?条的规定: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根据本条的规定,居住权期限届满或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两个期限以早到的一个为准。例如设定居住权时间为20?年,但居住权人居住15?年后即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剩余的5?年,居住权人的继承人不可以主张继承。居住权消灭的,由所有权人自行及时办理注销登记。至于登记需要的材料,包括下面要提到的以遗嘱设立居住权时,受遗赠人单独申请办理居住权登记时所需要的材料,还有待于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明确。
?六、遗嘱设立居住权?《民法典》第371?条规定: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参照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也即,居住权可以用遗嘱的方式设立。以遗嘱的方式设立居住权属于遗赠,参照适用以合同设立居住权的规定时,最大的一个争议点就是居住权何时设立?是立遗嘱人死亡时就设立,还是经登记后设立?答案取决于以遗赠的方式设立或变动物权的,何时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之前《物权法》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而《民法典》第230?条规定: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民法典删除了关于遗赠可以自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的规定。从这一变化可以得知,根据遗赠发生的物权变动,也应自交付或变更登记后才发生效力。将这一原理套用到以遗嘱设立居住权上,应当认为以遗嘱设立居住权的,居住权也是自登记之后才设立。受遗赠人可以去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居住权登记。与继承人产生争议的,当然也可以向法院诉讼解决。法院判决遗嘱有效的,居住权登记亦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六十六条
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第三百六十七条
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㈢ 青少年应如何正确认识民法典
作为受教育二十多年的青年人,很惭愧,对于民法的认识,我仅限于课本之上。
民法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法律之一,它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婚姻法、收养法和继承法等民事法律。
一、关于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的内容,是适用于所有的民事关系乃至商事关系的最基本、最普遍、最一般的事项。
二、关于物权法 物权法是调整财产的归属与利用关系的法律制度,是国家经济体制与财产权制度的基石。
三、关于人格权法
所谓人格权,指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权利。人格权因出生而取得,因死亡而消灭,不得让与或抛弃。
四、关于侵权责任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危险和损害的社会。这些危险和损害多半是由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民法(草案)为了充分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合法权益,设立专编规定侵权责任法。
五、关于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
所谓涉外民事关系,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和义务诸因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与外国有联系。
民法也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对于如何判断权利滥用,民法通则及相关民事法律规定,民事活动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及习惯,行使权利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一、平等原则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论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从事民事活动,国家一般不干预当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其内容应该包括自己行为和自己责任两个方面。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摩擦时,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均衡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因此,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四、诚实信用原则 所谓诚实信用,其本意是要求按照市场制度的互惠性行事。在缔约时,诚实并不欺不诈;在缔约后,守信用并自觉履行。如果说任何自由都是受制约的自由,那么诚实信用应是题中之义。然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昭示:无论法律多么严谨,也无法限制复杂多变的市场制度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总会表现出某种局限性。民法规定该原则,使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中,能主动干预民事活动,调整当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关系符合正义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根据该原则作出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的漏洞旨由于该原则位阶高、不确定性强,用而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司法专横的工具,对该原则的运用,必须与其他原则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㈣ 分析1900年德国民法典的特点及意义
一、特点
1、德国民法典是一部保守的、守旧的法典。
2、在一百年来法典编纂与法学(特别民法学)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在法典编纂技术与民法学发展两方面,较法国民法典有显著的进步。
3、一部寿命很长的法学杰作。
4、以成熟的一些概念、学说和制度作为基础。
5、德国民法典立法技术的优越性。
二、意义
1、它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因而在内容上超出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律原则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
2、1900年1月1日施行,以后为德意志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续适用,现在仍然有效。
3、这是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
(4)民法典本意扩展阅读
1900年《德国民法典》
1900年《德国民法典》从开始起草到正式公布施行,前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除了含有若干国际私法实体规则的施行法之外,《德国民法典》分为五编,共35章,2385条。第一编为总则,主要规定涉及民法各部分的一般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二编为债务关系法(简称“债法”);第三编为物权法;第四编为亲属法,主要内容为民事婚姻、亲属关系和监护等;第五编为继承法。《德国民法典》的用语抽象而准确,概念严谨,法典的编纂体例具有科学性。
《德国民法典》所采用的五编制民法体系属于“潘德克顿体系”,创设了“总则编”,并将其放在民法典之首。总则编是对整部法典的基本制度和原则作出抽象、概括的说明,并对一些概念、术语作出解释。其后的四编是总则编的扩展和具体化。
此外,《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体现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结合。
《德国民法典》的编纂和施行,对统一德国法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德国民法发展的基础。此外,《德国民法典》还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如1898年《日本民法典》、1923年《苏俄民法典》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德国民法典》的严谨结构、抽象概念和晦涩的语言被认为是典型的德国产物,别国很难照搬,因此,《德国民法典》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主要是在法律理论和学说方面,而实际采用的却很少。
《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打破了《法国民法典》近一个世纪的垄断地位,与前者并列成为民法法系的代表,使民法法系划分为法国法律体系(拉丁支系)和德国法律支系(日耳曼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