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干警民法

司法干警民法

发布时间: 2023-08-21 04:19:18

『壹』 政法干警民法学笔记2

民事法律行为(现代民法的灵魂)


法律关系分为主体(当事人)、客体(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内容(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发生的要件:①有主体、②有法律规范、③有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以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为中心


以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将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


根据事件的发生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以分成自然事件(海啸)和社会事件(罢工)


根据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否是当事人意欲追求的,行为分为事实行为和民事行为(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包括: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部分的不当得利行为(因为有的不当得利是基于事件)、创作行为、发明行为、添附行为、先占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隐(埋)藏物等


民事行为的概念引进于德国,我国进行了改造,目前民事行为分为:


民事法律行为(civil legal act,合法有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能力有瑕疵);


可变更、可撤消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有瑕疵);


无效的民事行为(内容违法);


----但理论结构本身就会产生混乱,如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而合同行为又分为有效、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消、无效


按李建伟说:以后会把民事行为的概念取消,直接让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相对应,再把法律行为按种类分为合同行为、婚姻行为、遗嘱行为、收养行为、代理行为等,还可以按法律行为的效力状况分为有效行为、无效行为、效力待定行为、可变更可撤消行为。


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私法自治),法律只起补充作用


法律行为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


事实行为的内容和后果都由法律事先规定,法律表现为强行性规范


事实行为不要求当事人具有行为能力


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返禅者行为可能同时是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或纯属事件,例如:


甲杀死乙,乙的儿女继承了乙的财产,对于发生的继承法律关系,甲杀死乙属于事件


甲杀死乙,甲要承担侵权责任,对于发生的侵权责任,甲杀死乙属于事实行为


甲将汽车托乙保管,乙擅自将汽车出租给丙,对于乙丙之间的租赁,乙的行为是法律行为


而由于乙擅自出租甲的汽车,因此所获取的租金属于不当得利,出租汽车的行为对于甲乙之间产生的不当得利之债来说属于事实行为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按主体和意思表示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


单方行为:无须他人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生效


单方行为又分为:


有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授权、解除、免除、撤销


无相对人的单方行为:如抛弃行为、遗嘱行为


双方行为:内容相同方向相反,如合同,需要双方意思表示一致


共同行为:意思表示方向相同,如订立合伙协议、公司章程,采用多数决定原则


2、按是否需要支付对价可以分为


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赠与、保证、借用、没有约定利息的民间借贷、没有约定保管费用的保管合同、没有约定报酬的委托合同)


区分的意义:关涉行为定性、当事人承担的责任程度不同、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不同


3、按是否需要标的物的交付为行为的成立或者生效的要件可以分为


要物行为(实践行为)和不要物行为(诺成行为)


主要的要物合同:动产质押、定金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区分意义:当事人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4、按是否需要特定形式还可以分为:


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又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形式)和特殊要式(书面+登记或批准)


没有采取一般要式的,合同不成立;没有采取特殊要式的,合同漏薯不生效


特殊要式合同:中外合资合同、中外合作合同袭粗、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


5、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还可以分为:


有因行为(要因行为)、无因行为(不要因行为)


分类意义:“原因”的效力对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同


目前我国现行法上的无因行为包括:债权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债务免除、票据行为、授权行为


6、按行为的效果还可以分为:


处分行为(物权性――发生、变更、消灭物权);―――物权行为


负担行为(债权性――发生债权债务);―――债权行为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律效力不同。负担行主要产生求权,处分行为直接完成权利移转。负担行为使债权债务发生变更,而处分行为直接导致权利的转移或消灭,如动产交付或不动产过户登记导致所有权的转让。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债权消灭的免除行为、导致债务转让的债务移转行为也是处分行为。


(2).对标的是否特定的要求不同。负担行为的生效不以标的物特定化为前提,但在处分行为生效之前,其客体必须确定、可能。


(3).对行为人是否有处分权的要求不同,行为人不具有处分权的,不影响负担行为的效力,但在从事处分行为时,处分人必须具有处分权的,处分行为才有效。


(4).法律行为是否公示的要求不同。负担行为一般不子公示、但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处分行为一般都要求依法公示。


7、法律行为还可以分为:


身份行为(如遗嘱,婚姻,收养)、财产行为(如买卖、抵押);


主行为和从行为:行为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是否依附别的行为


独立行为与辅助行为;


生前行为与死因行为


三、意思表示的概念和分类


一德国法学家观察在买卖关系中,买方和卖方的主观心态有三个层次:


①效果意思:设立法律关系的意图,获得标的物或价款的所有权――合同的目的


②目的意思:指明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如买什么,买几件,什么价位


目的意思又分为三个构成:要素(必备条款)、常素(主要条款)、偶素(个别条款)


(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内心意思(mind)


③表示行为(expression,邀约,要约、承诺――将效果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内心意思与表示行为合起来就是“意思表示”(expression on mind)


二意思表示可以分为:


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遗嘱、抛弃)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有特定相对人的(要约)和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商业广告)


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分为对话方式和非对话的方式―――对话方式一般只能撤销,不能撤回


对有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对话方式(了解主义―――到达主义的变种),非对话方式(到达主义)


对不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发出主义(悬赏广告)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生效,采取做出主义(遗嘱――由于是死因行为,因此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三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概念密不可分,但实际上仍存有区别。比如,意思表示只能是某一方的意思表示,双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则构成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可以由一个意思表示构成,如授予代理权、行使解除权、设立遗嘱等,但更多的法律行为并不是指单个的意思表示本身,如买卖合同包括了买卖双方的两个意思表示所进行的相互行为,而合伙协议则往往是由多个意思表示构成。还有,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成立时问也往往不同。对于单方法律行为而言,原则上以意思表示的作出或到达为成立.对干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之间达成合意为成立,而对子要物行为而言,不仅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合意达成,还要求完成一定的实标交付行为。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1.成立的含义: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完成―――事实判断


双方行为,指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合意时成立;


单方行为,又分为无相对人(如遗嘱),意思表示一旦完成就成立;


有特定相对人(如解除合同),意思表示还需要到达相对人才成立;


无特定相对人(如悬赏广告),意思表示一旦发出就成立,如登载在报纸上。


2.生效的含义:当事人完成的意思表示获得了一个国家法律的肯定性评价―――价值判断


3.生效的条件:


①行为人有相应能力:


合同法上无行为能力则导致无效;限制行为能力,导致效力待定


无权代理,无权处分也导致效力待定


婚姻法和继承法上主体的能力有瑕疵,则行为无效,不存在效力待定


②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意思表示不自由和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一般导致可变更、可撤消,但特别情况下导致无效(如婚姻、继承、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狭义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单方虚伪表示――戏谑行为;双方虚伪表示――双方恶意串通;隐藏行为――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导致无效


③内容合法:


违法导致无效,所以无效的行为本质上是违法的;


A、这里的违法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规定。


B、且需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效力规范才是无效的,如果是违反的是强行规范中的取缔规范会导致行政违法,但民事行为仍然合法;


C、除了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法律规范无权评价某个民事行为是否有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之外的规范可能会导致行政违法,但民事行为合法


④形式合法:


要式合同分为一般要式(书面)和特殊要式(登记批准);


A、一般要式是成立要件(商业借贷、融资租赁、建设工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


B、特殊要式是生效要件(中外合资à批准;中外合作à批准;向外国人转让中国专利à批准+登记)


(婚姻和遗嘱也是要式行为,婚姻需要登记,遗嘱只有特殊情况才能立口头遗嘱)


⑤标的具体确定且可能:


标的是合同的必备条款,所以“标的明确”是合同的成立要件;


标的不确定,连要约都不能成立,更谈不上合同的成立


“标的可能”是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有争议,按德国法上是生效要件,李建伟认为作为成立要件为好


4.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①成立后立即生效:一般情况下都是如此,因为成立和生效的要件可以同时具备


②成立在先,生效在后:附生效期限的、附条件的;需要登记批准的


③成立后不生效(或无效):


A、需要批准的没有得到批准;


B、没有具备生效的期限或条件;


C、期限到来前已没有履行意义(如当事人在期限到来前死亡);


D、无效合同被法院宣告无效;


E、可撤消合同被法院撤消;


F、效力待定合同被否认或撤消。


五、民事行为的效力分类


1.效力待定的行为:


合同成立后,要么走向有效(追认),要么走向无效(否认或撤消),并且是自始的有效或无效;在有效或无效之前的状态就是效力待定状态;―――即使合同最后走向无效,也没有缔约过失责任


如果行为时是限制行为能力,但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完全行为能力,追认权就不再是法定代理人行使,而是已经取得完全行为能力的本人


【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无论是否善意)。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追认权优于撤消权)。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善意并不能使合同有效,只是有撤消权而已)―――效力待定合同的撤消权不需要经过法院,通知即可


【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可变更、可撤销的行为:―――相对无效(voidable)


不能因为一种行为可以撤消就认为是可撤消的民事行为;


不能因为一种撤消权不能行使就认为其他撤消权也不能行使;


可撤销合同本身从一开始就有效,但如果撤消后自始无效;


合同撤消后产生的后果和宣告无效的后果相同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属于形成诉权)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要求撤销,法院可以变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73.对于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变更;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注意:不是从撤消事由发生之日)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欺诈和重大误解的区别是:欺诈是对方故意的错误性称述导致,重大误解一般是对方过失的错误性称述导致;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本身内容的误解,而不能是别的方面的误解,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重大误解一般适用于是双方都有误解,少数情况下可以是只有一方误解,如对交易主体的误解。--------隋彭生言。


注意:欺诈和几种类似行为的区别:


①戏谑行为(如说“把头拧下来给你当球踢”)


②夸大行为(如卖瓜的老农说自己的瓜“甜如蜜”)


③沉默不语(是否构成欺诈看有没有告知义务,卖方有义务,买方无义务)


第三人的欺诈不能动摇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效力,除非合同当事人知道对方受欺诈―――如果不仅是知道第三人欺诈,甚至和第三人串通了,则行为无效。


除了合同法中的欺诈是可撤消的,在其他法律中都是无效的


胁迫如果是直接针对人身,如用刀威逼,这种行为是危害公共利益的,应该认定无效而不是可变更可撤消,因此这里指的胁迫一般是精神上的,并且是手段和目的违法


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是对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的兜底


注意:格式条款由于具有反复适用的特性,涉及公共利益,因此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无效


违约金显失公平的也不是可变更、可撤消,而是由法院给于调整。


3.无效的民事行为:(void)


从成立之日起就是绝对、当然、确定、自始无效;


例外:


没有预售许可证无效,但补办后有效;


承包工程资质不够无效,但竣工前取得资质的有效;


法院也可以主动宣布无效;


宣布无效没有时效限制;


第三人也可以主张无效;


无效的后果:


自始无效;


返还财产(不当得利);


损害赔偿(缔约过失);


解决争议条款仍然有效


六、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行为


1.条件与期限


条件的发生具有可能性;期限的到来具有确定性


假如所附的条件是已经成就的,叫既成条件,视为未附条件


恶意阻止条件成就,视为已经成就


恶意促成条件成就,视为没有成就


2.条件的分类


解除条件(消灭条件、失效条件)


延缓条件(停止条件、暂停条件、生效条件)


肯定条件、否定条件:


判断肯定还是否定,看前半句有没有“不”


判断解除还是延缓,看后半句有没有“不”


如果......就......(肯定、停止)


如果不......就......(否定、停止)


如果......就不......(肯定、解除)


如果不......就不......(否定、解除)


3.不得附条件或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法定抵销(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


票据背书(背书时附有条件的,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


汇票承兑(付款人承兑汇票,不得附有条件;承兑附有条件的,视为拒绝承兑)


票据保证(保证不得附有条件;附有条件的,不影响对汇票的保证责任)

『贰』 政法干警什么是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简称“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所谓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

『叁』 政法干警民法主要考哪些知识点啊该怎么复习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政法干警民法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题型题量分布为:单选35题,简答3题,论述1题,案例分析2题。题目难度适中,但内容要求较全面。政法干警民法考试内容包含总论、物权、债权、人身权、婚姻家庭、继承权、民事责任。其中总论、物权、债权、民事责任各占20%,其余内容占20%。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通过历年真题的比较研究,为大家展现各部分所占分值如下表所示:

综上,总论和民事责任所占分值是最多的,这两部分在历年真题中必出主观题,所以这两部分在复习备考时应作为重点,且备考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自己能够理解知识点,还要求能够进行准确的记忆。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肆』 政法干警考试中的民法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民法的渊源【1.制定法2.习惯】
(四)民法的适用范围【1.时间上的适用范围2.空间上的适用范围3.对人的适用范围】
(五)民法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二)民事权利1.民事权利的概念
2.民事权利的分类:(财产权与人身权;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绝对权与相对权;主权利与从权利;原权利与救济权;既得权与期待权。)
(三)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1.公力救济2.私力救济
自卫行为;自助行为。
(四)民事义务的概念与分类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1.自然人的概念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1.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四)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1.宣告失踪:宣告失踪的条件与程序;宣告失踪的效力。
2.宣告死亡:宣告死亡的条件与程序;宣告死亡的效力;死亡宣告的撤销。
(五)监护:1.监护的概念 2.监护的设立(法定监护;指定监护。)3.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4.监护人的职责
三、法人
(一)法人概述:1.法人的概念与特征、2.法人应具备的条件、3.法人的机关
(二)我国现行立法对法人的分类
(三)法人民事权利能力:1.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2.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四)法人民事行为能力:1.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2.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五)法人的变更、终止与清算:1.法人变更的概念与类型、2.法人终止的概念与原因、3.法人清算的概念与清算终结
四、合伙
(一)合伙的概念 (二)普通合伙:1.普通合伙的概念与特征2.普通合伙设立的条件3.普通合伙的财产
4.普通合伙事务的执行 5.普通合伙损益的分配与合伙债务的承担
6.普通合伙人的入伙、退伙:(入伙的概念、条件及效力;退伙的概念、形式及效力。)
7.特殊普通合伙的概念与特征
(三)有限合伙:1.有限合伙的概念与特征 2.有限合伙设立的条件 3.有限合伙人的入伙、退伙
五、民事行为
(一)民事行为概述:1.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民事行为的分类:(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主行为和从行为。)
3.民事行为的形式
(二)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1.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 2.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 3.民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附条件民事行为;附期限民事行为。
(三)无效民事行为: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3.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
(四)可撤销的民事行为: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 3.撤销权的行使
(五)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1.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效力待定民事行为的情形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二)代理的类型:1.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2.本代理与复代理
(三)代理权的行使:1.代理权行使的原则 2.滥用代理权的禁止 (四)代理权的消灭
(五)无权代理:1.无权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2.狭义无权代理:(狭义无权代理的情形;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3.表见代理:(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
七、诉讼时效和期限
(一)时效的概念与种类
(二)诉讼时效: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3.诉讼时效的效力4.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的区别
5.诉讼时效的种类(普通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 6.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
(三)期限:1.期限的概念 2.期限的确定与计算
第二部分 物权

一、物权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物权的客体:1.物的概念与特征
2.物的分类:动产与不动产;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可分物与不可分物;特定物与种类物;流通物、限制流通物、禁止流通物;有主物与无主物。
(三)物权的类型:1.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种类
2.民法学上物权的分类:(自物权与他物权;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主物权与从物权;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四)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物权法定原则 2.公示公信原则
(五)物权的保护:1.请求确认物权2.请求返还原物3.请求排除妨害或消除危险4.请求修理、重作、更换或者恢复原状
5.请求损害赔偿
二、物权的变动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 (二)物权变动的原因:1.基于民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2.非基于民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
(三)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1.动产交付 2.不动产登记
三、所有权
(一)所有权概述:1.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二)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1.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
(三)相邻关系:1.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2.各种相邻关系
(四)所有权取得的特别方式:1.善意取得:善意取得的概念、构成条件及法律效果。 2.拾得遗失物
3.发现埋藏物或隐藏物 4.添附:附合;混合;加工。
(五)共有:1.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2.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概念与特征;按份共有的内部、外部关系;共有物的分割。
3.共同共有:共同共有的概念与特征;共同共有的内部、外部关系;共同共有的类型。
四、用益物权
(一)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与特征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 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与期限 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四)宅基地使用权:1.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 2.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五)地役权:1.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 2.地役权的取得 3.地役权的内容
五、担保物权
(一)担保物权概述:1.担保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2.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 3.担保物权消灭的情形
(二)抵押权:1.抵押权的概念与特征 2.抵押权的设立:抵押权的标的;抵押合同;抵押登记。
3.抵押权当事人的权利:抵押权人的权利;抵押人的权利。
4.抵押权的实现:抵押权实现的条件;抵押权实现的方式;抵押权实现的顺位。
(三)质权:1.质权的概念 2.动产质权:动产质权的概念;动产质权的设立;动产质权当事人的权利。
3.权利质权:权利质权的概念;权利质权的标的。
(四)留置权:1.留置权的概念 2.留置权的取得:(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
3.留置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六、占有
(一)占有概述1.占有的概念
2.占有的分类: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二)占有的保护
第三部分 债权

一、债的概述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二)债的分类:1.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2.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 3.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4.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5.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6.主债与从债
(三)债的发生原因:1.合同 2.侵权行为3.无因管理:无因管理的概念与性质;无因管理的构成条件;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
4.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
(四)债的保全:1.债的保全的概念2.债权人的代位权: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成立要件、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及效力。
3.债权人的撤销权: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概念、成立要件、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及效力。
(五)债的担保:1.债的担保概念
2.保证:保证的概念与特征;保证合同;保证方式;保证担保的范围;债权人与保证人的关系;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保证责任的免除。
3.定金:定金的概念;定金的成立;定金的效力。
(六)债的移转:1.债的移转的概念 2.债权让与:债权让与的概念;债权让与合同的有效条件;债权让与的效力。
3.债务承担:债务承担的概念;免责债务承担;并存债务承担。
4.债的概括移转:债的概括移转的概念;债的概括移转的类型;债的概括移转的效力。
(七)债的消灭:1.债的消灭概念 2.债的消灭原因:清偿;抵销;提存;免除;混同。
二、合同
(一)合同概述: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2.合同的分类: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主合同与从合同。
(二)合同的订立:1.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要约;承诺。2.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三)合同的内容和形式:1.合同的内容:提示性条款;格式条款;免责条款。 2.合同的形式
(四)合同的履行1.合同履行的规则
2.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不安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五)合同的变更与解除:1.合同变更与解除的概念 2.合同解除的分类 3.合同解除的条件 4.合同解除的程序与法律后果
(六)各种合同:
1.买卖合同:买卖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出卖人与买受人的主要义务;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规则;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2.赠与合同:赠与合同的概念与特征;赠与人的主要义务;赠与合同的撤销;赠与合同的解除。
3.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出租人与承租人的主要义务;租赁合同的解除。
4.承揽合同:承揽合同的概念与特征;承揽人与定作人的主要义务;承揽合同的解除。
5.保管合同:保管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保管人与寄存人的主要义务。
6.运输合同:运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客运合同的概念、特征,客运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货运合同的概念与特征,货运合同当事人的主要义务。
7.委托合同:委托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主要义务;委托合同的解除。
8.居间合同:居间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委托人与居间人的主要义务。
第四部分 人身权
一、人身权概述
(一)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人身权的分类:1.人格权 2.身份权
二、人格权
(一)人格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生命权:1.生命权的概念与特征 2.生命权的内容
(三)健康权:1.健康权的概念与特征 2.健康权的内容
(四)姓名权与名称权 :1.姓名权的概念与内容 2.名称权的概念与内容
(五)肖像权:1.肖像权的概念与特征 2.肖像权的内容
(六)名誉权:1.名誉权的概念与特征 2.名誉权的内容
(七)隐私权:1.隐私权的概念与范围 2.隐私权的内容
三、身份权
(一)身份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荣誉权:1.荣誉权的概念与特征 2.荣誉权的内容 (三)其他身份权
第五部分 婚姻家庭
一、概述
(一)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
(二)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原则 2.一夫一妻原则 3.男女平等原则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原则 5.计划生育原则
(三)身份法律行为与身份权:1.身份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我国婚姻法上的身份权
二、亲属关系原理
(一)亲属的概念与种类:1.亲属的概念 2.亲属的种类(配偶;血亲;姻亲)
(二)亲系、行辈与亲等
1.亲系:亲系的概念;亲系的分类。 2.行辈:行辈的概念;行辈的分类。
3.亲等:亲等的概念;亲等的计算方法;我国婚姻法关于亲属关系计算方法的规定。
(三)亲属关系的发生与终止:1.配偶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2.血亲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3.姻亲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三、结婚
(一)结婚的概念与特征:(二)结婚条件:1.结婚的实质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结婚的禁止条件)2.结婚的形式条件
(三)事实婚姻:1.事实婚姻的概念 2.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事实婚姻的规定
(四)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
1.无效婚姻:无效婚姻的概念;婚姻无效的情形;宣告婚姻无效的程序;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
2.可撤销婚姻:可撤销婚姻的概念;婚姻可撤销的情形;撤销婚姻的程序;婚姻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四、夫妻关系
(一)夫妻人身关系
(二)夫妻财产关系:1.夫妻财产制度(夫妻财产制度的概念;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 2.夫妻间的扶养
3.夫妻间的继承
五、离婚
(一)离婚的概念与特征(二)登记离婚:1.登记离婚的概念 2.登记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三)诉讼离婚:1.诉讼离婚的概念及适用情形 2.诉讼离婚的程序 3.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 4.诉讼离婚的限制性规定
5.离婚的法律后果:离婚在当事人身份上的后果;离婚在当事人财产上的后果;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在父母子女关系方面的后果。
六、父母子女
(一)父母子女关系的概念与分类
(二)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七、收养
(一)收养的概念与特征 (二)收养法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被收养人抚养、成长原则2.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合法权益原则 3.平等自愿原则 4.不违背社会公德原则 5.不违背计划生育原则
(三)收养关系的成立:1.收养关系成立的实质条件(一般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特殊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2.收养关系成立的形式条件
(四)收养的效力:1.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收养的拟制效力;收养的解消效力)
2.收养行为的无效(收养无效的原因;确认收养无效的程序及收养无效的法律后果)
(五)收养关系的解除:1.收养关系解除的方式(协议解除;诉讼解除)
2.收养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人身关系上的效力;财产关系上的效力)
第六部分 继承权
一、继承权概述
(一)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 2.继承权平等原则 3.养老育幼、互助互济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原则
(三)遗产的概念与范围 (四)继承权的接受、放弃与丧失
二、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1.代位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2.转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3.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四)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1.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2.非继承人的遗产取得权
三、遗嘱继承
(一)遗嘱继承概述:1.遗嘱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2.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
(二)遗嘱的设立:1.遗嘱的概念与特征 2.遗嘱的形式(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
3.遗嘱见证人的资格
(三)遗嘱的有效条件:1.遗嘱人须有遗嘱能力 2.遗嘱须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遗嘱内容合法 4.遗嘱形式合法
(四)遗嘱的变更与撤销 (五)遗赠:1.遗赠的概念与特征 2.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
(六)遗赠扶养协议:1.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2.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与遗产的保管:1.继承开始 2.遗产保管
(二)遗产的分割与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1.遗产分割的原则 2.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第七部分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二)民事责任的分类:1.合同责任与非合同责任 2.双方责任与单方责任 3.共同责任与单独责任 4.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5.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
(一)缔约过失责任:1.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2.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3.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情形
4.缔约过失责任的形式
(二)违约责任:1.违约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2.违约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 3.为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
4.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5.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继续履行;赔偿损失;定金;违约金)
三、侵权责任
(一)侵权责任概述:1.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2.侵权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3.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4.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5.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二)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1.加害行为 2.损害事实 3.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过错
(三)数人侵权行为与责任:1.数人侵权行为的概念 2.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 3.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及其责任
4.共同危险行为及其责任
(四)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各类侵权责任:1.监护人责任 2.职务侵权责任 3.网络侵权责任 4.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
5.教育机构伤害责任 6.产品责任 7.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8.医疗损害责任
9.环境污染责任 10.高度危险责任 11.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12.物件损害责任

『伍』 2012年政法干警民法学精讲——民事法律关系

政法干警民法学精讲——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概念和特征(★★简答)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特征:①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②民事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③民事法律关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和财产性。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C )

A.甲向税务机关纳税 B.政府向某灾区拨款

C.乙向某小学捐款 D.违章司机丙被交警罚款

2.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和其他组织,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之间基于客体所形成的具体联系,即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民事主体得以结成相互关系的利益对象,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按照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物(物权);行为(债权);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人身利益(人身权);权利(土地使用权、权利质权)。

3.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简称法律事实,是法律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单选)

根据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分为事件和行为。

① 事件,是与人的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即为发生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客观情况。例如:人的出生、死亡,物的灭失等。

② 行为,是与人的意志有关的法律事实。分为:合法行为、不合法行为;表意行为(表示行为)与非表意行为(事实行为)——表意行为,即需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旨在产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不一定具有发生、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客观上能引起这种后果的行为。包括:侵权行为、创作作品、先占、生产、收益、添附、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无因管理以及作为债权的给付行为等。

二、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民事义务,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必要性)

民事权利的分类:

(1)财产权和人身权:人身权——人格权和身份权;财产权——物权、债权等。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单选):权利的作用不同

支配权: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如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和继承权。

请求权: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债权是最典型的请求权。

抗辩权:对抗请求权或否认对方权利的权利,如合同履行中的不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等

形成权: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撤销权、抵消权、追认权、解除权等。

【例题】追认权属于( C )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3)绝对权和相对权(★单选):绝对权(物权、人身权等);相对权(债权等)。

(4)主权利和从权利:主权利指在相互关联的民事权利中可以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是以主权利的存在为前提的权利,主权利无效,从权利无效。

【例题】根据民事权利的相互依赖关系,民事权利可以分为( C )

A.支配权和请求权 B.原权利和救济权 C.主权利和从权利 D.绝对权和相对权

(5)原权利与救济权:原权利,指原有的、基于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意思而产生的权利;救济权,是原权利受到侵害或存在受侵害的危险时对原权利产生救援性的权利。

(6)既得权与期待权:既得权是指已经取得并能享受其利益得权利;期待权是指因法律要件未充分具备而尚未取得得权利,如被继承人没有死亡,继承人得继承权就属于期待权。

推荐阅读

2012年政法干警文化综合考情分析及考点预测

2012年政法干警民法学考情分析

2012年政法干警笔试备考专题


独家资料



图书推荐

『陆』 司法干警是什么

司法干警
《警察法》第二条明文规定: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司法警察其实是指法院、检察院的内部警察。 监狱、劳教属于司法部(厅、局)管辖,司法部(厅、局)为司法行政系统,所以监狱、劳教警察也称为司法行政警察。 司法行政系统的律师、公证员、助理员、调解员不是警察,但他们是司法行政干部。(有的律师可以说是自由职业者,连干部都不算) 司法行政干部和司法行政警察合称为司法行政干警。它包括:律师、公证员、助理员、调解员、监狱、劳教警察。
【附】
报考条件

1、符合以下条件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4)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依据《司法部关于确定国家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的意见》(司发通[2007]3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国办函[2007]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自治县(旗),各自治区所辖县(旗),各自治州所辖县;国务院审批确定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级市、区);中部六省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县级市、区)(不属于国家或者省扶贫开发重点的县级市、区除外);西部地区(除西藏外)11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县(包括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级市、区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县级市、区);西藏自治区所辖市、地区、县、县级市、市辖区,可以将报名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学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放宽政策的适用期限截至2011年12月31日。

(5)品行良好。
普通高等学校下一年度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或者国外高等学校学历(学位)证书报名的,其学历(学位)证书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符合报考学历(学位)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能报名参加考试,已经办理报名手续的,报名无效:
(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2)曾被国家机关开除公职或者曾被吊销律师执业证、公证员执业证的;
(3)被处以二年内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期限未满或者被处以终身不得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
(4)提供虚假证明材料或者以其他形式骗取报名的。

3、已经取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或者已经取得B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尚未取得高等学校本科以上毕业学历的人员,不得再次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柒』 政法干警考的民法都有哪些内容

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包括:
1.民法总论: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合伙)、民事行为、民事权利、代理、诉讼时效等内容;
2.物权法:物权概述、物权变动、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内容;
3.债权:债权总论、合同、债的种类等类容;
4.人身权、婚姻家庭(新增)、继承权:婚姻家庭中涉及亲属关系、结婚、夫妻关系、离婚、父母子女、收养等内容; 5.民事责任: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

热点内容
法院存案年限 发布:2025-01-11 05:23:12 浏览:134
规章制度如何制定才能算有效 发布:2025-01-11 05:12:44 浏览:242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