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发布时间: 2023-08-24 06:24:47

⑴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弊大于利。司法讲究独立性。目前国内因为舆论而重判错判的案件不在少数。而且,法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没有专业的接触过法律的人很难全面思考问题。所以,司法不应因社会舆论而被左右。当然社会监督还是好的

⑵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利大于弊文档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近几年,随着我国传媒技术的提高,传媒手段的多元化,社会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在我国的司法监督体制中的地位日趋上升。正本清源,社会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司法公正的基本内容是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坚持正当平等的原则,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正义的精神。

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即促进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另一方面过度的舆论监督会干扰司法独立,错误的舆论会妨碍司法公正。

今天我们判断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应该看社会舆论对司法过程、司法体制和司法精神的建立完善究竟起到长效性的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方认为,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理由有三。

1、社会舆论的监督对司法公正起促进作用,社会舆论对司法审判的适当监督,使司法在公众的监督下进行,使其司法过程公开透明,促进司法过程的合理化以及司法体制的完善。而司法机关以及司法工作人员在舆论的影响下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使司法人员依法办事,对司法腐败能有效抑制,促进司法过程的公正化发展。

2、社会舆论是现阶段下最有效的权力制衡手段。平民与权力阶层的冲突能够促进司法独立。在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大陆法系下,往往存在行政权力干预司法的现象,影响司法人员和司法结果。平民掌握话语权,通过社会舆论聚集成强大的社会力量,能够与权力阶层进行博弈,与权力阶层所存在的冲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权力的不正当使用,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

3、社会舆论能够促进司法精神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完善。从长远来看,随着司法独立的日趋成熟,司法体制日趋完善,也不需要舆论的力量来平衡会妨碍司法公正的力量,这时社会舆论对具体的案件影响减小,在此过程中,社会舆论在法治社会的形成和尊重法律风气的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民众通过关注司法,提升民众本身的主人翁意识和法制意识,促进司法人员在长期监督下坚持司法公正的行为方式,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精神得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对司法体制的长远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利大于弊

反驳:

【社会舆论影响判罚】

1、证明最后的判罚结果确实是不公正的。【如果不是具有损害性的结果,可以说民众是监督作用,促进结果的公正化】

您方说 …… ,那我方也可以说最终的结果是公正的,社会舆论发挥了监督作用达到了结果公正。所以这样论证没意义

2、证明最后不好的结果是社会舆论导致的,而不是司法人员的判罚不当,不是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

【主动权在法官手里,综合的结果;一类较为轻松的作出判决,二类人情和法理的剧烈冲突,社会对法理人情的大讨论,是的结果更加公正】

⑶ 舆论关注司法案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看来是弊大于利的。我国实在太需要司法独立了。无论是行政干预司法,还是民意干预司法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哪一种干预,都是对司法的践踏。最能突出的就是文革的“我代表人民审判你”。但是,如果想要司法独立,必先做到司法公正。

⑷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012-3-11

对方看舆论的影响是愁愁愁,我看对方的立论是错错错。整场辩论,对方无非在讲一点:某些种类的舆论在某些法官处理不当的情况下有可能会给司法审判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据此就推导出舆论对司法审判弊大于利的话,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对方之所以会有这样错误的推导,是因为他们存在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对“舆论”的误解。我们中国人,讨厌说三道四,孔夫子就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还有那么多成语,“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纳雀纳”。自古以来,我们就认为,但凡舆论滔滔,肯定没什么好事。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但是对不起,舆论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就生活在其中,谁不是这洞没样呢?不要以为你否定此处,就能生活在别处。舆论,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个平台,就像我们今天的辩论,它把各个方面的观点都摆在台面上,共同接受大家的检视和选择。所谓“和光同尘”,有什么好怕的呢?打开窗,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进来。怎么办?装上纱窗就好了。比如美国,为了让司法避免媒体可能的不良影响,就不是通过对媒体的特别限制,而是通过程序自律和程序无效两种机制来实现,这就使司法公正和新闻自由两种价值达到了最佳的平衡。

爱之深,责之切。是的,舆论当中有很多情绪化的内容。但是,认识到情绪背后所隐藏的诉求,并对诉求进行考量和回应,不就可以真正做到“人民司法为人民”了吗?更何况,真相不就是我们给出的最好的答案吗?公正和公开不就是对诉求最好的回应吗?因为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诉求啊。我们总不能把小孩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吧?

第二个误解,是对“司法独立”的误解。对外界的意见统统说“不”,就是独立吗?不,那只是青春期的叛逆小孩,不是真正的成长和成熟。更何况,在现实状况下,舆论常常是对抗行政干预,保护司法独立的。事实上,权力天然具有扩张的趋势和容易被滥用的属性,一切权力都应该被制约,而民众制约权力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方式就是舆论。那么,为什么偏偏司法权要例外?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成其为行业,都必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这不应该成为拒绝民众声音的理由。信息不对称永远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制衡,它就会变成垄断,滋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正总是与公开密不可分的。从黑箱到白箱,不是我们所一直期盼的司法进步吗?我们早已告别了“天威不可测”的过去,对方又何必踏上“司法神秘化”的老路呢?

请大家想一想,法律是什么?法律人是为了什么?法律面向的是世俗生活,法律人关怀的是世俗生活。从古老的自然法开始,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正义感和道义观一直是很灵的;法律要说人话、有人性,就要主动接地气、得民心;所以我们说,舆论,不仅是司法的镜子,更是司法的根。如果你愿意体民情、察民意,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当舆论涌到你门前,为什么你的第一感觉会是“狼来了”?你心虚什么?你怕什么?站在灯光下,让你很不自在吗?就算是“四大皆空”的佛祖,众生疾苦也牵动着他的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傲慢与偏见,才能让人如此理直气壮地闭目塞听?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岁辩局者,不足谋一域。检视我国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公开审判原则本身就说明了司法审判是不排斥、甚至欢迎舆论的参与的;而判决书说理的要求,则说明我们不仅要公开审理的过程,还要公布论证的过程。而这一切,不仅是对公众需求的回应,还推动着司法理念和司法技术的双重进步,更有利于交互对话下共识型真理的形成。就好比“透明厨房”,厨师炒菜的技术不是每个人都会的,但是炒菜的过程却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和品评的。对消费者来说,放心、开心;对厨房来说,促进进步、提升品牌。行业提升,结构改善,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常常说,法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那就是,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就像呼吸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自然而然。如果舆论不能广泛而深入地与司法审判形成一种平台性的互动对话,并籍此扩大我们的理性共识,我们又如何能指望这一天的到来呢?如果这一天可以到来,这不正是我们所期许的最大的利么?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舆论关注哪些案件,本身也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比如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类的案件在若干年前是不会被舆论所关注的。所以,司法积极地面向舆论,也能推动法治建设的进步,使得本身就具有滞后性的法律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要求。

最大的理性就是认识到个体理性的有限,而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更加不能拒绝他者的声音。有舆论比没舆论好,舆论开放比舆论封闭好。我们甚至可以说,真正可悲的,不是影响太大,而是影响太小;不是呐喊声太大,而是听不见我们的呼与喊。《人民日报》不也说吗?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聪明者,耳聪目明也。司法改革,司法进步,没有理由拒绝舆论的参与。法谚有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们要怎样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得见?舆论,是人民司法的眼,它让你我看见,正义是如何实现。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无论是评委还是观众,无论是肯定还是批评,我都想对大家说,你们的声音,对我们很重要。

进行监督的舆论就不是舆论了吗?

有情绪的意见不是意见吗?马景涛咆哮着吼出来的观点就不是观点了吗?

监督不等于影响,但监督是影响。我不等于男人,但我是男人。

蝴蝶扇动一下翅膀,都能在太平洋上掀起一场风暴。监督不能产生影响吗?监督不能产生影响,还要监督干什么?监督不能产生影响,你当纪检部门是吃白饭的吗?监督不能产生影响,你以为宪法规定公民的监督权是空口说白话摆着好看的吗?

说监督没影响,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监督存在的意义。对方辩友,你真的是这么想吗?

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第2条: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反应强烈的案件,应当坚决抗诉。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7条第4款:认定罪名不正确,一罪判数罪、数罪判一罪,影响量刑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的,应当提出抗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第1条: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法官法》第7条:法官应当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司法机关开官方微博。

按照对方逻辑,《XX法》规定OOXX是在妨害司法独立吗?

要求舆论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正确无误的,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这在本质上就是新闻审查、就是舆论钳制、就是言论管制、就是不让人说话。

要求舆论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正确无误的话,那还有谁能说话?那还有谁敢说话?因为谁又敢保证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呢?

就算是科学家,我们也不能要求他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要求每一句话都是对的,那是对上帝的要求。

我们讨论中国应不应该造航母,难道就是在干涉我国的军事吗?

父母对儿女的婚姻发表意见,难道就是在干涉婚姻自由吗?

什么叫做“必须”?意思是那是底线,是最低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中国有5亿多网民,5亿多人代表不了民意,难道你一个人代表得了?你还真是会代表啊。

⑸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利大于弊。
大众舆论关注司法审判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司法独立,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有利于司法公开、进而促进司法公信。舆论首先是一种关注,这种关注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将社会热点案件置于阳光之下,让审判过程更透明,进而防止强权的干涉和司法腐败的滋生。
司法审判的主体是法官,大众舆论只能通过引起法官、社会注意来发挥作用,没有能力左右法官的审判、甚至影响司法的独立。并且由于大众舆论的监督能保护司法权的行使不受外在强力的干预,反而促进司法的独立。
司法审判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当今社会发展飞速,而法律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完善,在这种背景下,法官理应被委以自由量裁权,使其能根据法律参考民意,抓住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切合点。而大众舆论某种程度上正是社会公正的体现。法官应该甄别舆论是否过于偏激还是合乎常理,而后根据法律及诸多社会因素作出更加公正的独立判断。只有这样的审判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需要向大众解释道德良知和法律程序的界限、感性判断和理性分析的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⑹ 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是利还是弊

总体来讲是弊大于利,毕竟法官会有独立的判断,而不能被舆论所左右,这个西版方国权家是非常忌讳的,但是,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毕竟中国人的法律素养太低了,我们喜欢干预法院的审判,往往是舆论担任法官,最终影响了判决结果,所谓了民愤极大之类 的玩意儿

⑺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一是某一次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二是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是否代表公正。不管是从何种定义来看,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
首先,司法之所以能够公正就在他的独立性,难为外物左右。法律并不是完善的,需要不断地在实践当中进行改善和修正。但是,法律作为大多数人意见的集合体,符合绝大多数人关于公平正义的判断标准。
我们维护的所谓的司法公正,一是让绝大多数人在某一次案件审判的结果中感受到公正,这是严格执行法律就可以获得的效果;二是维持司法系统在人们心中的公正形象,这个形象的建立,除了保证每一次审判结果的公正之外,还需要司法的独立和公开。比如三权分立使得权利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建立起人民对于司法公正的信赖和信心,而司法过程透明公开,也能有效的杜绝权利的腐败,堵上造谣者的嘴。
法律的完善过程是对原有规定的变革。凡变革必有流血者,足够惨淡才足够触目惊心,才能使社会为之颤动。迟到的是正义不是正义,微小的声音也算不上力量,你必须要有很大的、足够盖过一切的声音,这,才是力量。
其次,舆论是民意的基础,而网络舆论却不一定是。首先网络舆论具有主体广泛性和匿名性,这就导致信息海量且容易滋生流言谣言,产生更多不理智的无效言论,更容易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被有心人操纵利用,也使得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权威和领袖的优势减弱。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网络暴力之所以形成,往往因为对于事件本身关键点的关注被弱化而剑走偏锋,转为无法推动事件解决的人身攻击。比如在于欢案的审判中,近一半的网络舆论的重点都在于不理智地抨击案件法官,而忽略了案件的关键其实在于涉案民警的是否存在玩忽职守以及防卫是否过当导致量刑是否准确。
最后,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是有利的,但是弊却是一定存在并且影响深远的。有部分案件在舆论的推动下进行了更符合民意的审判,比如苏格拉底之死,比如邓玉娇杀人获无罪释放。但是,这里的民意到底是暴民的集合、还是更贴近法律本意的提醒?我们不得而知。
同时,正是对这些案件的大肆宣传使得民众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找民警而是找微博,一旦舆论高于司法的印象形成,司法的公信力何在?失去公信力的司法又谈何公正?
这个社会有思辨者,但是不思考的拿来主义更是泛滥。试想一下,这些偏激的观点一旦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还如何相信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弊大于利。

⑻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司法讲究独立性。目前国内因为舆论而重判错判的案件不在团简少数。
而且,法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没念皮有专业的接触过法律的人很难全面思考仔或差问题。
所以,司法不应因社会舆论而被左右。当然社会监督还是好的

⑼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法律分析:判断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其关键在于网络舆论能否在司法执行的过程中提供理性的参考与监督,使其更加公正。显而易见,网络舆论没有这个功能。由于网络谣言的大量存在、网民强烈的主观性和情绪偏向,网络舆论常常表现出一种显然的非理性。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小部分的理性,但因为大多数网民对法律的不了解,这个理性的标准是道德而不是法律。不理性的网络舆论只能带来类似于“群体极化”和”多数暴政”的”舆论审判”只有理性的监督才是监督,不理性的监督只能称为干扰甚至破坏。网络舆论不仅不能给予司法活动理性的参考和监督,反而会破坏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⑽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1、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影响
(1)监督司法运行,预防司法腐败:网络舆论影响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很多腐败案件往往都在媒体的曝光下进入民众视野,经过网络舆论传播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从而起到打击犯罪腐败的目的。
(2)提高司法队伍的业务能力:公民享有舆论监督的权利,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也必须接受社会及网络舆论的监督,新闻媒体报道的强度越来越大,案件的跟进和报导无形之中将司法活动放置在“阳光”下进行。
(3)不断更新和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网络舆论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及网民对社会上热点案件的讨论,进而发宏薯现现行法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通过一些部门法的修改、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从而对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代。
2、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消极影响
(1)监管不当会造成谣言四起,违背“以事实为依据”原则:当今社会,新闻媒体报道鱼龙混杂,大量谣言不绝于耳,混淆视听,事情的真相往往难以辨别,一些错误的舆论不免会对司法机关形成一定的误导,导致错误的判断,从而违背“以事实为依据”的司法原则。
(2)规制不力会造成道德绑架,违背“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网络媒体、新闻报道往往在法院最终判决前就对案件进行个人片面的价值判断的报道,公众毕竟不是专门从事法律的工作者,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评判标准往往是道德而非法律,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随意性。
(3)不实的网络奥论会导致可法机关权威性和独立性受到挑战,影响司法公正:舆论不是真相,网民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程度高低不平,案件一味地受制于网络舆论,会造成民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公信力降低,导致司法机关权威性的缺失。独立性是司法最重要的品格,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而在网络舆论肆意泛滥的大环境下,司法的独立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绑架、连论审判,带给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干扰,造成法官很难根据相关事实和法律依据作出裁判。
司法公正的特性:
1、司法活动的合法性:司法活动的合法性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合法与程序合法。主体合法:专业化、职业化的定位;需要对诉讼参与人的身份进行谨慎的认定,方可允许进入司法程序,程序合法:严格遵守程序的规定
2、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司法人员的中立性包括两个方面:
(1)法官与双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司法距离;
(2)司法人员的情感自控性,应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
3、司法活动的公开性: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标志和保障在我国是指审判公开和检务公开;
4、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包括两个方面:
(1)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2)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5、司法程序的参与性:程序参与性又称为“获得法庭审判机会”,指的是那些利益或权利可能会受到民事裁判或诉讼结局直接影响的人应当有充分的机会富有意义地参与诉讼的过程,并对裁判结果的形成发挥其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6、司法结果的正确性:司法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核实证据和认定事实要正确;适用法律要正确;
综上所述,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裤敬刑事诉讼法》第五条
【人民法院蔽纯者、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
【依靠群众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平等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热点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
2015年政策法规总结 发布:2025-01-11 02:22:47 浏览:580
深圳市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1 02:19:13 浏览:640
2013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发布:2025-01-11 02:11:47 浏览:415
部队处罚条令条例 发布:2025-01-11 02:03:18 浏览: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