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张明楷刑法学中的当然解释

张明楷刑法学中的当然解释

发布时间: 2023-08-26 13:47:50

『壹』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从刑法学中体验思辨的乐趣,以及对正义的关切

文丨云海

第一次感受到法学思辨的乐趣,是《洞穴奇案》带来的。 杀人者偿命,是我们最为朴素的一种观点。但是,在这个虚构的洞穴奇案中,面对身处困境之中为了救活其余四人而吃掉其中一人这一事实,对于幸存的四人是否有罪这个问题,竟然可以提出14种针锋相对的不同观点,结论脑洞大开,论证过程又都让人信服。该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体现了法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读张明楷的《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体验到的则是一场思维风暴。 在法学学科中,刑法学可以说是最考验正义感的学科之一。张明楷在书中指出,刑法学是人类智慧的高峰,它关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最紧要的问题,其背后则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刑法学的思维模式,就是用严谨的逻辑去解决复杂问题,用智慧去追求正义,所以,张明楷主张应该以用智慧追求正义的情怀去学习刑法学。与此同时,尽管为了正义寻求最优解的过程是极其严谨和复杂的,但张明楷认为,这也正是学习刑法学的魅力所在,刑法学是一场给所有人的思维风暴,它能够带给我们带来深度思考的快乐体验。

张明楷是法学界的大拿,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刑法学家,所著《刑法学》堪称经典,是无数法学学子入门的必读教材,其《刑法的私塾》,则是精研刑法的进阶之作。而 这部《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乃是由得到课程转化而来,秉承了得到讲义系列一贯的风格,面向普罗大众,注重理论介绍和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性和易读性兼具 。即使是法学的外行人士,也可以通过该书轻松入门。

该书按照刑法学的知识体系,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分别介绍了刑法学的基本问题、犯罪的成立条件、犯罪形态,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6大类罪名。张明楷指出,学习刑法的基本方法,首先是要尽可能熟悉《刑法》的重要条文,其次是要不断训练“断案”能力,也就是判断案件事实与条文的对应性、符合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永远追求最恰当、最合理的解释结论,即心中要充满正义感。

与正儿八经的专业教材不同的是,该书是问题导向的,意在激发读者对于刑法学问题的兴趣 。书中每一节都设计了一个司法实践中最具争议的具体问题,在介绍完刑法学的知识点之后,都会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方便读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加深理解。这种写法大大增加了该书的趣味性。

比如,对“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就可以直接翻到“不作为”那一节去寻求刑法学上的答案。这是个千古难题,难倒了千年来多少好男儿。好在刑法一举就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刑法中不作为犯的内容:不作为也可能构成犯罪,不作为犯成立的前提是基于保证人地位的作为义务。也就是说,从法律上来讲,你对母亲有赡养的义务,而对女朋友只有道义上的救助义务,所以必须先救母亲。否则,你就有可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者遗弃罪。

由此可见, 刑法学的问题源自生活, 刑法学的目的 也是为了解决棘手问题。 在书中,对类似富有争议问题的讨论还有很多,比如,电车难题、死刑是否有用、警察为了救人质而对绑匪实施暴力是否违法,等等。

因此,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也在于生活。张明楷指出, 刑法需要解释,但不能只有法条文字和汉语词典,还必须心中永远充满正义,在刑法规范和生活事实之间寻找正义、实现正义 。这正是我们学习刑法学、关注刑法学问题的价值所在。

『贰』 《张明楷刑法讲义》100个有趣又烧脑的案例,楷哥带你搞懂刑法学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清华大学教授、刑法学家张明楷重磅新作,100个有趣又烧脑的案例,楷哥带你搞懂刑法学。法学教授、法律从业者、法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读者都在阅读。

《张明楷刑法讲义》一书中有100个高能案例,让整本书易读又好读。你是否觉得刑法学晦涩难懂?这本书提供了有趣又好读的解决方案。它将刑法学分成100多个小节,每节都以一个高能烧脑的案例作为先导,理论结合实际一一剖析与讲解。阅读中,你会发现原来刑法学是这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既有思辨的乐趣,又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为什么不能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

为什么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母亲?

为什么 11 岁的人杀人、13 岁的人抢劫不用负刑事责任?

为什么会杀死正在行凶的犯罪分子,不成立正当防卫?

为什么参与共同犯罪后又退出的,仍然可能对既遂结果负责?

为什么偷走自己所有但他人合法占有的财物,依然成立盗窃罪?

本书以100个具体且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为引,带你进入刑法学的领域。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刑法学不是一个智力游戏,而是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对正义的追求,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

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往返于刑法规范和生活事实之间,用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为正义寻求一个最优解。现在,不妨打开这本书,以此作为你用智慧寻求正义的起点。

辨析刑法中的细微难题,带你“烧脑”一把

你是否觉得判案很简单?对照法条来判就行?这本书告诉你,远不止如此。比如:

① 张三想杀李四,结果因为认错人而杀死了王五;

② 张三想杀李四,结果因为没瞄准而杀死了李四的狗;

③ 张三想杀李四,但在用铁锤暴力殴打李四的过程中,精神分裂症犯了;

④ 张三想杀李四,但没想到李四正准备杀害王五,张三的行为正好救了王五;

要知道,以上每种情况的结果都不一样,分别是:①故意杀人罪既遂;②故意杀人未遂;③因果关系错误,但因果关系偏离不大,依然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④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任何一个细微的变量,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同。这本书带你深入其中的逻辑,来一场治理上的思维风暴。

这本书以得到APP课程为蓝本,新增了《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内容。作者张明楷对书稿进行了全面修订,且新增十余节内容。包括新增的富有护照职责人员性侵罪、高空抛物罪、袭警罪等,以及刑法司法领域的新问题,这本书都将带你一一探究。

张明楷,他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执教近 40 年,曾被司法部评为“部级优秀教师”。

他所著的《刑法学》教材共 1200 多页,近 200 万字,引领无数法学学子进入刑法这个学科。他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刑法学家,出版个人专著 2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

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此评价张明楷老师,“在学校里,张老师讲课春风化雨,总能把烧脑的刑法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是清华学生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口中“我们的楷哥”。他不仅是我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更是我非常敬仰的前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中国刑法学界“大神”级别的人物。即便是在法律圈子里,跟着他学刑法,也是一件极为难的事。”

这本书适合哪些人读呢?

没学过法律,但对刑法感兴趣?来感受一下高能案例的冲击和刑法的思维方式;要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系统学习这本书,能大大提高你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度;即将成为一名法学生?这本书就是极合适的刑法学入门书。已经是一名法学生?这本书看一遍,顶你花几倍时间去复习。职业是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将这本书当工具书,哪里有疑问看哪里。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叁』 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

1、固有法又称“母法”。根据法律的渊源关系对法所作的分类。指按照本国固有文化和法的历史传统所制定的法律。如罗马法、伊斯兰法等。
2、继受法是与固有法相对应的概念,继受法即主要参照、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而制定本国法。当今时代,一般法律都是固有法与继受法的统一。
3、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刑法是固有法还是继受法的问题理解为是中国原创的还是从外国借鉴移植的。中国的法制史大部分是刑法史,从秦朝开始商鞅变法等,法家在统治阶级中占有重要地位,故中国的刑法主要是根据传统继承下来,而对外国借鉴的不多。但随着改革开发,出现了很多经济问题,所以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犯罪,当然这也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5、从以上的分析,不能简单将刑法分为固有法还是继受法这种分类的。

『肆』 张明楷刑法学思想!

张明楷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承继并发展了德国和日本的三阶层理论
德日三阶层:构内成要件符合性、容违法性、有责性。
张老师的两要素说把犯罪构成分为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和主观有责构成要件。认为一个行为若构成犯罪必须同时符合且直须同时符合这两个要素。而且不同于前苏联和我过现有的并列体系,张老师认为违法和有责是递进的,先判断违法,成立后再判断有责。

『伍』 书评|《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不只是纸上的正义

这是一本很硬核的刑法学讲义。

“立法者应该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但像农夫一样说话。”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什么是刑法,是跟爸爸提起爸爸会说里面的弯弯绕绕太多,跟妈妈提起妈妈会说那离我们太远了,而我自己,也一直觉得实在太复杂的东西。

所以,张明楷教授说“像农夫一样说话”实在使我印象深刻,于是我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角度去看这本书。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自然不会想着去触碰法律的底线,但究竟什么是刑法,我以前一直没用明确的概念,而大多数的法律读物,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读起来太催眠了。

这本书,从实际案例出发,方方面面的诠释了各种构成刑事责任的案件,我以前没想过,刑法居然是这么生动的。

我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士,所以就只用我浅薄的见识说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点。

我以前一直对危险驾驶很疑惑,因为曾经有听朋友说,他的一个亲戚醉驾被查后,和交警吵了起来,最后以“危险驾驶罪”被拘留了,我是直到那次,才对酒驾和醉驾有了清醒的认识,而看了书中对案例的分析,也更为清晰明了。

“为了救五个小孩,可以杀害一个小孩吗?”这个案例引用了著名的伦理思想实验——“电车悖论”,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我以前一直觉得它无解,或许在伦理方面,确实永远无解,但在法律方面,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很好的解释——

“能否牺牲一个人来保护其他人”如果司机为救五个小孩而放弃一个小孩,司机的行为是违法的,但司机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保护更多的人是人之常情,所以他又可能成立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因而不构成犯罪。

虽然他违法了,但他不算犯罪。而在这章的最后,作者也说“这个问题或许永远都存在争议,值得反复思考。”所以你看,其实这世界上不可能一切事物都是明确的黑与白是与非,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就是情更重要还是法更重要,律法,就是用来抽丝剥茧的工具。

看完这本书后,我更多的是对学法人的敬佩,这仅仅是一本刑法讲义,就这么厚有这么多内容,更何况真正学法人所要掌握的内容,我有一个表姐也是学法律的,我至今仍记得她当年考试前因为要背的东西太多急得直哭,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没熬住转了文职。

也希望法律的身后,永远是正义,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容易,《沉默的真相》是我至今不敢碰触的一部影视作品,因为只是随手刷到的剧情就使我胆战心惊,阳光下的万物都会有阴影,而法律,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纸上的正义。

但我坚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如罗翔所说“就算书读得再多,不去帮助别人,一味束之高阁,又有什么用呢?”

希望世上少一些张三。

『陆』 关于《刑法》张明楷法益侵犯说与传统理论的一个问题

我之前在做一个案例辩论的时候刚好有仔细看了看这一系列的学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主观危险说、客观危险说和主客观一致说。
1、主观危险说:认为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只要主观上自认为其行为有侵害法益的危险,即可定罪。这就是你说的,甲又杀人故意,即使射击稻草人,也是故意杀人未遂。这个学说的源头主要是特殊预防主义。但是按照这个观点,行为人误以为白糖是砒霜,用白糖毒杀被害人,这样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未遂。这种观点有扩大打击面之嫌,争议很大。
2、客观危险说:认为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客观上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才能定罪。即张明楷所持的观点——射击稻草人实际上没有任何危害性,所以不能定罪处罚。w两手插兜所举例的”迷信犯“之所以不构成犯罪是因为它属于手段不能犯,而射杀稻草人是属于对象不能犯,这个和我们所讨论的三种学说的方向不太一样,我主要是从三种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危害法益的认定问题。
3、主客观一致说:行为人实施行为时从主观上有侵害法益的故意,从大众认知的角度看,也认为其行为当时具有法益侵害性,则行为人构罪。举例:行为人和围观群众都认为行为人手中的枪支有子弹,行为人将枪支对准被害人头部开枪,结果枪支无弹。按照主客观一致说,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这个折中观点目前较为主流。(稻草人如果从第三人角度来看确实是人,那么甲故意杀人未遂)
张明楷持客观危险说,并且在刑法学第四版当中花了大篇幅批驳了主客观一致说。具体的我记不太清楚,只记得两点:首先,该理论不科学(我记得我当时看到这句话时笑死了,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络流行的““这不科学,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其次,所谓的大众认知的角度,不仅难以确认,更可能沦为裁判者的认知。

『柒』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知法不犯法

秋游的路上,大爷大妈们看见了路边一颗结满果的枣子树,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围着果树就是一顿狂摘。你看不过眼想去劝阻,却被怼一句“摘点怎么了,路边的野生的,摘了又不犯法”。得,一句“不犯法”硬是把你憋得出不来声。

日常生活里,我们没少拿“不犯法”这个标准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但到底哪些行为是触犯了法律,哪些又是合法合理的?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法学的知识。

说实话,真正的法律规范就跟数理化一样,专业得让人头疼,真要去研究透那好几大千的法律规范,想必一般人定会高呼“炸脑子”!

显然,这个问题专业的法律人士也意识到了。于是,这些 专业人士开始出马,为我们将难懂的理论化简成普通老百姓都懂的文字,让我们有能力做到知法不犯法。

在这些专业的法学著作中,我比较欣赏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张明楷 编撰的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

这本书围绕刑法学这门“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学问,将刑法学是什么、刑法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些内容通通囊括进七百页的精髓中,每一小讲都用“理论+案例”的方式,层层剖析一个现实问题,直至读者明白刑法和案例之间哪种联系才是正确的。

全书设计了100多个具体问题,比如说“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经过他人同意使用他人身份证算盗用吗”。这样的问题我们没少思考,却很难用常识去判断。因此,有了法律作为判断依据,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更清晰。

拿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事来说。

“高空抛物”,这个随着住宅楼层升高而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在今年三月份,终于以明确的罪名写进了我们国家的刑法当中。这条新增的法律规范让我们享受更高质量现代生活的同时,仍然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这条法律规范没有出现以前,新闻报道过“小孩子从高楼丢玩具”“夫妻吵架一怒之下往楼下扔家电”等内容。在这些报道里,有的是无人伤亡的万幸,有的却是无辜被砸的愤怒。随着这类新闻的增多,一时间人们走在高楼底下都惶恐不安。

人们会害怕“高空抛物”,是潜意识中觉得“高空坠落的物体具有危险性”。其次,无辜被坠落的物体砸伤,还要自掏腰包付医药费就太说不过去了。因此,当这个问题越发尖锐起来,对公共财产及老百姓的安全都存在威胁时,刑法也就相应地做出了更新。

当刑法学对某个社会真实问题做出充足的研究之后,就会有对应的法律规范更新到刑法中。这也是刑法之所以存在的根本——解决社会的真实问题。

一个问题要解决,就得有合适的方法。书本里面,张明楷教授举了一个问题作为例子开头——“ 在10楼浇花时不小心撞下去一个花盆,构成本罪吗 ”?

普通人好像你和我,如果对法律规范不是那么了解的话,会基于被砸的这种想象危险,而愤怒地认定行为者有罪。但教授在书的一开始说过“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愤怒当作认定某种行为构不构成犯罪的理由 ”。

刑法里有个铁则—— 罪刑法定 。只有明明白白写在法典里的罪行和刑罚,才能依法判处。

在“高空抛物”这个情景里,存在主观故意和客观过失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定罪依据不同、罪名也不相同。

当然,抛掷的物体是燃烧物、爆炸物、伤害性较小的物品还是具有剥夺他人生命的危险物,这些也都是造成不同行为结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判定罪名的依据。

再一个,抛掷的物品是否伤害到人、是在自家还是工地上抛掷的也在刑法中有着对应的描述及定罪。

仔细读读这本刑法学讲义,你会发现,那些你想当然论罪的情况或是存疑的行为,书里都给你作出了解答。

身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不说要像法律精英那样对这个领域了如指掌,但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危急时刻不意气用事,而是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对法律规范的了解也让我们更能审慎自己的行为,不侵犯他人的法律权益。

不过,还是有人会说:“法律条条框框太多,行动一点也不自由。”有这样想法的人,多半就是个“法盲”。

法律的存在,本意不是为了惩罚人。它的出现是为了规范、限制部分存在违法行为的人继续做出伤害他人权益的行动,它的严厉惩罚也是为了震慑具有违法意识但还没有付诸行动的那些人。

老百姓想要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什么才叫幸福?有序开展日常活动、不受生命、财产威胁的生活才是幸福。而这种幸福生活的保障就是法律。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平日里什么坏事也不干,是个守法的好公民。”这样的自我评价就跟文章开头说的“老人摘路边果”的例子是一样的, 你真的区分清楚道德与法律的界限了么?

就拿在自媒体平台发布评论这个事来说。我们曾经义愤填膺地留下过多少“直抒胸臆”的话?虽然我们的初心不坏,只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因为更多正义之言的发声而变得更加美好。但我们不要忘了,思考也好,语言也罢,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就像张明楷教授在第一章第3小节“刑法解释”中所说:

“任何用语,哪怕核心意义很明确,也总会向边缘扩展,造成外延的模糊。而且绝大多数用语都有多个意思,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就会造成误解。”

语言的这两点特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论慎之又慎。

不是有“刀子嘴豆腐心”这种说法嘛!你的心肠是好的,但表达不当就会造成误会甚至因此结仇。

所以,我们虽然拥有在网络发言的权利,但要仔细思量从我们手中打出的每一句话。不要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发声而乱了它前进的脚步。

没有法益损害的日子里,法律就是我们不花一分钱就能拥有的“保险”,它给了我们护体的“金钟罩”,隔绝了想要伤害我们的行为。倘若遇到了法益受损的事情,这个“保险”还能生效,为我们追讨回应有的正义。

21世纪,请当一个知法守法的老好人,而不是一个“不知者无畏”的狂徒。

『捌』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人人都应该学点法,一本通俗易懂的必备书

“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这道亘古难题,我在一本法学书中找到了答案。

很多年前,这道难题就被给予了无数答案,女朋友经常会在婚前问男友这个问题,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说应该救母亲的占大多数,因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母亲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而女朋友当然比不上母亲重要。

我想问出这个问题的女生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呢?如果你回答救女朋友,她可能会觉得你连母亲都不救而去救女朋友,关键时刻连亲情都不顾,这样的男人可靠吗?如果你真的回答先救母亲,她是不是就会答应和你走进婚姻呢?其实这个答案真的不好说。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去看一本关于法律的书,一直觉得法律书晦涩难懂,这本《张明楷刑法学讲义》则刷新了我对法学书的偏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为实例,把法学名词解释的头头是道。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作者张明楷,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刑法学家,所著的《刑法学》教材共1680页,近250万字,引领无数法学学子进入刑法这个学科。

本书分为了总论和分论,用九个章节给我们来了一场思维风暴,从刑法、犯罪、公民权利、侵犯财产、妨害公共安全等方面,以实际案例为引导,让你长知识的同时,一点都不感到枯燥乏味,不得不说,这真的应该是人手一本的生活必备书。

关于开头说到的那个问题,《张明楷刑法学讲义》又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在刑法上,有个名词叫做不作为犯,大多数犯罪都是因为违反了刑法条例,也就是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而构成犯罪,而不作为也有可能成立犯罪。

那么,究竟什么是不作为呢?简而言之,从刑法上来说,不作为就是没有做该做的事情,它是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有三个:作为义务的保证人、保证人具有义务可能性、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

以前面的问题为例:

作为义务的保证人: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男子是作为义务的保证人,是直系亲属,如果男子不救助母亲,就有可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或者遗弃罪,女朋友不是直系亲属,从道义上来说有救助义务,从法律层面来说,没有救助义务。

保证人具有义务可能性:如果男子不会游泳,不能救助母亲,也就是说,他不具备作为的可能性,虽然男子对母亲有履行作为义务,但是因为他不具备作为的可能性,所以不可能成立不作为罪,也就是说,男子因为不会游泳,没有救助母亲,不会受到法律制裁。

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如果当时河面水流很急,即使施救也不可能成功,也就是不具有结果回避的可能性,那么,男子不救助母亲也不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

这个亘古难题,被法律名词解释得头头是道,简直是太专业了。

书中还有很多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我们经常会接听到骚扰电话,那么这些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会构成犯罪吗?现在手机支付越来越多,有些不法人员乘人不备,把商家的付款码换成自己的,这样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吗?有人丢失了一款名贵手表,拾到的人把据为己有,这种行为构成侵占罪吗?在高层住宅上浇花,不小心撞下去一个花盆,会构成高空抛物罪吗......生活中很多常见的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张明楷刑法学讲义》是一本普法书,很多名词距离我们很遥远,可是对于学习法律的人士来说,这是一本工具书,生活中真实的案件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只有不断地把事实向法律规范拉近,才能最终得出正义的结论。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佩服法学专业的学习者,那么多名词要分清楚,太不容易了,而对于专业写作本书的张明楷来说,他是目前大陆刑法学研究中毫无疑问而又无可争议的最为出色的人之一。

张明楷极其刻苦,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清华法学院的图书馆里,看到他正在拧着眉头看书,午饭时间背着双肩包离开,跟备考的学生无异,朴实无华又低调。

在他的这本书序言中,他这样说: “学习刑法的过程就是追求正义的过程。法不正解心不朽,这是我一直坚守的情怀。我相信,公平、正义也一定是你内心的追求,而学习刑法学,就是我们用智慧追求正义的开始。”

当然,我们也希望社会有了法律的约束,会越来越公正,越来越公平。

『玖』 刑法学家张明楷的法理观念

救女友不救母亲可能会犯罪

假如女友韩梅梅与母亲同时落水,李雷有能力救人,但只能救一个人,倘若李雷救了韩梅梅后母亲不幸遇难,构成犯罪吗?张明楷教授按照三阶层理论体系,从“不作为犯”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首先,从构成条件符合性看,李雷对母亲负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如果事发时他有履行这一义务的可能性,他本可以回避母亲遇难的结果却没有回避,就符合“不作为犯”构成条件。其次从违法性看,不能因为李雷救了女友就认为其行为不违法,因为李雷对女友只有道德义务,不足以与对母亲的法律义务构成“阻却违法的义务冲突”,当然可以认为李雷不作为的违法程度降低。第三从有责性看,李雷具备所有的责任要素,尤其是具有期待可能性。当然,虽然李雷因深爱女友而优先救女友依然构成犯罪,但考虑到“期待可能性”的减少可从宽处罚。不过,如果事态确实危急,李雷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就救助了身边最容易救助的人,而这个人是其女友,则不可能追究其刑事责任。

未来有可能设立“见危不救罪”

针对很多人因为害怕被讹诈而不敢扶起路边摔倒的陌生老人,张明楷教授表示,虽然此时在法律上没有救的义务,但是从道义上仍然要扶,如果遇到讹诈也不必怕,坚决不让他得逞;一旦对方去法院起诉,他就至少构成虚假诉讼罪,甚至可能触犯诈骗罪。当然,扶人者要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存,法律会鼓励见义勇为者。围绕这一问题,张明楷教授还做了前瞻性的探讨,表示中国未来有可能设立“见危不救罪”。目前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都规定有这个罪,即当他人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时,如果你经过了那个地方救助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没有救,就是犯罪,在德国处一年以下自由刑,在法国处五年以下自由刑。

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新问题

张明楷教授还指出,科技的发展给刑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问题,目前各种理论就争议不休。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己的线路上遇到违章的数位行人时,可否为了避免数人死亡而轧死一位没有违章的行人?对此张明楷教授表示,“我倾向于肯定回答,生命是平等的,但是多数和少数是不一样的。”

热点内容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
2015年政策法规总结 发布:2025-01-11 02:22:47 浏览:580
深圳市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1 02:19:13 浏览:640
2013国家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发布:2025-01-11 02:11:47 浏览:415
部队处罚条令条例 发布:2025-01-11 02:03:18 浏览:222
民事诉讼法试题案例分析 发布:2025-01-11 01:50:10 浏览:717
国家的立法权属于哪里 发布:2025-01-11 01:50:03 浏览:112
防害司法 发布:2025-01-11 01:35:52 浏览:676
新婚姻法里的小三违法吗 发布:2025-01-11 01:22:59 浏览:89
蓄禽养殖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1 01:18:45 浏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