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对司考的影响
民法历来是司法考试中的所占分值最多的科目,2007年司法考试中民法就占到了97分之多专,故有“属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说法。民法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并融会贯通。司法考试考查的比较全面,但还是有重点可循,而且这些重点在历年的考试中反复考查。
民法总则部分,主要集中在意思表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诉讼时效、代理、特殊侵权等重点内容。物权法的重点主要包括物权变动、物权的效力、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合同法中,重点是要约规则、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和赠与合同等。婚姻法主要集中在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承担,继承法集中在遗产的分配这一重要考点上。知识产权法在14分左右,《著作权法》是重心,试题难度也最大。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命题越来越集中于侵权行为的认定。《著作权法》还易于考核权利主体、合理使用和权利内容。《专利法》易于考核专利的新颖性,《商标法》易于考核商标的构成条件。由于知识产权法愈来愈侧重理论考查,试题几乎都是拟制的案例,考生仅仅靠复习法条是绝对行不通的。建议在全面了解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或接受培训和辅导。
B. 详细解读司法考试各门学科
一、法理学、法制史、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
法理学是司法考试中一项基础性学科,每年的大纲都会随着学术研究以及政治形势的新动向作出适当调整。因此,每年的大纲变动和新增考点都会成为当年司法考试的重点内容。但是,法理学基本的知识点和结构框架都是固定的。法理学的重要知识点集中在法的本质、法的价值、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关系、法的溯及力、法律体系、法的运行方式、法的继承和移植、法与道德、法与人权、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根据近几年出题的规律,法理学的测试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学知识分析、评价有关的案例、事例或者法条。自2003年开始,每年都会考查一道法理学的论述题。法理学所占的分值也逐渐加大,接近50分。因此,法理学的地位非常重要,值得重点关注。
法制史的内容比较少,教材上所有的内容仅占几十页,考查的形式是选择题,分值在10分上下。物稿困法制史的重点一直比较突出,中国法制史方面集中在各朝法制思想、婚姻继承制度、司法制度,法典、重要刑罚制度及其入律时间、清末修律、“预备立宪”等内容上。外国法制史主要掌握罗马法、美国宪法、英美司法制度、两大法系、大陆法系中宪法与民法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点要理解并能够运用其分析相关案例。相比较而言,法制史的考题难度不大,是考生拿罩念分的科目。
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地位和法制史相类似,分值在12分上下。司法制度的重点内容集中在司法的基本原则、审判、检察、公证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职业道德的重点内容包括法官、检察官的任职回避、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类型,这部分内容参照《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以及相关法律规范学习,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民法
民法历来是司法考试中的所占分值最多的科目,故有“得民法者得天下”的说法。民法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并融会贯通。司法考试考查的比较全面,但还是有重点可循,而且这些重点在历年的考试中反复考查。
民法总则部分,主要集中在意思表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诉讼时效、代理、特殊侵权等重点内容。物权法的重点主要包括物权变动、物权的效力、共有、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合同法中,重点是要约规则、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效力、买卖合同和赠与合同等。婚姻法主要集中在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承担,继承法集中在遗产的分配这一重要考点上。知识产权法在 14分左右,《著作权法》是重心,试题难度也。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命题越来越集中于侵权行为的认定。《著作权法》还易于考核权利主体、合理使用和权利内容。《专利法》易于考核专利的新颖性,《商标法》易于考核商标的构成条件。由于知识产权法愈来愈侧重理论考查,试题几乎都是拟制的案例,考生仅仅靠复习法条是绝对行不通的。建议在全面了解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教材或接受培训和辅导。
三、刑法
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刑法的重要地位。刑法也是司法考试中体现“重者恒重”这一特点的学科。在刑法总则中,着重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构成、排除犯罪事由、共犯、犯罪停止形态及其处罚、罪数形态、刑罚的种类以及数罪并罚的原则。刑法分则的罪名当中,盗窃、抢劫、绑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罪、拐卖妇女儿童、诈骗、贪污贿赂犯罪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必须要牢牢掌握。刑法的试题难度较大,需要投注较多的精力复习。除了对教材的细致把握之外,相关的司法解释、刑法修正案也是重点内容敬好。
四、宪法、行政法
宪法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为20分左右。宪法的内容比较多,但考查难度不大,虽侧重于对法条的考查,但近几年对理论也有加强考查的趋势,而且论述题的出现,也需要考生对宪法基本理论予以把握。宪法的重点主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选举制度、立法体制以及港澳基本法的重点内容。
行政法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理论的深度决定了对该科的掌握难度较大。在司法考试中,对行政法的考查内容繁杂、题目灵活,考生不易得分。行政法涉及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行政复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政府采购、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以及应急条例等内容。行政诉讼法的考查集中在证据以及和民事诉讼程序的不同之处。另外,需要格外关注的是,自 2003年始至今,有 3年都考了行政法的论述题,而且都是考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在对行政法的掌握深度上,比其他学科要深刻。
五、民诉
从题型来看,无论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还是案例分析都有考查民事诉讼法的题目。所占分值在 70分左右,也是司法考试的“大户”。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故掌握起来宜按照程序的开始、进行、结束这一过程来学习。从历年司法考试出题的内容来看,管辖、审理程序是必然的重点。此外,第三人、共同诉讼、证据、调解、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执行等也是重要内容。仲裁法部分主要集中在诉讼和仲裁的关系、仲裁协议、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撤销和执行。作为程序法来说,司法考试考查的题目几乎都可以从法条找到依据,因此,对《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掌握非常重要,但是,随着司法考试整体上对理论考查力度的加大,对当前的理论热点也要予以关注。
六、刑诉
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相比较民诉而言,在所占分值上略高于民诉。其内容更多、程序更细致,掌握起来的难度也更大。具体而言,复习法条是必要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内容比较多,集中在管辖、侦查程序、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回避、辩护人、审判程序、简易程序、刑事附带民诉、死刑复核程序。尤其要注意公、检、法在处理某一案件时,相互的联系和制约。另外,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近几年来也是热点,也有出论述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刑事诉讼部分要拿高分,《刑事诉讼法》、《刑诉解释》、《高检规则》等法条必须牢记。
C. 司考民法只改了总则其他还可以用去年的吗
律达网:
还能用的
一、形式上的变化
《民法总则》是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由原来的9章增至如今的11章,由原来的156条增至206条。增加独立章——非法人组织、期间的计算;将原来的“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一章拆分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两章;删除原“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一章。
规范了统一用语,如用“自然人”代替了“公民”,如“民事法律行为”代替了“民事活动”等,在用语上更加专业。
二、内容上的变化(9大影响)
1.限制行为能力人年龄的调整
限制行为能力人年龄的划分标准由原来的10周岁下调为8周岁。即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对于司法考试的影响——8周岁以下未成人实施的单方、双方法律行为无效;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实施的超过其年龄范围的双方法律行为效力待定,单方法律行为无效。
2.增加胎儿民事权利
总则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现行《继承法》第28条和《继承法意见》第45条[1]关于胎儿的遗产份额也有明确的规定,只是没有明确胎儿有民事权利,但前提是胎儿出生时活体。另外,草案中的规定也没有穷尽胎儿具有民事权利的所有情形,如孕妇被撞,导致胎儿死亡,此时胎儿是可以独立起诉还是由母亲代为起诉,草案并未提及,只是用了一个“等”字,静待司法实践中的结果。
对于司法考试的影响——继续掌握《继承法》第28条和《继承法意见》第45条的规定;对胎儿的赠与是有效的。
3.监护制度
(1)遗嘱监护
总则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该规定可以很好的解决父母过世后,出现其他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争抢监护或者拒绝监护的情形。
(2)成人监护
总则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 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 承担监护责任。
该制度的规定,很大程度上使得被监护的群体更加全面。
(3)撤销监护资格+临时监护+指定新监护人+监护资格的恢复+监护的终止
总则规定,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 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新监护人:
(一) 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
(二) 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
(三) 有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总则同时规定,监护资格撤销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 确有悔改情形的, 经其申请, 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 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 人民法院指定的新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民法总则规定,监护终止的具体情形
(4)基层组织的指定不再作为法院指定的先决程序
原《民通意见》规定未经基层组织的指定而向人民法院起算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先《民法总则》规定,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监护人可以用遗嘱的方式确定新的监护人、撤销监护资格的具体情形有哪些、恢复监护资格的例外情形。工作单位不再是具有指定监护的资格,基层组织的指定监护,也不再是必经程序。需要注意的是民法总则中,单位不再作为监护人。
4.个人信息、虚拟财产的保护
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 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把个人信息虚拟财产提升到民事权利的层面去保护。要注意的是,个人信息和大数据有点不一样,大数据是个人网络行为的足迹,并不是直接披露个人信息。但是个人信息主要包括什么民法总则并没有规定。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侵犯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的认定、对虚拟财产的物权保护问题。
5.民事权益的保护——死者、英雄烈士
从《民法总则》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其最大程度的体现权利保护的思想,也强调对死者利益的保护,特别规定了对英雄烈士的民事权益的保护。总则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司法考试的影响——《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规定了对死者利益的保护,对一般人来说,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由近亲属进行起诉,但对于英烈来说,其可能没有近亲属作为原告,此时可以视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相关组织和部门提起公益诉讼。这也是强调这一条文的用意之一。
6.法人的重新分类
民法总则将原“法人”一章拆分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两章。其中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且对法人作出很多具体规定,尤其是关于捐助法人的规定,现实意义非常重大。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关于法人分类不再是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结合实践,考查捐助法人的相关制度。
7.撤销权除斥期间的变化。
因重大误解导致民事行为被撤销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3个月内未主张撤销的,撤销权消灭。当事人受胁迫, 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可撤销民事行为中,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不再是统一的,区分重大误解和受胁迫。
8.见义勇为
总则规定,为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 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请求补偿的, 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除有重大过失外, 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3条[2]也有对见义勇为者的行为予以规定,但过于保守,民法总则更推进一步。如在路人紧急状况需要帮助,有人自愿援助之手导致受助人受损。生活中的“扶老人”,民法总则中提到,只有救助人重大过失导致受助人损害的,才需要适当承担责任。它就是一个鼓励见义勇为,匡正社会正气的法条。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见义勇为行为中,行为人的责任承担,即因行为人的重大过失导致受助人受损的,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9.诉讼时效—3年
总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即一般诉讼时效的期间从2年调整为3年。
总则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对司法考试的影响——总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这两点规定,对司法考试影响较大。首先,一般的诉讼时效期间不再是2年,而是3年。另外,关于未成年人造成性侵害请求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不再是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而是自受害人年满18周岁之日起算。
[1] 《继承法》第28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继承法意见》第45条规定,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出生时就说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2] 《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责任。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D. 求问新通过的民法总则今年司考考吗
肯定会考的。五月份之前颁布的发条,法律,司法解释都是当年的范围。
民法总则是三月就公布了。
其实思考是没有什么范围的,出卷人觉得重要的都会考
E. 民法高手请进,请教司考民法学习方法
来1、民法,我学得不是自很好。但个人认为民法关键是区分不同的概念,以及不同概念的要件。如不当得利:(1)无法律上的原因+一方得利+致他方受损+得利与受损有因果关系。(2)不当得利的类型:两种……(3)不发得利的处理后果:返还(返还什么)。(4)强迫得利:怎么处理
2、只能说多记多背,多到题目就能反应过来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F. 2020年法考客观题考试,民法典会考吗
根据以往的考试经验可以作为参照
2017年3月15日表决的《民法总则》,10月1日施行,2017年的司法考试就考了民法总则,所以按此推算2020年法考也会考民法典内容,考生一定要看修改了哪些内容哦!
G. 为司法考试做准备 民法应该怎么学
首先要通读教材至少两遍,通读完一遍后开始做相关配套练习,同时通版读教材第二遍,练权习分选择题练习和案例分析练习,分开做,每天至少做两道案例分析,还有相应数量足够多的选择题,入门以后,就要精选习题去做,以提高整体理解能力,总之是要多练,多看书。
H. 出台的民法总则对今年的题有影响吗
最新《民法总则》通过对司考民法命题的影响(必考)
从生到死,从签合同做生意,到结婚生子继承收养,老百姓的一切皆离不开民法,所以,民法也被称之为社会生活的大网络,它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最新版《民法总则》作出126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55处,如将颇具争议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下限由六周岁提高至八周岁;调整“好人”担责的举证责任分配,为紧急施救者减轻后顾之忧;采纳学界建议,恢复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无效条款.还根据部分代表的建议增加保护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条款等
新增的民法总则对2017年民法命题有哪些冲击?
看点1
基本原则体现新发展理念
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进行民事司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草案第一章以确立民事基本原则为核心,并就立法宗旨、法律适用规则作出规定。在民法通则基础上,草案结合30多年来民事法律实践,确立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基本原则。
绿色原则被写入基本原则
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是此次草案的亮点之一。近年来,屡现剧组损害生态环境案例,电影《无极》摄制组为拍摄搭建了临时建筑物,破坏了碧沽天池周围部分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植被,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剧组被处以9万元罚款,香格里拉县分管副县长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今后,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那么就不仅仅是要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还要恢复原状。
草案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样规定,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这样一个国情相适应。
“习惯”成为法律适用规则
在一些地区,入赘女婿对老人有赡养义务;拍卖的时候,拍卖师会习惯采用“三声拍卖法”,“1、2、3”之后,槌落成交;国际贸易中,FOB这种术语成为了交易规则……这些大家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或将都可以作为法院的判案依据。
此次草案对民事法律的适用规则作出了规定:一是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二是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也就意味着,“习惯”今后也可以作为法律渊源,允许法院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时候可以适用当地习惯来审理案件。
为什么要把“习惯”写入民法总则?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而法律永远落后于现实,不可能面面俱到,立法者本身的预见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现阶段习惯还是有适用的余地,一些民间的善良风俗。”立法者本身的预见能力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从法律本身发展来看,最早的法律就是由习惯演变而来,来源于习惯。他同时强调说,适用习惯的一个前提是法律没有规定,这种情况下,才能适用习惯。换言之,习惯是法律的补充。
看点2
自然人民事主体更完善
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参与者、民事权利的享有者、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也是构建民事法律制度的基础。明确民事主体及其规则十分重要,而自然人则是最重要最古老的民事主体。此次,草案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对自然人制度作了多项完善。
明确胎儿具有继承受赠等权利
还没有出生父亲就去世了,这个胎儿可不可以继承父亲的财产?母亲怀孕的时候,胎儿就遭受了人身伤害,那么出生后,孩子可不可以提起侵权赔偿诉讼来维权?这些在以往的民事立法中是找不到根据的,这也就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判案缺乏相应的依据,造成法律对胎儿权利保护不足的后果。
草案专门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草案第17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标准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把自己的一支笔送给了同桌,这个行为会不会在法律上被认可呢?父母离婚,法官是不是可以根据一个8岁孩子的选择来判决抚养权归谁?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草案根据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草案第20条规定:“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为什么会定为六周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适时解释说,主要考虑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适当降低年龄有利于其从事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此外,这一调整也与我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相呼应,实践中易于掌握、执行。
看点3
解决监护“空对空”难题
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被人拐跑,而在家中集体自杀;亲生父亲性侵自己的女儿;失能老人因无人照料而被饿死……近些年来,不断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成为全社会之痛。
作为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监护制度对弥补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不足十分关键。但对于监护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虽多有涉及、从制度上讲似乎很完善,当一种监护缺位,似乎立刻可以用其他的监护弥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监护制度无法落地,这也是我国监护制度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
针对现行监护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草案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护为补充,国家监护为兜底,对监护制度作了完善,明确了父母子女间的抚养、赡养等义务,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强化了政府的监护职能,并就监护人的确定、监护职责的履行、撤销监护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
扩大被监护对象范围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监护成为了问题。现行民法通则只规定了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监护,成年人的监护则一直是空白点。此次草案弥补了这一空白,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也是被监护人。这就意味着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知能力的成年人,也被纳入到被监护人的范围。这些调整将有利于保护智力障碍者等人群的人身财产权益,也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好地维护老年人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很多人纠结的问题。一些失独家庭的父母想选择一个自己信任的人将来作为自己的监护人,但是却没有法律依据。此次,草案第34条规定,“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有关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承担监护责任。”
有专家解释说,这一规定明确了成年监护制度所特有的监护人决定方式——意定监护,即成年人可以在自己智力正常的时候,预先选定自己信得过的亲友或社会保障机构,作为自己的监护人,待自己年老智力衰退时,由自己选定的人担任监护人。
此外,为强调家庭责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草案同时增加规定:“子女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负有赡养、照顾和保护的义务”。
民政部门把监护责任“顶到前面”
2015年2月,首例由民政部门申请撤销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资格的案件,在徐州市铜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最终法院撤销父母对女儿的监护权,指定徐州市铜山区民政局为孩子的监护人。该案成为《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实施后的典型案例。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不少观点都认为应当强化国家监护职能,在监护人缺位时由政府民政部门及时补位。此次,草案第33条规定:“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对于这一规定,有专家表示,将促使民政部门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承担监护监督责任。而且,从未来着想,由政府主导的养老院应发挥更大力量,因此让民政部门来承担相应监护职责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完善撤销监护制度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实施侵害被监护人利益行为的恶劣事件。而现行法律仅有原则性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草案第37条细化了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具体情形,包括: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那么,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根据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新监护人。
严格恢复被撤销监护权条件
曾引起广泛关注的“南京虐童”案,男童养母李征琴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法院同时认为李征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不再适合收养、监护儿童。不过,据媒体报道,在李征琴出狱后,男童仍然愿意跟她一起生活,并表示“不恨养母,都是为了我好”。办案人员也曾经介绍说,“小孩多次向检察机关表达了想见妈妈的意愿”。
基于此,草案赋予了原监护人“悔改权”。草案第39条规定,“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除对被监护人实施故意犯罪的外,确有悔改表现的,经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监护人真实意愿的前提下,视情况恢复其监护人资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监护关系同时终止。”
看点4
结合国情创新法人制度
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组织形式不断出现,法人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实当中,各类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大量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市场交易行为,从社会经济生活角度讲,完善法人制度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可以说,法人制度是此次民法总则的立法重点,也是从一审以来社会意见反响最多、内容变化最大的部分。
适应需要创新法人分类
现行的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4类,即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法通则的法人分类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情况,有必要进行调整完善。
为了反映不同法人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异,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规范和保护,促进其健康发展,并与我国民众的基本认知相符,草案遵循民法通则关于法人分类的基本思路,适应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要求,按照法人设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将法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三类。
赋予村委会居委会法人资格
鉴于目前有一些法人组织的设立和终止都相当特殊,如果按照营利法人或者非营利法人来区分不合适,根据现实需要,草案特别设立了特别法人一节,将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规定为特别法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特殊的经济制度。从一审到三审,一直有意见要求明确赋予其独立的法人地位。从调研结果来看,意见也十分一致,草案最终明确赋予了其法人地位,符合党中央有关改革精神,有利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虽然在宪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都有自己的法律地位,但是没有明确的民事法律地位。调研发现,现实中由于没有民事主体身份和地位,很多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时无法从事一些民事行为,比如签合同,去银行开户等等,阻碍履行公共管理事务。鉴于此,草案做出了明确,规定居委会、村委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可以从事为履行职能所需要的民事活动。
看点5
加大民事权利保护范围
保护民事权利是民法的核心,也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务。草案继承了民法通则的做法,设专章规定民事权利的种类和内容。这一章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要求,凸显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作为宣誓性的要求,这也为民法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依据。
在人身权利方面,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在财产权利方面,草案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债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增设“个人信息保护”条款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9900元钱的徐玉玉与父亲一起去派出所报警,回家途中身体出现不适入医院抢救,8月21日抢救无效死亡。事件一经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针对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现状,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虽然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规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个人信息保护”也应该作为民事权利,从民商法、侵权法的角度破解电信诈骗、网络诈骗难题。
考虑到在信息化社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个人信息权利是公民在现代社会当中享有的重要权利,草案专门做了针对性的规定。草案第11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确保依法取得的个人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个人信息。”
有意见认为,之所以把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民事权利,其目的在于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一旦被滥用,那么受害者可以从侵权法的角度维权。
网络虚拟财产纳入民法保护范围
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都强调,要完善对民事主体财产权益的保护。草案此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民事主体的物权受法律平等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同时,草案第120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为了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体现时代性,草案还专门规定对网络虚拟财产和数据等进行保护。草案第131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草案同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定民事主体对作品、专利、商标、地理标识、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对比民法通则,其中的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均为此次新增内容。
看点6
鼓励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时造成受助人损害,做了好事还要赔偿,这几年,在见义勇为方面发生了很多典型案例。因此,此前的常委会审议当中,一些常委会委员一直都提出要重视这个问题,要求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今后“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救人未果反被追责”这种情况或将得以改变。
为了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草案第187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同时,草案第188条还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与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看点7
诉讼时效适应实践需要
为了不让法律权利睡大觉,法律规定了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利不受保护的法律制度。鉴于目前社会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此次草案对诉讼时效做出重大调整。
一般诉讼时效拟由2年增至3年
熟人之间借钱,司空见惯。但是钱借出去后,碍于情面,有时候很多人都不好意思张口要求还钱,也不愿意打官司,觉得可以先商量,这样一来,很容易一不留神时间就会过个几年。但如果照现行民法通则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的规定,有人欠了你的钱却又不还,就要在两年内把他告上法院,否则就属于超过诉讼时效,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伴随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交易方式与类型不断创新,权利义务关系更趋复杂,要求权利人在2年诉讼时效期间内行使权利显得过短,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利,有必要适当延长。同时,考虑到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经济流转,通信手段的现代化使行使权利更加方便,导致普通时效期间缩短的趋势,草案在吸收司法实践经验后,对民事诉讼时效做出修改,将一般诉讼时效期间由现行的2年延长为3年。
未成年人受性侵成年后仍可“算账”
有调研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字在不断扩大,而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一旦这些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受害人家属觉得很耻辱,不少人都不愿、不敢公开寻求法律保护,有的受害人成年后开始自己寻求法律救济,却往往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即使法院受理案件,依据现行诉讼时效规则,也不可能获得胜诉判决,导致这类案件的加害人往往能够逃脱法律惩罚,造成受害者终身遗恨。
为了更好地保护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利益,给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成年后提供寻求法律救济的机会,草案此次对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案件的民事诉讼时效起算规则作出重要调整。草案第194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这就意味着如果儿童期遭遇了性侵害,那么即便当时没有主张自己的权利、追究侵害方的责任,年满18周岁后仍可以“秋后算账”,要求侵害方给予民事赔偿。
I. 民法总则颁布的意义
问题一:制定民法总则有何重大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由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作出这样的决定,以前是没有过的。随着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最高立法机关编纂民法典的工作正式踏出了第一步。
长期以来,由于欠缺民法总则,整个民法欠缺统领性的基本逻辑。在科学的民法体系中,民法总则用来规定适用于民法其他各编的一般性制度,而1986年制定链拆茄的民法通则实际上是一个微缩的民法典,而不是民法总则。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体系”还远不是一个科学的民法体系。涉及民事生活各领域的各个单行法,并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民法体系。这也和民法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法的地位极不适应,也和我国当前的民法学术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因此,我国亟须迅速开启民法体系化的整理工作,补充立法漏洞,消弭立法矛盾,使得现行民法制度成为思想先进、制度齐全、规则和谐的法律体系。而这些工作最好的出发点和结果就是制定中国民法典。
民法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我们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宪法,其次就需要民法。因此,制定民法总则、编纂民法典,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问题二:民法总则的颁布对中国公民有何意义 民法总则的诞生不仅意味着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进入“民法典时代”,同时,也意味着公众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
例如:“出手救人造成损害是否需要赔偿”,近些年,碰瓷一词可谓是火热,令人“闻风丧胆”,而民法总则的诞生将有效遏制此种情况的产生,改善社会风气,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发扬我国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同时,站在经济角度而言,民法总则的诞生,能够有效改善社会发展环境,令诚信经营更为有利,带动资本市场以诚信为根本的发展氛围,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战略方针。
问题三:中考新民法总则的现实意义 民法总则十大突破1.规定非法人组织是独立的民事主体2.改革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制度,特别强调意思表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核心地位3.规定个人信息权受法律保护,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所有信息保护的义务4.规定网络虚拟财产可以作为民事权利客体5.满足大数据时代权利要求,规定数据作为客体6.法律规定胎儿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清算中的法人和设立中的法人,具有部分权御颤利能力7.规定了成年监护制度,特别是规定了成年监护中的意定监护制度8.规定绿色原则9.规定习惯为民法法源10.还有把诉讼时效从两年改到三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问题四:民法通则颁布的意义 《民法通则》的意义
《民法通则》的诞生与实施,对我国社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
(一)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为市场经济运转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棚察原则与制度。
(二)促进了立法战略重点的转移
《民法通则》诞生和实施后,国家立法的战略重点已开始转移。
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正式奠定了国家立法新的趋向的基础。在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立法效应,它为即将开始的民法体系的立法拉开了序幕,使国家立法逐渐地转向私法这一重心。
(三)在根本上促进我国法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国家担负了太多的社会任务,不得不用庞大的行政机关体系贯彻已由国家制定好的统一的资源配置计划和管理具体的生产交换过程,而广大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则处于十分被动的被支配状态。这时的治国手段不可能不主要的是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把应由社会担负的任务交给了社会,由民事主体在民法法制的范围内自主地去完成,国家则主要是从事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民法通则》的诞生与实施,为我国治国手段的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
四、走向中国民法典
《民法通则》开辟了我国民法发展的新纪元,为我国民法体系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立法时民法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都不很充分,在体系化和制度化设计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自《民法通则》颁布后,学界同仁不断提出“民法法典化”的呼声。
问题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是那一年颁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民法通则制定于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它共分9章156条。
(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意义:
我国的民法通则,是我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所谓民事活动是指:公民或者法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如买卖、运输、借贷、租赁等。进行民事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守法的原则。
问题六:《民法总则》颁布之后,《民法通则》还有效吗? 应该失效,《民法总则》是代替《民法通则》的。
问题七:民法典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首先表现在对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确认和维护上。在民法典的立法结构设置上,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被誉为“人法”。即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中心,先规定人,再规定人的财产,最后才规定取得财产的方法。同时,在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中,处处着力保障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例如,《法国民法典》1134条规定,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
其次,革命性地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平等”替代了“等级”。《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此处特别强调“所有法国人”,即意在废除法国大革命之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如它明确规定了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在法律待遇上的平等,禁止歧视非婚生子女。可以说,正是这些明确和具体的法律规则,击破了固守千年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制度,使《人权宣言》中的平等观念变成了现实。
再次,确立所有权神圣、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原则,奠定了近代私法体系的三大基本原则。《法国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用法律制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根基。拿破仑曾在立法讨论中阐明了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地位,他说:“我拥有许多的军队,但我不能侵占一块土地,因为侵犯一个人的所有权,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权利。”正是《法国民法典》对人人可平等拥有受法律保护的所有权的规定,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法国民众创造财富的热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繁荣的市场交易,而《法国民法典》确立的契约自由原则恰以国家强制力保护了人们在自由合意基础上订立的契约,明确给予它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从而表明了国家像保护私有财产一样保护私人契约的制度选择。19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突飞猛进证明,私法三原则统领下的《法国民法典》确乎起到了为初兴的资本主义保驾护航的历史作用。
《法国民法典》的第四个进步意义在于祛除壁垒,统一了法国的资本主义市场交易规则。《法国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对此,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形象地讽刺道,在法国旅行需要经常更换法律,就像经常更换马匹一样。《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此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易,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问题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哪些重要意义 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law-lib/flsz/sz_view.asp?no=1325 这里是更详细的解释,可以看看。
问题九: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分别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民法通则》的诞生与实施,对我国社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
(一)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为市场经济运转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原则与制度。 (二)促进了立法战略重点的转移 《民法通则》诞生和实施后,国家立法的战略重点已开始转移。 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正式奠定了国家立法新的趋向的基础。在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立法效应,它为即将开始的民法体系的立法拉开了序幕,使国家立法逐渐地转向私法这一重心。
(三)在根本上促进我国法制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国家担负了太多的社会任务,不得不用庞大的行政机关体系贯彻已由国家制定好的统一的资源配置计划和管理具体的生产交换过程,而广大的公民和经济组织则处于十分被动的被支配状态。这时的治国手段不可能不主要的是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把应由社会担负的任务交给了社会,由民事主体在民法法制的范围内自主地去完成,国家则主要是从事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民法通则》的诞生与实施,为我国治国手段的战略转变奠定了基础。
J. 民法总则的通过对2017年司法考试有什么影响
您好,民法总则的通过对2017年司法考试肯定有影响,每年新通过的法律,当年的司法考试都会考。民法总则的通过,2017年司法考试变化考点,主要有以下十二个:
变化考点1
自然人出生、死亡时间按照以下顺序认定:“出生证明记载→户籍登记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其他证明”,改变了《民通意见》规定的“户籍证明记载→出生证明记载→其他证明”的顺序。
变化考点2
第16条:胎儿在涉及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方面,视为具有权利能力,但其分娩时为死体的除外。
该规定将对胎儿利益保护的范围从《继承法意见》第45条确立的遗产“特留份”制度扩大到“接受赠与”。
变化考点3
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的年龄起点从《民法通则》中的10周岁改为8周岁。
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如此修改,不妨走访幼儿园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变化考点4:监护制度
(1)取消“有关组织指定前置”,有关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2)增加规定“临时监护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遗嘱指定监护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监护”,即完全行为能力人“未雨绸缪”,与相关主体事先协商确定自己日后的监护人。
(5)规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监护人资格与“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义务分离,即被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继续履行相关义务。
变化考点5: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1)确立财产代管人“轻过失免责”规则。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时间的认定:一般情形为“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特殊情形为“意外事件发生之日”。
(3)规定撤销死亡宣告后婚姻关系自行恢复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愿自行恢复。
变化考点6: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去“合法性”
《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于是存在“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之实质区分。《民法总则》果断去掉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评价,即只要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行为,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变化考点7
(1)不再区分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只要行为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在满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为能力范围实施的行为,均效力待定。
(2)该规定结束了旧法时代对“单方行为”与“合同行为”效力区别评价的局面(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单方行为一律无效,合同行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变化考点8:撤销权的行使期限
《民法通则》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采取一刀切的规范模式:主观标准1年。
《民法总则》将其分为三种情形:
(1)欺诈、显失公平——主观标准1年;
(2)胁迫——胁迫行为结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误解——主观标准3个月。
此外,上述三种情形均受最长除斥期间5年(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变化考点9:无行为能力人不能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这一规定改变了《民通意见》确立的“无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接受奖励、报酬、赠与等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有效”规则。这就意味着,无行为能力人接受赠与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
变化考点10:新增“虚假的意思表示”效力规则
(1)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
(2)被(虚假行为)隐藏的法律行为——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处理,也即可能有效、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关键看其是否符合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变化考点11: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的效力
《民法总则》明确规定“自己代理”和“双方代理”的效力规则——效力待定,而不是无效。
变化考点12:职务代理
(1)执行单位(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以单位名义从事的法律行为,对单位发生效力。
(2)单位对工作人员职权的内部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
职务代理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一般采取概括授权方式。根据该规定,工作人员只要是执行工作任务对外实施法律行为,即便没有详细具体授权,或者超越内部授权限制,也构成有权代理,由单位承担行为后果。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