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大纲

民法大纲

发布时间: 2020-12-17 19:36:34

Ⅰ 2011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大纲及试题一两套

高中起点升本科:理科: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版文科:语文,数学(权文),外语,历史,地理
高中起点升专科:理科,医学,中医:语文,数学(理),外语 文科,司法警官学院:语文,数学(文),外语
专科起点升本科:政治,外语,专业课(专业课包括:大语,艺术概论,高数一,高数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专升本))。
成人高考先填报志愿后考试。报考学校是在报名网站上列好的,自己进行选择。
至于考前培训,建议去大学里的考前培训班,不会上当。

Ⅱ 急求民法论文大纲!~时间紧迫!~

论民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我国现行民法中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从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议入手。阐述了公平责任原则应为独立归责原则的理由及依据,并结合审判实践试述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归责责任原则的区别。一、“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独立归责原则的争议、理由及依据。有肯定说和否定说。否定说认为公平责任是无过错责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与无过错责任相同,并认为如果此为“公平原则”则使人误解别的归责原则就不公平了。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很大,如把公平原则视为归责原则,就缩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作者持肯定观点,认为将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归责原则具有其客观经济性、历史性、社会性。公平责任原则是其它归责原则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损害赔偿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升华,使责任的承担更加符合了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国司法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二、试述我国民事立法中,法律规定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主要情况。(一)《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的情况。(二)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三)紧急避险人适当承担的责任。三、公平责任与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的区别。通过对以上观点的阐述,作者以期司法实践中更多运用该归责原则,以求案件的处理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文字数共7000余字。

[关键词]民法 归责原则 公平原则

论民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民法学上也叫归责原则。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多规定“过错责任原则”为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但到上一世纪,同时又出现了“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等作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所适用的原则与之并存。我国《民法通则》在确认“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及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依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损害得不到赔偿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观念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产生于“良心公平责任”,英、美法系通行这一原则,而在我国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运用非常有限,甚至不把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原则。只是在无法适用其他归责原则时,才不得已适用公平原则,本文试述公平责任原则,以期在司法实践中更多运用公平责任原则。
一、 “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独立的归责原则的争议、理由及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公平责任。例如“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公平责任,他既不是过错责任,也不是无过错责任。不过,我国民法界对公平责任能否成为归责原则颇有争议,有“肯定说”和“否定说”[2]。否定说认为,公平原则不能作为归责原则,原因有三:其一,它不符合归责原则的涵义。所谓归责原则,是确定民事主体仅就其过错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对特殊类型的意外损害也负责任的原则。这说明,在现代民法上,归责原则只能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不可能有公平责任原则。其二,“公平责任”实际是无过错责任的一种类型,应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范畴。其三,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很广,如果仅把公平原则视为归责原则,显然缩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而基于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从宽适用公平原则,又累及了其它归责原则,软化了侵权行为法体系[3]。
还有的同志认为,一些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是依据公平原则处理的,但依据公平原则解决的侵权纠纷还为数不多,还不带有普遍性,因此,还不能将公平原则作为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但笔者认为,“公平责任”原则确实应该是独立的归责原则。
(一)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归责原则,具有其客观的经济必然性。
法律责任可分为惩罚过错和恢复权利两类责任。依公平责任补偿受害人的损害是由民法所担负的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的任务所决定的。尤其应看到公平责任作为一项归责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经济利益等价,同时也要求当法律上平等和经济利益上的平衡受到破坏时,需要通过判令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手段加以调整,尽量恢复被破坏了的平等和平衡关系。在一方或双方有过错时,用过错责任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但若当事人均无过错,就需要通过公平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担损失,维护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平衡。我国民法顺应商品经济交易关系的内在要求,确认公平责任原则为独立归责原则是必然的。
(二)公平责任原则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结合的历史产物。确立公平责任原则为独立归责原则,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水准上要求人们承担互济互助的社会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把人们共同生活规则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公平观念上升为民事法律规范,使责任的承担更加符合了公平正义的要求。这符合广大人民意志、愿望。也是对侵权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4]。这对倡导互济互助的社会风气,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将公平责任作为我国民法中的一项归责原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它也给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能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定,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民事案件的错综复杂,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正确适用法律和处理民事纠纷都是有益的。单纯以不具有普遍性为依据否认公平原则的存在是与实际相悖的,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配合过失责任发展的归责原则,它虽不能像过错责任原则那样普遍适用于一般案件,但由于许多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用过错责任处理,从而为公平责任的适用提供了必要的领域。把公平责任归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范畴,而否定公平责任原则的独立性也是错误的。以公平原则已为民法所确认,侵权法中再强调公平责任原则与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相悖的观点否定公平责任原则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民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与在某类法律关系中适用的具体原则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并不存在降低民法公平原则作用的问题,与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是相一致的。另外,我国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对公平原则已经确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5条规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这表明,公平责任原则确是我国民法独立的归责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并存,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确保侵权法理论的完整性[5]。
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如前所述,公平责任作为一项归责原则,主要适用于当事人双方均没有过错的情况。此处所说的没有过错,包括不能通过过错推定的办法来确定行为人有过错。在实践中,经常发生此种情况,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原告难以就被告的过错问题进行举证,但被告不能通过反证证明其没有过错,此种情况,亦应适用公平责任。不过,如果能够证明被告有过错,则可以依过错原则处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55条规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但此处所举的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完全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也就是说,可通过过错推定的方法确定堆放物品的责任,而不应适用公平责任的规定。
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法律规定公平责任适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的情况
《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的性质,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规定,可以适用于各类案件,且不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只是对特殊侵权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应仅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该条的规定还不能概括所有的应适用公平责任的案件。例如,在依过错责任原则应负责任时,法院亦可基于衡平的考虑而减轻加害人应负的责任。此种情况显然不能为132条所包括。然而该条的规定确实概括了公平责任适用的主要范围,而且我国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则》颁布以来所处理的各类公平责任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该条作为法律依据的。由此可见,这一规定应该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规定。但是这一规定也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表现在:
第一,该条适用于当事人没有过错,也不能推定当事人有过错,依据过错确定加害人的责任或免除加害人的责任,明显有失公平的-情况。认定“没有过错”是适用公平责任的前提,这就需要法院首先要审慎地认定当事人的行为,准确地得出“没有过错”的结论,而不能用十分宽松的过错标准来衡量行为人有无过错的问题,从而把有过错的案件作为“没有过错”的案件处理。或者把所有依过错难处理的案件不适当地按“没有过错”的案件处理,这样极可能严重威胁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原则的存在地位,导致民事归责原则体系的瓦解。
第二,第132条所称的“实际情况”并非弹性规定,而应该由立法和司法机构作出明确解释。我们认为,“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损害的事实和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这两点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司法审判人员作主观臆断。可以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包括:损害后果较为重大;加害人的经济状况优于受害人或与受害人相同,完全由受害人承担全部损失有失公平;一方从损害行为中受益等情况。
第三,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合理所分担的责任,应主要限于财产损失,而不包括对人格权的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且此种损失主要是指直接损失而不包括间接损失。
一般来说,依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能够处理的案件,就应依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处理,而不能适用公平责任,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依我国《民法通则》,对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和紧急避险两种情况下,应适用公平责任而不适用过错责任。
(二)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
公平责任最初产生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根据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官依法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基于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和造成损害的实际情况的考虑,而决定其公平分担损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如果其监护人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如果监护人证明其已尽到监护之责而没有过错,就要被完全免除或者减轻赔偿责任,其结果是导致无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显然有失公平。还要看到,实践中常常存在着监护人的监护之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确定的情况,以至于认定监护人有过错十分困难,或者监护人虽有过错但无经济能力赔偿,而被监护人虽无过错却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赔偿,在这些情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显然不妥当。我国民法遂规定了几种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这对于公平合理地处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充分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

Ⅲ 求文档: 2010民法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总 论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三)我国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1.民法的渊源的概念
2.民法的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
(2)习惯法
3.民法的适用范围
(1)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2)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3)对人的适用范围
(四)民法的解释方法
(五)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2)平等原则
(3)公平原则
(4)等价有偿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
(6)禁止滥用权利的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与分类
1.民事权利的概念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财产权与人身权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
(3)绝对权与相对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
(5)原权利与救济权
(6)既得权与期待权
(三)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
1.公力救济
2.私力救济
(1)自卫行为
(2)自助行为
(四)民事义务的概念与分类
(五)民事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分类
2.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
1.自然人的概念
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四)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1.宣告失踪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2.宣告死亡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五)监护
1.监护的概念
2.监护的设立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3.监护人
(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4.监护人的职责
(六)个体工商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七)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八)个人合伙
1.个人合伙的概念与特征
2.入伙与退伙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条件
(2)退伙的概念和退伙的原因
3.个人合伙的债务承担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
(三)法人的分类
1.我国现行立法对法人的分类
2.学理上对法人的分类
(1)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2)公法人与私法人
(3)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五)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六)法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七)法人的变更、终止与清算
1.法人变更的情形
2.法人终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后的法律后果
五、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3.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4.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
(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4.监护人的职责
(六)个体工商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七)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八)个人合伙
1.个人合伙的概念与特征
2.入伙与退伙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条件
(2)退伙的概念和退伙的原因
3.个人合伙的债务承担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
(三)法人的分类
1.我国现行立法对法人的分类
2.学理上对法人的分类
(1)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2)公法人与私法人
(3)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五)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六)法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七)法人的变更、终止与清算
1.法人变更的情形
2.法人终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后的法律后果
五、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3.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4.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 5.主行为和从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殊成立要件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1.主体合格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合法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1.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1)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所附条件的特征
(3)所附条件的类型
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1)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所附期限的特征
(3)所附期限的类型
3.其他特别生效要件
(六)无效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七)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
(1)基于重大误解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2)民事行为发生时显失公平
(3)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见“合同的效力”)
(4)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见“合同的效力”)
(八)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二)代理的类型
1.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2.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三)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人的义务
2.代理权行使的限制
(四)复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五)代理权消灭的原因
(六)无权代理
1.无权代理的概念
2.狭义无权代理
(1)狭义无权代理的情形
(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3.表见代理
(1)表见代理的概念
(2)表见代理的成立要件
(3)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
七、时效和期间
(一)时效的概念与类型
1.时效的概念
2.时效的类型
(1)诉讼时效
(2)取得时效
(二)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意义
3.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问的区别
4.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2)特殊诉讼时效
5.诉讼时效的计算
(1)诉讼时效的起算
(2)诉讼时效的中止
(3)诉讼时效的中断
(4)诉讼时效的延长
6.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
(三)期间
1.期间的概念和种类
2.期间的法律意义
3.期间的确定和计算

第二部分 物 权
一、物权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物权的客体——物
1.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2.物的分类及其意义
(三)物权的分类
1.所有权
2.他物权
(1)用益物权
(2)担保物权
(四)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保护原则
2.物权法定原则
3.公示公信原则
(五)物权的变动
1.物权变动的概念
2.物权变动的类型
(1)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2)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二、所有权
(一)所有权概述
1.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所有权的权能
(1)占有
(2)使用
(3)收益
(4)处分
(二)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
1.所有权的取得
(1)所有权的原始取得
(2)所有权的继受取得
2.所有权的丧失
三)共有
1.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2.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3.共有财产的管理和分割
(四)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2.相邻关系的种类
3.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三、用益物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内容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
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使
(三)宅基地使用权
1.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2.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行使
(四)地役权
1.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
2.地役权的的主要内容
3.地役权的行使与消灭
四、担保物权
(一)抵押权
1.抵押权的概念
2.抵押权的特征
3.抵押权的设立
4.抵押权的实现
5.抵押人与抵押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质权
1.质权的概念
2.质权的特征
3.质权的设立
4.质权的实现
5.出质人与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留置权
1.留置权的概念
2.留置权的特征
3.留置权的成立
4.留置权的实现
5.留置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部分 债 权
一、债的概述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二)债的分类
1.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2.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
3.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4.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5.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6.主债与从债
(三)债的主要发生原因
1.合同(见“合同法”)
2.侵权行为(见“民事责任”)
3.不当得利
(1)不当得利的概念
(2)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3)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
4.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概念
(2)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3)无因管理之债的处理
(四)债的担保
1.债的担保的概念与特征
2.我国《担保法》规定的债的担保方式
(1)保证
①保证的概念
②保证的有效条件
③保证的方式
④保证的效力
(2)抵押(见“担保物权”)
(3)质押(见“担保物权”)
(4)留置(见“担保物权”)
(5)定金
①定金的概念
②定金的种类
③定金的效力
二、合同法总论
(一)合同法概述
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合同的分类
(1)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
(2)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4)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5)为自己利益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6)主合同与从合同
3.我国《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二)合同的成立
1.合同的成立要件
2.要约
3.承诺
4.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5.缔约过失责任
(1)概念
(2)构成要件
(3)适用情形
(4)责任形式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
(1)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的区别
(2)合同生效的要件(见“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2.效力待定合同
(1)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
3.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无效合同的情形
4.可撤销合同
(1)可撤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3)撤销权的行使
5.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四)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1.合同的条款
(1)提示性条款
(2)格式条款
(3)免责条款
2.合同的形式
(五)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原则
2.合同履行的规则
3.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2)后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3)不安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六)合同的保全
1.合同保全的概念与特征
2.合同保全的方式
(1)债权人的代位权的概念、成立条件、行使和效力
(2)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概念、成立条件、行使和效力
(七)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合同变更的概念、内容与效力
2.合同的转让
(1)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与效力
(2)合同义务转让的条件与效力
(3)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的概念与类型
(八)合同的解除
1.合同解除的概念与类型
2.合同解除的条件
3.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与合同解除的效力
(九)合同的终止
1.清偿的概念和后果
2.抵销的概念、法定条件和后果
3.提存的概念、法定原因和后果
4.免除的概念和后果
5.混同的概念和后果
三、合同法分论
(一)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出卖人与买受人的主要义务
3.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规则
4.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二)赠与合同
1.赠与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赠与人的主要义务
3.赠与合同撤销的种类
(三)租赁合同
1.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出租人与承租人的主要义务
(四)承揽合同
1.承揽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承揽人与定作人的主要义务
(五)保管合同
1.保管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保管人与寄存人的主要义务
(六)委托合同
1.委托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主要义务

第四部分 人 身 权
一、人身权概述
(一)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人身权的分类
1.人格权
2.身份权
二、人格权的种类
1.生命健康权的概念与内容
2.姓名权(名称权)的概念与内容
3.肖像权的概念与内容
4.名誉权的概念与内容
5.隐私权的概念与内容
6.荣誉权的概念与内容

第五部分 知 识 产 权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知识产权的分类
1.著作权与工业产权
2.创造性智力成果权与工商业标记权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二、著作权
(一)著作权的概念
(二)著作权的取得
1.取得著作权的实质性条件
(1)作品的概念
(2)作品的分类
2.取得著作权的程序性条件
3.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情形
(2)原因
(三)著作权的主体
1.作者与著作权人
2.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四)著作权的内容
1.著作人身权
2.著作财产权
(五)著作权的行使和限制
1.著作权的行使方式
2.著作权的限制
(1)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2)合理使用
(3)法定许可使用
(4)强制许可使用
(六)邻接权
1.邻接权的概念
2.邻接权的种类及其内容
(七)著作权的保护
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2.侵犯著作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专利权
(一)专利权与专利法概述
(二)专利权的对象
1.发明
2.实用新型
3.外观设计
(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1.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
(1)发明、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条件
2.授予专利权的程序性条件
(四)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和原因
(五)专利权的内容
(六)专利权的行使和限制
1.专利权的行使方式
2.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3.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七)专利权的保护
1.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3.侵犯专利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商标权
(一)商标和商标法概述
1.商标的概念和种类
2.商标法概述
(二)商标权的取得
1.商标注册申请人的条件
2.商标注册的条件
3.商标的国内国外注册
(三)商标权
1.商标权的基本内容
(1)商标权人的主要权利
(2)商标权人的主要义务
2.商标权的期限与注册商标的续展
3.商标权无效与被撤销
4.商标权终止
(四)商标权的保护
1.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2.侵犯商标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驰名商标的保护

第六部分 继 承 权
一、继承制度概述
(一)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
2.继承权男女平等
3.养老育幼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
(三)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四)继承权的行使与继承权的丧失
1.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2.继承权的行使
3.继承权的丧失
(1)继承权丧失的原因
(2)继承权丧失的确认
(3)继承权丧失的后果
二、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1.代位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2.转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3.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四)法定继承方式中的遗产分配原则
1.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之间对遗产的分配
2.法定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
三、遗嘱继承
(一)遗嘱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遗嘱的形式与遗嘱见证人的资格
1.遗嘱的概念和特征
2.遗嘱的形式
(1)公证遗嘱
(2)自书遗嘱
(3)代书遗嘱
(4)录音遗嘱
(5)口头遗嘱
3.遗嘱见证人的资格
(三)遗嘱的有效条件
1.立遗嘱人应具有遗嘱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遗嘱内容合法
4.遗嘱形式合法
(四)遗嘱的变更与撤销
(五)遗赠
1.遗赠的概念与特征
2.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
3.遗赠与赠与的区别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与遗产的保管
1.继承开始的时间
2.遗产保管人的义务
(二)继承和受遗赠的接受与放弃
(三)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1.被继承人债务的范围
2.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规则
(四)遗产的分割
1.遗产分割的原则
2.遗产分割的办法
(五)遗赠扶养协议
1.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
2.遗赠扶养协议的特征
3.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

第七部分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二)民事责任的种类
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2.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3.缔约过失责任(见“合同的成立”)
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概述
1.侵权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2.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3.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二)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成立要件
2.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三)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1.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2.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3.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4.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5.在公共场所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6.建筑物等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7.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主体和免责情形
8.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主体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一)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二)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成立要件
1.违约行为
(1)预期违约
(2)实际违约
2.无免责事由
(三)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继续履行
2.损害赔偿
3.违约金
4.定金

Ⅳ 求民法论文大纲

论民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我国现行民法中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从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议入手。阐述了公平责任原则应为独立归责原则的理由及依据,并结合审判实践试述了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及与其它归责责任原则的区别。一、“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独立归责原则的争议、理由及依据。有肯定说和否定说。否定说认为公平责任是无过错责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与无过错责任相同,并认为如果此为“公平原则”则使人误解别的归责原则就不公平了。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很大,如把公平原则视为归责原则,就缩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作者持肯定观点,认为将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归责原则具有其客观经济性、历史性、社会性。公平责任原则是其它归责原则的补充和完善,反映了损害赔偿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升华,使责任的承担更加符合了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国司法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二、试述我国民事立法中,法律规定公平责任原则适用的主要情况。(一)《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的情况。(二)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三)紧急避险人适当承担的责任。三、公平责任与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的区别。通过对以上观点的阐述,作者以期司法实践中更多运用该归责原则,以求案件的处理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全文字数共7000余字。

[关键词]民法 归责原则 公平原则

论民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

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民法学上也叫归责原则。自罗马法以来,各国立法多规定“过错责任原则”为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但到上一世纪,同时又出现了 “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等作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所适用的原则与之并存。我国《民法通则》在确认“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又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及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依法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损害得不到赔偿而显失公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观念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产生于“良心公平责任”,英、美法系通行这一原则,而在我国公平责任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运用非常有限,甚至不把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原则。只是在无法适用其他归责原则时,才不得已适用公平原则,本文试述公平责任原则,以期在司法实践中更多运用公平责任原则。
一、 “公平责任原则”是否为独立的归责原则的争议、理由及依据。
我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公平责任。例如“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就是公平责任,他既不是过错责任,也不是无过错责任。不过,我国民法界对公平责任能否成为归责原则颇有争议,有“肯定说”和“否定说”[2]。否定说认为,公平原则不能作为归责原则,原因有三:其一,它不符合归责原则的涵义。所谓归责原则,是确定民事主体仅就其过错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对特殊类型的意外损害也负责任的原则。这说明,在现代民法上,归责原则只能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不可能有公平责任原则。其二,“公平责任”实际是无过错责任的一种类型,应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范畴。其三,公平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很广,如果仅把公平原则视为归责原则,显然缩小了它的功能,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而基于方便、人情或其它因素从宽适用公平原则,又累及了其它归责原则,软化了侵权行为法体系[3]。
还有的同志认为,一些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是依据公平原则处理的,但依据公平原则解决的侵权纠纷还为数不多,还不带有普遍性,因此,还不能将公平原则作为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但笔者认为,“公平责任”原则确实应该是独立的归责原则。
(一)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归责原则,具有其客观的经济必然性。
法律责任可分为惩罚过错和恢复权利两类责任。依公平责任补偿受害人的损害是由民法所担负的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的任务所决定的。尤其应看到公平责任作为一项归责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法所调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经济利益等价,同时也要求当法律上平等和经济利益上的平衡受到破坏时,需要通过判令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手段加以调整,尽量恢复被破坏了的平等和平衡关系。在一方或双方有过错时,用过错责任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但若当事人均无过错,就需要通过公平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合理分担损失,维护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上的平衡。我国民法顺应商品经济交易关系的内在要求,确认公平责任原则为独立归责原则是必然的。
(二)公平责任原则是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结合的历史产物。确立公平责任原则为独立归责原则,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合理性和在更高水准上要求人们承担互济互助的社会责任。公平责任原则把人们共同生活规则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公平观念上升为民事法律规范,使责任的承担更加符合了公平正义的要求。这符合广大人民意志、愿望。也是对侵权法理论的发展和完善[4]。这对倡导互济互助的社会风气,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将公平责任作为我国民法中的一项归责原则,也是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同时它也给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使他们能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定,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司法中所贯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民事案件的错综复杂,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给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正确适用法律和处理民事纠纷都是有益的。单纯以不具有普遍性为依据否认公平原则的存在是与实际相悖的,公平责任原则作为一项配合过失责任发展的归责原则,它虽不能像过错责任原则那样普遍适用于一般案件,但由于许多当事人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不能用过错责任处理,从而为公平责任的适用提供了必要的领域。把公平责任归入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范畴,而否定公平责任原则的独立性也是错误的。以公平原则已为民法所确认,侵权法中再强调公平责任原则与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相悖的观点否定公平责任原则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民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与在某类法律关系中适用的具体原则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并不存在降低民法公平原则作用的问题,与民法通则的立法意图是相一致的。另外,我国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对公平原则已经确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5条规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这表明,公平责任原则确是我国民法独立的归责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并存,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确保侵权法理论的完整性[5]。
二、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如前所述,公平责任作为一项归责原则,主要适用于当事人双方均没有过错的情况。此处所说的没有过错,包括不能通过过错推定的办法来确定行为人有过错。在实践中,经常发生此种情况,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原告难以就被告的过错问题进行举证,但被告不能通过反证证明其没有过错,此种情况,亦应适用公平责任。不过,如果能够证明被告有过错,则可以依过错原则处理。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155条规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应当根据公平原则酌情处理。”但此处所举的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损害,完全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也就是说,可通过过错推定的方法确定堆放物品的责任,而不应适用公平责任的规定。
在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法律规定公平责任适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的情况
《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的性质,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规定,可以适用于各类案件,且不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规定只是对特殊侵权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因此应仅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从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该条的规定还不能概括所有的应适用公平责任的案件。例如,在依过错责任原则应负责任时,法院亦可基于衡平的考虑而减轻加害人应负的责任。此种情况显然不能为132条所包括。然而该条的规定确实概括了公平责任适用的主要范围,而且我国人民法院在《民法通则》颁布以来所处理的各类公平责任的案件,基本上都是以该条作为法律依据的。由此可见,这一规定应该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一般规定。但是这一规定也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表现在:
第一,该条适用于当事人没有过错,也不能推定当事人有过错,依据过错确定加害人的责任或免除加害人的责任,明显有失公平的-情况。认定“没有过错”是适用公平责任的前提,这就需要法院首先要审慎地认定当事人的行为,准确地得出“没有过错”的结论,而不能用十分宽松的过错标准来衡量行为人有无过错的问题,从而把有过错的案件作为“没有过错”的案件处理。或者把所有依过错难处理的案件不适当地按“没有过错”的案件处理,这样极可能严重威胁过错责任作为一般原则的存在地位,导致民事归责原则体系的瓦解。
第二,第132条所称的“实际情况”并非弹性规定,而应该由立法和司法机构作出明确解释。我们认为,“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两方面:即损害的事实和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状况,这两点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司法审判人员作主观臆断。可以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包括:损害后果较为重大;加害人的经济状况优于受害人或与受害人相同,完全由受害人承担全部损失有失公平;一方从损害行为中受益等情况。
第三,由当事人双方公平合理所分担的责任,应主要限于财产损失,而不包括对人格权的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且此种损失主要是指直接损失而不包括间接损失。
一般来说,依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能够处理的案件,就应依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处理,而不能适用公平责任,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依我国《民法通则》,对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和紧急避险两种情况下,应适用公平责任而不适用过错责任。
(二)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
公平责任最初产生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根据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规定,法官依法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基于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和造成损害的实际情况的考虑,而决定其公平分担损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如果其监护人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如果监护人证明其已尽到监护之责而没有过错,就要被完全免除或者减轻赔偿责任,其结果是导致无辜的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失,显然有失公平。还要看到,实践中常常存在着监护人的监护之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确定的情况,以至于认定监护人有过错十分困难,或者监护人虽有过错但无经济能力赔偿,而被监护人虽无过错却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赔偿,在这些情况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显然不妥当。我国民法遂规定了几种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公平责任。这对于公平合理地处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责任,充分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

Ⅳ 民法大纲的样题 有题我不理解

肯定是答案给错了,这题是司考原题,选B没错的。

Ⅵ 06年的成考专升本民法考试大纲,急用

要看你是哪个省的,具体则么规定啊

Ⅶ 《民法》的学习怎样把握大纲

律师解答:
民法的内容非常庞杂,学习起来很多同学感到没有头绪。那么怎样使民法的学习有头绪呢?民法的核心有四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四大版块,第一个版块是民事主体问题;第二大版块是民事行为问题;第三大版块是民事权利问题;第四大版块是民事责任问题。
(一)民事主体解决什么问题呢?它解决你这个行为人有没有权利能力,有没有行为能力的问题。如果你这个行为人没有权利能力,没有行为能力,那么你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就不存在效力,它就是一个效力问题。对民事主体的掌握主要在自然人这一章,因为法人超范围经营才会出现效力问题。
(二)在民事行为的学习中间,大家主要掌握民事行为的四大效力:有效,无效,效力未定,可撤销。当然还有生效的问题,还有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家要重点掌握,这是民事行为。民事行为中的表意行为,事实行为这个一般来说不是考试重点。民事行为里面还有代理问题,代理也是民事行为的方式。
(三)对于民事权利来讲,这里面既涉及到物权又涉及到债权,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我们说民事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它是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设定权利,所以他设定权利的时候,就经历了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在物权这一章中间,大家学习的时候要坚持物权法定原则。应当了解物权的效力,着就是我们讲的排他效力,追及效力,优先效力和物上请求权。在整个物权的学习中,以担保物权最为重要,因为担保物权在我国法律《担保法》中有明确规定,特别是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这些关系极其复杂,大家在学习中要给以重视。用益物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今年要以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为重点。另外共有也是应当注意的地方,所有权理论问题是为后面的分析问题作为一个钥匙而存在。
作为债权问题方面,最多涉及到的是合同问题,要坚持几个重要的观点:当事人约定优先原则;只要当事人间有约定的,只要这个约定不损害国家利益,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他人,那么这个约定就是优先的,债权人具有相对性原则;这是大家掌握债权与合同的钥匙,很多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债权人相对性这一点;第三就是债权的平等性;这些问题的掌握带有根本性。
在知识产权的学习中间,一定要注意法律规定的特有性问题,人身权所占比例也不大,但人身权的考试往往与侵权行为结合在一起,所以应当明确侵害 权,侵害名誉权,侵害姓名权,侵害隐私权这些具体的要求。继承权以及有家庭婚姻的权利,这一块相对来说也不占很大比例,但是去年我们国家出台新的婚姻法,那么在这一块它涉及到具体的问题,如婚姻里面无过错责任方的赔偿请求权的问题,涉及到探视权的问题,涉及到受胁迫的婚姻的可撤销问题,以及涉及到无效婚姻的问题,这都应当注意的问题。
(四)民事责任问题,民法追究的客体都到责任问题,在责任的复习过程中应当坚持责任应当由行为人承担,应当明确什么情况下,它是单独责任,什么情况下,它是连带责任,什么情况下,它是按份责任,这就是考试中间往往考的问题。

Ⅷ 2011成人高考民法考试大纲(专升本)

高中起点升本科:理科: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 文科:语文,数学(文)回,外语,历史,地答理
高中起点升专科:理科,医学,中医:语文,数学(理),外语 文科,司法警官学院:语文,数学(文),外语
专科起点升本科:政治,外语,专业课(专业课包括:大语,艺术概论,高数一,高数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专升本))。
成人高考先填报志愿后考试。报考学校是在报名网站上列好的,自己进行选择。
至于考前培训,建议去大学里的考前培训班,不会上当。

Ⅸ 2013年吉林省政法干警考试民法学大纲

你好。
I






1.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民法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较为系版统地掌握民法学的权基本原理。

2.能够理解各种基本民事权利,具备在具体社会关系中识别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能力,并力求准确地表述基本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容。
详见:http://url.cn/EQmUNn

3.具备运用民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总论
约20%

物权
约20%

债权
约20%

人身权、婚姻家庭、继承权
约20%

民事责任
约2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论述题
1小题,20分

案例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热点内容
快递单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6 12:22:03 浏览:754
党员权利保障条例ppt 发布:2024-11-16 11:51:48 浏览:80
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计划 发布:2024-11-16 11:39:02 浏览:804
盐法条例 发布:2024-11-16 11:31:32 浏览:990
摩尔庄园法官 发布:2024-11-16 11:07:44 浏览:831
婚姻法第四条的理论意义 发布:2024-11-16 10:52:24 浏览:916
垛庄司法所 发布:2024-11-16 10:52:16 浏览:589
洛阳市容卫生条例 发布:2024-11-16 10:45:40 浏览:397
宁波市城市规划条例 发布:2024-11-16 10:21:44 浏览:476
劳动法孕妇请假不批准算旷工 发布:2024-11-16 09:48:27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