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2108

诉讼时效司法解释2108

发布时间: 2023-09-14 04:51:31

① 最新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司法解释

法律分析:第一条 民法总则施行后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二条 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三条 民法总则施行前,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四条 民法总则施行之日,中止时效的原因尚未消除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规定。第五条 本解释自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② 民法典诉讼时效司法解释

一、民法典对诉讼时效的规定是什么
1、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有哪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三、诉讼时效中止包括哪些情形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③ 两年诉讼时效怎么计算

问题一:如何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该条规定了我国诉讼时效期间计算的起点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起开始计算。依据我国的民法规定,诉讼时效可分为三种:1、普通诉讼时效: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2、特别诉讼时效:法律对一些特别的民事权利,有必要适用更长或更短一些的诉讼时效期间。如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的情形有:(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期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务被丢失或损坏的。另外,法律规定涉外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期间为4年。3、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这是指权利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在此情形下,诉讼时效期间从侵害之日起计算20年,超过20年的,法院将不予保护。理论界在对最长诉讼时效的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关于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还有的则认为它是关于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的规定。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可取。《民法通则》规定的20年期间之所以不是除斥期间,是因为它不是权利的存续期间,而是权利的保护期间,与除斥期间不同。20年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自愿履行,权利人有权接受履行,并不构成不当得利。此外,除斥期间一般时间较短,以20年为除斥期间未免违背除斥期间的性质和功能。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适用各种诉讼时效的法律事实,这些法律事实怎样适用诉讼时效昌神,以及怎样计算诉讼时效,并且是否存在终止、中断的法定事由,对此,我国《民法通则》135条作出明确规定,即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计算诉讼时效。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遭到了侵害,这是其请求法院保护权利的基础,从这一时间点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符合诉讼时效是权利人请求法院保护权利的法定期御迅燃间的本质。知道权利遭到了侵害,是指权利人现实地于主观上已明白自己权利被侵害的事实的发生。应当知道权利遭到侵害,指权利人尽管于主观上不明白其权利已被侵害的事实,但他对权利被侵害事实的不知情,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未尽必要注意的情况。因此,我国法律对诉讼时效期间起点的计算采用的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结合的方式来规定。对于两年诉讼时效期间(即普通诉讼时效期间)来说,因其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出现适用该规定的法律事实。因此,如何适用该规定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适用两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法律事实来说,是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而往往是从权利人主张权利时遭到拒绝后启动诉讼时效。在诉讼时效启动后,如发生了权利人再次主张权利,义务人同意履行的情形,则诉讼时效将再次启动,重新计算。在诉讼时效启动后的最后六个月,如发生不可抵抗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待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这就是诉讼时效中止。它与诉讼时效中断的不同,它是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并且须有法定理由来启动它,如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并且他们二者的法律后果也不同。前者的启动理由发生后,期间重新计算,并且在20年内无次数的限制,后者在启动理由结束后,期间继续被计算,往往是减去了法定障碍事由存续的期间。另外还有一种法定事由可被诉讼时效期间的停止,就是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问题二:诉讼时效具体计算,以具体日期为例. 是2011.4.2----2013.4.1,简单的你就这么看,如果你是到2011.4.2----2013.4.2.来算的话,日期展开来,其中有2011.4.2--2012.4.2--2013.4.2是不是出现了3次4.2,第一次是计算的开始,那第3次不就等于第3年的开始了吗?

问题三:诉讼时效期限如何计算 没有超过。你在2006年3月28号向法院提起诉讼,未到两年。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镇虚除外。
提起诉讼,诉讼时效中断。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问题四:欠条和借条两年的诉讼时效是怎么算得 借款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两年,但是欠条跟借条又有所不同,欠条是从书写欠条时计算两年,借条一般是从需要归还的时间计算两年。如果没有规定还款时间,从主张之日起计算两年。

问题五:法律时效2年和时效20年有什么区别? 2年是普通诉讼时效,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
20年是最常诉讼时效,从权利被侵害时计算。
比如说吧1990张三的权利被侵害,如果张三知道,诉讼时效到1992年,可是2010年张三才知道,张三依旧可以向法院请求保护权利。要注意的是20年是最常保护期限,2010已是诉讼时效最后一年了,张三应该尽快提起诉讼,不能以为还有两年的时间。
实践中,要具体到日计算。
1、诉讼时效中断了,中断的原因消除后,诉讼时效开始重新计算,还是两年。20年对中断也有影响,比如距离20年还有一个月中断了,诉讼时效开始重新计算,就只有一个月时间了,而不是两年。
2、这样是丧失胜诉权了,因为法律关系不能无期限地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总之不管中断多少次,重新计算多少次,诉讼时效最长不能超过20年。
3、这样的新闻还没看到,但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司法机关应该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因为法律中明确规定了,超过诉讼时效起诉,应该驳回诉讼请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53、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事由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问题六:民事诉讼时效期一般为两年,请问这个时效期是从什么时候算起的两年?是违约开始还是违约结束算起? 诉讼时效期是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1)普通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短期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 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问题七:诉讼时效2年按多少天一年算数的? 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失去法律保护。根据《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当事人约定的期间不是以月、年第一天起算的,一个月为三十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
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的意见
198、当事人约定的期间不是以月、年第一天起算的,一个月为三十日,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
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而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有变通的,以实际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
《民法通则》
第一百三十五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民事诉讼法》
第八十二条 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问题八:诉讼时效如何计算?什么情况下可以延长? 1/自知道或应该知道,时效为二年.最多不能超过二十年.(超过二十年的,特殊情况需要院长审批).
2/时效还有中止/中断:(1)因不可抗力而时效中止,在中止情形消失,时效为六个月.(2)请求有关部门权利保护的,时效中断.

问题九:合同违约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下列情形为一年:1、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出售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合同法已将这种情况的诉讼时效规定为两年);2、在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3、在保管合同中,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二是,如果单行法对某类合同有专门规定的,适用该单行法的规定。其诉讼时效自然也适用单行法的规定。关于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情况:(1)合同请求权系附条件、附期限的,应从停止条件成就,始期到来时起算。(2)如合同规定有履行期限的,应自履行期限届满时起计算。(3)如合同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应从权利人可以行使权利之时起计算。(4)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后的返还请求权,应自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时起计算。(5)如合同的标的为不作为的,其诉讼时效自合同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计算。(6)因违约行为而产生的强制实际履行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违约金请求权。应自违约行为成立时起计算。权利被侵害后,因特殊情况而同时适用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与长期诉讼时效期间,发生诉讼时效期间的竞合时,应适用长期诉讼时效。关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及延长等内容,也应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问题十:怎样计算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 但是,这一年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何时开始起算,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的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8条的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害明显的,从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虽然我国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上述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也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但是实践中有时还是难以把握。应当说,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与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价值有关。学界通说一般将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价值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第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第三,便利法院的审理工作。第四,保护债务人,使之不致因很久以前发生的、难以澄清的事件而被提出履行债务的以前。只有确保权利人和义务人合理明确的语气,诉讼时效制度对于权利人才不是一种无法预知、令人措手不及的损害,对于义务人才不是一种名义上享有但却无法正确把握的权利。因此,诉讼时效制度本身必须表现出较高的确定性,以便指引当事人调整行为和安排生活。关于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主观标准,即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开始计算。我国即采用此种方式。所谓知道权利被侵害,是指权利人已经在主观上明确知道了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这是一种确定的主观状态;而所谓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是指虽然权利人主观上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但是从他所处的环境来看,他已经具备了从主观上明确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条件,只是由于他本人的懈怠才不知道权利被侵害的事实,这是一种推定的主观状态。二是客观标准,即从权利可以行使之时起算。如《日本民法典》第166条规定,消灭时效,自权利可以行使时起进行。《意大利民法典》第2935条规定,消灭时效自权利得主张之日起开始。所谓权利可以行使之时,是指行使权利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至于权利人主观上是否知道权利被侵害则在所不问。就这两种方式而言,应当说各有利弊。按照主观标准,有时虽然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但是由于客观上或法律上的障碍而不能行使权利,比如在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方逃逸的,权利人虽然明知权利被侵害,但是根本不知道侵权人究竟是谁,显然无从行使权利。若此时法院仍以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为由而不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将有悖于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初衷。毕竟,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而不在于侵夺权利人的权利,也不在于纵容义务的不履行及规避民事责任的承担。按照客观标准,有时权利行使虽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但是权利人主观上确实不知道权利被侵害,此时开始起算显然对权利人过于严苛。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应该如何确定权利行使的时间?衷震律师认为,应区别具体情形,从权利人的主、客观两个方面考虑,尽量做出对权利人有利的解释。具体来说,在权利行使不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对于人身损害比较明显的,若受害人所受伤害比较轻微,以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若受害人所受伤害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的,没有构成伤残的以治疗终结之日开始起算;构成伤残的,以做出伤残鉴定之日起开始起算;需要后续治疗的,后续治疗部分以后续治疗终结之日开始起算。对于人身损害不明显的,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有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在权利行使存在障碍的情况下,则要等到障碍消除时,再按照以上所述的不同情形确定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之日。

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现行有效吗

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妥善处理民法总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制度主要不同规定的衔接问题,2018年7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44次会议通过了法释〔2018〕12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并于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
一、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介绍,本次《解释》的的出台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制定《解释》是依法构建诚信社会、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在制定民法总则过程中,对于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中止等规定的修改,均立足于更好建设诚信社会、有利于保护权利人权利这一立法目的。为此,在制定《解释》时,最高人民法院注重尊重立法本意,遵循法理,从司法角度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稳定,防止义务人利用诉讼时效制度恶意逃废债务。
二是制定《解释》是统一司法裁判标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诉讼时效制度是民商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民法总则对民法通则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由于两法的规定存在不同,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对如何正确适用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存在较大争议,亟需统一司法裁判标准。全国人大法工委也希望最高人民法院能及时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相关问题。据介绍,本解释的核心内容在于民法通则一年短期诉讼时效规定的适用问题。民法通则规定了一年短期诉讼时效,民法总则未做规定,实践中对民法总则施行后一年短期诉讼时效是否仍然适用,存在不同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指出,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规定不一致的,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期间规定为三年,有利于建设诚信社会,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
二、根据上述立法目的和法的适用原则,《解释》第一条规定,民法总则施行后,诉讼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的,应当适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通则关于两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关于民法总则施行之日,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尚未届满情形下的法律适用问题,《解释》第二条根据“前后交叉用新法”的适用原则,规定“民法总则施行之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满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当事人主张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解释如此规定,主要考量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有利于保护债权人权益,符合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期间规定为三年以及不再规定一年短期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二是当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跨越民法总则施行日时,依据法理,可推定当事人对于民法总则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规定是知情的,不损害当事人的期限利益。
三是一般情形下,新法的规定优于旧法,适用新法更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权利。解释规定,民法总则施行前,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或者一年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情形下不再适用民法总则关于三年诉讼时效期间。之所以作出如此规定,主要考虑到:
一是尊重立法本意。司法解释是立法在审判工作中的具体化,在制定《解释》时应尊重立法本意。
二是依据法的溯及力法理。遵循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诉讼时效制度为实体法制度,应采从旧原则。
三是基于稳定交易秩序和利益衡平考虑。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情形下,义务人已经享有诉讼时效抗辩权,义务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交易秩序已经稳定,如果再适用民法总则的规定会使已经稳定的交易秩序受到冲击。
【拓展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当事人可以对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二)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三)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四)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第二条 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约定延长或者缩短诉讼时效期间、预先放弃诉讼时效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认可。
第三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第四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五条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⑤ 诉讼时效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诉讼时效抗辩是指当事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法律行为。即对已进入诉讼阶段,对对方当事人违反有关“诉讼时效”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时效抗辩”,请求驳回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⑥ 2021年诉讼时效司法解释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最新规定为三年,但是如果其他法律有具体规定,就需要使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下列事项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1、申请支付令;
2、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3、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
4、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
5、申请强制执行;
6、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
7、在诉讼中主张抵销;
8、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
诉讼时效期间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限。超过该期限以后,当事人的民事权利的效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诉讼时效期限不是当事人约定的期限,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期限。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经过该法定的期限知埋凯,将产生时液悄效届满的后果。如果与除斥期间以及其他期限相比较,诉讼时效的期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中止、中断或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搭唤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热点内容
快递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发布:2024-11-02 23:08:48 浏览:237
物业管理人员罚款条例 发布:2024-11-02 21:59:17 浏览:251
四中全会依法治国认识 发布:2024-11-02 21:55:50 浏览:150
行政法讲课开场白 发布:2024-11-02 21:43:33 浏览:760
西城金华志法官 发布:2024-11-02 21:20:06 浏览:425
军事法规级别划分 发布:2024-11-02 20:49:09 浏览:348
民事诉讼法关于涉外的规定 发布:2024-11-02 20:47:06 浏览:866
财经法规实训自评 发布:2024-11-02 20:42:38 浏览:30
公司未注销的小股东法律责任 发布:2024-11-02 20:39:42 浏览:428
店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02 20:27:44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