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知识重点

刑法知识重点

发布时间: 2023-11-12 16:45:28

A. 关于刑法的知识

法律解析:

对于“ 刑法 故意伤害罪 认定是怎样的?”回答如下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 故意伤害 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 故意伤害罪与非罪的界限,重点应把握故意伤害与一般殴打行为的界限。故意伤害,是指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一种是对人体器官机能的损害。而一般的殴打行为,通常只造成人体暂时性的疼痛或神经轻微刺激,并不伤及人体的健康。当然,殴打行为不伤及人体的健康并非绝对,而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朝人鼻子打一拳,有可能造成鼻青脸肿的后果;用手撕一下,也可能造成表皮损伤。但这种行为都不属于犯罪,不能以故意伤害罪论处,而只能依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予以 行政处罚 。 需要指出,有时殴打行为与伤害行为在外表形式及后果方面没有什么区别。例如拳打脚踢,有时只造成轻微疼痛或一点表皮损伤、皮下出血,有时则可能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甄别行为人的行为的性质呢不能仅以后果为标准,则不能简单地认为,造成伤害他人身体甚至死亡结果的就是故意伤害罪,而没有造成伤害的就是一般殴打行为。而应符合全案情况,考察主观客观各方面的因素,看行为人是否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是有意伤害他人,还是只出于一般殴打的意图而意外致人伤害或死亡。司法实践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凡是打一拳、踢一脚造成后果的行为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2、 轻伤害 与 轻微伤 害的区分标准 区分故意伤害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还应注意轻伤害与轻微伤害的界限。故意伤害罪的构成,除未遂形态外,都必须以造成被害人伤害为前提。本条对故意伤害罪的规定,只在第2款明确规定了“重伤”的一种情形,第1款实际上指的是故意伤害造成轻伤的情形,有些人认为,损伤程度凡是未达到本法第95条规定的重伤标准的就是轻伤;有伤害没有造成重伤的,就是造成轻伤的故意伤害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对人体的损伤除了重伤害外,还包括轻伤和轻微伤害两种情况。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并不包括轻微伤害在内,在一般情说下,对被害人造成的损伤是轻伤还是轻微伤,决定了对人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应否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因此,区分轻伤害与轻微伤害的界限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区分轻伤害和轻微伤害主要应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凡是损伤伴有轻度器官功能障碍,受伤当时或治疗过程中对生命均无危险,或治疗后只使劳动能力有轻度下降的,都属于轻伤;凡是损伤仅仅引起机体暂时和轻微的反应,基本不影响器官功能,一般均能自行修复的,就属于轻微伤害(表皮擦伤、剥脱、小范围的皮下血肿以及一些极轻微的骨折等),轻伤害与轻微伤害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能否由行修复。一般说来,轻微伤害不需要专门的手术治疗,人体通过自身的代偿功能便能使其复原,或者仅采取简单的医疗手段和护理就能使伤势很快痊愈。而轻伤害在通常情况下都必须进行专门的治疗,有时还需要特殊护理。否则伤势就有可能恶化、感染或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二)本罪与 故意杀人罪 的界限 故意伤害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故意杀人罪一般较易区分,侵害的是他人生命权。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区别就比较困难:一是 故意伤害致死 和故意杀人既遂。二者主观上都是故意犯罪,且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二是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未遂。二者在主观上也同属故意犯罪,但客观上都没有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结果。 区别故意杀人罪同故意伤害罪的关键,就在于两罪犯罪故意内容不同。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内容是剥夺他人生命,希望或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而故意伤害罪的故意内容只是要损害他人身体,并不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伤害行为客观上造成被害人的死亡,也往往是由于行为时出现未曾料到的原因而致打击方向出现偏差,或因伤势过重等情况而引起。行为人对这种死亡后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完全是出于过失。因此,不能将故意伤害致死同故意杀人等同。同样,也不能将杀人未遂同故意伤害混为一谈。对于故意杀人未遂来说,没有将人杀死,并非由于行为人主观上不愿作为,而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作为。被害人没有死亡是出于意料之外,完全违背其主观意愿的。而在故意伤害情况下,被害人没有死亡,完全是在行为人的意料之中。 判断犯罪人主观故意内容、不能单凭口供,或仅根据某事实就下结论,而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全面分析案情。根据发案原因、行为发展过程、犯罪工具、行凶手段、打击部位、打击强度、行凶情节、作案时间、地点、环境、犯罪人与被害人平时关系、致人死亡或未死亡的原因、犯罪分子一贯表现和犯罪后的态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于那些目无法纪、逞胜好强、动辄行凶、不计后果一类的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尽管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往往没有利害关系,犯罪人主观上也没有明确的杀人动机和日的,但行为人在行凶时,对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抱漠不关心的态度。所以,应按行为客观造成的实际损害的性质来确定危害行为的性质。致人死亡的,就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损害他人身体的,就构成故意伤害罪。 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既遂、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罪。故意内容问题属于主观思维意识范畴。主观意识支配、制约客观行为;客观行为反映主观意识、检验主观意识。因此,要正确判定故意的具体内容,必须全面综合、分析案件的各种事实情况。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事实做结论。 (三)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死罪的界限 二者在客观上都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对死亡结果均出于过失,区分关键是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伤害的故意。过失致死时,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杀人故意,也无伤害故意。故意伤害致死显然以具有伤害的故意为前提。过失造成的死亡结果,则是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情节。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故意”殴打致人死亡的案件,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殴打不等于伤害,一般生活上的“故意”不等于刑法上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只具有一般殴打的意图,并无伤害的故意,出于某种原因或条件引起死亡结果,就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对死亡结果具有过失,就应认定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 。所以,要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人死亡,就必须弄清“伤害”与“故意”在刑法上的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B. 2021法考刑法考试重点:罪刑法定原则

法考考试中,刑法一直是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和难点,刑法要想拿到高分,抓住痛点是关键,下面法考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下刑法的知识痛点:罪刑法定塌枯手原则

《刑法》第3条 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这里的法指“刑法”。

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内容

1.罪刑法定的形式侧面

形式侧面主要是规范司法机关的权力,要求司法机关(包括侦查、检察、审判机关)依照立法机关制定的刑法定罪量刑。

(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

司法机关惩罚犯罪的范围应当以成文刑法的规定为边界。在我国,刑法渊源由《刑法典》(包含十个刑法修正案)与一部单行刑法。 习惯法,是指在某种事实反复出现的场合团嫌,多数人一般对此抱有法的确信的情况。

习惯法由于不成文,缺乏明确性,无法保障国民的预测可能性,因此应当被禁止。

(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为了保障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必须在行为前通过刑法予以规定,刑法原则上不能适用于其生效之前的行为。

(3)严格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由于刑法条文自身的抽象性,对刑法的适用离不开对刑法的解释。

刑法解释,只能在法条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文义射程)内进行解释。

①类推解释,是指当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时,适用与其构成要件相类似的法律规定。类推解释已经超出了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范围,因此,从解释方法来说,就是被禁止的。

②禁止类推解释,是指禁止不利于行为人败轿的类推解释,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是被允许的。

2.罪刑法定的实质侧面

实质侧面主要是规范立法机关的权力,要求立法机关制定的刑法应当是“良法”。

(1)明确的罪刑法定(定罪与处罚的明确性) 在刑法具体规定犯罪与刑罚时,应当保证一般人可以看明白,达到国民能够依据法律规定预测某一行为法律后果的明确程度。

刑事立法与司法都必须贯彻明确性原则,即对罪与刑的规定、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判决书与起诉书等都必须符合明确性。

(2)合理的罪刑法定——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刑法具有谦抑性,是规制公民行为的最后手段,因此刑法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刑罚的处罚范围与处罚幅度必须具有合理性。

(3)人道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刑罚的规定应当符合罪刑均衡原则,即重罪重刑、轻罪轻刑。禁止不人道的、残虐的刑罚。

C. 2021法考刑法考试重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法考考试中,刑法一直是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和难点,刑法要想拿到高分,抓住痛点是关键,下面法考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下袜告刑法的考试重点: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1.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

不满14周岁的人不构成犯罪,对任何行为都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注意】 ①不是14周岁“以下”,是不满14周岁,因为刑法中的以上、以下都包含本数。 ②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之人,虽不负刑事责任,但要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由政府收容教养。 ③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危害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仍然是不法侵害,可以对之进行正当防卫。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已满14周岁而未满16周岁的人仅对八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注意不包括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决水罪,走私、运输、制造毒品行为等。

(2)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限于八个具体罪名。

①这八种犯罪包括法条竞合来的八种犯罪。

例,抢劫罪和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是法条竞合关系,15周岁的甲实施抢劫枪支行为,不构成抢劫枪支罪,但是可以认定为构成抢劫罪,需山敬要承担刑事责任。

②这八种犯罪包括法律拟制来的八种犯罪。 A.故意杀人罪(5个法律拟制):非法拘禁罪(使用暴力)、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聚众斗殴罪中致人死亡的。

B 抢劫罪(3个法律拟制):第267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定抢劫);第269条(事后转化抢劫);第289条(聚众“打砸抢”中的抢劫)。

需要注意的是,在三种法律拟制的抢劫情形中,第269条(事后转化抢劫)有特殊规定,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已满14周岁而未满16周告唯明岁的人不构成抢劫罪。如果在盗窃、抢夺、诈骗以后为了保护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实施暴力的,致人重伤、死亡的,需要承担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

已满16周岁的人,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4.减轻责任年龄阶段

(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不能适用死刑。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在入伍、就业时免除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的前科报告义务。

(2)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热点内容
忠诚协议与婚姻法 发布:2025-01-10 00:24:42 浏览:996
新监理工程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0 00:05:32 浏览:402
天元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发布:2025-01-09 23:40:10 浏览:997
劳动法五险之生育险 发布:2025-01-09 22:54:14 浏览:700
台湾公益募捐条例 发布:2025-01-09 22:49:24 浏览:735
合肥市瑶海区法院 发布:2025-01-09 21:43:56 浏览:933
脚部刑法图 发布:2025-01-09 21:23:15 浏览:339
法律援助辩护发生在那一阶段 发布:2025-01-09 21:19:49 浏览:56
律师微信签名 发布:2025-01-09 19:42:17 浏览:219
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 发布:2025-01-09 19:36:48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