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村民待遇司法解释

村民待遇司法解释

发布时间: 2023-12-20 03:46:56

1. 农村土地占地补偿标准有明确规定吗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1)村民待遇司法解释扩展阅读:

各省区市根据《土地管理法》制定了实施办法对赔偿标准进行细化,如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第二十七条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征用基本农田(园地、鱼塘、藕塘视同基本农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八至十倍补偿;

(二)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九倍补偿;

(三)征用牧场、草地的,按照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七倍补偿;

(四)征用林地的,按照有关规定补偿;

(五)征用宅基地的,按照邻近耕地的补偿标准补偿;

(六)征用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的,按照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全村耕地平均年产值的三至六倍补偿;

(七)征用集体打谷场、晒场等生产用地,按照原土地类别补偿标准补偿。

第二十八条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下列标准支付安置补助费:

(一)征用基本农田(园地、鱼塘、藕塘视同基本农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五至六倍补助;

(二)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五倍补助;

(三)征用牧场、草地的,可按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五倍补助;

(四)征用林地的,按有关规定补助。

前款规定的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每公顷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用宅基地、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打谷场的,不给安置补助费。

第二十九条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按照下列办法计算:

(一)被征地者向村民委员会申报该耕地前三年种植情况;

(二)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对被征地者申报的种植情况在被征地村进行公布,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

(三)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根据农民群众的意见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

(四)被征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核实的种植情况、同级统计部门的同期统计报表和同期作物价格计算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的产量、产值和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

其他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计算办法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第三十一条征用土地,用地单位按照下列标准支付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

(一)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可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折价补偿,也可给予同等数量和质量的附着物;

(二)青苗按照不超过一季作物的产值计算;

(三)对有条件移栽的树木,付给移栽的人工费和树苗损失费。不能移栽的,按照有关规定作价补偿;

(四)鱼、藕和牧草等,按照有关规定作价补偿。

征地补偿方案公告后,突击栽种的树木和突击抢建的附着物不予补偿。

非法占用的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不予补偿。

2. 农村外嫁女的权益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

‍‍

核心提示:怎样保护农村外嫁女的权益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审查监督、完善有关立法等。下面就由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具体介绍。

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及社会各界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切实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和监督,积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二)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审查监督

首先,必须厘清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尊重村民自治并非不能监督。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适用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而属于政府依法行政的范畴的,村委会应成为乡镇政府的管理对象。其次,在村规民约制定时,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内容进行把关,对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内容不允许提交村民大会进行表决,从源头上解决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最后,人大、民政部门对本地农村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制度进行清理,将与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规定相冲突和抵触的内容予以清理或者废止。

(三)完善有关立法

目前,与农村外嫁女权益相关的法律不够细致,不够完善,法律规定本身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如《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有同男子平等的权益。”宪法虽然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公民无法提起违宪诉讼,法院也很少引用宪法作为法律依据来判案。《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虽然规定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等各种权益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妇女上述权益在受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和诉讼权利,其所宣告的妇女权利近乎空话。

为了使外嫁女的应有权益落实为实有权利,应尽快对《土地承包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进行修订,明确规定包括:村规民约违法法律法规时,哪个部门有权利撤销;集体经济组织的身份究竟该如何确定,农村妇女结婚后或者婚姻状况改变后户籍、居住地选择的权益以及不同情况下享有的权利;对于违法法律规定侵害妇女权益的,妇女可以向哪个部门反映和寻求救济,等等。

(四)加强司法救济

“外嫁女诉村民委员会”的案件目前在法院得不到受理,最主要的原因是村民委员会的诉讼地位不明。村民要寻求司法途径帮助,必须先请求乡镇人民政府对其与村民委员会的纠纷进行调解,对调解决定不服,才可对乡镇人民政府提起行政诉讼。

在现有法律不尽完善的情况下,法院在处理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诉讼过程中,应该依法受理和及时审理符合条件的诉讼请求,坚持法律基本原则与法律条文相结合,准确适用法律。最高法院应该适时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村民委员会在此类诉讼中的地位和性质,以及外嫁女在权益受侵害时的诉讼途径等。

‍‍

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司法解释是:本村出生且户口未迁出地;与本村村民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地;本村村民依法办理领养手续且户口已迁入本村地子女;其他将户口依法迁入本村,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地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4. 户籍迁回原籍享受村里的待遇吗

同学呀,当然不合理了,你可以找你们的村长,或者找一下你们那个县的领导反映一下,估计其中的一些款被人给吞了,你要找当地律师咨询一下.或者是找<户籍法>研究一下。你看一下和你一样的情况看看: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或暂时在家待业,或当村官,或在乡村中小学任教,或自主创业。一些新问题随之产生,比如他们享受不到村民待遇,没有编制,没有发展空间等。这些新问题关系到返乡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

为返乡大学毕业生排忧解难,政府责无旁贷。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新问题已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正在或已经出台相关政策。

济南7名返乡大学生享受不到村民待遇

“在外面上了几年大学,回村后我们竟成了黑人。”贾涛对自己的现状一直觉得委屈:“就连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后的人员回村,嫁入村里的媳妇,落户村里的养子女都一样是村民,我上了几年大学,怎么连做村民的资格都没有了?”

和贾涛有同样遭遇的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贤庄村的3名大学毕业生,以及与该村毗邻的后龙村的3名大学毕业生,已分别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村委会,要求享受村民待遇。

得不到村民都有的土地补偿费,也没资格买优惠的经营房

贾涛199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经济管理系,读会计专业专科。2002年毕业时他找工作费尽周折,“像我们学会计的,没有工作经验找工作很难。可应届毕业生,哪有经验呢?”2002年他把户口转回原籍七贤庄村。

在家闲待了五六个月后,2002年年底,贾涛到一个干会计的叔叔所在单位帮忙干活,半年后,又先后到一家超市和一家私企打工。说起现在的工作,月收入仅有几百元的贾涛说:“除了能让自己吃饱,已经所剩无几了。”

和贾涛一样,在2002年,七贤庄村还有3名大学生林娜、吕元勋和陈士丽因毕业没找到工作,最终把户口转回本村。

“开学报到时,孩子们按照入学通知书的要求,各自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将户口迁到了就读的高校。户口迁走后,孩子就没有领到一分钱的土地补偿费和粮食补助费。”贾涛的家人说。

七贤庄村位于济南的城乡接合部,村民600余户,3000余人口。由于城区的扩建,特别是济南大学的新校区扩建,七贤庄村的土地被征用。当时七贤庄村委会曾几次将国家划拨的征地补偿款,按人头分为土地补偿费和生活粮食补助费两个项目向村民发放。

这4名大学毕业生作为新的村民也去领取,但村委会以“大学生属于非农业户口,他们毕业后身份改变了”为由,拒绝向贾涛等4人发放补偿款。当时的村委会主任说:“这是七贤庄村的惯例,谁都无法改变这个惯例。”

2002年秋天,七贤庄村委会在村东南角承建了一处综合农贸市场,将沿街的经营房廉价向村民出租和出售。村委会规定,由村民自愿申请并经村委会批准后,每名村民可购买30平方米的经营房,享受一定的优惠价,而贾涛等4名户口已迁回村的大学毕业生却未能被列入购房范围。

村委会认为4名大学毕业生迁回户口也不再是村民

在与村委会协商未果的情况下,4名大学毕业生于2003年8月将七贤庄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市中区人民法院判令:他们享受与村民同等的待遇;村委会补发4人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生活粮食补助费各500元、土地补偿费每人各8000元,以及享有“经营房”认购权。

庭审中,七贤庄村委会代理人认为,这4名大学毕业生身为非农业户口且已成年,已不再以耕作土地为生活来源。至于他们毕业后又将户口迁回村,那是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的需要,他们已不属本村村民,不应享受对征地补偿款和生活补助费的分配权,也不应享受村民福利房的认购权,应驳回他们的诉讼请求。

两个月后,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贾涛等4人虽出生于该村,但他们大学毕业后已具有国家干部身份,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再是其所在村的集体组织成员,不应享有土地补偿费等分配权。驳回贾涛等人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4名大学生不服,联名向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市中区人民检察院受理后认为,贾涛、林娜等4人系本村出生,且现户口仍在本村。他们入校读书时其户籍的迁出并不表明脱离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基于一种学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不是就业,其生活费或学费主要依靠家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供给,在其未就业之前就否认其村民资格,违背了法律的规定。因此,4名申诉人仍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享受与其他村民同等的待遇。

2005年12月,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检察院就此案提请抗诉。2006年3月24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市中区人民法院重新审理此案。

2006年10月16日,市中区人民法院再审判决,七贤庄村委会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给付4名大学毕业生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上半年的生活粮食补助费各500元。

对于土地补偿款问题,再审判决书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只能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就业,不能挪用和私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农村经济组织因土地补偿费发生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对此类争议,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应由有关行政机关协调解决,故原审原告要求原审被告给付土地补偿费各8000元,本院依法不予处理,原审判决对此进行实体处理,属于适用法律错误,应予撤销。对于原审被告村委会在本村东南角所建经营房属于该村农民集体所有的财产,依法应当由原审被告村委会行使管理权,因此,对于原审原告要求被告批准购买30平方米经营房的请求属于村委会按照民事议事程序而讨论、决定的事项,亦不属于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法院不予受理。”

上了几年大学,连选举权都丢了

2004年,七贤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贾涛等4名大学毕业生找到村里,想履行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村里却以他们不是“村民组织成员”为由加以拒绝。

贾涛质问:“我们在这里没有选举权,在哪里有呢?”当时的村委会干部哑口无言。

林娜的母亲说:“孩子们接到再审判决书后,不知所措,他们也曾找到法院,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确认他们属‘集体组织成员’,但法官拒绝了。恐怕下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这几个孩子们还是没有选民资格。几年大学读下来,连最基本的权利也丢了。”

“这些钱(指生活粮食补助——记者注)是七贤庄村民才能有的,既然现在把这些钱判给了我们,就说明我们是七贤庄的村民,其他的待遇我们也应该享有。为什么其他的我们却依然不能享有呢?”输了官司的几名大学毕业生无奈地说:“村委会还表示,根据判决,以前的生活粮食补助给,以后的还是不给。看来我们得打一次官司,他们才给我们一次钱啊!”

谈起官司,贾涛说:“当时自己刚毕业,对社会上一些事情看得不清楚,觉得这样的官司根本不用打,因为其他村里都能给毕业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唯独我们没有?”

贾涛的一位当律师的表叔说:“学生考上大学,地应该还是学生自己的,是让学生父母种着来养活这些孩子的。”

贾涛委屈地说:“国家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政策,毕业生回到村里,什么应该享有,什么不应该享有,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当时学生考出去读书,国家要求将户口迁出去,现在迁回来,却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

另一桩官司推来推去没有结果

在与七贤庄村毗邻的后龙村,有3名大学毕业生程宗君、梁启明、侯振遭到了类似的事情。2006年7月,这3名大学生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享受村民待遇。

程宗君2001年考上烟台大学海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后专升本,2006年毕业。毕业后,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将户口转回本村。

据了解,自1994年开始,后龙村土地陆续被征用,2006年春,后龙村发放土地安置补偿费,程宗君的父亲程加禄去村委会要儿子那一部分遭到拒绝。2006年7月,这3名大学生委托程加禄将村委会告上法庭。第一次起诉被市中区人民法院驳回,后被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再审时,法院认为,大学生要土地安置补偿费首先要有村民资格,这个归人大管,便将此事推给了人大。此案至今没有结果。

而没找到工作的程宗君只好跟着父亲做生意。

有关部门将出台相关意见

济南7名返乡大学毕业生状告村委会要求享有村民待遇的事件在山东并非个案。

据当地媒体报道,山东省有的村就规定,以2003年12月31日为界限,户口在村里的,即可享受村里的“福利”,不在的则不能享受。

有学生家长质疑,既然回乡落户,就应分到土地,同时享受村民福利,如果不能享受,这和不落户又有什么区别?

其实早在1998年,山东省农业厅下发的《关于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的意见》中就提出,农村考出去的大中专在校生应当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毕业分配工作的除外。

2004年10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规定:“原户口在本村的下列人员,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中就包括“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

据了解,山东省有关部门将开展调研,并出台相关意见。

应解决返乡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待遇问题

“表面上看这是利益冲突,深层次则凸显了改革带来的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蔡军,这样看待济南返乡大学毕业生状告村委会要求村民待遇的官司。

“大学生分配体制改革之前,上大学就意味着能‘吃皇粮、包分配、当干部’,在此背景下不允许大学毕业生参与分配集体经济利益具有正当性。但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干部的范围越来越小,目前主要包括列入公务员序列的国家工作人员。大学生没当上公务员,他就不是国家干部,把户口迁回村里,他就应当享有村民参与分配集体经济利益的权利。”蔡军说。

蔡军说,在高等教育改革前,高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发放生活补贴,所有这些成本最终都由国家承担。在此制度下,大学毕业生当然不应该与没有享受这种待遇的其他村民争利。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虽然国家财政仍向高校提供大量拨款,但学生及其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同样越来越高。学生和家庭越来越把高等教育的投入视作对将来事业的投资。在这种变革下,大学生们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参与分配村集体经济利益,村民委员会也不能取消毕业生参与分配村集体利益的机会。

蔡军说,农村家庭省吃俭用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家庭,如有在校大学生享受不到土地补偿费、粮食补助费等待遇,还要为其承担各项读书费用,其压力可想而知。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毕业后不再走“计划分配”的老路了,如本案的几名大学生目前均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他们现在连村民待遇都没有,这样就可能会使有些人觉得:留在农村比读大学更合算。其后果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农民真正摆脱贫困。

他建议,有关立法、执法机关以此案为鉴,在立法和执法中注意观念更新、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比城市大学生,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背负着更多的生存压力。没有工作,土地是他们的最后一点保障,也是他们应有的权利。所以对大学毕业生返乡后的身份待遇等问题,应当着力加以解决。”

5. 浙江省关于农村自留山补偿的一些问题!急需 给高分

农村土地被国家征用,伴随着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所带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等问题由此凸现,尤其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所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此类纠纷背后往往交融着各种利益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法律的滞后与制度的羁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已于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对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1�7�1�7�1�7题分作三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进行规定,作为司法实践的法律依据。由于农村土地征收补偿费分配问题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和对象的广泛性,涉及到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村民自治决议效力、法律性质与适用等诸多问题,使的司法实务中的案件审理困难重重,致使现实与法律发生激烈冲突。笔者试对这类案件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正确处理此类案件提供参考。
一、有关土地征收补偿费的基本概念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以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二元制形式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我国现实中的农民集体所有权又存在三种形式: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权、村农民集体所有权和村内农民集体所有权1。 因此,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乡镇、村、村民小组三级所有。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村民委员会,以及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以补偿为条件,强制取得他人的土地所有权,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国家的征收而消灭。在我国,土地征收实质是国家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享有,其享有的农民集体土地大部分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承包给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部分可能已其他方式承包。虽然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但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因承包而发生性质的变化,故,国家征收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主要的是对承包地的征收。

国家在征收土地时,必然要对土地权利人的财产权利造成损失,由于这种损失是土地权利人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的牺牲,因此,依据公共负担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世界各国都规定土地征收后必须给原土地权利人一定的经济补偿。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征收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和支付对象作出规定,依据上述规定,国家征收土地,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有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中各个费用的归属、如何分配,只有在分清各个费用性质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征收土地方往往在对水塘、水渠、机耕路、山地、林地、荒地、自留山、自留地等不属于耕地的土地的征收时,均按征收耕地的补偿费方式进行补偿。这些补偿费属什么性质,如何处理,法律、法规无规定,给实际处理问题带来困惑和难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十二条至二十四条是对农村耕地被征收而产生的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组成的征地补偿费如何确定归属、如何分配作出的规定。

《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承包地被依法征收,承包方请求发包方给付已经收到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的,应予支持。承包方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人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归附着物所有人所有。”应当明确,该条是在农村耕地中承包地(承包田、地、山等)被依法征用的情况下,有关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纠纷如何处理的规定。承包地之外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的归属,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在农村,这些土地通常会发生被一部分村民耕种,其耕种的原因有故意占种、无意越种、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未通过承包方式无偿让其耕种等,这些土地被征用后,国家所支付的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应如何归属,《解释》没有进一步规定,由此而发生的归属、分配纠纷在司法实践中也经常遇到。

承包地被征收安置补助费纠纷的处理,《解释》第二十三条作出了规定。安置补助费,是国家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后,安置被征地单位由于征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补助费用。通过支付安置补助费,保障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的失地农户的基本生活,因而安置补助费具有很强的人身性。从《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内容看,安置补助费是采取法定限额的计算方式,与土地的位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市场交易价格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无关,也并不体现土地在不同投资水平或不同投资情形下出现差别的实践价值。关于安置补助费的归属,《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安置补助费可以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单位和被安置人员。实践中,在承包地被征收而没有安置单位的情况下,安置费往往直接支付给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对安置费进行管理和使用,用于统一安置因土地被征收而丧失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的农户的生产生活。由于安置补助费设立的目的指向失地农户,产生的权益理应归属失地农户。因此,安置补助费虽应首先支付给发包方,但并不意味安置补助费必然归发包方所有。当被征地的家庭承包方不需要统一安置的时,安置补助费应当发放给该家庭承包方或用于支付该家庭承包方的社会保险费用,这在《解释》中已经明确。因安置补助费具有很强的人身性,安置补助费只能补助给失去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其他方式承包人不能成为安置补助费的给付对象,《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农村土地承包区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并规定只有“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解释》将安置补助费的请求权主体确定为家庭承包方。现实中,征收方征收耕地之外的农村土地时,也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安置补助费,这些安置补助费的归属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在部分承包地被征收时,参与了安置补助费的分配,之后又有承包地被征收,其要求以放弃统一安置为条件按其被征收承包地的面积享有安置补助费的问题,《解释》没有进一步规定,由此而发生的归属、分配纠纷在司法实践中也经常遇到。

《解释》第二十四条是关于土地被征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土地补偿费分配如何处理的规定。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土地补偿费是土地被征用后的补偿费用中最重要的部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该补偿费实质上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土地补偿费后,其成员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就土地补偿费发生的纠纷是最多的,该类纠纷往往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矛盾激烈、难于化解的特点,由此引起的涉诉信访在整个涉农信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审判实践中如何处理涉及的问题也是最多。如土地补偿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否可以分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如何确定,特别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问题,由于土地补偿费的性质决定土地补偿费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进行分配,不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不能参与土地补偿费的分配,这就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是解决土地补偿费分配的基本前提。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标准,是我国现行法律的空白点,也是法学界的一个长期争论而悬而不决的问题。大量纠纷之所以难以处理,其根源就在于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事关农村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广大农民而言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工作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农村村民自治机制的运转、关系到对农村特定人群合法权益的保护。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使为数众多的涉农纠纷无法得到彻底和妥善处理,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审判实践已明确的问题

1、土地补偿费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

对土地补偿费的用途,《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是禁止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分配的。但这些规定因与现实有较大差距,且不分配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较多,很多地方均将土地补偿费分配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以来,虽操作没有法律依据支持,却在实践中被很多法院裁判予以认可。由于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的不一致,土地补偿费能不能分配的争论一直伴随和影响着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的处理。 对这个问题,《解释》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打破了这方面的法律限制,第二十四条已规定土地补偿费用经民主议事程序讨论决定可以用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承认了长期存在的实践操作,允许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议事程序将土地补偿费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

2、人民法院应受理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

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的性质和能否作为平等主体间民事案件受理长期存在争论, 2005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在这类案件性质认识上也存在分歧。最高人民法院曾在1994年《关于王翠华等六人与庐山区十里乡黄土岭村六组土地征用费分配纠纷一案的复函》(民他字﹙1994﹚第28号)中明确不能受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在给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农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分配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答复》(法研〔2001〕51号)中明确此类案件可以作为民事案件受理,由于两者效力的不同、答复的不一致,在审判实践中以哪个为依据引发了较多争论2。 这个问题,随着《解释》的公布迎刃而解,此类纠纷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已不存在争议,明确了此类案件性质属民事财产纠纷。在受理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时,我们应注意的是对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争议提起的民事诉讼不应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在该解释第一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是法院在受理此类纠纷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3、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的性质属民事财产侵权纠纷

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的性质属民事财产纠纷,在审判实务中许多人对此尚存有疑惑。征地补偿费的分配争议包括对土地补偿费分配争议、安置补助费的分配争议和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属发生的争议,这三类争议都是典型的民事争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决定了土地补偿费的所有权性质应是集体组织所有权,即归该集体组织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换言之,土地补偿费的受益主体是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全体成员。故土地补偿费是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公有财产,而不是属于私有的共有财产,其因集体土地的被征用造成土地的流逝而取得构成土地补偿费分配的基础,决定了分配的程序和分配的范围,即土地补偿费的分配由全体村民决定,分配的范围在农村村民集体组织内部。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所体现的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之间发生的纠纷,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治决定分配土地补偿费后,对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的财产权侵犯的财产侵权问题,不分给土地补偿费是民事财产侵权行为,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从民法理论上讲是民事财产侵权纠纷。

三、对处理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所涉各类问题的见解

1、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诉的性质问题

对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实践中法院对诉的性质认识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确认之诉,因而作确认之诉受理,在裁判上仅进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另一种意见认为兼有确认之诉和给付之诉,因而在裁判上既确认资格,又判决给付义务并明确具体金额。究竟哪种意见正确?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和做法较妥当。理由是:按《解释》第二十四条“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已经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应予支持”,其表述是“份额”不是金额,也不是数额,其应是一种权利等分的表述,主张的是支持权利。由于具体分配标准带有不确定性,法院无法裁判。因是否分配和分多少、留存多少均需要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议事程序讨论,法院无法确定。假设法院裁判确定给付具体金额后,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民主议事程序讨论决定不分配土地补偿款,或新增加成员导致分配金额标准变化,这种合法自治权将与法院裁判冲突,法院裁判将无意义。 2、如果判令给付义务和具体金额,法院执行存在较大困难。涉诉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补偿费到手后往往即用于成员分配,法院裁判后集体经济组织常无财产可供执行。现实中,这方面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因法院裁判无法执行而上访的事例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司法权威将受到极大影响。

2、其他集体土地的土地征收补偿费中各项费用归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承包地之外(不含自留山、自留地)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征收方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其归属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征收方也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付安置补助费,这些安置补助费的归属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笔者认为,因这些被征收的土地属其权利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这些款项由于不存在承包方而需要支付,故此类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应归而属于权利人,属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成为集体所有的公有财产。土地征收补偿费中的土地补偿费,其性质已决定了归被征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不存在争议。自留山、自留地不属于农户的承包耕地,征收方支付的土地征收补偿费,其中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因农户对这类土地存在经营和使用,且经营和使用的依�1�7�1�7是国家的政策,虽不属于承包耕地,但处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的归属问题时,应基于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费谁耕种谁所有的原则,归农户所有。产生的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由于这类土地不属承包耕地,不需要对经营和使用的农户进行安置,且权属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故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应归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属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成为集体所有的公有财产。

3、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首先,关系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所以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得不到明确,将直接影响到家庭承包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这一问题关系到农户承包土地的多少。《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农户承包土地的多少与农户成员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而农户成员是以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为计算依据。若不对成员资格的确定标准作出规定,在每一轮承包工作开始时,农户承包地面积的确定也就没有了依据。再次,关系到农村村民自治机制的运转。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这种村民自治的基础就是在法律框架内,具有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自然人就本集体组织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自治权利。这种自治机制能否顺利运转,必然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标准是明确的,从而能够保障正当的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来行使村民自治的权利。最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明确化,有利于保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实践中的涉农案件中,大量存在的侵犯特定人群(如“外嫁女”等)合法权益的纠纷案件,如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纠纷,其争议的焦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确定当事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如果成员资格问题不能解决,这类纠纷案件就很难处理。而只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问题明确了,这些纠纷即可迎刃而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是广大农民最基本的身份权利,对我国农村法律体系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其所带来的财产利益是家庭承包制定所担负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的根本体现。因此从推动中国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角度,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标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经讨论认为,事关广大农民的基本民事权利,属于《立法法》第四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其法律解释权在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不宜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此问题予以规定,就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立法解释或者相关规定。实践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补偿费分配权是民事财产纠纷,而不是政治民主权利问题,村民权利和村民待遇属政治权利的范畴不是法院主管的范围3,因此人民法院在判决中不能使用村民待遇和村民权利等词句来进行认定裁判。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存在形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国传统上的农耕社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共同体生活格局,是我国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形成和继续存在的基础。这种自然共同体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集体经济组织是由较为固定的成员所组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体。其内部具有熟人社会的乡土特色;二是集体财产(主要是土地)是全体构成员赖以维持生计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集体土地所有权虽为我国土地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但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的财产,却体现着集体成员的共同的私的利益。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利益与集体成员个人的联系是以成员权形式体现出来。只要是集体成员,具备集体成员资格,就可以享有集体利益。成员权是基于成员身份产生的财产性权利,它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前者是指成员从组织中获取自身利益的权利,如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后者是指成员参与组织管理的权利。对成员个体而言,它既具有身份性质,也体现财产性特征。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主体的确定标准问题本身,与理清农村集体组织与其成员个体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属于成员权理论所涵盖范畴。因此,成员权理论可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标准确定的理论基石。应当对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清醒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进行必要而合理的预测,从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出发,判断特定的人是否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4。

因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事关农民 的基本民事权利,属于立法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一)项规定的情形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作出立法解释或出台相关规定前,人民法院还不具备解决此类纠纷的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对于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纠纷,凡涉及对集体组织成员资格有争议或需要确认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 ,应由当事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先行确认。对此,国务院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制定土地补偿费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这为乡(镇)或县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农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提供了依据。

4、认定参与土地补偿费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时间标准问题

法院受理案件中存在个别在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统征后新进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在原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未分配完的情况下,要求对原土地补偿费享有成员资格并参与分配的情况,这就涉及到认定参与土地补偿费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时间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定的基准时确定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这种标准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第一、土地补偿费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因此,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最合理的基准时,应当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丧失但由于目前物权制度不完善,以集体土地所有权丧失为基准时,在实践中不易操作。相比较而言,由人民政府作出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是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布的,其时间点明确清晰,便于操作。第二,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相比较,政府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不涉及土地补偿费如何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因此,对于解决针对土地补偿费分配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人民政府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为基准时,可以较好地防止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或者实力较大的群体,利用其对于民主议定程序的影响力牟取私利,侵害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第三,如何规定本解释有关土地补偿费分配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的基准时,其本身是一种司法政策选择。相比较,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时为基准时比土地补偿费分配方案确定时更具合理性和操作性,因此是恰当的。

四、理解和适用《解释》第二十四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土地补偿费在性质上是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补偿,土地补偿费的分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不同,它并不考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贡献大小,只要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即应当享有均等分配土地补偿费的权利。土地补偿费也与土地被征收后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不同,它只能被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则是针对物的所有人和青苗的实际投入人的补偿,被补偿人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人。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分配的土地补偿费应当均等,而不能以权利义务一致为由对不同的人差别对待。农村集体土地是对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就始终存在保障作为自然共同体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全体成员基本生活的功能。作为一种集体所有的资源,集体土地的形成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个人劳动或者贡献没有关系。既然土地补偿费的受益主体是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全体成员,则相应的土地补偿费的分配当然就没有体现所谓“权利义务对等”的合理性。土地补偿费分配权是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而产生的,这是成员权项下自益权平等性的必然要求。而对这种“平等性”的保障,也是对基本人权的维护。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基于性别歧视等原因而进行差别待遇的做法,是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的侵害。

1、“村规民约”效力问题

在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纠纷案件中,因农村村民自治决定或村规民约引起的占绝大数,由于法律没有对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进行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对村民自治决定或依村规民约形成的分配方案的司法审查应当是程序的合法性审查还是应包括对其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存在不同意见。意见分歧的实质在于法院对村民自治中违法行为应否进行干预的问题。笔者对此认为,村民自治是村集体依法所享有的对�1�7�1�7�1�7村事务的自我管理权,村民自治应当依法进行。但基于司法的消极性、中立性特点,法院不应对村民自治中的违法行为寻求积极主动的干预,法院只在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纠纷时,才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以彰显法律公平正义之价值功能。目前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费分配纠纷主要呈现二种形态:一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二是征地补偿款分配。 第一类纠纷如上文所述,凡涉及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问题的均应由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先行确认。第二类纠纷,人民法院则可直接对村民自治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进行司法审查,若发现村民自治决定明显违法,则应以判决的形式予以纠正,如果村民自治决定剥夺土地补偿费分配权是不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则应及时判决维护村民自治决定。实践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户主本人作为代表在村规民约或相关决议上签名同意“出嫁女”、离婚、丧偶女性及“空挂户”等不参与分配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及本人与村集体组织签订合同为得到某种利益而同意今后不参与分配征地补偿费等情况,应视为本人对分配权利的自动放弃,形成诉讼的,人民法院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地维护村民自治决定,以利于农村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2、认定村民迁入户口时限

热点内容
广东顺创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1-02 14:29:09 浏览:108
台湾同志婚姻法2017 发布:2024-11-02 13:44:51 浏览:127
初级经济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 发布:2024-11-02 13:35:31 浏览:928
药师管理与法规历年真题 发布:2024-11-02 13:35:30 浏览:254
国歌法规定 发布:2024-11-02 13:14:54 浏览:850
2015年张翔民法 发布:2024-11-02 13:07:46 浏览:396
东奥中级经济法第二章 发布:2024-11-02 12:31:58 浏览:453
法治文化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4-11-02 12:03:19 浏览:333
2016期货法律法规重点 发布:2024-11-02 11:41:03 浏览:376
教育政策法规填空题 发布:2024-11-02 10:43:02 浏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