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民法
法律分析:律师的法律责任是指律师在执业活动中,因为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律师执业纪律,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司法秩序,影响律师职业形象,导致律师须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我国律师法第49条规定,律师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承担赔偿责任。律师事务所赔偿后,可以向律师追偿。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因违法执业或者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律师法》第四十九条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方式影响依法办理案件的;(二)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介绍贿赂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三)向司法行政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四)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的;(五)接受对方当事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权益的;(六)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的;(七)煽动、教唆当事人采取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决争议的;(八)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的;(九)泄露国家秘密的。 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Ⅱ 民法典支持律师费的法律依据
律师费一般由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承担。
在民法典规定的情形下也可由败诉方承担,人身损害赔偿、名誉侵权、交通肇事案件、法律援助案件、知识产权类案件、仲裁案件燃缓、担保权诉讼案件、不当竞争案件等明确规定由败诉方承担胜诉方合理的律师费。对于承担律师费的具体数量,法官基于自由裁量权,根据案件性质酌情支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局段瞎九条 【人身损害赔偿范围】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现行有效》二十六条 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包括权利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具体案情,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桐空。
Ⅲ 律师文集 中国传统民法问题浅析
一、关于民法的争议问题民法一词源于中世纪后期罗马法中的市民法,罗马为了巩固市民共同体,逐渐形成了被视为市民自己的市民法。民法一词并不是我国法律史上固有的名词,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民法总则,才在我国的法律中正式出现“民法”一词。中国自夏王朝开始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如《禹刑》、《吕刑》、《大清律例》等,但这些律典大都以刑为主,多采用刑罚来惩治犯罪,即使有涉及到民间争讼的问题,也多用刑罚来处理。因此在对中国传统民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主集中在我国自古代第一部成文法颁布以来,到底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的概念。1.以梅仲协、张晋藩等为代表的肯定肯定派认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在律法条文中明确提出民法一词的概念,也没有在历代的律典中出现明确的民法条款,但是在实际的应用法条中,必然有实质意义上的民法的存在。2.以梁启超、王伯琦为代表的否定派否定派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构成的封建纲常礼教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商品买卖对君权稳定的冲击使得商品经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民法所规范的身份平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不够发达,国家倾向以刑罚维持社会秩序,一些简单的民事关系则付与习惯加以调整。所以,中国传统律典中并不存在民法。二、中国传统民法的基本特点虽然关于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法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是从其表现出来的传统民法形式来看,中国古代民法仍有许多显著的特点。1.中国古代律典“诸法并存,重刑轻民”中国一直以传统的小农经神尺济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即使无法满足自身需要,也只需通过简单的物物交换实现。这样的社会状态,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皇权。“重农抑商”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这种固有的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统治下,导致了中国社会中用以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的相对简单化甚至是刑法化。此外,以婚姻、田游物高宅、钱债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事制度在我国古代整个法律体系当中仅占有极为少数的一部分。自从成文法产生以来基本没有独立的民事法律条文。对于普通百姓之间的关于财产、人身等“户婚田土”的普通争讼则被称之为“细故”,要么利用刑罚来解决,要么用家法族规加以惩戒。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法意识比较薄弱,制定的律典大都是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2.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民法中根深蒂固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传统的民法而言,其“重义轻利”思想根深蒂固,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民法的价值基础,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民法的创制以及其社会地位。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的思想便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中。由此,民间的商事活动遭到限制,也导致了处理民间争讼的民法条例的薄弱。此外,诚信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传统的民法具有重要意义。儒家认为,诚信是一种内心的道德自律,“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民间处理争讼问题,首先用儒家思想的诚信原则来评判,通过礼制来进行处理,这就使得传统的民事条例得不到施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还体现在民间的礼俗上。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元,“亲亲,尊尊”的观念深厚。君权,夫权,父权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自古并不崇尚诉讼,民间的纠纷一般通过家法族规来进行调节和处理,通过道德教化和儒家的道德准则来息讼。3.我国传统的民事法条的法律渊源是多样的通说法学中法的渊源是指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我国传统民法的渊源,有如律、令、格、式、比等。其中,例作为我国传统民法的主要法律渊源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即成例汇编,是在汉朝“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形式。除此之外,习惯法也是中国传统民法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自古崇尚礼制,以礼制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处理民间纠纷。礼制就是最为接近国家正式法律规范并且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习惯法规范。此外,家法族规,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也是古代民法的渊源。在具有4000多年法制文明史的中国,因地,因俗,因族,因行业而形成了众多的民事习惯,它们辗转相承,使用的范围广泛,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也蚂数有一定的体系,其中相当部分在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下,成为民事习惯法,涵盖地方习惯、乡规民约、家法族规、礼俗等。在这样的一种环境系,习惯法性质的民法大都以教化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维护某一私权。三、总结纵观中国的法制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立国之本,“男耕女织”稳定的社会形态以及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中_古代基本不存在商品经济,民间的争讼也大都靠刑法体制来处理,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法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的概念。但是传统民法所展现的独有特点值得学界不断的深入研究。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