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三大司法长官

三大司法长官

发布时间: 2024-01-12 08:57:34

『壹』 秦朝的官阶制度

古代主要官衔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贰』 大理寺正卿 相当于

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凡是大理寺所理之刑狱,审刑司均复详议之。

大理寺所掌为“审谳平反刑狱之政令”。要做到“推情定法”,“刑必当罪”,使“狱以无冤”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大理寺官员选任之当否是非常重要的,据《梦余录》记载,宣德时,吏部尚书蹇义特为此事向宣宗上疏说::“刑部、都察院,职典刑名,而大理寺尤专详谳。居是职者,必得其人。其官属,宜从堂上官精加考,庸劣不称者黜之,贪婪苛刻者罪之,其有作奸犯科者,责令互相纠举。违者,一体论罪。”

(2)三大司法长官扩展阅读

大理寺作为封建朝廷最高审判机关之一。秦时称为廷尉,汉因之。汉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后时称大理,时称廷尉。北齐置大理寺。隋承北齐之制置大理寺,唐以后的各个朝代均承前朝之制设大理寺。唐高宗、武则天时也曾一度改名详刑寺、司刑寺。

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叁』 清朝的三法司是什么

明清时代,全国高级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三法司”没有单独的从上而下的审判组织系统,当然也没有“独立审判”的原则,与现代国家的司法机关不能相比。除“三法司”以外,其它的国家机关也有一定的司法之责,几乎每一个政府机关都有一定的司法职权,这正是清代诸权合一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三法司以刑部编制最大,达looO余人,日常工作最繁重。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相比之下大理寺的司法事务远不如刑部繁重,人员编制较少。正副长官称大理寺卿、少卿。
都察院除司法事务外,还主管监察,所以编制较大理寺为大,主管官员称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三法司的职权是:
刑部 执掌全国“法律刑名”,管理地方上诉案件;审核地方上的重案和发生在京师答杖以上的重案;同时也审理中央官吏违法的案件;有权决定流刑案件。
大理寺 复核刑部判决的流刑案件,刑部审理不当,可以驳回更审。
都察院 监督并弹劾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和发生的严重错误。清朝的监察机关不仅监督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而且也接受诉讼,审理有关案件。
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的案件,习称“三堂会审”。
对于特别重大或疑难案件,由“三法司”和五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和大理寺卿组成“九卿会审”,是中央最高审级。但判决的执行仍须皇帝最后核准。

『肆』 唐代主管司法的官职

国家司法活动包括起诉、侦查、审判、执行等多个环节,需要多个司法机构的分工协作。依照法定职权展开上述活动的司法机关,在国家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唐代,皇帝为最高司法长官;中央拥有较为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司法机构;地方上司法行政合一,不设独立的司法机构,各级行政长官兼掌司法;再加上一些特别司法机构,构成了一套完善的司法机构体系。
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构
在封建社会,君主拥有最高司法权。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唐代皇帝在国家司法体系中拥有终审权和赦免权。史书记载,唐朝多位皇帝曾亲自审讯囚徒或大赦天下,这其实都是皇帝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体现。皇帝之下,
唐代中央一级的专职司法机构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它们被合称为
中央三法司。
(1)刑部
刑部为中央的司法行政机关,正副长官为尚书、侍郎各一人,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具体来说,包括与刑法有关的事宜、官奴婢的管理、经费审计、天下门禁出入等。
刑部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四司。
其中,刑部司为本司,也称头司,有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管法律的制定与颁布、复核审判机关的判案,是体现刑部司法职能的主要分支机构。刑部司主管制定与颁布的法律,不光是指用来量刑定罪的唐律,还包括令、格、式等规范政府机构办公的法律条文。
刑部司复核的判案包括复核大理寺上报的流刑以下及天下州县上奏的徒刑以上案件;发现疑案或错案,凡流、徒刑以下的案件驳回原审机关重审或复判,死租腔刑则转送大理寺重审;遇到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合议,称为三司推事。
都官司负责掌管那些触犯法律、被籍没为奴者的簿籍,并将这些官奴婢分派到内侍省、司农寺等处服役,官奴婢能否重获自由,也由都官司考核决定。比部司是中央审计机关,职责是对经济方面的问题加强监管,对经济犯罪参与审理。司门司主要对天下官民出行经过各种门禁、关卡进行管理,颁发凭证。
(2)大理寺
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京城中央政府官员犯罪、京城居民徒刑以上案件。大理寺判决的流刑、徒刑罪要仔细核对,上报刑部复核,重要的再由中书门下审查;倘若是死刑,则要指型悉上报皇帝批准。
同时,因为地方司法机关对死刑只有判处权,而无决定权,要上报刑部批准,而刑部将地方上报的死刑、疑案移交大理寺复审,故大理寺还兼有复核地方死刑案的权力。大理寺在复核死刑案时,要力求做到审慎明辨、昭雪冤案、公平公正,若发现问题,有权驳回地方不当的判决。
大理寺长官为卿一人、少卿二人,他们一般亲自审讯重大疑狱。其下有丞六人,负责审理一般刑狱,对应受理尚书六部所领诸司案件及地方上报刑部的复核案件。大理丞审理的结果由大理正二人负责审定,大理正还承担五品以上官死刑案的监斩官、大理寺长官外出时的临时代理人等任务。
大理寺另有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等司法官员,主要负责出使地方,参与案件审理。若审查对象是地方长官,他们出发时要带皇帝颁发的鱼符和敕书,简称鱼书,被审查的地方长官要停职待罪。没有出使任务的时候,司直与评事也参与大理寺内部的审判工作。
(3)御史台
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兼理部分司法工作,也是中央司法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司法机构
唐前期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后期为道、州、县三级制,相应地也都有地方各级司法机构。
(1)州府司法机构
州刺史既是
一州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为州的最高司法官,掌管一州诉讼刑狱之事。其下有录事参军,负责督查州衙各司官员及本州所管辖的属县官员。各州还设置负责审理本州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官职,分别是司户参军事与司法参军事。州多设在内地。边境有都护府,都护既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为最高司法官。
唐在京师、陪都设府,与唯乎州平级。唐代最主要的三个府是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为尹,兼有境内行政、司法双重管辖权。其中,京兆府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京兆尹具有了地方官与京官的双重色彩:一方面,他作为地方官,领导属下的司户、司法参军管辖府内的民事与刑事案件,具有独立审判权;另一方面,京兆尹深得皇帝信任,享受京官的待遇,有时奉皇帝之命参与中央司法机构的司法审判活动或代替中央司法机关行使部分司法权,京师百官徒刑以下的案件常交由京兆府审理。
(2)县级司法机构
这是
唐代最基层的司法机构,县令兼任行政、司法等多重职责,县丞、县尉等协助县令处理各类事务,与州设置司户、司法参军管辖州内的民事与刑事案件相似,县的民事与刑事案件由司户佐、司法佐负责审理,境内的监狱由典狱管理。
唐代的州仿效中央六部制度设立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唐代的县再仿效州设立六佐,但县有等级差异,最高级别的京县六佐全设,最低级别的县仅设司户佐、司法佐,说明司法机构在地方行政中的重要性。
(3)道的司法机构
唐前期,道只是作为监察区域存在,没有实际的行政、司法权;天宝以后,
道逐渐演变为高于州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观察使在掌握一道的军事、行政大权的同时,也拥有司法审判权。当道逐渐增多,演变为方镇,军事要地的方镇观察使常带节度使衔,节度使与观察使并列成为道一级行政机构的军政与司法最高官员。幕府中的推官、巡官等主要负责处理诉讼、审问案件、巡察境内,协助节度使与观察使开展司法工作。
司法程序
1.诉讼
唐代诉讼分为原告自诉、邻人举告、当事人自首、官府纠举、宪司弹劾五种情况,一般以私人起诉为主,即以原告向官府依法呈诉作为诉讼行为的开端。唐代诉讼当事人需向官府递交书面诉状,明确陈述诉讼理由、诉讼请求,注明时间,不能自书者可请人代为书写。司法机构对诉状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受理标准者予以立案;若推诿不立案,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立案后,官府负责传讯,缉捕的部门要传讯未到庭的被告人,以便当庭对质,听取双方申辩。在京师、州府至县一级,分别由案发地右金吾卫将军、司法参军事、治安县尉负责,还可请求当地军府出兵缉拿,民间力量也被动员协助这一工作。对于跨境案件被告人的传讯、缉捕,实行共同管辖原则,由临近法司协调实施。官府可根据需要,对缉拿的嫌犯施以械具,限制其人身自由,保证其配合审讯。
唐朝诉讼制度中规定了保释的条件,如被告始终不承认犯罪或者怀孕待产的、家有丧事的,均可取保候审或释放。唐朝还有一项调解制度,从乡、里、坊直到中央司法机关,都有调解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一些人性化的规定。
2.审判、刑讯与执行
要想取得公正的司法审判结果,离不开证据的采集,
证据由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勘验笔录等多种形式组成。在充分查明事实后,法司运用律、令、格、式等法律条文进行
裁断。一般刑事、民事案件,由各级法司进行独立
审判,但若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则采取合议的形式进行审判。
唐代主要的合议审判有以下几种形式:九卿议刑、三司会审、都堂集议。
九卿议刑始于贞观元年,唐太宗提出,特别重大的案件需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合议,以避免冤滥。三司会审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派员组成合议机构,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担任三司会审的官吏叫作三司使,三司使有等级之别,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大理寺卿负责重大案件的会审,为大三司使;组成临时审判机构的刑部员外郎、侍御史、大理寺其他官员则称三司使。有时还有由御史大夫与中书、门下官员组成的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司法进步的表现,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
都堂集议是皇帝亲自组织的最高级别的会审,负责商议重大死刑案件,主要针对具有特权的官僚贵族。按照唐律,对这些人可以考虑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八种情况,减轻刑罚,因此,为慎重起见,皇帝会在尚书省的都省组织有关人员合议,并提出参考意见。
审讯时难免会涉及刑讯问题。一般情况下,法官尽量不用刑讯手段,而是对应讯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专业法律知识,仔细推敲狱讼双方陈述,参考各种证据,通过逻辑推理,查清案件真相,做出公正的判决。若以上方法不能奏效,可以采取刑讯措施,但须审慎使用,不得刑讯逼供。
唐代的刑名分为五等,依次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答刑。中央司法官、地方州县官对其所判决的答、杖刑案件可以直接执行;但是对徒刑以上的判决就比较慎重了,要当面将审判结果告知被告,允许其上诉,上诉机关要接受并重新审理。死刑案件更是要审慎对待,唐朝前期,死刑案件都要上报刑部仔细复核,再上奏皇帝,批准后方可执行;开元二十五年,规定由中书门下与法司复核后,奏请皇帝批准执行。
3.监狱管理
唐代大理寺和御史台两个中央机构都设有监狱。大理寺狱由大理卿、少卿直接管理,主要关押收禁中央政府部门的犯罪官吏、京城的重要罪犯及地方遣送京城的钦犯、要犯等。御史台狱,也称台狱,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管辖,主要收禁御史弹劾的官员以及皇帝交办的大案要犯。地方监狱主要关押辖境内的普通案犯,归州县行政长官直接领导。
中央和地方各级监狱狱吏除了要管理本狱中的囚徒,还要将本监狱情况整理成册,向中央刑部汇报,内容包括:本监狱全体犯人姓名、数量、刑名及刑期。
狱中难免使用械具,唐代法律对此有详细的规定,狱官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否则要处以刑罚。唐朝的监狱不仅关押已获刑犯人,也关押待决犯和临时羁押犯。对于狱中的囚徒,按照性别、贵贱给以相应的区别对待;对于劳作者、生病者,有人性化的休息、医疗政策。

『伍』 中国的三大司法机关是

一、中国的三大司法机关是什么
1、中国的三大司法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及有关功能部门。司法机关是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相关国家职权的司法组织。在中国,司法机关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两大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二、中国的三大司法机关中,检察院主要职责是什么
1、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惩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政令统一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2、对于直接受理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
3、对于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侦查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对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并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是否正确和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5、对于监狱看守所等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地点实行监督;
6、对于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提出抗诉;
7、对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提出抗诉。

热点内容
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 发布:2025-01-07 19:12:29 浏览:74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 发布:2025-01-07 18:36:01 浏览:812
韩国领养法规 发布:2025-01-07 18:07:44 浏览:122
阜阳中级人民法院段书记 发布:2025-01-07 18:02:35 浏览:109
淘宝的确认收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07 16:49:09 浏览:80
婚姻法离婚吧现在改为什么 发布:2025-01-07 16:44:24 浏览:179
衡阳法学会 发布:2025-01-07 14:48:33 浏览:862
教育储蓄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吗 发布:2025-01-07 14:21:23 浏览:933
中华民族共和国行政法 发布:2025-01-07 14:03:34 浏览:363
什么法律援助事项不查经济 发布:2025-01-07 13:08:23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