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人格权编

民法典人格权编

发布时间: 2024-01-13 13:08:42

❶ 什么独立成编被认为是民法典的突出亮点

法律分析:人格权独立成编被认为是民法典的突出亮点。第一,它彰显了对“人”的进一步关注。虽然之前民法对人格权有相关立法,但是由于受当时时代影响,民法通则更关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希望能改变当事中国人的生活状况,解决吃饱穿暖问题,改善民生。导致人格权在民法里存在感很低,大家对人格权的保护与救济都不够了解。人格权独立成编则有利于加强人民对人格权的关注。其次,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民希望自己的姓名、隐私、肖像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因此人格权独立成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在对人民的这种需求做回应。最后,人格权独立成编,也利于法官更加直接、方便得找到适用法律,从而更好地对人格权可能受到的侵害进行救济。第二,标志着立法技术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明星代言、冠名权等人格与财产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出现,肖像、姓名等传统人格权也可以与财产挂钩。从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三条的规定可知,部分人格权可以许可他人使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法律禁止的除外。此外,民法典人格权编不仅对声音权这样的人格权都作了明确规定,还对生命权也作出了规定,规定了生命尊严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后,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了对侵害人格权的违法行为适用禁令等新规则,以及违约造成他方人格利益严重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等独具特色的权利救济规则。民法典人格权编作出的这些规定,都可以体现立法技术的进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❷ 普法小贴士 | 民法典之人格权编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对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权利,是民事主体最基本的权利,主要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事立法的重大创新,也是民法典的最大亮点。本期,我们围绕生活中常见的人格权法律问题,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解读释法。
身体权
人身自由不容侵犯
违法搜身赔礼赔钱
典型案例
小刘逛完超市过安检门时,警报突然响起,保安怀疑其偷拿商品,便带往库房搜身。后发现警报系安检门故障所致,小刘并没有偷窃。经交涉,超市公开向小刘赔礼道歉并支付数千元精神抚慰金。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03条规定,自然人享有身体权。自然人的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斗派喊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身体权。第1011条规定,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剥夺、限制他人的行动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条解读
搜身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只有国家执法机关经过合法程序才可采取搜查措施。超市保安非执法人员,不具有执法权,如怀疑顾客偷窃,应报警后由民警依法搜查。超市擅自对顾客搜身属于违法,顾客应注意保存好相关证据,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超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并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姓名权
谁的姓名谁做主
冒名办卡被惩处
典型案例
小李到银行申请贷款,却被告知其名下多张信用卡透支逾期,个人征信不符合贷款条件。原来,小李曾遗失身份证,被王某捡到并用于办理信用卡。小李立即报案,并起诉王某和某信用卡中心。后王某被刑事拘留,小李也获得了赔偿。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1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101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法条解读
王某冒用小李的姓名办理信用卡,侵犯了小李的姓名权,应承担主要责任;信用卡中心没有尽到法定审查义务,应当承担次要责任。王某多次透支消费,导致小李存在不良信用记录,对其申请贷款及其他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精神痛苦,小李依法可获得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肖像权
擅用他人婚纱照
侵犯肖像权担责
典型案例
小郑夫妇到影楼拍摄结婚照。影楼老板觉得二人形象甚好,为引流增客,便擅自将照片放在橱窗展示。小郑发现后,要求立即撤下照片,影楼却以其拥有照片著作权为由拒绝。经消费者协会调解,影楼最终撤下照片、消除影响并赔礼道歉。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空野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法条解读
影楼未经同意,擅自将结婚照公开展示、用于营销推广,侵犯了小郑夫妇的肖像权。影楼虽然拥有照片的著作权,但该著作权要受到肖像权的限制,即未经小郑夫妇同意,影楼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该肖像作品,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名誉权
网络“吐槽”莫任性
口无遮拦惹官司
典型案例
赵某到小区美容羡粗店做美容,因服务问题与店主黄某发生口角,遂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内多次对黄某谩骂侮辱,并歪曲事实称该美容店所属公司“讹诈客户”“设备老旧”,被黄某和该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赵某向黄某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向美容公司赔偿经济损失3000元。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法条解读
名誉权虽不具有直接的财产价值,但与财产利益息息相关,一旦名誉受损,可能影响到个人职业发展、待遇提升,导致企业信誉降低、利润减少。赵某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对黄某和美容公司进行侮辱、贬损,侵犯了后者的名誉权,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荣誉权
成绩来之不易
荣誉不可抹杀
典型案例
老曹在某工艺品厂工作期间创作的泥人作品获评国家级博览会“民间工艺金奖”,奖牌证书一直在该厂陈列展示。离职时老曹要求归还奖牌证书,并在其档案中记载相关荣誉,该厂却称获奖作品属于职务作品,拒绝其请求。老曹愤而将工艺品厂告上法庭。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31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荣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获得的荣誉称号应当记载而没有记载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记载;获得的荣誉称号记载错误的,民事主体可以请求更正。
法条解读
荣誉是外界对民事主体积极正面的评价,往往承载着荣誉权人的特殊情感。老曹获得的奖项是博览会举办方对其授予的特殊荣誉,与作品是否属于职务作品无关,奖牌证书作为荣誉的载体应归老曹所有,该厂需归还,并在老曹的人事档案中如实记载。
隐私权
手机变身窃听器
侵犯隐私被处理
典型案例
小柳发现,刚跟人聊过某款产品,手机中的一款APP很快便推送相关广告,像被人“监听”一样。原来,该APP将手机录音机访问权限篡改为“默认同意”,偷偷采集了语音数据。小柳向市监和网信部门举报,该APP被下架,所属公司被行政处罚。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第1035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法条解读
近年来,手机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频频发生。该APP未经授权,擅自更改手机录音机功能权限,已构成窃听、刺探用户隐私,侵害了小柳的隐私权。各位战友须注意,尽量从正规手机软件商店下载APP,并关闭敏感权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反性骚扰
不做“沉默的羔羊”
让骚扰者无处可藏
典型案例
高校教授乌某,经常对学生小田强行搂抱、发送低俗信息,致其精神抑郁。小田毕业后进行举报,涉事高校迅速展开调查,证实乌某存在性骚扰行为,对其作出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资格、由三级教授降为九级科员的处分决定。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10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法条解读
性骚扰具有一定隐蔽性,且受害者通常处于从属或被支配地位,不敢说也不愿说,致使行为人更加有恃无恐。乌某作为教师,非但不恪守职业道德,还利用职权对学生实施性骚扰,应受到处罚。遇性骚扰时,注意留存短信、微信、通话记录等证据,及时揭露对方的恶行。同时,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提供安全工作环境,调查处置相关投诉举报,维护所属人员合法权益。
人体器官捐献
用奉献延续生命
让大爱温暖人间
典型案例
老杨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被宣告为脑死亡。妻子想起老杨生前热心助人,表达过捐献器官的想法,于是和家人共同决定捐献其器官。老杨捐献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最终让几名重症患者重获健康。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1006条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无偿捐献其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利诱其捐献。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前款规定同意捐献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订立遗嘱。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决定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法条解读
人体器官捐献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可和接受,成为更多人的主动选择。民法典赋予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自主决定捐献器官的权利,也赋予死者近亲属共同决定捐献器官的权利。我国人体器官捐献遵循“无偿”原则,但捐献者家属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的人道慰问和困难救助。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
斯人虽已逝
清誉不容污
典型案例
老林向来秉公办事,钱某因工作调动对其怀恨在心。老林去世后,钱某为泄私愤,将讣告复印数张,并写上诽谤、侮辱性言辞,在街道张贴。老林的妻儿将其告上法庭,后判决钱某在县电视台刊播致歉声明,并支付亲属精神抚慰金5000元。
法条链接
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法条解读
虽然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死者的人格利益仍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使用侮辱、诽谤等方式,对死者进行评价,造成恶劣影响,构成对死者名誉的损害,要承担向死者近亲属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等民事责任。

❸ 我国民法典规定的新兴权利或新的权利有哪些

1、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中,有一章专门明确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2、“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3、“自然人依法享有继承权”“民事主体依法享有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4、保护权利的手段是追责侵权。我们经常说,“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而救济的目的,在于追究违约方或侵权者的责任。民法典第一编第八章对“民事责任”作了系统规定。

5、对于“特别法人”权利、职责和义务,民法典有非常详尽的规定。

(3)民法典人格权编扩展阅读

疫情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大战”;是“医疗之战”,也是“法律之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次“实战”考验。

民法典的与时俱进体现在能结合疫情防控,有四处作了最新规定,这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与时俱进,也是我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时代性、人民性所在,即体现了时代特点,反映了人民意愿。

此四处规定包括: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对监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

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条与湖北红安县17岁脑瘫儿因家人被隔离,无人照料而去世有关。

在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事由中增加了“疫情防控”;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增加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应当执行政府依法实施的应急处置措施和其他管理措施,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业主应当依法予以配合。

完善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规定国家根据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达国家订货任务、指令性计划的,有关民事主体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

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单独成篇的内容包括

法律分析:人格权单独成编。新编纂的民法典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该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人格权保护禁令是为平衡受害人利益与侵权人及社会公众利益而在正当诉讼程序上的一种突破,是司法提前介入的一种表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九百八十九条 本编调整因人格权的享有和保护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九百九十条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第九百九十一条 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热点内容
国歌法规定 发布:2024-11-02 13:14:54 浏览:850
2015年张翔民法 发布:2024-11-02 13:07:46 浏览:396
东奥中级经济法第二章 发布:2024-11-02 12:31:58 浏览:453
法治文化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4-11-02 12:03:19 浏览:333
2016期货法律法规重点 发布:2024-11-02 11:41:03 浏览:376
教育政策法规填空题 发布:2024-11-02 10:43:02 浏览:1
美女刑法视频 发布:2024-11-02 10:11:34 浏览:870
合同法探亲假 发布:2024-11-02 08:26:53 浏览:979
司法部疫情令 发布:2024-11-02 08:26:50 浏览:885
立法是谁做的 发布:2024-11-02 06:47:11 浏览: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