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精神病鉴定

司法精神病鉴定

发布时间: 2020-12-17 20:59:41

『壹』 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是怎样的

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是:

1、首先由人民检察院委托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

2、司法鉴定机构首先应明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审阅案情和病情等有关材料,拟定鉴定方案。

3、对被鉴定人进行躯体的、神经系统的和精神状态的各项检查,必要时还应做心理测验、脑电图、CT扫描及其他特殊检査。

4、通常由3〜5人组成的鉴定小组进行鉴定,简单案件也可由专家个人承担。最后根据检查所见,结合案情,进行分析说明,作出鉴定结论,缮写鉴定书,交付委托鉴定机关。

(1)司法精神病鉴定扩展阅读:

司法鉴定精神病的法律能力评定的分类为:

1、刑事责任能力:

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刑法》第18条,其中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3、其他相关法律问题:

性自我防卫能力:女性精神障碍患者,常容易遭受性侵害。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性自我防卫能力的评定,要结合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其对该性行为的实质性辨认能力。

精神损伤: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的起病形式是缓慢隐袭起病,起病没有明显的心理和环境刺激因素,但也有一些患者是在遭遇外界强烈的心理刺激后,即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作用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方法

『贰』 精神病鉴定的司法程序

一、司法程序:

1、首先由人民检察院委托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

2、司法鉴定机构首先应明确鉴定的目的和要求,审阅案情和病情等有关材料,拟定鉴定方案。

3、对被鉴定人进行躯体的、神经系统的和精神状态的各项检查,必要时还应做心理测验、脑电图、CT扫描及其他特殊检査。

4、通常由3〜5人组成的鉴定小组进行鉴定,简单案件也可由专家个人承担。最后根据检查所见,结合案情,进行分析说明,作出鉴定结论,缮写鉴定书,交付委托鉴定机关。

ps:在某些案件中,因被鉴定人死亡或其有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此时委托鉴定机关#能提供充分的、可靠的客观材料,还可进行缺席鉴定。

二、这种是鉴定机构考虑多方面的,你们只要根据事实进行描述,法院会根据鉴定机构出示的鉴定书来判定责任。

三、如果认定了是精神病不能承担刑事责任,你可以向对方监护人索要经济赔偿。




(2)司法精神病鉴定扩展阅读:

刑事责任能力认定:

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刑法》第18条,其中明确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以上明确规定了评定精神病人作案时的责任能力状态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一是医学要件,即必须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二是法学要件,即根据其实施危害行为时精神症状对其辨认和控制能力的影响。关于不能辨认和不能完全辨认的法律定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条规定:“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病人)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可以认定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因此,评定时首先要明确精神疾病的诊断,并判明其实施危害行为时所处的疾病阶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综合分析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影响,作出责任能力评定 。

⑴无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处于疾病的发作期且危害行为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可以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⑵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尚未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患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这些能力有所减弱的,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处于发病期,但危害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间歇期缓解不全,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的,在这些情况下实施危害行为,其辨认能力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削弱,应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⑶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处于间歇期且无任何后遗症状;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社会功能良好,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评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各类精神疾病法律能力的评定:

1、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违法行为占司法精神病学总数的第一位。一般来讲,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出现违法行为,且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时,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处于发病期,但作案行为与精神症状不直接相关,或不完全缓解期及残留期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处于稳定缓解状态者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作案动机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在幻觉妄想即“病理动机”支配下作案评定为无责任能力;现实动机支配下作案一般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有的既有现实因素,又有病理成分,一般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有的作案没有明确动机,如一青年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将路过其门前的一名未曾见过面的小学生一刀杀死,鉴定时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这样做,不明动机事实上是丧失了辨认和控制能力,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行为能力的评定原则和责任能力的评定原则大体上相同。

偏执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责任能力、行为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的鉴定可以参照精神分裂症的鉴定原则进行。

心境障碍中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抑郁症患者可发生所谓的“扩大性自杀”,是由于病人存在强烈的自杀观念,又出于对配偶或子女处境的同情和怜悯,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和不忍心遗弃亲属,因而在自己自杀前杀死亲属而后自杀。

在责任能力评定上,具有抑郁妄想综合征的抑郁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丧失辨认能力,一般判定无责任能力;而具有焦虑症状(或激越性)的抑郁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往往具有辨认能力或辨认能力下降,一般应视为有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

2.脑器质性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丧失了对自身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出现违法犯罪时,评定为无责任能力。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也表现为慢性脑病综合征和精神病性症状,表现类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类躁狂状态,达到精神病性程度,如果作案行为与精神疾病直接相关时,评定为无责任能力,程度较轻的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表现为人格改变者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部分从轻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表现为智能障碍者参照精神发育迟滞评定责任能力。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常见形式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急性酒精中毒后由于出现意识障碍,辨认和控制能力均受到损害,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普通醉酒状态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因为在饮酒前被鉴定人就应预见饮酒后可能出现的后果;

复杂性醉酒一般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酒精中毒性脑病、酒中毒性妄想症、酒中毒性幻觉症等,由于其病情达到精神病性程度,参照精神分裂症鉴定原则进行评定,一般评定为无责任能力和无行为能力。

3.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在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患者辨认和控制能力削弱,容易接受暗示和教唆而犯罪,也容易受到人身侵害。女性患者常因被强奸或诱奸而要求鉴定其行为能力和性防卫能力,以明确施加侵害的犯罪嫌疑人的法律责任。一般参照智商结果予以评定。

智商在34 分以下者为无责任能力,35~49 分者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智商在50~69 分者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行为能力评定原则大体相同。应该指出的是,智商测定不应是我们评定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唯一依据,应结合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综合评定。

4.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狭义的人格障碍指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缺乏正常的道德伦理观念,行为具有冲动性,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生物学研究发现这类人的大脑成熟延迟,皮层警觉性低下,脑电节律变慢,表明脑功能不良。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仍有充分的辨认能力;而且人格障碍的程度越严重,反社会性就越强,对社会危害性越大,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必须给予强制性处罚措施,一般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对曾有脑部疾病病史和脑损伤病史、脑电图或脑影像学检查有明显异常者,可以酌情评定为有(部分)责任能力,但应严格掌握。

各类性心理障碍者一般现实检验能力并未受损,未丧失是非辨别能力,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能够清楚地评价,一般评定为完全责任能力。恋尸症、性施虐症等,因其社会危害性较大,法律上往往从重处罚。

『叁』 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标准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
发布时间: 2002-06-12 11:30:30
--------------------------------------------------------------------------------
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
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暂行规定

1989年7月11日颁布 1989年8月1日实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其他有关法规,为司法机关依法正确处理案件,保 护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根据案件事实和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作出鉴 定结论,为委托鉴定机关提供有关法定能力的科学证据。

第二章 司法鉴定机构

第三条 为开展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地 级市,应当成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负责审查、批准鉴定人,组织技术鉴定 组,协助、开展鉴定工作。

第四条 鉴定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卫生机关的有关 负责干部和专家若干人组成,人选由上述机关协商确定。

第五条 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置若干个技术鉴定组,承担具体鉴定工 作,其成员由鉴定委员会聘请、指派。技术鉴定组不得少于两名成员参加鉴定。 第六条 对疑难案件,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难以鉴定的,可以由委托鉴定 机关重新委托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第三章 鉴定内容

第七条 对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下列人员应当进行鉴定:

(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

(二)民事案件的当事人;

(三)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

(四)违反治安管理应当受拘留处罚的人员;

(五)劳动改造的罪犯;

(六)劳动教养人员;

(七)收容审查人员;

(八)与案件有关需要鉴定的其他人员。

第八条 鉴定委员会根据情况可以接受被鉴定人补充鉴定、重新鉴定、复核鉴 定的要求。

第九条 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包括: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 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和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诉讼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三)确定被鉴定人在服刑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应当采取的法律措施的建议 。

第十条 民事案件中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任务如下:

(一)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患何种精神疾病,在进行民事活动时 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对其意思表达能力的影响,以及有无民事行为能力。

(二)确定被鉴定人在调解或审理阶段期间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诉讼能力。

第十一条 确定各类案件的被害人等,在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 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侵犯行为有无辨认能力或者自我防卫、保护能力。

第十二条 确定案件中有关证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有无作证能力。

第四章 鉴定人

第十三条 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的,可以担任鉴定人:

(一)具有五年以上精神科临床经验并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的主治医师以上 人员。

(二)具有司法精神病学知识、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主检法医师以上人员。

第十四条 鉴定人权利

(一)被鉴定人案件材料不充分时,可以要求委托鉴定机关提供所需要的案件 材料。

(二)鉴定人有权通过委托鉴定机关,向被鉴定人的工作单位和亲属以及有关 证人了解情况。

(三)鉴定人根据需要有权要求委托鉴定机关将被鉴定人移送至收治精神病人 的医院住院检查和鉴定。

(四)鉴定机构可以向委托鉴定机关了解鉴定后的处理情况。

第十五条 鉴定人义务

(一)进行鉴定时,应当履行职责,正确、及时地作出鉴定结论。

(二)解答委托鉴定机关提出的与鉴定结论有关的问题。

(三)保守案件秘密。 (四)遵守有关回避的法律规定。

第十六条 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追究法律 责任。

第五章 委托鉴定和鉴定书

第十七条 司法机关委托鉴定时,需有《委托鉴定书》,说明鉴定的要求和目 的,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被鉴定人及其家庭情况;

(二)案件的有关材料;

(三)工作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

(四)知情人对被鉴定人精神状态的有关证言;

(五)医疗记录和其他有关检查结果。

第十八条 鉴定结束后,应当制作《鉴定书》。 《鉴定书》包括以下内容:

(一)委托鉴定机关的名称;

(二)案由、案号,鉴定书号;

(三)鉴定的目的和要求;

(四)鉴定的日期、场所、在场人;

(五)案情摘要;

(六)被鉴定人的一般情况;

(七)被鉴定人发案时和发案前后各阶段的精神状态;

(八)被鉴定人精神状态检查和其他检查所见;

(九)分析说明;

(十)鉴定结论;

(十一)鉴定人员签名,并加盖鉴定专用章;

(十二)有关医疗或监护的建议。

第六章 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评定

第十九条 刑事案件被鉴定人责任能力的评定: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 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被鉴定人实施危害行为时,经鉴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具有责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实施危害行为时并无精神异常;

2.精神疾病的间歇期,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消失。

第二十条 民事案件被鉴定人行为能力的评定:

(一)被鉴定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 动障碍致使不能辨认或者不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二)被鉴定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由于精神活动障碍 ,致使不能完全辨认、不能控制或者不能完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为限制民事行 为能力。

(三)被鉴定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经鉴定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具有民事 行为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既往史,但在民事活动时并无精神异常;

2.精神疾病的间歇期,精神症状已经消失;

3.虽患有精神疾病,但其病理性精神活动具有明显局限性,并对他所进行的 民事活动具有辨认能力和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

4.智能低下,但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仍具有辨认能力和保护能力的。

第二十一条 诉讼过程中有关法定能力的评定

(一)被鉴定人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 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

(二)被鉴定人为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自诉人,在诉讼过程中 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诉讼权利的,为无诉讼能力。

(三)控告人、检举人、证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实的证言,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 ,致使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力或判断力的,为无作证能力。

第二十二条 其他有关法定能力的评定

(一)被鉴定人是女性,经鉴定患有精神疾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权遭到侵害 时,对自身所受的侵害或严重后果缺乏实质性理解能力的,为无自我防卫能力。

(二)被鉴定人在服刑、劳动教养或者被裁决受治安处罚中,经鉴定患有精神 疾病,由于严重的精神活动障碍,致使其无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为无服刑、受劳 动教养能力或者无受处罚能力。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1989年8月1日起施行。

『肆』 如何质证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意见书

描述:新刑事诉讼法中首次专章规定了特别程序,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等。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对当 事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有重大的影响。在适用时必须注意对当事 人权利的保障。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数 量不断增多,因此对精... 摘 要 新刑事诉讼法中首次专章规定了特别程序,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 等。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对当事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有重大的影响。在适用 时必须注意对当事 人权利的保障。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因此对 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容治疗, 不仅仅可以维护社会安宁,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 怀。 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又 是法院决定适用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措施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为了避免当事人被“精神病”化, 或者借“精神病”之名而逍遥法外。以下笔者就对审判主体、方式、内容、范围 进一步的阐释,以期对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完善有一定的作用。 一、鉴定意见概念 证据种类由“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是历史性的进步。这也显示出我 们对待“科学证据”更加理性化,同时也实现对于法律问题还权于法官,较为明 确的厘定了两者之间的界线,对于二者的发展和相互借鉴提供了契机。 鉴定意见是指有专门知识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提出 的书面意见。如法医鉴定报告、血迹鉴定报告、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书等。鉴定 意见一词最早是在美国使用,其实质是一种证人证言。 司法精神病学(forensicpsychiatry)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涉及与 刑事、民事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有关的精神疾病问 题,是与法学存在交叉的 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对涉及法律问题又患有或被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当事人进行 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为司法部门和法庭提供专家证词和审理 案件的医学依据。 司法精审疾病鉴定意见是司法鉴定意见中的一种, 是指具有具有精神疾病鉴 定资质的人对于案件中的有关精神疾病程度进行鉴定后做出司法精神病鉴定意 见书。 但不是最终结论, 仍然要经过司法机关结合全案情况和其他证据进行审查 判断,查证属实之后,才能作为判决的根据。 二、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相关内容 (一)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主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 268 条第 1 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强制医疗的申 请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所以对鉴定意见审查判断的主体也应 该是 合议庭,合议庭在中国有两种形态,第一,仅有审判人员组成。第二,由审判员 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笔者认为应该选择第二种,选择有精神疾病方面专业 知 识的人民陪审员, 能够对精神病鉴定审查提供帮助, 防止法官审判权的旁落。 同时不需要强制医疗的也需要对精神疾病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 问题是再 解除强制医疗措施时是否还由原来的合议庭进行审理。该法仅仅规定由原来 的 人民法院审理。 笔者认为还应当由原来的合议庭进行审理,因为他对当事人以前 的状况比较了解,由其审理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并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实现。其在 对 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对当事人现在状况和以前状况的表现 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公正合理的决定。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不存在异议,以 有利于当 事人为原则,自行决定采信,并做出解除强制医疗措施的,不要求控 辩双方出庭质证,避免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对当事人权利的侵害,但必须对采 信的理由在判决 当中进行说明。如果审查判断之后不予采信,告知当事人之后, 当事人无异议的,法院直接做出不予解除强制医疗措施决定,当事人有异议的, 则仍然要以庭审的方 式在法庭之上在相对方参与质证的情况下做出是否采信的 决定。近而做出是否解除强制医疗措施。 (二)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方式 对于精神疾病鉴定意见是由单方面的方式进行审查判断, 还是在法官的主持 下控辩双方质证,法官居中,之后法官进行认证。根据鉴定意见,在自己的 专 长之下做出是否具有控制能力和辩认能力,近而得出其处于何种刑事责任能力。 再决定是给予刑罚上的减免,还是采取强制医疗措施。他们各有自己的专长所 在, 正如法国精神医学家埃斯基罗尔所认为:“对于这些精神病患者的分类、 诊断及责任能力的判定, 决对无法依赖一般人甚至于法学人士的知识,于是精神 科医师有其 决定性的角色。”豍因此,在庭审中有必要对该鉴定意见进行充分 质证,因为精神疾病鉴定具有十分明显的专业性,通过质证,可以使法官在较全 面信息之下得出结 论,而不是仅根据鉴定人一方信息做出认定,否则表面为法 官审判认定, 但实实际际上还是鉴定人一家之言。被申请人可以在法庭上向合议 庭陈述自己的主张向法庭 显示自己的精神状态,否认自己具有精神病,法官也 可以通过法庭上被申请人的表现,对行为人是否具有精神病形成初步印象,从而 对鉴定意见进行正确审查判断。 为了保证质证的实现必须做到;第一,对于精神疾病鉴定意见有异议时,除 被申请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或者指定辩护人之外,如果被申请 人 精神疾病很严重出庭可能导致庭审无法正常进行的,可以允许不出庭。精神疾病 鉴定人也应该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和法官的询问,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鉴定 人 出庭作证制度,以及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时鉴定意见无效的规定,这为精 神疾病鉴定人出庭作证提供了保障, 这仅是形式上有助于诉讼各方对鉴定意见进 行审查。 因为精神病鉴定的专业性,如果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质证效果是可想而 知的,就像“民主秀”的感觉,你参与其中却力不从心。这种即费时又无意义的 制度的命运自在 不言中。第二,对鉴定意见持有异议而又没有相关背景,从而 无法对鉴定意见进行诉讼的, 应该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以实现对鉴定意见的有 效质证。新刑事诉讼法 中第 286 条第 2 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强制医疗案件,应 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 被申请人或者被告人没有委托诉 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应当 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既 然规定了可以指派律师参加, 笔者认为也应该为没有能力聘请专家辅助人,并且 向法院提出申请的当事人指派相关 专业人士参加整个审判,只有做到以上才能 实现庭审质证的实质化, 才能使法官对精神疾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具有可行性。尽 可能减少重复鉴定、多次鉴定情况的屡禁 不止。 (三)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内容 审查鉴定人是否具有鉴定资质,鉴定涉及专业性特征十分明显的问题。因此 从事鉴定首先要具有相关的资质,如果鉴定主体不合格,一个连基本前提都不满 足的人, 是否有审查判断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对于法官而言也是最容易把握 的一环。 审查判断鉴定意见所依据的前提是不是被业界的大部分专业人士所认可, 尽 管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说法,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把握性的,在这个 前 提成立的前提下,在审查鉴定意见是否是在所公认的方法、技术、知识的基础上 做出的鉴定意见。工程统计源如果都符合的情况下该鉴定意见就可以被采信。否 则所依托的前 提都是一个未知数,怎么可能保证结果的可信赖性、可重现性和 可预测性。对这样的鉴定意见采信会导致冤假错案的风险,百害而无一利。《美 国联邦证据规则 (2004)》第 702 条规定,如果科学、技术或其他专门知识有 助于事实审理者了解证据或决定争议事实,因其知识、技术、经验、训练或教育 而具有专家资格 的证人,可以意见或其他方式对之作证:(1)该证言是基于充 分的事实或资料,(2)该证言是由可靠的原理或方法推论而来,且(3)该证人 已将这些原理或方 法可靠的适用于案件的事实。 法院在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时, 通常必须确定鉴定意见是否具有应有的 逻辑法则及科学方法,第一,这种专家意见是否建立在充分的事实与资料基 础 上;第二,这种专家意见是否在可靠的原则与方法上推论而得;第三;该鉴定人 是否很可靠的将这些原则与方法适用在认定案件事实的陈述上。 鉴定人不需要回 答 律师设定的假设问题。鉴定人可以将有关背景资料给法官,鉴定人也可以提 供一些基于对一个人或东西的查验而得到的数据、 资料等任何有助于法官对鉴定 意见进行 审查判断的信息,提供给法院。竖 精神疾病鉴定意见也应该遵守上述规定, 同时精神疾病鉴定与其他科学成分 占较大比例的鉴定意见有所不同,例如 DNA 鉴定在当今社会鉴定手段、方 式、 原理基本上达成共识,而且其客观性所占比例比较大,正确性比较高,人为因素 干扰较小。但是精神疾病理论方面共识还远不够,理论发展时间不长,且经验 性 因素在鉴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个体的主观性因素占比较大的比例,导致其 精确性方面有所不足。 所以法官在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时,不能过分信赖鉴 定人、精 神疾病相关理论,而是应该结合其他证据来综合审查判断精神疾病鉴 定意见。 (四)精神疾病鉴定意见审查判断范围 鉴定意见类似于证人证言, 对于证人证言法律规定只需要陈述相关的案件事 实, 不得发表个人意见, 此规定的意旨在于划定出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范 围, 从而明确法院的职权范围, 防止证人越权造成对法院公正判决的不当影响。以此 类推,精神疾病鉴定意见也应该有其范围所及之处,在精神疾病进行鉴定时是 否 要在鉴定意见中做出被鉴定人的控制能力和辩认能力有无,以及做出属于何 种刑事责任能力种类的判断。 笔者认为, 审查范围仅在于精神病鉴定人对其精神状态的判断,不涉及到刑 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法官对于这方面的判断应不予采信。以防带来不公正的 影 响。因为精神疾病鉴定的专业性十分突出,加之与法学属于不同的学科。两者存 在不一致之处, 精神疾病鉴定的专长在于对精神病人状态的诊断,而且法律规定 中 的刑事责任分类、控制能力、辩认能力方面都存在拟制的情况。所以二者之 间一一对应是难实现的。因此精神疾病鉴定人只按照规定做出精神状况的鉴定, 余下部分 就是法官的任务。对于精神疾病鉴定意见中精神状态内容进行审查即 可。 对于多次对精神疾病进行鉴定,形成多份鉴定意见,并存在不一致之处,在 此情况,法官不能全部置之不理或者偏听偏信其中某部分,而是应当对数份 鉴 定意见审查,重点审查鉴定意见的不同之处,并且要求该鉴定人出庭加以说明, 在控辩双方质证的情况下最终认定。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避免再行进行鉴定。 重 新对精神疾病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判断,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精神疾病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对于强制医疗措施至关重要,希望不久的将 来在强制医疗程序的推动下, 促使精神病学理论上共识的形成。实现法学和精神 病学的共同发展。

『伍』 精神病鉴定需要什么手续

一般精神病人都是由精神病院或精神心理科根据求诊是的症状制订治疗计划,但如果涉及刑事案件,则需要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委托程序包括出具鉴定委托书和提供案情材料等步骤。

一.司法机关委托鉴定单位进行鉴定时,首先需要提出鉴定委托书。鉴定委托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委托鉴定的理由;

2.案件的主要事实情况;

3.被鉴定人在案件中充当的角色;

4.被鉴定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受害当时及其前后的精神状态和表现。

二委托鉴定时,除出具上述鉴定委托书外,还应提供下列案情材料:

1.被鉴定人的一般情况、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

2.案件类别和案情内容;

3.工作单位了解的情况;

4.群众或邻里的反映;

5.委托鉴定机关的意见;

6.各种有关附件等。

上述材料需经查证属实才可用于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5)司法精神病鉴定扩展阅读:

精神病的类型: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或代谢产物堆积,或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继发脑功能紊乱。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食物中毒、医学药物中毒)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主要可分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病程迁延不愈,病人及家属痛苦万分。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等。

『陆』 司法精神鉴定和精神病鉴定的区别

1、首先范围不一样。司法精神鉴定是是临床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鉴定的范围要大于司法精神鉴定的范围。

2、其次,侧重点不一样。司法精神鉴定涉及与刑事、民事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有关的精神疾病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对涉及法律问题又患有或被怀疑患有精神疾病的当事人进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为司法部门和法庭提供专家证词和审理案件的医学依据。

现代精神病鉴定则包括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异,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能或品德发育障碍的诊治和矫正处置问题。

3、发展前景不一样。精神病鉴定在理论上涉及医学遗传学,心理发育学和社会科学,在实践上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司法精神鉴定则只和刑事、民事诉讼按键结合。

(6)司法精神病鉴定扩展阅读:

司法精神鉴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分类:

1、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处于疾病的发作期且危害行为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可以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2、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即患者在实施危害行为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又因疾病的原因使这些能力有所减弱的,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3、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间歇期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精神障碍患者如果处于间歇期且无任何后遗症状;或者患者病情完全缓解,社会功能良好,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应评定为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柒』 司法上是怎么鉴定精神病的


热点内容
利用职务谋取私利违反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08 17:50:56 浏览:222
司法改革概念股 发布:2025-01-08 17:20:41 浏览:628
泰州法院陈雨 发布:2025-01-08 17:19:47 浏览:484
司法鉴定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08 17:18:43 浏览:268
分数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08 17:11:16 浏览:916
网上发帖事件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08 16:03:32 浏览:722
行政法的以上以下含本数吗 发布:2025-01-08 15:54:39 浏览:741
重庆市白酒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08 15:20:18 浏览:857
南华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5-01-08 15:00:19 浏览:97
金融类法律服务方案 发布:2025-01-08 15:00:19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