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司法所
『壹』 古人那么重视传宗接代,他们是怎么辨别儿子是不是亲生的
其实古人自有古人的办法,我们常在一些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看到“滴血认亲”的故事,这就是古人判断血缘关系的主要方法。所谓滴血认亲主要有两种,一是滴骨法,一是合血法。滴骨法就是指将活人血鲜血滴在死者骨殖上,如果鲜血滴入死者骨头,说明这两人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反之则不然。合血法是将两名活人的鲜血同时滴入某一器皿中,如果血液能够融合在一起,说明两人是血亲,否则就不存在血缘关系。
在古代,有滴血认亲的说法,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并且在宋代的法医著作就有记载。不过在现代科学证明,这个是无效的,有种说法是只要血型相同两滴血在水中就会融合在一起。但是在古代时人们还是很相信的,所以当怀疑自己的儿女是否为亲生时,就可能会用这种方法进行鉴定。
『贰』 三国里有代表性的法制人物是谁
真实历史中三国法制人物主要指以下几人
1。曹操
(155-220)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名阿满,出身宦官家庭。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势动荡,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进位魏公,后称魏王。死后,被其子魏文帝曹丕追谥为魏武帝。曹操深受先秦法家影响,十分重视刑法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除了把刑放在首要地位之外,曹操还强调严格执法,不论违法者的身份、地位。他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如著名的"马踏青苗案",他割发代首。这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但对于一个封建统治者而言实属不易。曹操重视司法官吏的选拔,要求以"明达法理"作为选拔标准。魏国首次设立“律博士”教授法律。在中国历史上,强调并严惩"腹诽之谤"罪的,曹操当属之最。这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诸葛亮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主张先教后刑,恩威并施。推崇礼法结合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执法上提倡刑罚与教化相结合,先教后刑。
(2)主张赏罚严明,执法公正。强调治乱国必须使用威严的法律,而执法必须严明公正,无私无偏。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制得到贯彻,达到预期的目的。赏罚严明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要求君主和各级官吏遵守法制;第二,法不阿贵,刑赏不别亲疏;第三,信赏必罚,令出则行;第四,审时度势,宽严适中。
(3)主张定罪量刑不仅要重口供,而且应注意观察人犯的举止和心理。
(4)主张根据执法的实际情况对司法官吏进行考核,决定升贬
3.陈群
(?-236)三国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人,字长文。原为刘备别驾,后归曹操,任司空掾。曹丕称帝(220)后,他历任尚书、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曾建议“制九品官人之法”。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奉诏与刘劭等删约旧法,制定新律。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制定了《魏律》18篇,改"具律"为"刑名",列在篇首,开历代法典首列名例篇的先河。并在律中首次规定了"八议"。
4.张斐
魏末晋初人,著名律学家。约与杜预同时。于晋武帝司马炎时任明法掾,因注解晋《泰始律》而著称。他和杜预对晋律的注解,以"张杜律"并称。著有《律解》、《杂律解》以及《汉晋律注》等。原书均失传,仅存其注《泰始律》。向皇帝说明要点所上的表,史称《注律表》。《注律表》概述了《泰始律》的基本精神与特点,并吸收前人注律成果,对一些重要法律概念、术语作了新的解释,还对封建审判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作了阐述。张斐论述了"刑名"的性质和置于篇首的作用
『叁』 一生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官员有哪些
一生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的清官:
1、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 (今河北临漳县、河南安阳市一带) 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2、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而赵广汉最终遭朝廷腰斩处死的结局,更为其不平凡的经历增添了一层迷离的色彩。
3、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汉族,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汉大臣,事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朝。
黄霸自幼攻读法律之学,少有大志。汉武帝末年,捐官出仕,先后任河南太守丞、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等地方官职。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出任丞相,总揽朝纲社稷。甘露三年(前51年),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龚黄”。
4、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唐洛州偃师(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十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5、狄仁杰(630年-700年11月15日),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封内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
6、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7、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街道房庄村人,房彦谦之子,唐初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8、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1587年(万历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海瑞死后,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9、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0、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成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肆』 中国历史上像西门豹的好官有 那些
中国历史上像西门豹的好官有以下五个
一、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二、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三、寇准
1、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2、寇准先世曾居太原太谷昌平乡,后移居冯诩,最后迁至华州下邽。寇凖出身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父亲寇湘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
四、狄仁杰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
五、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伍』 古今中外有哪些独断专行暴君及下场
古今中外有哪些独断专行暴君及下场
1.商纣王
帝辛(?--约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后世称商纣王,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著穷奢极欲的生活。
2,夏桀
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1]
3,亨利八世
后世的考古学家很多都怀疑他是死于梅毒, 并留下一个接近破产的国家。
4,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shēng),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共在位11年,諡号幽王。《法苑珠林》卷四十三引《搜神记》言“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幽王生”。
古今中外有哪些君王给大臣道歉
刘邦给郦食其道歉。【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古今中外有哪些美学大师?
我只能想到王国维,最爱他的《人间词话》
古今中外有哪些养生食谱?
米饭、面条、三文治和面包,都是养生的恩物!这么简单的问题,真服了还认认真真答了一大堆的!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加溼”,脾虚者夏季养生,宜坚持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溼的清补原则,采取饮食调养的科学方法,选用香甜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 夏季,对于老年人的食补,宜选用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豆浆粥、玉米糊等,这些食品具有消渴生津、清热解暑的作用。对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老年人,还可用海蜇、荸荠等量,洗净后,加冰糖适量,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如果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可以用鲜白扁豆10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同样会收到食疗之效。 以上是我从《四季养生保健宜忌》中读到,不过现在秋天啦,饮食上得注意“少辛多酸”喽 另外,知无不言吧,觉得《黄帝内经》《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中有些篇章对您也许会有帮助的~~祝健康、有神采
古今中外有哪些教育学著作?
中国:《论语》《孟子》《学记》《大学》等
外国:柏拉图《理想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儿子的信》等。
阅读教育学名著要回归原点。中国的读《论语》和《孟子》就可以了,外国的读《理想国》吧,还有《爱弥尔》,重点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记住两条读书的经典语录:
1、阅读经典,因为经得起考验,是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精华。
2、回到原点。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我和自己。
你也可以读些现代教育学者的文章,比如刘铁芳、肖川、叶澜等,重点推荐刘铁芳,读他的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更是思想的洗礼。
古今中外有哪些杰出人物
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方志敏、曹操、孙中山、 *** 、李大钊、周恩来、巴金、培根、爱因斯坦、鲁迅、高尔基、卢梭、罗素、蒲松龄、歌德、马克思、爱迪生、奥斯特洛夫斯基、罗曼罗兰、朱熹、拿破仑、王勃、冼星海、雨果、陶行知、徐格拉底、蔡锷、洪秀全、但丁、达芬奇、富兰克林、巴尔扎克、刘禹锡、曹雪芹、白居易、李白、刘备、泰戈尔、王昌龄、孟子、孔子、施耐庵、冯梦龙、列宁、武则天、雨果、朱德、闻一多、莎士比亚、贝多芬、亚里士多德、华罗庚、拜伦、焦裕禄、陈毅、 *** 、列夫托尔斯泰、郭沫若……太多了,你要的话告诉我邮箱,我给你发过去。题外话:你问的这问题太笼统了,也没有说那个方面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独断专行造句
1. 民主集中,民族复兴;独断专行,自毁前程;党风正,世风日正;勤政爱民,国运昌盛。
2. 他这个人做事一向独断专行,从来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3. 投资决策时,既要集思广益,又要独断专行。
4. 他平素绝不采纳别人意见,凡事独断独行,难免一败涂地。
5. 在人生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是独断独航,但最悲惨的却是回头无岸。
6. 蒋介石是国民党反动派独断专行的最高统治者。
7. 他这样独断专行,会损害自己的威信。
8. 他以共产国际自居,目空一切,独断专行,颐指气使,企图夺取中央最高领导权。
9. 无论做什么事他都独断专行。
10. 为了防止激动,一切独断自信的陈述和针锋相对的争议后来都在禁止之例。
11. 他不再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独断独行,自作主张了。
12.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
古今中外有哪些是廉政人物
寇准,刘罗锅,纪小岚,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型别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封建社会的清官,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只是,比之于贪官而言,他们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的清官中,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十人作一简要介绍。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黄霸--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释出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徐有功--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狄仁杰--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阶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况钟--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通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汤斌--汤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陆』 历史有哪些清官说一说他们的故事
古往今来排名第一的就是海瑞吧
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海瑞]
海瑞
一代清官——海瑞 海青天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后人称其为“海青天”,与宋代包拯齐名。民族有争议,海瑞可能汉族穆斯林也可能是回族人,或者是有色目人血统的儒生。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他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
相关事件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任诸暨知县;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曾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书,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首辅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书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世宗死后获释。海瑞隆庆四年曾前往福建晋江潘湖黄光升尚书府拜谒黄光升,以表营护之恩,有“潘湖海瑞歇马庙”可证及《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681页有载。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之久。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 ,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编辑本段]
轶事典故
海瑞中举人。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赞扬海瑞的设想。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到学宫,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海瑞单独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上街买了两斤肉,屠夫感慨到“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索要见面礼,海瑞不给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有金子数千两,收入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没因此治罪。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但他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知县霍与瑕的罪。霍与瑕,是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过了很长时间,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提拔海瑞任户部主事。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总督、巡抚等边官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单独上疏。临死时还记得欠户部5钱材火钱。
死后,皇帝谥号忠介,送葬时,全城的百姓都赶来送葬。
入狱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正遇上皇帝有病,心情闷郁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偏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皇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上疏陈请将海瑞释放。皇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两个月,嘉靖皇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
出狱
嘉靖皇帝
驾崩,尚未发丧。提牢主事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海瑞不仅会释放而且会被任用,就办了酒菜来款待海瑞。海瑞自己怀疑应当是被押赴西市斩首,恣情吃喝,不管别的。主事因此附在他耳边悄悄说:“皇帝已经死了,先生现在即将出狱受重用了。”海瑞说:“确实吗?”随即悲痛大哭,先吐这餐的,在吐上餐的。旁边和他吃饭的狱卒都搞不懂怎么回事儿,下的赶紧躲到旁边。后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提拔为尚宝丞,调任大理寺。
倍受排挤
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七十二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大略说:“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于对贪官污吏刑罚太轻。诸臣都不能说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礼的说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礼,而平民百姓则有什么罪呢?”因而举明太祖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现在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他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只有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鹃柞弹劾海瑞。皇帝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鹃柞俸禄。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正直一生
延平府的督学官到南平县视察工作,海瑞和另外两名教官前去迎见。在当时的官场上,下
级迎接上级,一般都是要跪拜的。因此,随行的两位教官都跪地相迎,可海瑞却站着,只行抱拳之礼,三人的姿势俨然一个笔架。这位督学官大为震怒,训斥海瑞不懂礼节。海瑞不卑不亢地说:“按大明律法,我堂堂学官,为人师表,对您不能行跪拜大礼。”这位督学官虽然怒发冲冠,却拿海瑞没办法。海瑞由此落下一个“笔架博士”的雅号。过了几年,海瑞因为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淳安县经济比较落后,又位于南北交通要道,接待应酬,多如牛毛,百姓不堪其扰。海瑞上任后,严格按标准接待,对吃拿卡要的官员毫不客气。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去世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
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明史》卷二二六)。
治学
海瑞一生的治学,以刚为主,因而自号刚峰,天下称为刚峰先生。曾经说因此自从做县官直至巡抚,所到之处力行清丈,颁行一条鞭法。意图主张在于有利于老百姓,而行事不能没有偏差。海瑞祖居在海南省屯昌县新兴镇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石峡村现存有海氏世居遗迹,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始祖海公之墓(海答儿渡琼始祖之墓)、皇明淑孺人吴氏墓(八世海一龙之墓)、十二世祖海见龙之墓、海忠介节母诰封太泰人谢氏墓(海瑞母之墓)。明嘉靖28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驳斥当时一些人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为海南民族团结以及改善黎族人民的地位诚心尽意,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 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教育
清官代表海瑞的母亲和孟母一样,也是个年轻的寡妇。她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偏远的海南岛过着清贫苦闷的生活。她一手打造出了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
海母和孟母一样,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海瑞年幼时期,海母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树立儒家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而且,海母还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无邪的童心,剥夺了他作为儿童的游戏权利。她不让小海瑞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玩耍嬉戏,而是“有戏谑。必严词正色诲之”。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所以,海瑞打小就不“戏谑 ”,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在母亲怪异极端的教育下,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得上了自闭症,这导致他成人后也总是和别人相处不好。
海母用自己的强悍意志始终主宰着海瑞的精神世界,致使海瑞几乎成了海母的精神翻版。在海母严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中,有着明显的自虐和他虐倾向。这种倾向,使得海母和海瑞都具有严重的道德洁癖。
在海母残酷的教育之下,海瑞始终不知幸福为何物,甚至还总是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幸。他一生娶过三个老婆,纳过两个妾。
第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女儿,因为和海母不合而被海瑞休了。
第二个老婆进门不到一个月,又因为相同的原因被赶出家门。
第三个妻子也在盛年之时十分可疑地暴死。而此前,他的一个妾也自杀身亡。海瑞的不幸婚姻和海母有着莫大的关系。孝子海瑞甚至到了三四十岁时还和母亲同屋而睡。在海母的铁腕之下,海瑞完全无法独立。
海瑞轶事
海瑞逼死女儿之迷
1.故事
海瑞逼死5岁女儿的事情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小女儿在饥饿之时,接受了一个男仆人给予的一块饼,恰巧被父亲海瑞看见了。
他破口骂道:“一个好女子怎能随便地接受男人的东西呢?只有你饿死了,才是我海瑞的女儿!”在此番羞辱之下,小女孩竟然铁下心绝食七天,直至死去。
2.故事来历
记载海瑞逼死女儿此事的有3本书,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后人沈振辑《野获编外补遗》、周亮工《书影》。沈德符生于万历六年(1578年),海瑞万历十五年(1587年)死时,作者才9岁,他又怎么知道具体的事情呢!而《野获编外补遗》系沈德符后人沈振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辑成! 周亮工《书影》就更是不靠谱了,竟然详细讲述了海瑞如何逼死女儿的经过,周是清朝人,又怎么会知道明朝的事情呢!只是根据《野获编外补遗》胡乱想像而已!
《万历野获编》只是明末笔记,作者自称是听别人说的,也就是说这是路边社出品的八卦新闻。海瑞生平是否有这件事无任何证据,不论直接间接。当年海瑞买了肉(《万历野获编》中并没有记载是什么肉,猪肉是后来创作关于海瑞的戏剧中人工添加的)都能传的沸沸扬扬,被当时的官僚们当作批判讥讽海瑞而互相谈论的时候,海瑞逼死女儿的事情却被他们放过了呢?
[编辑本段]
作品一览
上疏原文: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其任至重。欲称其任,亦惟以责寄臣工,使尽言而已。臣请披沥肝胆,为陛下陈之。
昔汉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
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一时差快人意。然嵩罢之后,犹嵩未相之前而已,世非甚清明也,不及汉文帝远甚。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古者人君有过,赖臣工匡弼。今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仙桃天药,同辞表贺。建宫筑室,则将作竭力经营;购香市宝,则度支差求四出。陛下误举之,而诸臣误顺之,无一人肯为陛下正言者,谀之甚也。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人未有不顾其家者,内外臣工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者也。一意修真,是陛下之心惑。过于苛断,是陛下之情偏。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多以欺败,多以不事事败,实有不足当陛下意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而遂谓陛下厌薄臣工,是以拒谏。执一二之不当,疑千百之皆然,陷陛下于过举,而恬不知怪,诸臣之罪大矣。《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此之谓也。
且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 ”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乾佑山,孙?#93;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
陛下将谓悬刑赏以督责臣下,则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修真为无害已乎?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用人而必欲其唯言莫违,此陛下之计左也。既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昔为同心,今为戮首矣。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至今首称之。然诸臣宁为嵩之顺,不为材之逆,得非有以窥陛下之微,而潜为趋避乎?即陛下亦何利于是。
陛下诚知斋斋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释此不为,而切切于轻举度世,敝精劳神,以求之于系风捕影、茫然不可知之域,臣见劳苦终身,而终于无所成也。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是以冒死,愿尽区区,惟陛下垂听焉。
翻译:
臣听说君主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其责任最为重大。要将国家治理好,也只有委托大臣们,使大臣们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臣请求竭诚所见。直所欲言,为陛下陈说。
从前汉文帝是贤良君主,贾谊还痛哭流涕而上疏言事。并非是苛刻责备,只因汉文帝性格仁慈而近于柔弱,虽有推恩惠到百姓的美德,还是难免于怠废,这是贾谊所大为顾虑的。陛下天资英明杰出,超过汉文帝很远。然而汉文帝能充分利用他的仁义,做到勤俭节约,宽厚爱人,使天下钱粮丰富,几乎达到刑具不用的境地。陛下则锐意精心治国时间不长,就被狂妄想法牵涉过去,反而把刚毅圣明的本质误用了。以致说遐举可成,一心一意学道修行,倾尽民脂民膏,用于滥兴土木工程,二十余年不临朝听政,使得法律纲纪已经废弛了。数年来卖官晋爵推广开纲事例,毁坏了国家名器。二龙不能相见(指嘉靖帝听信方士的谗言,天子之间不能互相见面),使得人们认为您不顾及父子亲情。因猜疑而诽谤杀戮污辱臣下,人们认为您不顾及君臣之情。享乐在西苑不返回大内,人们认为您不顾及夫妻之情。官吏贪污骄横,百姓无法生活,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盗贼滋生。请陛下想想今日的天下,究竟成了什么样子?
近来严嵩被罢免了内阁首辅的职位(明代没有丞相制度,而当时内阁的权利可与丞相比肩,故当时普通称内阁首辅为相),严世蕃受到了严刑的惩罚,一时人心大快。然而严嵩被罢官之后国家的情况还和严嵩未担任首辅之前一样而已,世道并不十分清明,离汉文帝时的国富民强还差很远。因为天下人对陛下心存不满已经很久了。古代君主有过失,依靠大臣扶正补救。现在竟然修斋建醮,大都前来进香、奉送仙桃天药,大家一块奉辞上表祝贺。建筑官室,则竭尽全力去实施;购买香料珍宝,则派人四出寻求。陛下做错误的事,而诸臣都跟着错误地顺从,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端正言论,阿谀奉承得太过分了。然而心中惭愧胆气空虚(指群臣),私下里又有议论怨言,欺君之罪到了何等地步。
天下,是陛下的家。人没有不顾自己家的,内外臣工都是使陛下的家奠基的如同磐石一样的人。一心一意学道修行,是陛下的心受了迷惑。过分的苛断,是陛下的情偏。然而说陛下连家也不顾,合乎人情吗?诸臣徇私废公,得一官职多因欺诈失败,多因不做任何事情败,实在有不能使陛下满意的人。其实不然,是君主之心和臣下之心偶尔不相遇合造成的,而选说陛下憎恶卑薄臣工,因此拒谏。因一二个不合意。就怀疑千百个都这样,使陛下陷于有过失的举动中,而安然处之而不知怪,诸臣的罪恶太大了。《礼记》中说:“在上君主有疑心则百姓易迷惑,若在下的人怀奸诈难知其心则在上君治理劳苦。”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且陛下的失误很多了,具体表现在斋醮(指的是庙宇建醮前需举行的斋戒仪式)上。斋醮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自古圣贤留给后人的训条,修身立命的说法叫“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了,没有听说过所谓长生不老的说法。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中的典范,没有能长久在世,之后也没有见过有方士能从自汉、唐、宋活到现在的。陛下接受陶仲文传授的道术,并因此将其尊为师。陶仲文已经死去了,他都没有长生,而陛下凭什么能实现呢。至于仙桃、天药,就更为荒谬了。从前宋真宗得天书于乾佑山,孙爽说:“天如何能说话呢?岂能有书。”桃子一定是采摘后才能得到,药一定是炮制以后才能成。现在无故获得这二个东西,是有脚而能走吗?说“天赐给的”,是上天用手拿着而交给您的吗?这是左右奸邪的人,制造荒唐离奇的事用来欺骗陛下,而陛下去错信了他,以为确实这样,太过分了。
陛下又要说标明刑罚奖赏用来督责臣下,则分别职掌治理有人,天下没有不可治,而学道修行为无害己吗?太甲说:“有违背你心意的话,一定要考虑它的合理性,有投合你心意的话,一定要考虑它的不合情理性。”用人而一定要他一句话也不违背,这是陛下的错误判断。就好比严嵩,他主持政务时,有一点不顺从陛下的吗?过去投合你心意的人,现在已经被砍头了。梁材遵守正道坚守职责,陛下认为是叛逆的人,历来名声都很好,现在在户部做官的人还在称赞他。然而诸臣宁可学习严嵩的顺从,也不敢仿效梁材的抗争,难道真没有窥测陛下的细微好恶、而暗暗作为趋吉避凶的人吗?就是陛下又从这些人当中得什么好处呢?
陛下的确知道斋蘸没有好处,只要翻然改悔,每天临朝听政,和宰相、侍从、言官等人,讲论天下利害,雪洗数十年以来的积累的错误,置身在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圣贤君主的行列,使诸臣也得以自己洗净数十年阿庚奉承君主的耻辱,置身于皋陶、夔龙、伊尹、傅说等贤明辅臣的行列中,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这只是在陛下的一念之间而已。放下这些不做,而急于羽化登仙,枉费精神,用来追求虚无飘渺、茫然不可知的领域,臣认为这样会劳苦一辈子,而最终将一无所成。现在位高权重的大臣为保持自已的官位而喜欢阿谀奉承,人微言轻的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说话,臣制止不住自己的愤恨。因此冒着生命的危险,愿意竭尽诚挚之情,希望陛下听取。
[编辑本段]
史籍记载
海瑞,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日:“囊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客,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博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
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自免去。有势家朱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竣昊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扶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货。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怒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勤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年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寺祀之。——《明史·海瑞传》
[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海瑞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清廉正直,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同样也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人。在南京当吏部尚书时就被民众称赞甚至拿他的画像当门神。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