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刑法个人法益

刑法个人法益

发布时间: 2024-10-19 01:37:33

❶ 个人专属法益是什么我国刑法中个人专属法益有哪些

法益可以分为个人专属法益(如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非个人专属法益(如财产)。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同种数罪原则上不并罚。最近张明楷教授撰文指出,根据一罪一刑以及罪刑相适应原则,同种数罪原则上应并罚,在存在多个法定刑幅度、不并罚也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时,也可以认定为加重情节而不并罚。

个人专属法益中的专属是指为某人,某物或某事所特有的物品或特征。也就是说在该对象上这种物品能发挥最大作用,或者这种特征最为明显,甚至是唯一的。常见于文学作品,游戏,人物特征等。

个人专属法益是指专门为某种人设置的法益。其中,个人专属法益包括:生命、身体健康、人身自由、名誉和隐私。

两者的简单区分标准:该法益能否转移。可以转移的是财产法益,反之亦然。财产可以转移,非专属法益,而性自主权不可转移,所以是个人专属法益。

❷ 我国刑法分则罪名是如何分类的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常将刑法体系依据其侵犯的法益类型划分为几个核心部分:国家法益社会法和个人法益。在个人法益的范畴下,又进一步细分为生命、身体、自由和财产等多个子类别。


我国刑法研究的主流观点沿袭了这一划分,但主要依据刑法典中罪名的同类客体进行分类。我国刑法典的结构特点是将具体罪行分为十个大类,每类罪行对应一章,顺序如下:



  • 危害国家安全罪

  • 危害公共安全罪

  •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 侵犯财产罪

  •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 危害国防利益罪

  • 贪污贿赂罪

  • 渎职罪

  • 军人违反职责罪


这种分类法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潜在影响。

❸ 专属法益和非专属法益

法律分析:专属法益和非专属法益分别如下:
1、专属法益是指凡为特定人所固有与其人格不能分离的法益,人的生命、自由、身体、名誉、信用、贞操等;
2、非专属法益是指凡一般人都可享有而与其人格可以分离的法益,如财产方面的法益;
3、法益可以分为个人专属法益和个人非专属法益。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❹ 刑法中的法益怎样理解

在刑法的宏观视野中,法益如同法律的守护之盾,它代表的是社会公正与秩序所不可或缺的权益。法益的侵害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际的损害,而是触及了潜在的风险与影响。当一个行为看似未造成直接损失,但其潜在的危险足以威胁到法益,即使由于行为者的手段或工具认知失误而未引发实际后果,这也被视为对法益的侵犯。


法益的定义,是刑法所关注的核心,它涵盖了公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名誉,乃至社会公共利益。当这些利益受到威胁,刑法便介入并确立相应的罪行和处罚,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例如,意图实施盗窃,即使最终未得逞,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对财产法益的潜在侵犯,因为这种行为的风险已经对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


理解法益的关键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已发生的损害的反应,更是对潜在风险和未来可能的危害的预防。在刑法的考量中,行为的意图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样重要,即使行为人并未直接造成损害,但其行为的危险性已触及法益,这就构成了法益侵害。因此,法律对法益的保护不仅局限于结果,而是延伸到了行为的实质和可能的后果。


总的来说,法益在刑法中的角色是多元且深远的,它揭示了法律对社会价值的守护和对公正秩序的维护。对法益的侵犯,无论形式如何,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以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在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❺ 什么叫超个人法益还有刑法新派的决定论怎么解释

不好意思超个人法益不大清楚,但是我猜测应该不外乎两个,一个是非直接属版于个人的,是社会集体乃权至国家利益相关的法益,第二是虽然也属于个人的法益,但是同时具有社会意义,因而超出个人利益的范畴。纯粹猜猜。
新派的决定论是和旧派的自由意志论相对立的,自由意志论强调人都有意志自由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决定论强调个人的意志实际上是不自由的,人的意志行为都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作用。决定论是和新派关注社会效应的一系列理论相匹配的。

❻ 我国刑法中个人专属法益有哪些

以人的合法利益为中心对刑法第338条的解释是合法的、合理的。我国刑法学界的折衷主义观点是德国的个人法益观。折衷主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定位。在环境犯罪法益的选择上,德国刑法学者普遍认为,法益对人的利用和价值来自于人,应当坚持人本主义的观点,这相当于我国现行刑法学者存在的以人为本的法益观。

要注意刑法立法的规制取向,这不利于我国刑罚体系的优化。目前,学界关于“积极刑法观”的观点实际上是通过刑事制裁的泛化来达到社会治理的效果,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观点;如果不调整处罚制度,轻率主动地定罪,将导致社会治理成本急剧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等负面效应。如何合理运用法律工具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通过扩大刑事制裁来解决问题的意图适得其反。为了治理社会,我们在刑法立法上应该始终保持谨慎。

热点内容
行政法包含那些法 发布:2024-10-19 04:19:59 浏览:409
深圳新交通法规安全带 发布:2024-10-19 04:13:40 浏览:919
合同法264 发布:2024-10-19 04:06:03 浏览:774
大连中院法官名册 发布:2024-10-19 03:37:33 浏览:553
婚姻法解释三第3条 发布:2024-10-19 03:29:08 浏览:892
林鸿潮行政法题目2016 发布:2024-10-19 03:17:46 浏览:806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发布:2024-10-19 03:07:14 浏览:658
民营企业offer法律效力 发布:2024-10-19 03:06:36 浏览:941
车子没过户只写了一份协议请问起法律责任 发布:2024-10-19 02:50:28 浏览:378
地区法院 发布:2024-10-19 02:23:49 浏览: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