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司法判决
① 行政干预司法违了什么法
法学界普遍认为,司法独立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司法改革实践表明,行政对司法的干预是最为广泛和深刻的,其对司法公正造成的戕害也是最大的。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与制约,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
按照现代法治要求,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在内的各种国家权力的运作都应当纳入司法最终审查的范围。在法治国家,法院在社会关系调整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与此同时,《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也对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法院远没有树立起应有的权威。非但如此,行政机关通过财政、人事、编制等行政管理对法院行使审判权进行干扰与限制,使我国的法院沦为相当边缘化的境地。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一个途径即财政控制。我国实行“一级政权,一级预算”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人民法院财政预算是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其决定权掌握在同级人民政府手里。不但法院办公环境的改善、办公设备的添置决定于同级政府预算,就连法院人员工资开支、办公经费支出等也都要受制于同级政府。“吃着人家嘴短,拿着人家手短”,法院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法院有时不得不充当地方政府的看家护院。尽管《预算法》规定政府预算应当依法进行,尽管同级人大及常委会对预算具有审批、监督和撤销权,但这些都不足以约束政府的预算行为。中国的法院院长们都知道,与政府搞不好关系意味着什么。因此有人说,在中国当法院院长可以不懂法律,但不能不懂官场逻辑。
编制管理是政府干预司法的第二个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对法官的性质、范围、职责、及权利义务、任职条件、考核培训、奖励惩戒、福利保障等各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是,符合这些条件就能够成为法官吗?当然不是,这只是成为法官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按照现行人事管理制度规定,法院法官职位还要受到政府编制的约束。编制管理本来是行政机关设置行政机构的管理活动,但是现在却同时成为政府控制法官职位设置的制度。另外,许多地方政府还规定,法院招聘法官除了符合《法官法》条件外,还要具有本地方居民户口、通过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务员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突破法律规定,在事实上把法官纳入行政人事管理的范畴。这样,各级政府就通过编制管理、公务员资格管理及户籍管理等从宏观上控制了法院人事权。
行政干预司法的第三个途径是通过政法委。作为党领导政法工作的专门机构,政法委在组织协调司法机关办理案件、保障人民权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个别党的政法机关违反宪法和法律,干扰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妨碍法律正确实施的情况存在。按照现行党政领导体制,政府首长多为地方党委第一副书记,其党内排名较政法委书记靠前,而政法委又是司法工作的“领导”机关。为维护政府利益,政府首长常以其在党委中的身份通过政法委干扰人民法院依法行使职权。与前两种方式相比,政府通过此种方式干预司法更为隐蔽,造成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因此,斩断行政干预司法的黑手应当从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入手。首先,在现行政治体制下,提高人民法院院长在党内的地位。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将法院院长增选进各级党委常委会,并不断提高其在党内的位置;其次,按照《宪法》规定,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的责任追究制。《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应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从本质上讲,违法干预司法也即妨碍法律实施,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再者,按照《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规范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通过立法禁止各级党组织对正在审判过程中的具体案件发表意见、作出指示,要进一步强调民主集中制,防止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假借集体名义干预司法。同时,将各级党委会对政法工作的决议、决定记录在案,并要求参与讨论的党委会成员签字确认,以备将来复查,追究违法干预者的法律责任;最后,在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同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需要说明的是,司法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调进行。只要这样,才能使法院从人财物上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斩断政府对司法干预的黑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随着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随着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行政干预司法必将受到更为强烈的质疑和抵制,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也必将得到真正的实现!
② 怎么看司法“闹访”和威胁法官的行为
法律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老百姓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国的司法制度一直在努力健全,现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已经逐步的完善,这一点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在世界上也得到认可。法律法规人人需要遵守,有一些个别的人,想要通过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阻碍法律,威胁法官,这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
最近一些时间,我注意到一些新闻,有些地方出现司法闹访和威胁法官的事情,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坚决的予以打击,特别是违法犯罪分子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这样才能维护司法工作人员的安全,这方面国家应该有专门的针对性保护方案,对于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人员进行保护。
出现一些闹访和威胁法官的事情,说明有些人对于法官和司法工作者的工作不认可,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这样的人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做事情,根本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更不顾司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类人对于社会的危害极大,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适当的处理,保护司法工作人员的安全。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的工作者,应该审判案件期间,将每一步做到公开透明,让当事人立即具体的情况,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处理好当事人关切的细节,这样当事人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案件审理情况,对于司法工作者和法院的审判能够理智起来,一些法院和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耐心解释,不给当事人一个透明的办事的过程,这也是矛盾激化的原因。
我们的社会法制工作者,要积极的宣司法工作,让老百姓了解司法工作的步骤,了解司法工作的基本职能,知道法院工作的一些程序,这样可以让社会明白司法工作的具体情况,老百姓才能理解司法工作者的行为,现在一些司法工作者高高在上,根本不屑联系群众,这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关键点。
③ 药家鑫之死是法律公正还是舆论影响
药家鑫昨日被执行死刑,他的人生就此也就画上了句号,但是伴随着这起案件的舆论之争却并未就此中断。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药家鑫之死不是法律的公正判决,而是受到了社会舆论左右的结果。言下之意,即药家鑫本不该死,社会舆论左右了司法的公正判决。 那么,到底此种观点具备多少可信的“成分”,一旦可信,那么,药家鑫之死不但不能说是社会公正和司法公平的体现,更应该说是另一种不公的征兆?但细细琢磨,此种舆论干涉司法公平的说法,不但站不住脚,更是歪曲和误解了社会舆论的作用。 其一,要说社会舆论对药家鑫案件到底是否有影响,答案是肯定的。药之死,最高法的批复是:其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属罪行极其严重。这一方面,说明了药家鑫案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之恶劣,理应判处死刑;另一方面,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公众明了判决依据之所在,然后体现出司法的公平和可贵。 其二,社会舆论对药家鑫案件肯定有影响,但关键的问题是,此种影响的结果,是使司法判决走向公平还是走向颠覆司法公平的另一面,这才是问题所在。那么,关键问题就在于,药家鑫的犯罪事实,是否应该走到死刑这一步?而恰恰是,这不是一件普通的交通案件,而是故意杀人的残忍案子。因此,有必要说的是,如果社会舆论对司法判决的影响,从不公走向公平,这正是社会舆论存在的重要作用。社会舆论的存在,其实就是在对具有公权地带的权力范围起监督的作用,而如果说社会舆论的存在不能发挥“监督”的实质性作用,成了一种有名无实的摆设,那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媒体监督、公众监督等等的社会舆论的存在来干嘛? 其三,要说真正在干扰司法公正判决的,实际上并不是围观的公众和媒体,而应该是此前存在的从“激情杀人”到“师生上庭求情”,再到“教授联名呼吁”的种种声音。就是因为有这些声音的存在,原本一个惨烈但足够简单判决的案子,一拖再拖,也正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害怕司法公平“越轨”的社会舆论才会愈演愈烈。确实,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和那些专家舆论的博弈,很难相信此案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公众遗忘,继而又给社会添加了一桩不公的罪证。 其四,造成社会舆论强烈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诸多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给公众造成了一种潜意识的恐慌。在社会权力资源过分集中而又缺乏制约的前提之下,权力对司法的公平判决总在起着调控和左右的影响。权力主义之风盛行,政府包括法院的公信力正在流失,能否真正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很多人不免心生担忧,因而,在司法公平判决不能成为正常法治现象时,公众宁愿相信舆论的作用,也未必相信司法会给予公平。或者说,舆论在这个缺乏社会公平的背景下,成了保证司法公平最后的“救命稻草”。 其五,舆论监督的另一概念,其实正是要求政府和法院能在阳光下行使公权,而轻易给社会舆论乱扣“干涉司法判决”的帽子,无疑是想把公权置于阴暗处,这正是最可怕的“阴谋论”。没有了社会舆论的存在,没有了媒体和公众的声音,在任何一个社会下,顺其自然的权力必然导致可悲可怕的结局。一旦社会舆论被妖魔化,失控的权力必定只会更加肆无忌惮,也会给原本形势不妙的司法环境加重社会的沉重负担。 其六,司法公正不能忽视民意,但也不意味着司法判决要受民意舆论的左右,任何时候,司法判决都是独立的,个人的民意如此,掌握公权的政府也如此,都不能对司法判决产生影响。当然,在现代社会下,司法判决直接忽视民意舆论是可怕的,也是不能的,但司法判决不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案情的本身的情形和刑罚准则,做出能经受得住公众和历史检验的判决。 因此,司法考虑民意舆论,并不是被舆论干涉,在司法公平判决和舆论监督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因而,一直牵动社会大脑神经的药家鑫,并不是死于舆论的影响,而是司法的公平判决。在这个案子上,胜利的,唯有法律的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胜利。 而其他的,统统都是扯淡。 推荐:揭秘日本混乱的男女同浴文化(组图) 推荐:日本黑社会女老大纹身全过程(组图) 地球上的“外星生物”(图) 洗车店有点“色”身穿比基尼洗车 印度古传神秘女体按摩法 英国另类艺术家雕塑“女阴长城”(组图) 国外情趣宾馆里常见的12个雷人性爱道具(图) 英国商场顾客集体穿内衣抢购 俄罗斯美女短裙上街 超有创意的烹饪围裙 国外狂人的疯狂的婚礼精子自行车,运精子做广告
④ 法官违反司法解释判决怎么办
1、如果确实有证据或线索的,可以向纪检委投诉或举报。法院承办法官如果确实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构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当事人还可以向检察院报案,则检察院依法立案侦查以追究其刑事责任。
2、如果只是个人臆想,无任何事实依据的,则当事人认为一审判决错误而不服的,可以上诉,由二审法院来重新审理并进行裁判。
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要秉公执法,如果违法办案给当事人造成损害,当事人举报给检察院。对于的确违法的,要追究法官的法律责任,记过甚至是免职。
法官违法判决属于审判阶段程序性违法,一般的处理意见是发回重审,法官在法院内部接受处罚。故意违反法律、审判纪律、审判管理规定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分。故意违反规定拖延办案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1、法官应枝慧绝当依法履行的义务
(1)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2)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
(3)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4)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碧局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5)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
(6)保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
(7)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
2、法官应当依法享有的权利
(1)履行法官职责应当具有的职权和工作条件;
(2)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3)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4)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5)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
(6)参加培训;
(7)提出申诉或者控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
第三百八十八条【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猛姿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
⑤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行政力量介入司法领域是否违宪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行政力量介入司法领域是违反宪法的。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任何行政机关都是不允许介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干涉司法判决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九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第一百四十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