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变迁
⑴ 中国古代封建刑罚种类的变迁
刑罚是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开始,犯罪现象就从来没有消退过,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消失。自从国家正权的建立,就代表着公力救济取代了私力报复,国家成为了唯一有权行使刑罚权的主体,从此,人类告别了原始社会时期的血亲复仇,人类向文明和理性迈进了一大步。 由于原始社会的报复思想的痕迹依然存在,所以在最初的奴隶社会时期,刑罚多为肉刑,较为野忙。对于夏代和商代的刑罚制度,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考古证据,仅能根据史书记载略知一二。在西周时期,礼法并存,统治者实行“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刑事政策,认为治国应当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这一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经济形态向封建制经济形态过渡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被多数历史学家定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刑罚制度主要还是沿袭了西周的刑种,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大量的成文法出现并向社会颁布(在这以前的朝代中,由于受当时宗教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制定法律但不公之于众),如<<铸刑书>>\<<竹刑>>\<<铸刑鼎>>和<<法经>>,其中以魏国法家改革派李悝颁布的<<法经>>影响最大. 秦国在商鞅变法中,改法为律,同时规定了什伍连坐的制度,把全国百姓五户编为一伍,十户编为一什,在什伍组织中,一人犯罪,其他人必须向官府举报,否则要连坐受刑.按照秦国的法律,告奸者与杀敌一样受赏,而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秦朝统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原来秦国的刑种.当时全国统一的法典是<<秦律>>.秦朝的法定刑有黥刑\劓刑\徒刑\宫刑\死刑\罚金刑\株连刑等等.其中的徒刑非常完善,从重到轻分为:(一)城春(男犯)城春舂(女犯)(二)鬼薪(男)白灿(女)(三)隶臣(男)隶妾(女).其劳役的时间和劳动强度依次递减,且女犯的劳动强度小于男犯.这一徒刑不仅有效地惩罚了犯罪,同时也给当时修筑长城等大型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这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次要原因.所以后来的西汉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刑事政策.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令废除肉刑制度的皇帝,他将斩左趾改为了笞五百,把斩右趾改为了弃市.汉景帝继续执行废肉刑的政策,他下令废除了宫刑(但宫刑在汉武帝时期又恢复了),同时规定笞刑不得超过二百,行刑时不得换人,以尽最大限度防止受刑人死亡的情况. 汉亡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各个割据政权虽然在法律制度上多有变革(如改变刑法典的结构,魏律将具律改为刑名,<<泰始律>>增加了法例,<<北齐律>>将名和例合并,置于律首;增加了若干保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法律制度,比如八议制度\官当制度,等等),然后在刑种上没有多大改革. 隋朝时,中国终于确立了封建制五刑,从而奴隶制五刑彻底结束.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减轻了刑罚的残酷性,规定灭族刑仅适用于谋反\谋大逆和谋叛三个罪名,将笞\杖\徒\流\死规定为法定的刑种(即封建制五刑).唐代基本上继承了隋朝的刑罚内容,规定死刑只采取绞和斩两种方式(绞刑轻,斩刑重).当时全国的刑罚分为二十等,分别是笞十,笞二下,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流2000里,流2500里,流3000里,绞,斩.唐律还限制了刑讯制度,规定拷打犯人只能用杖刑,且所杖之数不得超过100下(对于轻刑犯,所仗之数不得重于可能判处的刑罚数目). 五代时期,统治者第一次执行了凌迟死刑。而这一制度被辽朝所沿用,并且第一次成为了法定刑。而且,这一时期宋朝的刑罚制度也趋于严苛,除了五刑以外,又出现了刺配刑,这是将古代的墨刑又恢复了,应当可以说是刑罚制度的一大倒退。 元朝统一以后,基本上沿用了自隋唐时期形成的封建制五刑的制度,不过元朝对于笞和杖刑的数目不一样,分别是十七、二十七、三十七,如此直至一百零七;同时,元朝废除了绞刑,死刑改为斩和凌迟两等。随后的明清两代沿用了元朝的死刑制度,用斩和凌迟两种方法执行死刑。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大兴酷刑,他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法令不严,且执法不严,提出了“明刑弼教”的刑法思想,实际就是重刑主义,于是在制定了《大明律》以后又制定了“御制大诰”,在〈〈大诰〉〉里,大量的古代残酷刑罚被恢复,如剥皮、抽筋、枭首等等。由于明代厂卫制度的设立,锦衣卫有权在朝堂上实行廷杖,就是当场用大棒杖击大臣,受刑者大量死去。同时,明朝还发明了“立枷”,就是一个重达300斤的夹子,犯人一旦戴上,肯定会在三天以内痛苦地死去。 清朝继续沿用封建制五刑,并且废除了明朝的一些残酷的刑罚,但是仍然保留了凌迟。清代的刑讯制度也较为宽松,规定拷打犯人,每次杖刑不得超过三十,对于杀人、强盗等重刑犯,允许使用夹棍(夹男犯人的脚)和拶指(夹女犯的手指),但两种刑罚对于同一犯人均不得超过两次。
⑵ 试述中国封建刑法的总则体例变化过程
中国的古代刑法典中总则的产生远远早于东西方其他各国,但直至1910年清末,在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它才真正的被称为“总则”,此前的名称历代以来多有变迁,《唐律疏议》卷一的名例律编首[疏]内记载得很清楚:“魏文侯师於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
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
魏因汉律,为一十八篇,改汉具律为刑名第一。
晋命贾充等,增损汉、魏律为二十篇,於魏刑名律中,分为法例律。
宋、齐、梁及后魏,因而不改。爰至北齐,并刑名、法例为名例。
后周复为刑名。隋因北齐,更为名例。
唐因於隋,相承不改。
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名训为命,例训为比,命诸篇之刑名,比诸篇之法例。但名因罪立,事由犯生,命名即刑应,比例即事表,故以名例为首篇。”
此后,“名例”之名及名例为律典总则规定共同原则,其他篇章为律典分则规定具体关系的体例一直为后世封建法典所因袭,直至1910年清末,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时,才把“名例”改为“总则”,其他称为“分则”。
成于公元前407年的《法经》被视为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而公元651年颁行的《唐律疏议》则被誉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的代表”、“如果说罗马法是奴隶制时代最完备的法典,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法典,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律代表了封建法典的最高成就。”如果以《法经》与《唐律疏议》为代表,与同时期的古代东西方典型成文法典及近现代刑法典中刑法总则相比,那么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刑法总则在立法技术和理念制度上都成就斐然。中国古代刑法总则形式完备、内容盈实。概括说来,以《唐律疏议·名例》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刑法总则的特点就是“形完神足”。
⑶ 秦到清的法律形式变迁
1,法典逐渐完善。秦朝开启以法治国的先范,汉萧何制定九章,唐有《大唐律》,宋《宋刑统》,明《大明律》,清《大清律例》。
2,汉文帝废除肉刑,至唐代刑罚逐渐稳定为五刑:斩、绞、流、徙、笞。宋以后又加入凌迟一条,对于谋反大逆及大逆不道。
3,清代末期开始参照西方法律,改革古代法律,逐渐向现代化过渡。著名的人物有沈家本。
4,对于谋反的处罚越来越残酷。
⑷ 车裂之刑古代刑罚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刑罚随着社会的演进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先秦时期,舜禹时期的处罚习惯,如《尚书·舜典》中提到的五刑,包括鞭、扑、金赎等,反映了对贪污渎职的严厉惩处。《史记》中进一步描述了当时对犯罪行为的管理,如墨、昏杀人等同罚,显示了对行政人员的严格要求。
《尚书·吕刑》记载了原始社会末期的严酷惩罚,如劓、刵等割刑。夏代确立了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商代刑法更为严酷,死刑手段多样,如醢、脯等。西周时期,徒刑、拘役、赎刑、流刑等成为五刑的补充,标志着奴隶制刑罚的成熟。
进入春秋战国,五刑依然为主,如商鞅的车裂之刑,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秦代刑罚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八类刑罚,包括现代意义上的主刑和附加刑。汉代对刑罚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肉刑,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如死刑范围扩大和笞刑过重。徒刑方面,汉代规定了具体的刑期和女性特有的“顾山”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体系逐渐宽缓,宫刑被废除,鞭刑和杖刑规范化,流刑成为减死之刑,缘坐制度有所变化。隋唐时期,死刑和鞭杖刑改革,确立了封建五刑制度,以减轻刑罚为主。宋元时期,刺配、凌迟和折杖法等新刑种出现,元朝则保留了习惯法和肉刑,且实施警迹人制度。
明清时期,刑罚趋于残酷,死刑方式多样,充军、发遣等刑罚加重,枷号成为耻辱刑,而明代的庭杖制度体现了皇权的专断。总体来说,古代刑罚随着社会变迁,既有严酷的惩罚,也有对人性和道德的考量,反映了历史阶段的法律文明程度。
(4)刑法变迁扩展阅读
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其明显的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直延续,没有发生中断。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变,法也从原始简单的习惯,逐渐向着结构严谨、富于哲理的模式过渡,中国历史上法律的变革,实质上代表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与人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思考,集中、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
⑸ 从刑罚演变的角度谈一谈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古带到近代。刑罚从最原始的反人类性质,逐步演变到今天对自己犯错误所承担责任,惩罚自己的性质。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在刑罚上,更加注重人权,逐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至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