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用语
㈠ 法律上的“以上”“以下”的确切含义
法律条文中的“以上”、“以下”,是常见的表范围用语,其含义是否包含本数或本级,立法者的意图、法律文本的表述、受众的理解,往往是不尽一致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法律条款分析。
立法者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存在分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八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此“以上”,是否包含本级即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法律文本表达的意思不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外国投资者设立外资企业,应当通过拟设立外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这里的此“以上”,显然不包含本级即县级人民政府。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这二部法律法规分别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制定,但是至少可以说明,立法者对“以上”用语的含义存在分歧,“以下”同理。
“以上”、“以下”之类的词语,往往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容易产生歧义。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进行限定修饰,有4种方式:准确表述法,括注法,附专门条款解释法,专门行文解释法。
这实际上涉及到立法语言技术问题,需要在《立法法》的修订或实施细则中予以规范,以提高立法技术,保证立法质量。
(1)民法上的用语扩展阅读:
汉语学界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同样存在争论,应该包括本数或本级以宁夏大学教授王明仁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从有文献可查的古汉语开始,“以上”、“以下”的表意和用法都是非常明确的、始终一贯的。
即它在表达范围时从来就包括范围的起点和止点在内,也就是包括一般所说的“本数”、“本级”在内。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出现混乱,到了七八十年代混乱愈演愈烈,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此外,受众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也有不同理解。受众的文化程度不同,对“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理解不同,受众因利益或动机左右,导致产生有利于自身的理解。
如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医疗机构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应从重处罚。两名以上是否包含两名,因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相对人受利益驱使,自然会产生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理解,引发诉求。
现行法律条文关于“以上”、“以下”用语的含义及表现形式,法律条文作为法律规范的载体,有很强的规范性。如果法律用语含义产生歧义,将丧失法的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作用。但是目前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用语的含义规定不一,特别是行政法部门。
现行法律条文关于“以上”、“以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如下:《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条:民法所称的“以上”、“以下”,包括本数。该法用专门条款,明确了用语的含义。
《刑法》第九十九条: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该法用专门条款,明确了用语的含义。行政法因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不同的行政法律关于“以上”、“以下”是否包括本数(本级),没有统一规定,用法上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为未明确用语含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又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第(一)项:任用两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以上”是否包含本级或本数(县级人民政府或两名),法律未作说明,容易产生歧义。
㈡ 民法中条件成就是什么意思
所谓条件成就,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的用语。
所谓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就是法律行为成立时效力是不定的,其何时生效、是否生效,要看所附的条件是否成就。
比如,A和B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但是A在合同中附加了这样一个条件:如果B考上了大学,那么合同才生效,我就把xx卖给你。这里,B考上大学就是所谓的条件。在b考上大学前,合同虽已成立,但未生效,如果这时a将标的物转卖,他不承担违约责任,只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但是当B考上了大学,那么条件就成就了,合同也随之生效,A就应当履行合同约定卖给B标的物。这个条件就是所谓的延缓条件或停止条件,意在延缓法律行为的生效。当条件成就时,也就是条件约定的事实发生时,法律行为就生效,不成就时,就不生效。
还有一种条件是所谓的解除条件,即当条件成就时,法律行为就失去了效力。比如a和b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如果约定,如果B考上了大学,A就不在将房屋租给他,那么当B考上大学、条件成就时,租赁合同就解除了。
当然,条件不一定是积极条件(如果发生了什么事就怎么样),也可以是消极条件(如果不发生什么事就怎么样)。
需要注意的是,所附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它必须是可能的、未来的、不确定的、合法的。还要和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相区分。
㈢ 法律中经常提到”五日以上“和”五日以下“,请问哪种包括五日,哪种不包括。
”五日以上“和”五日以下“都包括五日。
《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五内条 民法所容称的“以上”、“以下”、“以内”、“届满”,包括本数;所称的“不满”、“以外”,不包括本数。
(3)民法上的用语扩展阅读:第一百五十四条 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规定按照小时计算期间的,从规定时开始计算。规定按照日、月、年计算期间的,开始的当天不算入,从下一天开始计算。
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星期日或者其他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
期间的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二十四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截止。
㈣ 添附是什么意思
添附是指民法学上的物权制度用语。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价值合成。对于已存在的动产之上添加了价值较大的另一部分不动产、智力劳动或物化价值而形成的归属形态上更趋完整的另一独立的物的行为过程及方式上的管理,或对两部分乃至多部综合的管理取得作为全新所有物所具有的效力的变化现象的一种特殊事实或主观方面的意图下的改良归属能力的法律事实。简单地说,添附意味着通过添加价值或行为,使得原有物的价值或性质发生改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物或具备新的价值和使用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智力劳动和物化价值的投入,这些新添加的价值会改变原有物的归属和管理方式,从而赋予新的物全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种现象在物权制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物的归属、管理和使用权的变更,对于保护物权人的权益和稳定物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添附制度是建立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实践理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理解和应用。以上就是对添附的解释。
㈤ 请求权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请求权的含义 1. “请求权”的第一层含义,是旨在获得某种特定的给付的要求。他人可以请求这种给付,至于该他人能否获得其希冀的给付,则是另一回事。民事诉讼上的请求权,多为这种理解。2. 请求权定义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该种请求权以存在一项有实体法依据的请求权为前提。在另一方面,该请求权不一定非得(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提出不可。该项请求权的存在,不受是否有人提出主张的影响,也不受债权人是否知悉其请求权的影响。这一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概念,是由Windscheid从罗马法和普通法中的“诉”(actio)的概念中发展出来的。“诉”的概念乃着眼于程序法而非实体法。
问题二:民法中,称请求权者不一定就是请求权,是什么意思啊 按权利的作用分类,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支配权。名为请求权的权利,其作用不一定是此分类中的请求权。这个分类中的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是否发生请求权人希望的法律效果,还依赖于相对人的特定行为。比如买受人请求出卖人交付并移转标的物所有权,是债权请求权,希望的法律效果是取得标的物所有权,但能否发生物权变动,依赖于出卖人是否为交付行为。
物权法第九十九条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维持共有关系的,应当按照约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请求分割;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随时请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础丧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时可以请求分割。
法条用语是“请求”,俗称共有物分割请求权,但该权利以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效果,实为形成权。一个按份共有人提出分割,不需要其他按份共有人的特定行为,就会发生共有关系消灭的效果。
再比如,合同法111条,俗称买受人的减价请求权,也是名为请求权,实为形成权,也是一项不问出卖人是否同意,仅以买受人单方意思即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权利。只要买受人行使减价请求权,也不需要出卖人的特定行为,就直接发生应付价款减少的法律效果。
问题三:请求权与什么是什么 请求权是指权利人得请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不作为)的权利。请求权是相对权的典范,即仅仅相对于某个特定的人产生效力。
问题四:收购请求权是什么意思 请求权的意思就是民事法律上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不为一定行为或者尽应尽义务的的权利。那么你问的收购请求权,就是对可收购的东西(比如股份啊之类的东西,只要是经济上的操作)的所属人或者上级部门(就是对你收购的东西有支配权的人或者部门)请求收购的权利。比如,联想收购IBM的电脑部门的时候,它的收购请求权钉就是向IBM总公司、董事会请求去收购IBM的电脑部门的权利
问题五:交还子女请求权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身份权请求权,基于父母子女之间身份关系产生,如果有人侵犯了这种身份利益,比如把你的孩子抱走不还给你了,你就可以行使这种请求权,要求对方将子女交还给你,从而维护作为父母对子女享有的身份权的圆满状态
问题六:须为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请求权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首先,请求权成立的基础是债权,你的问题关键在“须为”上,是指构成其他法律述求的要件。例如破产请求权,构成的两个要件其中一条就是:须为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请求权。按此理解就是:首先你的债权,是要经过法律程序确认,可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执行程序,详见民事诉讼法)
问题七:物上请求权是什么意思?帮忙举下例子说明一下吧。 根据《物权法》,物上请求权是指当物权的圆满状态受到妨害或有可能发生妨害时,物权人为了使其物权恢复到圆满状态,请求妨害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主龚包括以下权利:
1、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2、所有权的排除妨害请求权;
3、所有权消除危机请求权;
4、修理、重做、更换、恢复原状请求权;
5、赔偿损失请求权。
例如:你的杯子被我拿了,你可以要求我返还,这就是你的物权请求权。
问题八:请求的意思是什么 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
个人宣言--雅淑手工(淘宝):用我最巧的手,装扮最美的你!
---------------------------------------------------
问题九:形成权与请求权的区别 1、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仅凭自己的行为(如追认行为、受权行为、撤销行为、弃权行为)即能引起某种民事权利产生、变更、消灭的那种权利。――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第34-35页
2、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又有人称之为能为权、变动权等。形成权的主要特征在于:权利人可以以自己的意思表示行使形成权,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终止。形成权按其作用有三种:有能使法律关系发生的形成权,如本人对无权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承认权;有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的形成权,如选择之债的选择权;有能使法律关系终止的形成权,如撤销权、抵销权。――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0-131页
3、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单方的行为,使某一法律关系效力发生变化的权利。包括追认权(如本人对无权代理行为的追认)、选择权(如选择某一标的使选择之债变为特定之债的权利)、撤销权(撤销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权利)等。――郭明瑞《民法学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第31页
4、形成权是指当事人一方可以以自己的行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如追认权、撤销权、抵销权等。――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第39页
5、形成权是依照权利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就能使权利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形成权的特征,在于因单方意思表示,就足以使既存法律关系生效、变更或者终止,从而突破了双方法律关系,非经协议或者其他法律上的原因不得变更的市民法古老法原则。――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85页
6、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仅凭自己单方行为就能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如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只要委托人撤销委托就可使委托关系消灭。――柳经纬主编《中国民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45页
7、形成权是指根据权利人一方的行为就能够引起某项民事权利设立、变更、终止的那种民事权利。例如,追认权、抛弃权、撤销权、免除全、解除权、抵销权等。――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第82页
8、形成权,是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等。形成权之主要功能,在于权利人得依其单方之意思表示,使已成立之法律关系之效力发生、变更或消灭。但须注意,形成权与请求权亦有密切关系,即形成权之行使常是主张债权(或物权)请求权之前提条件。形成权赋予一方当事人得依其单方意思干预他人之法律关系,如何保护相对人亦很重要,故关于各个法定形成权法律设有不同的构成要件,并在若干特殊情形,使权利人负损害赔偿责人,且形成权之行使,原则上不得附条件与期限,以避免置相对人于不确定之法律状态。――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第66页
9、形成权(Gestaltungsrecht)者,因一方之行为是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之权利也。形成权名称,始于Seckel,已渐为一般学者所承认。但有称为能为权(Recht der rechtlichen Konnens)者,亦有称为变更权(Recht auf Rechtaenderung)者,本书则从通说,用形成权之名称。形成权有在发生权利者,例如对于无权代理之承认是。有在变更权利者,例如选择选择之债之选择权是。有在消灭权利者,例如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及继承抛弃权是。――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40页
10、形成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