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论民法的精神

论民法的精神

发布时间: 2025-02-09 08:24:31

A. 怎么理解民法的精神

民法之精神在于保护私权,在于尊重平等,在于契约精神,在于意思自治,在于对彼此民事权利(Private right)的容忍。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间及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经济法的区别

两者调整范围不同,有重合但有区别。经济法调整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民法调整以交换为中心所发生的财产关系,经济法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与一定范围的横向的经济关系,还调整经济组织内部一些重要经济关系。

民法则不调整纵向的经济管理关系,也不调整经济组织内部关系,经济法不调整民法中的平等的人身关系。

主体构成不同,民法中的主体分自然人与法人两类,经济法主体体系包括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和内部组织。

主旨思想不同,民法是“个体权利本位”,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

调整手段不完全相同,民法主要采取民事手段,经济法除了采取民事手段,还运用行政手段,刑事手段,实行综合调整。

B. 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法律分析: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是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预,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C. 如何认识《民法总则》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

您好!具体反应在很多方面。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成文法的法律传统里,专一个国家属常通过编纂民法典的方式表达国家和民族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基本的问题包括比如对人的定位和表达对人期待的问题,人和人之间、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超国家形势、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问题。在《民法总则》里,就国家、民族对一些基本问题所表达的看法,体现了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民法总则》第九条就确立了这样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媒体所讲的绿色原则。表达了中国人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则可给出更为周详的法律意见。

D. 民法典的时代精神

法律分析:

民法典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回应数字科技、适应疫情防控新需求等方面的规定,展现了新时代民法典的时代特色。通观民法典的整体框架及具体内容,民法典较为完整地引领了良法善治的治理逻辑及精神实质,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重器,也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法治保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E. 《民法总则》的精神与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总则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总则》第三条,将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民法基本原则。
在全球范围内几十部民法典中,还没有如此规定。甚至很多国家没有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历来在立法实践中有确立基本原则的传统。基本原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宣示,是对社会公众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审议中,曾经在草案中将“权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权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说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是人民自由神圣的圣经”,在《民法总则》第三条,出现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民法总则》的规定是对物权法规定的总领性的进步。不止民事主体的物权,所有的财产权都受法律保护。
3、《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民事责任优先的规定。
在2009年《侵权责任法》中即规定的侵权责任优先原则,我国司法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事责任很容易被掩盖在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公法责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没。长期以来,民事责任是没有优先地位的。这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无疑不利。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了,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获得了独立性与优先性的确认。在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我们的民事权利将会优先得到保护,然后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这项对于保护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举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监护人的自我决定权正常化。
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的一大环节即在于,得让未成年、成年人被监护人自我决定。让他们尽可能的融入社会。尽管《民法通则》对于被监护人有着种种关爱,但没有像《民法总则》那样从监护人的确定,到监护人职责的大篇幅规定,都体现了《民法总则》对于实现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使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先行确定在自己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的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第二款有这样的表述:“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人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F. 《民法总则》的精神与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总则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总则》第三条,将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作为民法基本原则。
在全球范围内几十部民法典中,还没有如此规定。甚至很多国家没有规定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历来在立法实践中有确立基本原则的传统。基本原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宣示,是对社会公众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审议中,曾经在草案中将“权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权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说民法是权利法,”“民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是人民自由神圣的圣经”,在《民法总则》第三条,出现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2、《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三条,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民法总则》的规定是对物权法规定的总领性的进步。不止民事主体的物权,所有的财产权都受法律保护。
3、《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民事责任优先的规定。
在2009年《侵权责任法》中即规定的侵权责任优先原则,我国司法似乎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民事责任很容易被掩盖在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公法责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没。长期以来,民事责任是没有优先地位的。这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无疑不利。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了,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获得了独立性与优先性的确认。在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我们的民事权利将会优先得到保护,然后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这项对于保护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举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监护人的自我决定权正常化。
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的一大环节即在于,得让未成年、成年人被监护人自我决定。让他们尽可能的融入社会。尽管《民法通则》对于被监护人有着种种关爱,但没有像《民法总则》那样从监护人的确定,到监护人职责的大篇幅规定,都体现了《民法总则》对于实现被监护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即使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先行确定在自己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的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第二款有这样的表述:“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人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民法总则》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中南政法法学院 发布:2025-02-09 10:42:14 浏览: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点 发布:2025-02-09 10:40:16 浏览: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后死了我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10:37:56 浏览:969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
刑事诉讼法再审抗诉 发布:2025-02-09 08:58:44 浏览:371
财经法规习题集 发布:2025-02-09 08:53:13 浏览:838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