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古代民法不发达

古代民法不发达

发布时间: 2025-02-18 04:07:22

① 中国古代民法薄弱的文化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与其他国家相比 , 中国封建法律表现出重刑轻民、诸法合体、民事法律极不发达的特点。民事法例规定的比较零散和缺乏理论性,大多都是刑事法律关系中的附属关系。从公元前二世纪秦朝统一中国始到公元二十世纪的清朝,历代王朝的法律都采取以刑为主、刑民不分的编纂形式 ,而同时期的西欧各国民法则较发达,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民法典。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严重阻碍了民法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 阻碍了民事关系的发展。

长期以来 ,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他们极为重视能直接产出生活或战争所需物质的农业,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根本” , 而把发展商品生产认为是本末倒置。如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旺 ,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富 , 主待农战而尊。 ”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凡事皆须务农 , 国以人为本 , 人以衣食为本。 ”历代统治者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多方加以限制 , 阻碍了民事关系的产生。一方面 , 对有利可图的盐、铁、丝稠、瓷器、茶叶、酒、矿山等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和贸易实行国家垄断 , 还颁布《盐法》、《茶律》限制私人经营 , 另一方面 , 对于民间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予种种限制和打击。如汉高祖刘邦对富商课以重税 , 不允许其子孙为吏 , 唐朝时将工商之人列为百工杂流 , 同巫师相提并论 , 宋朝时定商税以比较 , 明代禁止出境营商 , 禁止官宦家庭经营商业 , 否则子孙累世不得为吏 , 对宦官经商者处罪。

(二)礼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准则。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阶级斗争与西欧封建社会有不同的特点。西欧封建社会存在着两种命、媒妁之言、七出七条 , 家庭关系中的夫妇之别、妻妾之别 , 嫡长子在宗祧继承中的优先权 , 亲属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等等 , 大都是由礼调整。可以说 , 礼的某些部分 , 在本质上就是民法。当然 , 这并不是意味着法的作用的减弱 , 而是礼入法中 , 礼法并用。礼以法为推行工具 , 法以礼为指导原则 ,凡属礼不允许必法所禁 , 而法之所禁 , 又必定为礼所不容。一旦礼起不到使人向善、防止犯罪的作用,便要绳之以法,动用残酷野蛮的刑罚方法 , 给予暴力镇压。总之 ,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是在礼的指导下建立社会秩序的 , 礼的内容充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宗教、婚姻家庭等领域无不折射出礼的影子 ,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礼的约束 , 礼成为历代统治者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万能工具。礼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②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像西欧国家那样发达的民商法

民商法是指民法与商法。关于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有两种体例:一是民商合一,一内是民商分立。所谓民容商合一,是指民法包含商法,是商法的母法,并指导和统帅母法,而商法是民法的子法或者特别法。如瑞士、意大利等国;所谓民商分立,是指民法与商法属两个并存的独立的部门法,通常在民法典以外还制定了商法典,如法国、德国等国。我国尚未就属于何种体例作出明确说明,但根据我国现今要求和现代民法发展趋势,我国应采取民商合一体例。看到没,如今天朝都没有民商合一。。。。自古天朝以农业为主,重农轻商,认为商人是下九流的 对于商业重视不够,另外,古代以皇权为重,皇帝一言九鼎,尊重读书人,对于从商也不是那么看重,所以更别提给予什么法律地位了。 西方不一样,靠掠夺起家,掠夺完要销赃啊,所以商业超级发达。毕竟 市场起来了嘛 法律也就跟着来了。

③ 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法规不发达的表现和原因

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中国社会治理不错,人都比较本分民事纠纷比较低发,这样不利于法律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大家都老老实实种地,没有交易,就没有纠纷。
第三,民事纠纷本身对国家统治威胁不大,不是国家防范重点。
第四,法治本身是双刃剑,它会束缚官员的手脚降低行政效率,影响治理能力

④ 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法规不发达的原因

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法规不发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会触动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更多考虑的是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

⑤ 古代民商法不发达的表现

首先,中国古代在经历商鞅变法后力行重农抑商政策,加上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进一步发展了农耕经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构成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石。所以商业大体上来说在中国的发展是受到抑制的。当然也有例外,在个别朝代个别时期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有所开放,比如南宋时期就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充实国库。宋朝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强的。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地区,他们是海洋经济,文化基因里就有一种外向型模式,所以他们奉行重商主义,为了促进商业发展自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各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出台了航海条例并引起三次英荷战争。法国拿破仑也出台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一言以蔽之,经济模式不同。

⑥ 概括中国古代民商法不发达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首先,中国古代在经历商鞅变法后力行重农抑商政策,加上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进一步内发展了农耕经济容。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构成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石。所以商业大体上来说在中国的发展是受到抑制的。当然也有例外,在个别朝代个别时期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有所开放,比如南宋时期就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充实国库。宋朝的经济实力还是很强的。

⑦ 中国古代立法技术是如何逐步完善的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 ,到隋唐时期(公元 581 年~公元 618 年)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成文法在各国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秦朝的法律制度从现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来看,已经很完备,初步确立了中国古代各项法律的原则。
此后,经过西汉和东汉,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八百多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体系了。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议》,这是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唐朝以后,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日本所学的正是隋唐的法制,至今日本还用的省(相当于中国的部)、地方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府、道都是学习隋唐法制的结果。
到清朝末年,在修律的过程中中华法系宣告解体,同时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雏形。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

中国古代法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法”这个字写作“灋”,《说文解字》中对这个有专门解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音志),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传说廌是尧时的法官皋陶审案时蹲坐一旁的独角神兽,能辩曲直、断疑案,如果谁有罪,就会用角去触他。后来,廌又写为獬豸,古代法官都戴一种獬豸冠,来表示自己执法公正。现在北京故宫太和殿房檐上的小兽中就有獬豸。
在夏、商、周的文献中,“刑”就是法,春秋时期的一些成文法也称《刑书》、《竹刑》。战国时“法”才有了法律的含义,“律”也同时作为成文法的主要形式出现,如商鞅的“改法为律”,表示法要有稳定性。在古代,刑、法和律经常通用,不过,历代各朝的基本法典都以“律”为名,通称为刑律。

八 议
八议是封建社会官员、贵族享受的一种特权法,是“刑不上大夫”具体体现。
具体内容是:议亲,即皇帝的亲戚;议故,即皇帝的故旧;议贤,即德行出众的人;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议功,即对国家有大功劳的人;议贵,即三品以上的官员和有一品爵位的人;议勤,即特别勤于政务的人;议宾,即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
唐朝法律规定,上述八种人犯了死罪时,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审判,要先禀报皇帝,说明他们犯的罪行,以及应议的种类,然后请求大臣商议处罚方案,然后交皇帝决定批准。如果犯的是“流”罪以下,就不必再议,照惯例减一等处理。但如果犯了十恶重罪,享受八议的人也不能完全免罪,有的只是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仍然流放。

礼与刑
周公制礼后,礼在西周就具备了法的性质。礼从积极方面来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而刑则从消极方面来规定人违礼以后如何处罚。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系统的典章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活动等,二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婚、丧、冠、祭等各种礼仪。刑则指《吕刑》,是西周中期穆王命司寇吕侯制作的,以论刑为主,强调执法慎重。
礼主要在贵族内部执行,所以一般都是用教化的方式推行,使人们自觉遵守,防止犯上作乱。如果违背了礼,就要受到刑的制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对两者关系的概述。因为庶人忙于劳动,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按照礼的要求做事,但他们要受礼的约束,严重违礼的行为也要受处罚。另一方面,大夫以上犯罪,一般可以得到减免或宽恕,比如不用残酷的肉刑,不公开处死等,但严重违礼也会受制裁,甚至被处死。

杀和戮
杀和戮都有杀死的意思,但二者又有一些区别。在古代,人们将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所以,在这里戮又有了羞辱和耻辱的含义。戮可以分为两种,即生戮和死戮。
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如果没有被杀就已经死的,就陈尸示众,有时为了泄愤,还要鞭尸。或者将尸骨故意弄得到处都是,叫做鞭尸扬灰,这不但是对死者的侮辱,还是对他在世的亲属的羞辱。
戮刑是对要受刑的人的一种羞辱,所以,到近代以后,都注重人的尊严和荣誉,处死犯人时一般要秘密处死。

禹 刑
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基本是夏启以及后来的继承者根据氏族晚期的习俗积累起来的习惯法,其具体内容已无法考证了。有的史籍中记载说“夏刑三千条”,实际并没有那么多,现在知道的包括墨、劓、刖、宫、大辟(具体参见“五刑和肉刑”)。
具体内容包括三种:昏、墨、贼。这三种罪名都要杀头。其中的昏是指自己做了坏事却窃取别人的美名。墨是指人贪得无厌,败坏官

热点内容
婚姻法若干问题探析 发布:2025-04-04 15:56:32 浏览:160
葬殡条例 发布:2025-04-04 15:51:32 浏览:521
房地产常用法规目录 发布:2025-04-04 15:43:35 浏览:569
惩治叛乱条例 发布:2025-04-04 15:40:10 浏览:545
道德的看法 发布:2025-04-04 15:26:53 浏览:225
民法典具体是什么 发布:2025-04-04 15:26:05 浏览:28
相对论道德经 发布:2025-04-04 15:23:56 浏览:705
贸大法学院 发布:2025-04-04 15:21:17 浏览:203
刑事诉讼活动中第二审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04 15:06:11 浏览:942
防范金融诈骗党员在行动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4-04 14:58:16 浏览: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