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王华伟
1. 还在好奇自己浏览某些小网站是否会被网警抓的人可要小心啦
科技 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觉得他能带来 社会 发展、人类进步吗,而有人却觉得 科技 限制人类,甚至成为坏人手中的武器。网络的发展也规避不了这个问题,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不同的人使用网络的形式和方式必然各不相同。
不过也不能放任这件事不管,否则更加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网民,学会文明使用网络。
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江溯主编, ,腾讯安全法律部总经理、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负责人 李 佳 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博雅博士后,德国弗莱堡大学(马普刑法研究所)法学博士 王华伟副主编 的书籍《网络刑法原理》, 立足于网络刑法的理论学说、法律规范和司法判例,充分借鉴了国内外以往研究的经验,搭建了实体刑法(总论)—实体刑法(分论)—程序法—管辖与国际合作的网络刑法体系。全书共四编:在“实体刑法(总论)”编,本书对罪刑法定原则、法益、故意、不作为、共犯等网络刑法总论的问题展开论述,展现了传统刑法总论经典议题在网络刑法领域的独特性;在“实体刑法(分论)”编,本书创造性地将网络犯罪区分为三类,并针对每种类型之下最为重要的罪名,结合司法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在“程序法”编,本书对网络犯罪的重要程序和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在“管辖与国际合作”编,本书对跨国网络犯罪的管辖权冲突以及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展开论述,强调正在联合国层面推动《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的起草和制定,对于今后全球合作打击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既有我国网络刑法研究领域的青年才俊,又有我国网络刑法实务中的中流砥柱,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网络刑法学者的一次集体亮相。
本书全面阐述了网络刑法的基本原理,为法科学生、司法实务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描绘了网络刑法的整体性知识图景,填补了网络刑法研究的学术空白,对推动我国网络刑法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也为我国网络刑法研究与司法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治理网络犯罪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刑法是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应当把握好其“二次法”的功能,这就要求系统掌握相关犯罪的前置法律规范。而且,与传统的盗窃、杀人等自然犯有所不同,网络犯罪具有明显的行政犯属性。不少网络犯罪的刑法规范相对简单,但其前置的行政规范则相对复杂,只有系统掌握前置规范,才能确保准确适用相关罪名规定,实现对相关犯罪的有效规制。
例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前提。《侵犯个人信息案件解释》第3条第2款规定:“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这一规定的正当性恰恰在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前置法律规定。基于大数据发展的现实需要,《网络安全法》在法律层面为个人信息交易和流动留有一定空间,第44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即不仅允许合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而且为合法出售和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留有空间。而且,《网络安全法》第42条第1款进一步明确了合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形,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据此,经被收集者同意,以及匿名化处理(剔除个人关联),是合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两种情形,不能纳入刑事规制的范围。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侵犯个人信息案件解释》第3条第2款的规定。
再如,关于网络盗窃虚拟财产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其中主要的争议在于虚拟财产是否属于“公私财物”。对此问题,如果局限于刑法领域,实际上争论可能会长久持续。盗窃罪通常属于自然犯,但盗窃虚拟财产的案件则带有明显的行政犯色彩,搞清了前置的民事、行政法律关于虚拟财产的属性规定,则可以更为清楚地认识相关盗窃行为的定性。实际上,从前置规定来看,目前关于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尚不明确。《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目前似未见其他法律的规定。在前置法律依据不明的情况下,具有财产属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成为刑法上的财物,对相关行为不一定要适用财产犯罪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适用就是例证。同理,可以认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对象“数据”同样具有财产属性。正是基于此,目前主流的司法观点对盗窃网络虚财产案件主张适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在前置法律供给不足,同时确实无法适用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的情况下,没有使用技术手段而是直接敲诈勒索、抢劫虚拟货币的,也可以考虑通过手段行为予以评价;在极个别法益侵害程度高、 社会 危害大,手段行为确实难以罚当其罪的情况下,作为例外,可以考虑将行为对象解释为财产性利益,尝试适用财产犯罪定罪处罚。当然,这样一个处理路径实属当下的“权宜之计”,系统妥当解决相关问题只能寄希望于民法等前置法的不断完善。当然,如果未来相关民事法律明确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作为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的刑法再行跟上,对于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适用盗窃罪等财产犯罪,也属必然。
又如,对于相关网络犯罪现象的规制更要重视发挥前置法的功能。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不断增加,此类犯罪的司法适用成效十分明显,充分发挥了强化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财产、人身权益的重要作用,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然而,反观这一司法适用效果,一般公民却难以感受到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情况得到了明显好转。这实际上与“刑法先行”,忽视与其他部门法协调不无关系。刑法先于其他部门法明确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限,尔后才有对网络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作出集中规定的《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通过刑法积极适用防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持续蔓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但并非上策。刑法只能治标,尚难治本。而且,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适用存在相当多的争议,不少与行为之时缺乏前置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直接相关。当下,应当构建起公民个人信息民事、行政、刑事的全方位保护体系,推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系统治理。而且,不仅要有效适用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定,更要重视相关前置规定。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流转、使用等方面的管理亟须加强,特别是要严防内部人员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切实防止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发生,有效切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的“源头”。只有将刑法作为“保障法”,将相关犯罪的前置法“挺在前面”,才能真正发挥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协同作战”,实现预期效果。
2. 帮信罪的司法认定
第五届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成功举办,汇集了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机构的领导、学界和实务界专家学者。论坛以帮信罪的司法认定为主题,探讨了帮信罪的司法适用、治理模式优化以及相关理论问题。
开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林维校长致辞,感谢与会者,并强调了此次论坛在刑法学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林校长提出,论坛围绕“青年”和“实务”关键点,聚焦帮信罪的司法认定,旨在产生学术成果,为帮信罪的司法适用和治理提供智慧支持。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回顾了历届论坛的历程,强调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贾宇院长分析了当前帮信罪的司法现状,指出帮信罪的轻罪性质,并以真实案例强调了在处理涉帮信罪的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时,应综合判断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依法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不作为犯罪处理。他强调,处理帮信案件时应明确罪与非罪的界限,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并指出“明知”的认定必须精准,应做到不枉不纵。
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陈兴良认为,论坛以帮信罪的司法认定为主题,体现了青年学者与司法实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务意义。陈教授提出,当前电诈等信息网络犯罪活动频繁,帮信罪入罪容易,实务中的证明标准较低,已成为第三大罪。为此,从立法、司法和刑事政策三个维度进行反思和探讨是必要的。教义学层面,应尽可能限缩帮信罪的构成要件,如规范“明知”的认定规则、细化支付结算行为的判断、明确情节严重标准,以提供法教义学规则。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对论坛表示祝贺,感谢理论与实务界的大力支持,指出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的不断发展变化导致帮信犯罪增加,强调理论与实务界应共同研究,推进帮信罪的轻罪治理、梯次治理模式,提升犯罪治理水平,减少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赵春雨副主任回顾了历次论坛的学术价值与实务贡献,强调青年学者的重要性,建议论坛主题与实务紧密结合,探寻专业真理,确保刑法理论正确指导司法实践。
车浩教授代表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感谢与会者的支持,强调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提议由参与两高司法解释起草的法官和检察官在主题报告前进行发言,以确立论坛的实务基调。车浩教授对西南政法大学和盈科律师事务所的支持表示感谢,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梅传强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
主旨发言环节,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审判长陈攀、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厅主办检察官侯若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于改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敬力嘉、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魏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郭泽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马寅翔、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继坤、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王华伟、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罗世龙、重庆市两江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东海、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汤智、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博士生刘畅、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兰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叶六、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邹兵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姚万勤、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郭旨龙、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郑泽星、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育、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欧明艳、北京市盈科(海淀区)律师事务所刑事法律事务部主任于靖民等专家进行了报告与评议。
第一单元讨论了帮信罪的构成要件解释,包括报告一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荣功主持,重庆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高颖文进行主题报告,以及报告二由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岱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应用研究处处长吴峤滨进行主题报告。评议阶段由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二单元则关注了帮信罪的治理模式优化,包括主题报告一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付玉明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甄航进行主题报告,以及主题报告二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陈伟主持,甄航博士进行主题报告。评议阶段同样由多位专家参与。
论坛期间,青年学者与实务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了帮信罪的司法认定问题、治理模式优化以及相关理论问题。闭幕式上,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丁胜明主持了学术总结,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谭堃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教授徐然对发言进行了总结。闭幕致辞环节由车浩教授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石经海、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士心分别致辞,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对第六届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的召开表示期待。车浩教授总结了论坛的主要成果与意义,对未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寄予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