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司法救助的程序
Ⅰ 申请司法救助的条件和程序
使用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应当严格遵循以下程序:
(一)告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案件、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应当告知其有权提出救助申请。
(二)申请。救助申请由当事人向办案机关提出;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符合条件的近亲属提出。申请一般采取书面形式。确有困难,不能提供书面申请的,可以采用口头方式。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真实身份、实际损害后果、生活困难、是否获得其他赔偿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审批。办案机关应当认真核实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综合相关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救助和具体救助金额的审批意见。决定不予救助的,及时将审批意见告知当事人,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四)发放。对批准同意的,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办案机关,办案机关在收到拨付款后2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领取救助资金。对急需医疗救治等特殊情况,办案机关可以依据救助标准,先行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后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法律依据: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 第三条 国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一)救助方式。国家司法救助以支付救助金为主要方式。同时,与思想疏导、宣传教育相结合,与法律援助、诉讼救济相配套,与其他社会救助相衔接。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刑事案件伤员急救"绿色通道"、对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被害人实施心理治疗、对行动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帮助等多种救助方式,进一步增强救助效果。
(二)救助标准。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具体救助标准,以案件管辖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一般在36个月的工资总额之内。损失特别重大、生活特别困难,需适当突破救助限额的,应严格审核控制,救助金额不得超过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判决的赔偿数额。
(三)救助金额。确定救助金具体数额,要综合考虑救助对象实际遭受的损害后果、有无过错以及过错大小、个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赔偿义务人实际赔偿情况等。
Ⅱ 申请司法救助的条件和程序
法律分析:国家司法救助资金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1. 告知:在办理案件或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时,如果当事人符合救助条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其有权提出救助申请。
2. 申请:救助申请应由当事人直接向办案机关提出;若刑事被害人死亡,则由符合条件的近亲属提出。申请通常应以书面形式提交,如遇困难无法提供书面申请,可以口头提出。申请人需如实提供个人真实身份、实际损害后果、生活困难情况以及是否已获得其他赔偿等相关证明材料。
3. 审批:办案机关应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综合情况后,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救助及具体救助金额的审批决定。对于决定不给予救助的情况,应及时告知当事人,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4. 发放:对于批准同意救助的,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给办案机关,办案机关在收到拨付款后2个工作日内,应通知申请人领取救助资金。在特殊情况下,如急需医疗救治,办案机关可以根据救助标准先行垫付资金,救助后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法律依据:
《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
第三条 国家司法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一)救助方式:国家司法救助主要通过支付救助金的方式实施。同时,结合思想疏导、宣传教育,与法律援助、诉讼救济相配套,与其他社会救助相衔接。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刑事案件伤员急救"绿色通道"、为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被害人提供心理治疗、为行动不便的受害人提供社工帮助等多种救助方式,以增强救助效果。
(二)救助标准:各地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设定具体救助标准,以案件管辖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准,救助金额一般不超过36个月的工资总额。对于损失特别重大、生活特别困难的情况,需适当突破救助限额,但应严格审核控制,救助金额不得超过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判决的赔偿数额。
(三)救助金额:确定救助金具体数额时,需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的损害后果、过错大小、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最低支出以及赔偿义务人的实际赔偿情况等因素。
Ⅲ 司法救助金审批流程
1. 人民检察院在收到司法救助金申请后,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应迅速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负责人员需对相关材料进行及时审查,并在必要时进行事实调查,随后制作《国家司法救助申请审查报告》。报告中应全面反映审查过程,并对是否提供救助提出具体意见和理由。
2. 在审查国家司法救助申请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向外地调查或核实情况,审查机关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检察院进行。受委托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迅速完成任务并反馈结果。
3. 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在审查后,如果认为申请符合救助条件,应提出救助建议和具体救助金额,并向检察长报告,由其进行审批决定。
4. 一旦决定提供救助,刑事申诉检察部门应填写《国家司法救助审批表》,连同相关申请材料和调查核实材料一同上报。经审批同意救助的,应制作并送达《国家司法救助决定书》给申请人。
5. 人民检察院应在受理救助申请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完成是否提供救助及救助金额的决定。
法律依据:《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第四条,规定了国家司法救助程序的实施步骤。
Ⅳ 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程序规定
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程序规定是指在司法救助活动中,国家机关、律师等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如在案件移送、调查取证、财产保全等多个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均对司法救助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司法救助过程中,国家机关、律师等应当严格遵守以下规定:1. 司法救助案件移送:当一个案件需要进行司法救助时,受理该案件的法院应当及时将该案件移送到专门的司法救助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关。2. 司法救助案件调查取证:在司法救助过程中,有关机关可以采取调查、核实、勘验、鉴定等方式收集证据,并可以向涉案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3. 司法救助案件财产保全:在司法救助过程中,有关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保全。4. 司法救助案件强制执行:在司法救助过程中,有关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证件等采取强制措施。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司法救助? 司法救助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律师等在审判活动以外,依法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提供协助。需要进行司法救助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被收回或者收缴,无法取回;当事人的财产被占或者保全期间发现有额外的财产需要保全;被执行人携带的财产或者重要文件证照被拒绝出示等情况。
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程序规定是司法救助活动中的相关规定,包括了案件移送、调查取证、财产保全等多个方面。在司法救助过程中,国家机关、律师等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司法救助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进行司法救助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被收回或者收缴、被执行人携带的财产或者重要文件证照被拒绝出示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需要司法救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