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总则研讨

民法总则研讨

发布时间: 2025-04-03 17:34:07

民法总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系著名法学家施启扬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总则(修订第8版)》以明白浅显之语言,介述与研讨民法基础理论,融法律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为一体,并施先生具三十余年法务公职经历,于理论阐释之际多有经验体悟,较之一般学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点。施先生于书中尤重视对于民法基本理论之比较研究,而不囿于地方性实践。

Ⅱ 民法总则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何时生效

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即生效。这一法律规定明确了公告发布的即时效力,确保公众能够及时知悉相关信息。

《民法总则》是一部由著名法学家施启扬先生编著的重要著作。书中详细介述与研讨了民法基础理论,内容涵盖法条释义、典型案例评析以及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民法的精神实质。

施启扬先生在书中不仅具备三十余年的法务公职经验,而且在理论阐释中融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著作比一般的学院派作品更具实践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自《民法》出版以来,物权法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完善,其他民事法律规范也相继更新。为了使本书内容保持最新,我们对各编作了相应修订,确保读者能够获取最新的法律知识

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我们增加了“继承权”编,使教材内容更加全面。修订后的《民法》教材共分为七编四十一章,包括民法总论、物权、债权总论、债权分论、人身权、继承权和民事责任等。

修订工作由各编著者分头完成,最后由王利明教授审订统稿,确保了教材的质量和准确性。通过不断修订和更新,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权威、最实用的民法知识。

Ⅲ 《民法总则》法的不溯及既往及其例外

我国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主要规定在《立法法》:

简单说来,《立法法》规定的溯及力原则,是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溯及既往为例外。但是这个例外,应当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权益”为前提。

《民法总则》实施后,出现了部分之前《民法通则》及其他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情形。比如,“《民法总则》规定的诉讼时效,与《民法通则》规定的诉讼时效发生冲突,应如何处理该冲突?” “《民法通则》未规定的通谋虚伪,规定于《民法总则》,应当如何适用法律?”

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旧法之间存在明显的冲突,显然已经符合《立法法》九十三条规定的不溯及既往的情形。而如依据《立法法》的规定尝试适用新法,则可能难以论述新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权益”这一前提。

因此,现实中出现的困难,难以直接用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做一刀切的处理。法官无法无视新旧法律的冲突,案件也不能因为新旧法律存在不同的规定而使判决而陷入僵局。

通说认为,对于法不溯及既往不应机械化应用,而要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法律。

在案件无“对当事人有利”或“对当事人无利”的倾向的情况下,经过立法者的裁量,认为新法有溯及既往的必要的,可以溯及既往。

对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8日发布《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称《九民纪要》),对于民法总则的效力时间,做出了如下指引:

换言之,对于“虚伪意思表示、第三人实施欺诈”等行为,法院可以依照《九民纪要》确立的立法精神,直接突破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适用《民法总则》的新规定。

尽管最高院的“立法者”身份存在一定的疑问,但这份纪要的内容,无疑为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本月底,我将参加一个《九民纪要》的研讨会,期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Ⅳ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相比的几点重大变化

《民法总则》2017年3月15日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对《民法总则》相较《民法通则》的重要变化做个总结。

民法是与我们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适用频率最高的法律,值得每个人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民法总则》生效后,对于与老《民法通则》不一致的地方,应当适用新《民法总则》的规定。

下面就来逐条看看都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1.此次《民法总则》最大的变化,应是第九章“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将诉讼时效由之前的“二年”变为“三年”

《民法总则》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总则》第19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民法总则》第191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以上两条体现了法律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

《民法总则》第193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此条意在说明关于诉讼时效的适用只能由诉讼的当事人先提出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动进行审查适用,体现了公权力不干涉双方当事人自愿实现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债务之宗旨。

《民法总则》第196条规定,某些物上请求权(侵害状态持续存在,如要求不动产及登记动产返还财产、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以及基于人身关系的请求权(要求支付赡养费、抚养费等)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97条规定,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此条意在说明“诉讼时效”只能依照法律规定,不能由当事人约定进行变通。

《民法总则》第199条明确规定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2.将因重大误解的撤销权行使期间由一年缩减到三个月

与第一点变化相关的,《民法总则》第152条将因重大误解的撤销权行使期间由一年缩减到三个月,并且规定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3.与国际接轨,增加了“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一种,去掉了原《民法通则》规定的“国家政策”,增加了“公序良俗”作为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之一

《民法总则》第10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第143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第153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增加了胎儿具有继承权及接受赠与权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5.与经济社会及人类发展相适应,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由十周岁降为八周岁

6.明确规定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追偿

《民法总则》第62条规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

7.完善并整合了关于“民事权利”的相关规定,除基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之外,特别增加了关于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8.增加了“意思表示”一节规定

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没有意思表示则无所谓法律行为,只有有效的意思表示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该节将意思表示分为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和和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9.增加了代理人代理民事法律行为的范围规以及转委托的责任承担问题

《民法总则》第168条规定,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同时代理的其他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的双方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民法总则》第169条规定,代理人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应当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转委托代理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示转委托的第三人,代理人仅就第三人的选任以及对第三人的指示承担责任。转委托代理未经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代理人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代理人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人代理的除外。

10.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增加了无权代理中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和赔偿请求权

《民法总则》第171条规定,无代理权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

11.明确了连带责任的内涵

《民法总则》第178条规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连带责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12.增加了因自愿救助不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3.增加了优先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民法总则》第187条规定,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14.根据之前的相关司法解释、司法实践及法学理论:

完善了关于“监护”的规定,完善了关于“财产代管”的规定;

完善了关于“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规定;

完善了第三章“法人”的相关规定,并将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非营利性法人”、“特别法人”,逻辑上更为严密与周全;

增加了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的相关规定,至此“民事主体”的内涵得以完整,即民事主体包括了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

Ⅳ 如何看待《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差异

通则和总则是两回事,前者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还规定了物权、合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权于民法分则的内容。

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距今已有30年,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立法技术,其中许多制度已经过时,比如“联营”;而许多勃兴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容又没能规定在《民法通则》中,如环境权、公司股东权等。

拓展资料:

《民法总则(修订第8版)》以明白浅显之语言,介述与研讨民法基础理论,融法律条文释义、典型案例评析、部院解释与指令等为一体,并施先生具三十余年法务公职经历,于理论阐释之际多有经验体悟,较之一般学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点。施先生于书中尤重视对于民法基本理论之比较研究,而不囿于地方性实践。

民法总则是将来可能实施的民法典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民法通则是现行的民法名称。

Ⅵ 民法典总则解释

法律分析:一是理念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细化习惯的适用规则、监护制度、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诉讼时效等制度规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彰显民法典强调公平正义、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特别是细化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见义勇为的制度规则,进一步在“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上亮明态度,坚决防止“和稀泥”,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

二是内容上突出强调权利保护。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自然人的权利保护置于中心位置,从保护未成年人、胎儿利益,规范权利的行使,平衡失踪人与利害关系人利益等方面作出系统规定,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司法立场。

三是形式上体现小而精的起草思路。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审判执行需求为出发点、以准确理解和适用民法典为原则,不追求大而全的体系,不追求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聚焦总则编适用中审判实践亟待解决、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基础,且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的问题明确相应的法律适用规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热点内容
已抵押的房子法院查封 发布:2025-04-04 12:32:50 浏览:197
新婚姻法偏向男方 发布:2025-04-04 12:23:50 浏览:215
婚姻法对孩子费若干解释 发布:2025-04-04 12:23:45 浏览:741
自治区制定婚姻法报 发布:2025-04-04 12:22:28 浏览:537
教育规章立法时间 发布:2025-04-04 12:10:07 浏览:190
律师事务所催收信用卡 发布:2025-04-04 12:10:02 浏览:23
2014年社会救助法 发布:2025-04-04 12:05:46 浏览:595
政府法律顾问收入 发布:2025-04-04 12:05:45 浏览:435
有几个婚姻法司法解释 发布:2025-04-04 12:00:41 浏览:909
刑法打工人 发布:2025-04-04 11:55:53 浏览: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