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2015司法考试考场

2015司法考试考场

发布时间: 2025-04-06 01:14:36

❶ 2015年司法考试民事诉讼法考点: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由作出再审决定的法院或再审审理法院作出(民诉法206条)
【注意】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
(二)分别适用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民诉法207条)
【例题·多选题】林某诉张某房屋纠纷案,经某中级法院一审判决后,林某没有上诉,而是于收到判决书20日后,向省高级法院申请再审。期间,张某向中级法院申请执行判决。省高级法院经审查,认为一审判决确有错误,遂指令作出判决的中级法院再审。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2009/3/88)
A.高级法院指令再审的同时,应作出撤销原判决的裁定
B.中级法院再审时应作出撤销原判决的裁定
C.中级法院应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
D.中级法院应适用一审程序再审该案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当事人申请再审、指令再审。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民事诉讼法》第206条规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但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劳动报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执行。选项B错误。《民诉意见》第二百零一条规定,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或提审的案件,由再审或提审的人民法院在作出新的判决、裁定中确定是否撤销、改变或者维持原判决、裁定;达敏慎成调解协议的,调解书送达后,原判决、裁定即视为撤销。据此可知,对于原审判决,需要等再审法院对案件审理完后,再根据具体案情来作出相应的判决或裁定,因此,本案不一定是裁定撤销原判决。另外,如果在审理过程中达成了调解协议,再审案件可能以调解书的方式结案,此种情况下原判决自调解书送达后视为撤销,不需要作出撤销原判决的裁定。选项D正确。《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桥卜敬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本案中,原生效判决是一审法院作出的,且是中院作出的,原中院进行再审不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再审,应该按照一审程序进行审理。
1.审理法院:因不同的主体而不同
a.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
b.检察院基于检察监督权
c.当事人基于申请权
【注意】不得指令再审的情形
《审监解释》第29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
(一)原审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的;
(二)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三)原判决、裁定系经原审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
2.审理方式
《审监解释》第31条 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现为207条)的规定,按照第一审程序或者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开庭审理。但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双方当事人已经其他方式充分表达意见,且书面同意不开庭审理的除外。
3.开庭审理时发表意见的顺序
《审监解释》第32条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再审案件,应分别不同情形进行:
(1)因当事人申请裁定再审的,先由申请再审人陈述再审请求及理由,后由被申请人答辩及其他原审当事人发表意见;
(2)因人民检察院抗诉裁定再审的,先由抗诉机关宣读抗诉书,再由申请抗诉的当事人陈述,后由被申请人答辩及其他原审当事人发表意见;
(3)人民法院依职权裁定再审的,当事人按照其在原审中的诉讼地位依次发表意见。
4.审理范围
《审监解释》第33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具体的再审请求范围内或在抗诉支持当事人请求的范围内审理再审案件。当事人超出原审范围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不属于再审审理范围。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当事人在原审诉讼中已经依法要求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原审未予审理且客观上弊消不能形成其他诉讼的除外。
经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现为140条)的规定处理。
5.审理时特殊情形的处理
(1)《审监解释》第34条 申请再审人在再审期间撤回再审申请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准许的,应终结再审程序。申请再审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裁定按自动撤回再审申请处理。
人民检察院抗诉再审的案件,申请抗诉的当事人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再审程序;人民检察院撤回抗诉的,应当准予。
终结再审程序的,恢复原判决的执行。
(2)《审监解释》第35条 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时,一审原告申请撤回起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准许的,应当同时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
6.再审审理中的调解(《审监解释》第36条)
7.再审案件的裁判
(1)维持原判(《审监解释》第37条)
第37条 人民法院经再审审理认为,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予维持;原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阐述理由方面虽有瑕疵,但裁判结果正确的,人民法院应在再审判决、裁定中纠正上述瑕疵后予以维持。
(2)改判或发回重审(《审监解释》第38条,第39条)
第38条 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发现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的,应当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但原审人民法院便于查清事实,化解纠纷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原审程序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且无法达成调解协议,以及其他违反法定程序不宜在再审程序中直接作出实体处理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
第39条 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予改判。
申请再审人或者申请抗诉的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致使再审改判,被申请人等当事人因申请再审人或者申请抗诉的当事人的过错未能在原审程序中及时举证,请求补偿其增加的差旅、误工等诉讼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请求赔偿其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可以另行提起诉讼解决。
(3)裁定驳回起诉(意见210条1款)
【总结】不同程序中驳回起诉的运用
(4)裁定驳回再审申请(《审监解释》第40条)
第40条 人民法院以调解方式审结的案件裁定再审后,经审理发现申请再审人提出的调解违反自愿原则的事由不成立,且调解协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应当裁定驳回再审申请,并恢复原调解书的执行。

❷ 2015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英美法系的形成与特点

(一)英美法系的形成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英国法系或判例法系,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性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并称当今世界两大法系。它是伴随着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而逐渐形成的。到19世纪,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时,英美法系也最终形成了。
(二)英美法系的特点
1. 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各国受英国法的影响,法律渊源一般都分为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其中判例法的地位都很高。
2. 以日耳曼法为历史渊源。普通法系的核心——英国法,是在较为纯粹的日耳曼法——盎格鲁·撒克逊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法官对法律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判例法是在法官的长期审判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法官的判决本身具有立法的意义,普通法系素有“法官造法”之称。
4. 以归纳为主要推理方法。法官和律师在适用法律时,通过对存在于大量判例中的法律原则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比较,然后才将其最适当地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
5. 不严格划分公法和私法。
(三)美国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 美国法的特点:
(1)其一,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在判例实践中实行“遵循先例”原则,在审判风格上采用归纳的推理方式,强调程序的重要性。
(2)其二,法律体系庞杂。联邦和各州自成法律体系,美国联邦和各州都有独立的立法机关和司法系统。
(3)其三,封建因素较少。这是因为北美大陆原本就不存在封建制度,在引入英国法时对其中明显的封建因素没有采用。
(4)其四,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
2. 美国法的历史地位。
(1)美国创造了对宪法产生深刻影响的近代宪政思想和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格局,并对整个近代时期的宪法实践发生了深刻影响。
(2)创造了立法和司法的双轨制。这种体制及其运作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提供了经验。
(3)美国刑法率先创造了缓刑制度,并将教育观念和人道主义观念引入刑法的改革。
(4)最早建立了反垄断法制。

❸ 2015北京司法考试考点组有哪些

很多组,见下面内容。如果需要司考教学资料的话,可以去新华考资上课,使用教学课程。

第一组 1 北京市第五中学 东城区细管胡同13号 2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东城区和平里北街8号 3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东城区东直门外胡家园小区23号楼 4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东城区东直门北顺城街2号 第二组 5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 东城区外交部街31号 6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东城区东华门大街智慧前巷11号 7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15号 第三组 8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东城区金鱼池西区1号 9 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 东城区幸福大街43号 10 北京市第一七九中学 东城区左安浦园4号楼 第四组 11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东城区灯市东口同福夹道3号 12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站校区) 东城区北京站东街柳罐胡同2号 13 北京市日坛中学 朝阳区建外光华西里4号 第五组 14 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鼓楼校区) 东城区鼓楼宝钞胡同21号 15 北京市第七中学 西城区安德路69号 第六组 16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中部 西城区赵登禹路8号 17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中部 西城区月坛北街丙1号 18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 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9号 19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 西城区月坛西街5号 第七组 20 北京市月坛中学 西城区南礼士路二条1号 21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海淀区羊坊店路皇亭子 22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 海淀区北蜂窝中路6号 第八组 23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海淀区科学院南路甲14号 24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海淀区知春东里12号楼 25 北京电大开放教育学院 海淀区大钟寺东路白塔庵5号院 第九组 26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海淀区北太平庄北三环中路甲36号 27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楼 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28 北京市环境与艺术学校 海淀区花园北路29号 第十组 29 北京市立新学校 海淀区阜成路甲3号 30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附中(花园村校区) 海淀区增光路50号 31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海淀区北洼路33号 32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分校 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1号 第十一组 33 北京市清河中学 海淀区清河镇一街83号 34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花园路校区) 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69号 35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培训学校 海淀区牡丹园小区东里2号 第十二组 36 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海淀区万寿寺北里14号 37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海淀区蓝靛厂路25号 第十三组 38 北京市太平路中学 海淀区太平路8号 39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翠微学校 海淀区翠微路1号 第十四组 40 北京市昌平第四中学 昌平区城北街道永安路5号 41 昌平区前锋学校 昌平区水库路20号 第十五组 42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朝阳区慧忠里232号 43 北京市五路居一中 朝阳区安贞西里一区13号楼 44 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 朝阳区樱花园小区16号 第十六组 45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本部) 朝阳区酒仙桥南路甲7号 46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 朝阳区望京西园四区428楼 47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朝阳区太阳宫南街8号 48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 朝阳区望京北路甲16号 第十七组 49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中学(初中部) 朝阳区慈云寺1号 50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陶家湾校区) 朝阳区陶家湾甲80号 51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中学 朝阳区大黄庄西里1号 第十八组 52 北京日坛中学实验学校(西校区)(原中国旅游学院附属中学) 朝阳区八里庄西里10号 53 北京市团结湖三中 朝阳区团结湖中路8号 第十九组 54 北京市劲松一中(西校区) 朝阳区劲松一区125号 55 北京市垂杨柳中学 朝阳区十里河弘善家园201楼 第二十组 56 北京市第十六中学 朝阳区东坝红松园甲3号 57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朝阳区星火西路辛庄二街泛海国际小区内

❹ 2015年司法考试卷四第二题高某负什么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
(一)高某的刑事责任
1.高某对钱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是成立故意杀人既遂还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法律 教育 网
答案一:虽然构成要件结果提前发生,但掐脖子本身有致人死亡的紧迫危险,能够认定掐脖子时就已经实施杀人行为,故意存在于着手实行时即可,故高某应对钱某的死亡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答案二:高某、夏某掐钱某的脖子时只是想致钱某昏迷,没有认识到掐脖子的行为会导致钱某死亡,亦即缺乏既遂的故意,因而不能对故意杀人既遂负责,只能认定高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
2.关于拿走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的行为性质,关键在于如何认定死者的占有。
答案一:高某对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成立侵占罪,理由是死者并不占有自己生前的财物,故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属于遗忘物。
答案二:高某对钱某的手提包和5000元现金成立盗窃罪,理由是死者继续占有生前的财物,高某的行为属于将他人占有财产转移给自己占有的盗窃行为,成立盗窃罪。
3.将钱某的储蓄卡与身份证交给尹某取款2万元的行为性质。
答案一: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教唆犯。因为高某不是盗窃信用卡,而是侵占信用卡,利用拾得的他人信用卡取款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高某唆使尹某冒用,故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教唆犯。
答案二:构成盗窃罪。因为高某是盗窃信用卡,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不管是自己直接使用还是让第三者使用,均应认定为盗窃罪。

❺ 2015骞村徃娉曡冭瘯鑰冪偣銆婄粡娴庢硶銆:婊ョ敤琛屾斂鏉冨姏鎺掗櫎銆侀檺鍒剁珵

婊ョ敤琛屾斂鏉冨姏鎺掗櫎銆侀檺鍒剁珵浜夋槸2015骞村徃娉曡冭瘯銆婄粡娴庢硶銆嬬殑鑰冪偣涔嬩竴銆傝繖绉嶈屼负娑夊強鎷ユ湁琛屾斂鏉冨姏鐨勬斂搴滄満鍏冲拰鍏朵粬渚濇硶绠$悊鍏鍏变簨鍔$殑缁勭粐锛屽畠浠鍒╃敤鑷宸辩殑鏉冨姏鏉ユ帓闄ゆ垨闄愬埗甯傚満绔炰簤銆傛牴鎹鎴戝浗鍙嶅瀯鏂娉曠8鏉★紝杩欎簺鏈哄叧鍜岀粍缁囦笉寰楁互鐢ㄨ屾斂鏉冨姏鎺掗櫎鎴栭檺鍒剁珵浜夈
婊ョ敤琛屾斂鏉冨姏鐨勮屼负鏂瑰紡澶氱嶅氭牱锛屼富瑕佸寘鎷锛
1. 鍦板尯灏侀攣锛氬湴鏂规斂搴滄垨鐩稿叧缁勭粐涓轰簡鏈鍦板尯鍒╃泭锛岄噰鍙栬屾斂鎺鏂介檺鍒跺晢鍝佸湪鍦板尯闂寸殑鑷鐢辨祦閫氾紝濡傝惧畾姝ц嗘ф敹璐规垨鎶鏈瑕佹眰锛岄樆纰嶅晢鍝佺殑鑷鐢辨祦閫氥
2. 寮哄埗浜ゆ槗锛氭斂搴滈儴闂ㄦ垨缁勭粐鍒╃敤琛屾斂鏉冨姏寮哄埗甯傚満浜ゆ槗锛岄檺鍒剁珵浜夛紝濡傞檺瀹氱粡钀ャ佽喘涔版垨浣跨敤鐗瑰畾缁忚惀鑰呮彁渚涚殑鍟嗗搧銆
3. 寮哄埗缁忚惀鑰呭疄鏂藉瀯鏂琛屼负锛氳屾斂绠$悊鑰呬负浜嗘湰鍦板尯鎴栨湰閮ㄩ棬鐨勫埄鐩婏紝杩濊儗缁忚惀鑰呮剰鎰匡紝寮哄埗鍏朵粠浜嬫湁鍒╀簬鏈鍦板尯銆佹湰閮ㄩ棬鐨勫瀯鏂琛屼负銆
4. 鍒跺畾闄愬埗绔炰簤鐨勮屾斂娉曡勬垨琛屾斂鍛戒护锛氳屾斂鏈哄叧閫氳繃鍒跺畾琛屾斂娉曡勩佽勭珷鎴栧叿鏈夋櫘閬嶇害鏉熷姏鐨勫喅瀹氥佸懡浠わ紝鍖呭惈闄愬埗绔炰簤鐨勫唴瀹癸紝瑕佹眰鐩稿逛汉鎵ц屻
鍒ゆ柇鏄鍚︽瀯鎴愭互鐢ㄨ屾斂鏉冨姏鎺掗櫎銆侀檺鍒剁珵浜夛紝搴旇冭檻浠ヤ笅瑕佺礌锛氳屼负鐨勫疄鏂借呬负琛屾斂鏈哄叧鎴栧叿鏈夌$悊鍏鍏变簨鍔¤亴鑳界殑缁勭粐锛涜繖浜涗富浣撳疄鏂戒簡鈥滄互鐢ㄨ屾斂鏉冨姏鈥濈殑琛屼负锛涜ヨ屼负瀵艰嚧鐮村潖甯傚満鏈哄埗銆佹崯瀹冲叕骞崇珵浜夌З搴忥紝鎺掗櫎鎴栭檺鍒剁珵浜夌殑涓ラ噸鍚庢灉銆
瀵逛簬婊ョ敤琛屾斂鏉冨姏闄愬埗绔炰簤鐨勮屼负锛屾硶寰嬭矗浠诲寘鎷锛
1. 璐d护鏀规o細涓婄骇鏈哄叧璐d护鏀规f互鐢ㄨ屾斂鏉冨姏鐨勮屼负銆
2. 涓浜鸿屾斂璐d换锛氬硅礋鏈夌洿鎺ヨ矗浠荤殑涓荤′汉鍛樺拰鍏朵粬鐩存帴璐d换浜哄憳渚濇硶缁欎簣澶勫垎銆
姝ゅ栵紝鍙嶅瀯鏂鎵ф硶鏈烘瀯鍙浠ュ悜涓婄骇鏈哄叧鎻愬嚭澶勭悊寤鸿锛屼互棰勯槻姝ょ被琛屼负鍐嶆″彂鐢熴傝繖铏戒笉鏄杩濇硶鑰呮壙鎷呯殑璐d换锛屼絾鐢变簬鍙嶅瀯鏂鎵ф硶鏈烘瀯鍦颁綅鐗规畩锛屽叾鎻愬嚭鐨勫缓璁搴旇涓婄骇鏈哄叧閲嶈嗐傚悓鏃讹紝涓轰簡涓庣幇鏈夎勫畾琛旀帴鍗忚皟锛屽弽鍨勬柇娉曠51鏉$2娆捐勫畾锛屽傛灉鍏朵粬娉曞緥鎴栬屾斂娉曡勫瑰勭悊姝ょ被琛屼负鏈夎勫畾锛屽簲渚濈収鍏惰勫畾鎵ц屻

❻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考点练习题: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人员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王某为某大型水库管理员,某日天降大雨,王某擅离职守,出去打牌。结果水位上涨,水库某处堤坝被冲出一个缺口,导致决堤,友州致使在附近玩耍的两名邻村的儿童死亡,并使人民群众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A.决水罪
B.过失决水罪
C.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B
2.王某在和朋友聚会并饮酒后,不顾朋友劝阻,独自驾车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将正常行走的路人甲撞成重伤,为逃避法律追究,王某看四周无人遂驾车逃逸,致甲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如何尘胡评价?()
A.交通肇事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D.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A
3.张某系中医医师,合法开设门诊,为牙痛患者袁某诊断后便开了中药清胃散二副。因在此之前被告人张某错将有毒的草乌装入放玄参的药斗内,在配药时将草乌当作玄参配给了袁某。袁喝了一副中药后,即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5时40分死亡。对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A.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医疗事故罪
C.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D.构成销售劣药罪
正确答案:B
4.运输队司机好兄蔽李某在厂内驾车从甲车间往乙车间运送原料。由于中午饮酒加上没有休息,李某非常困倦,结果在乙车间内倒车准备卸货时,操纵不慎,撞倒在车间内的一排原料箱,将两名女工当场砸倒在地,一名重伤,另一名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行为构成:()
A.重大责任事故罪
B.交通肇事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重伤罪
D.玩忽职守罪
正确答案:A
5.甲某见村外新驾设的电力线路不带电,认为不会有危险,就爬上电线杆,割下100余米,价值3000余元。经查,该部分线路已架设完毕并经电力部门验收合格,打算下个月通电。在审查中,甲某还交代,曾经在2002年5月盗割过一段国防通信线路,当时造成该线路通信中断3小时。2002年8月曾经盗割过一段铁路专用电话线路,造成铁路调度工作中断,差点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甲某的行为构成:()
A.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通信设备罪
B.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交通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C.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破坏军事通信罪
D.盗窃罪,破坏广播电视、公用电信设施罪和破坏军事通信罪
正确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应试人员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多选、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6.甲某系一盗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某日其因手头紧张欲重操旧业,遂潜入一居民家中,窃得保险箱一个,打开后发现内有现金五万元,并有五四式手枪一支,子弹数十发,甲某将钱挥霍,并将手枪及子弹藏于自己家中。对甲如何定性?()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C.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
D.构成私藏枪支、弹药罪
正确答案:AB解题思路:甲构成盗窃罪,但是因为其不具有盗窃枪支、弹药的故意,故不构成盗窃枪支、弹药罪;对于其将枪支弹药藏干自己家中的行为,根据2001年5月15日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甲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7.某甲系一无业人员,在听说井盖可以卖钱之后,就在当晚去某公路上偷,但是由于没有携带合适的工具,转而盗窃了十字路口的路标。第二日,由于某甲将路标移走了,导致一辆汽车冲出路口,司机受了重伤。某甲的行为:()
A.构成盗窃罪
B.不构成故意破坏财产罪
C.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D.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BC解题思路:根据《刑法》第117条的规定,无论是井盖还是十字路口的指示牌,都属于交通设施的范围之内所以符合破坏交通设施罪的犯罪对象虽然甲某最初想偷取井盖的行为由于没有合适的工具而放弃,但同样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而窃取了路标,该行为已经造成了不特定的车辆倾覆的结果,侵害了公共安全的法益,符合破坏交通设施罪的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同时,甲某在盗窃的时候应当知道他的行为会危及公共安全但仍然进行盗窃,甲某的罪责属于间接故意,符合破坏交通设施罪的罪责要求,属于盗窃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想象竞合犯,所以应当按从一重处理的原则,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某甲从爆破工地拿了两根雷管,夹带在行李中,逃避安全检查登上火车,一路平安无事,甲构成非法运输爆炸物罪
B.某乙明知汽车的安全机件存在故障,为了向几个朋友炫耀车技,仍然开着这辆车驶往八达岭高速公路,结果刹车失灵,路上连闯红灯,还未进入高速公路就将一个正常通行的行人撞成重伤,最终在高速公路的紧急避险区域强制停车,致使副驾驶位置的乘车人重伤,其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某丙是某矿井老板,其雇用了3名不满16周岁的男孩给工地做饭刷碗,有一次几个工人罢工并且拿走了工具,丙即让这3名没有进过矿井的童工替那几个工人到井下作业,其中2名童工害怕矿井塌方,不肯下井,老板威逼其下井作业,并且不给他们安全帽。结果发生矿井塌方,2名童工被砸死,对丙的行为应当数罪并罚
D.某丁将客车停在某山区公路半山腰的陡坡修理汽车,结果发生溜车,造成上坡的多辆汽车追尾,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正确答案:AB解题思路:某甲的行为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注意"运输"和"携带"在程度上是不同的,"非法运输"应当理解为不具有运输资质,未经许可运输;某乙的行为属于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之一;丙的行为构成《刑法》第244条之一规定的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该罪属于行为犯)和《刑法》第134条第2款规定的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该罪属于结果犯),按照《刑法》第244条之一的第2款的规定,应当数罪并罚;D项构成交通肇事罪
9.1998年10月,被告人周某因与李某言语不合而心怀不满,"想教训一下他"。于是在半夜潜到李某家中,将"毒鼠强"(少量)投入李某家中的水缸中。当晚,李某宴请朋友。结果导致宴请的十个朋友和家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则周某的行为:()
A.构成故意伤害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属于犯罪既遂
D.属于犯罪未遂
正确答案:BC解题思路: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行为人向李某家的水缸投放了"毒鼠强"符合本罪的行为要件和对象要件本罪的结果要件是行为必须危害到公共安全,案件中李某家的客人和家人都有不特定中毒现象,已危及了公共安全,符合本罪的要件本罪的罪责是故意,包括间接故意,周某以报复为目的向特定人李某投毒,虽然周某本人只想教训一下李某,但是却因为其他条件的介入而使得发生了与预期不相一致的严重后果,该后果已经超出了故意伤害的结果范围危害到不特定人的安全,但行为人当初在投毒的时候应当预见这样的后果,所以周某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10.王某经营出租建筑用吊篮业务,但是其未按照相关安全规程的要求对工人进行有效培训,在工人不具有安装和操作吊篮资质的情况下,违规操作,导致吊篮在运行过程中因安装不善而从10层高楼处坠落,致使两名正在吊篮上进行施工的工人当场死亡。对此,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某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C.王某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D.王某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BD解题思路:我国《刑法》第134条第1款规定:"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据此,王某的行为违反安全管理的规定,未对工人进行有效培训,导致在生产、作业中发生两人死亡的重大伤亡事故,其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ABD项的说法均不准确

❼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考点试题: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一、共犯与身份
【知识要点】
(一)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问题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真正身份犯时,构成共同犯罪。例如一般主体教唆、帮助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成立脱逃罪的共犯。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特殊身份仅就正犯(实行犯)而言;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完全不需要特殊身份;一般主体教唆、帮助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实施以特殊身份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的,以共犯论处。
对上述情况应当按照实行犯的犯罪性质来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例如,一般主体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是贪污罪的实行犯,一般主体属于贪洞毁污罪的共犯。
注意:具有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犯罪时的定性问题,仍然以实行犯的犯罪性质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这种情形中的实行犯遵循如下思路:将具有低位身份的人视为无身份者,将具有高位身份的人视为有身份者,按照高位者的身份触犯的罪名认定共同犯罪的性质。例如(2005年试卷二第18题)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甲与乙匀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的财物100万元。本案中甲成立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
(二)不真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
因特定的个人要素致刑罚有轻重时,不具有这种要素的共犯人,仍科处通常刑罚。例如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共同故意实施诬告陷害行为的,成立诬告陷罪的共犯,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乙要从重处罚,对甲不能适用该规定。
凡参与以特定的个人要素(身份与目的)为构成要件要素之犯罪的人,虽不具有这种要素,仍是共犯。
二、共犯与认识错误
【知识要点】
(一)同一共犯形式内的错误
1.共同正犯的错误
共同正犯的错误,包括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与相异构成要件间的错误,都应采取法定符合说。
(1)甲、乙共谋杀害丙,在实行时,都认为对方是丙,实际上杀死的是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乙共谋杀害丙,在实行时,没有击中丙,却击中了丙身边的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乙共谋杀害丙,以为丙在草丛中,共同开枪射击,但草丛中不是丙而是丙的一只狗。由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不存在重合的部分,甲与乙都无罪,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4)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犯罪。
(5)甲与乙共同加害丙,但甲持杀人的故意,乙只持伤害的故意,丙由于受伤而死。甲与乙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同正犯,对甲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对乙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
2.教唆犯的错误
教唆犯的错误,是指教唆犯所认识的事实与正犯所实现的结果不一致。
1)丙与丁并排站立,甲教唆乙“杀死站在右边的丁”,乙却听成了“杀死站在左边的丙”,开枪射击,导致丙死亡。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2)甲教唆乙杀死丙,乙开枪射击丙,却打中了丁。属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的打击错误),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共犯。
3)甲教唆乙杀死隐藏在草丛中的丙,乙开枪射击,但实际上尺团是丙饲养的狗。甲与乙都无罪,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4)甲教唆乙打死右边的丙的狗,乙听成为打死左边的丙的狗(实际上左边为一儿童),乙开枪射击,打死了左边的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5)甲教唆乙“杀死那条狗”,乙开枪射击此狗,没有瞄准,打死了一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二)不同共犯形式的错误
1.行为人以共同正犯的意思望风,但实际上只起到了帮助作用时,只成立帮助犯。
2.行为人以帮助的故意实施心理的帮助事实上起到了教唆作用的,只能认定为帮助犯。
3.他人已经产生犯罪的决意,行为人以为还没有产生犯罪的决意而实施教唆行为的,也只成立帮助犯。
关于狭义的共犯与间纳困备接正犯的错误,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以间接正犯的意思利用他人犯罪,但产生了教唆的结果。例如,甲误以为乙是没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便引诱乙杀人,但乙具有责任能力,按甲的旨意杀了人。甲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第二,以教唆犯的意思实施教唆行为,但产生了间接正犯的结果。例如,甲误以为乙具有责任能力,教唆乙杀人,实际上乙没有责任能力,乙在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下杀死了人。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第三,被利用者起初具有工具性质,但后来知道了真相。例如,医生甲意图杀死患者丙,将毒药给不知情的护士乙,乙后来发现是毒药,但仍然注射了该毒药。对甲的行为应以杀人罪的教唆犯论处。
(三)共犯过剩
1.甲教唆乙盗窃,但乙实施了抢劫;A教唆B伤害,B实施了杀人行为。甲承担盗窃罪(既遂)的责任,A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
2.甲邀约乙对丙实施暴力,乙以为甲只是希望伤害丙,事实上甲具有杀人的故意,甲、乙共同对丙实施暴力,导致丙死亡。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认定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共同正犯),并都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但由于甲具有杀人故意与杀人行为,对甲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3.甲、乙共谋杀害在某博物馆工作的丙,并同时举枪向丙射击,甲击中了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乙没有击中任何目标。由于甲、乙对丙有共同杀人故意,但没能造成丙的死亡,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甲的行为另触犯了过失损毁珍贵文物罪(想象竞合犯)。
4.甲教唆乙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乙误解了甲教唆的内容,破坏了军用电信设施。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乙两人成立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共犯,甲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乙构成破坏军事通信罪。
【活学活用89】关于共犯和错误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罪。
B.甲教唆乙杀死隐藏在草丛中的丙,乙开枪射击,但实际上是丙饲养的狗。甲与乙都无罪。
C.甲教唆乙“杀死那条狗”,乙开枪射击此狗,没有瞄准,打死了一儿童。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甲无罪。
D.甲教唆乙伤害A,乙却杀死了A.甲乙两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乙成立故意杀人罪。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三、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
【知识要点】
犯罪结果已经发生,即法益已经发生实际损害,此时,原则上各共犯人都是既遂,而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
犯罪结果尚未发生,即法益还没有发生实际损害,此时,
(1)如果有一个共犯人已经着手实施了实行行为,那么,对于其他共犯人来说,就不可能成立犯罪预备。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则该共犯人是犯罪中止,其他的共犯人是犯罪未遂。
(2)如果所有的共犯人都没有着手实施实行行为,即都还处于预备阶段,但是,如果有的共犯人自动放弃犯罪并且阻止其他共犯人继续实施犯罪的,则该共犯人成立犯罪中止,而其他共犯人是犯罪预备。
注意:共同犯罪人中的中止情形是司法考试中的常考点,要求考生掌握其成立条件。所谓共同犯罪人的中止,又称共犯的脱离,要求行为人不但自己自动停止,还要消除自己的行为对共同犯罪所产生的物理上或心理上的因果性。
1.共谋共同正犯的中止:
(1)有脱离共犯的意思,并向对方明确表示;中止意思被对方接受。
(2)谋划重罪或者主要提议者要成立中止,还要求阻止其他共犯人实施犯罪(采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许诺、报告警方等措施)。
2.教唆犯的中止:打消被教唆人的犯罪意图。
(1)在被教唆者着手前产生中止意思,并将该意思传递给被教唆者。
(2)教唆重罪或者实现给予报酬的,还要求阻止被教唆人实施犯罪(采取告知被害人、撤回许诺、报告警方等措施)。
例如,甲给乙10万元让乙杀丙,先支付了5万元。在乙杀人前3小时,甲后悔,打电话告诉乙不要杀丙。乙在电话里说了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3小时后,乙杀死了丙。甲、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共犯。
3.帮助犯的中止:消除自己帮助行为的作用。
【经典考题58】(2008年试卷二第19题)甲与乙共谋盗窃汽车,甲将盗车所需的钥匙交给乙。但甲后来向乙表明放弃犯罪之意,让乙还回钥匙。乙对甲说:“你等几分钟,我用你的钥匙配制一把钥匙后再还给你”,甲要回了自己原来提供的钥匙。后乙利用自己配制的钥匙盗窃了汽车(价值5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盗窃中止 B.甲的行为属于盗窃预备
C.甲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D.甲与乙构成盗窃罪(既遂)的共犯
解析:本题主要考核共犯的脱离问题。
在共同犯罪中,帮助犯要成立中止,必须在既遂前消除自己帮助行为的所有作用和影响。甲、乙共某盗窃汽车,甲为乙提供了盗车所需钥匙这一帮助行为,后来甲尽管向表达了要退出犯罪的意思,并找乙还回钥匙,但甲却允许乙配置了一把钥匙,表明甲根本没有消除自己的帮助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成立犯罪中止。所以,当乙着手实施盗窃的实行行为,则意味着甲、乙两人都已经“着手”;当乙盗窃汽车,则甲、乙都是盗窃罪既遂的共犯。D选项正确,ABC三选项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D.
注意上述案件如果稍作调整,结论就不一样:甲、乙共谋盗窃,由甲提供钥匙,由乙具体实施。甲将钥匙交给乙后,又后悔,想退出犯罪活动,便向乙要回了钥匙。乙无奈只好一人前往盗窃,并取得财物。在这个案件中,甲消除了自己帮助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成立盗窃罪中止。
类似的案件还有:
例如,甲按照丙的意思事先绘制了被害人乙家的别墅结构图,并标明财物位置,然后将图纸交给丙。在丙着手盗窃前,甲后悔,试图索回图纸。但丙声称已经撕毁图纸,甲便不再追究。事后,丙凭借该图纸盗窃了乙的财物。甲成立盗窃罪既遂。
再如,甲乙多次共同盗窃。某夜,甲乙又一起相约去某别墅区盗窃,但事先没有商量盗窃种类。甲在外望风,乙入室盗窃。过了一会,乙出来对甲说:“没偷到什么东西,只有一把汽车钥匙,咱们去把车开走。”甲很还怕,说:“你偷你的,我不敢偷汽车。”乙说:“你不偷,那等我一会儿。”甲仍然站在别墅门口,乙独自去开车库门,将车开了出来。乙叫甲上车,甲说:“我走回去。”乙说:“我开车送你回去。”甲说:“你偷的车,反正跟我无关。”于是,甲上了乙偷的汽车回家了。乙将甲送回家后,独自将车开走,低价卖出,得了12万元。对卖车款,甲分文未要。经查,被乙盗窃的汽车价值45万。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数额45万。甲是帮助犯,从犯;乙是实行犯,主犯。
4.共同正犯的中止:须消除自己的正犯影响,也即阻止其他人犯罪。
甲乙共同杀人,在实施过程中,甲欲放弃,如果甲也阻止了乙犯罪,则甲成立犯罪中止。如果甲没有阻止,乙既遂,甲也既遂。
【活学活用90】关于共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共谋杀害丙,都开枪向丙射击。甲打中了丙身边的狗(狗的价值数额较大),乙什么也没有打中。甲、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正犯;由于过失毁坏财物不可罚,因而不成立毁坏财物罪。
B.甲以揭发乙的贪污、受贿事实相要挟,迫使乙对丙实施伤害行为;乙为了逃避贪污、受贿的刑事责任,而对丙实施了伤害行为。甲成立间接正犯。
C.我国刑法中,教唆犯、实行犯和帮助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都可以成立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
D.甲教唆乙伤害A,乙却杀死了A.甲乙两人成立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承担故意伤害致死的责任,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本题正确答案为AD
【活学活用91】关于共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34岁的罗某为某村村民,多年来一直梦想着发横财。迷信的他请一个算命先生为其指点发财途径,算命先生告诉他:“要想富,就去盗。”罗均对此深信不疑,但想到一个人盗窃不易得手,就力邀朋友杨卫、彭蜀一起“发财”,3人频频作案10余次,涉案金额数万元。算命先生构成教唆犯。
B.甲绑架了乙的婴儿,并向乙勒索财物。但由于该婴儿哭声大,且不吃不喝,甲害怕犯行败露,又担心婴儿死亡,便请丙女帮忙照看婴儿,并向丙女说明了真情。丙女构成绑架罪的共犯。
C.某市出台了一项举报奖励规定。李某为了获得奖金,遂起意设计圈套诱人犯罪然后举报领取奖金。李某来到黄某开的VCD光碟店,向黄某提出购买400张**光碟,当黄某以“风声紧”为由加以拒绝时,李某就以提高购买价进行利诱。黄某见有利可图,便约定一个星期之后交货。到了交货日,李某事先向公安机关举报。在双方交接时,公安机关将黄某抓获。李某构成教唆犯。
D.甲以抢劫的故意,乙以强*的故意,二人一起对被害人丙女实施暴力。暴力行为致使丙女死亡,乙发现乙死亡,没有实施**行为就离开了,甲抢得丙女身上现金800余元。对本案,无法证明死亡结果究竟是甲还是乙得行为造成,但能确定的是只是由其中一人的行为导致。由于二人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甲构成普通的抢劫罪,乙构成强*罪未遂,二人均不对死亡结果负责。
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活学活用92】(T20080291)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一开始被恐怖组织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其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甲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成为主犯
B.乙是共同贪污犯罪中的实行犯,但其可能不是主犯
C.丙为勒索财物绑架王某,在控制人质之后,丙将真相告诉好友高某,并委托高某去找王某的父母要钱,高同意并实施了勒索行为。丙成立绑架罪,高某成立敲诈勒索罪
D.丁与成某经共谋后,共同伤害被害人汪某,丁的木棒击中了汪某的腹部,成某的短刀刺中了汪某的肺部,汪某因为成某的致命伤害在送到医院10小时后死亡。丁需要对死亡结果负责
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活学活用93】民警赵某与甲共谋,绑架钱某及其女友孙某。甲又找到乙和丙,四人共同绑架钱某和孙某后,由甲、乙、丙负责关押。赵某等人提出赎金30万元,钱某的亲属也在筹集资金。在此过程中,赵某向甲提出,得到30万元后杀死钱某(因为钱某认识赵某),但甲坚持反对(甲也认识钱某),为此,赵某与甲发生矛盾。后甲与乙谈论此事,乙对甲说:“钱某跟我说过,如果放掉他,他同意给我们60万。”(因为钱某知道赵某要杀自己)。于是,甲、乙、丙共谋利用机会杀赵某(因为只有杀了赵某,才可以放掉钱某,因而可以得到60万元,否则赵某可能杀害甲、乙、丙及钱某与孙某)。经策划后,某日当赵某进入关押钱某、孙某的地方时,由孙某大声喊叫引来赵某;赵某到现场后,甲、乙、丙制住赵某,甲将刀递给钱某,让钱某刺杀赵某;钱某持刀向赵某有心脏刺了几刀。事后,钱某、孙某帮助灭尸。甲等人将钱某放出后,钱某从自己经营的公司取出60万元交给甲等三人,并提出将其中的5万元给女友孙某,甲等三人同意。此外,乙在看管孙某时还强*了孙某。杀害赵某后,钱某一直窝藏着赵某的两支手枪。
(1)关于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正确的说法是()
A.甲、乙、丙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 B.甲、乙、丙构成绑架罪共犯
C.甲、乙、丙只构成绑架罪 D.乙的强*行为被绑架罪吸收,不单独认定强*罪
正确答案为AB
(2)关于杀害赵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与钱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B.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C.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D.钱某杀死赵某的行为属于不法行为
正确答案为AD.

❽ 2015年司法考试刑法考点练习题:犯罪构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A.伪证罪
B.诬告陷害罪
C.间谍罪
D.非法行医罪
正确答案:A
2、某甲商场为打垮竞争对手乙商场,由总经理葛某牵头并与副经理刘某、部门经理杨某、朱某等集体决议,雇请当地黑社会势力孙某等人光天化日之下对乙商场打砸抢,造成乙商场财物损失9万多元,关于葛某等的行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某甲商场构成单位犯罪,因是决策机关集体决策为本单位利益实施的犯罪
B.某甲商场不构成单位犯罪,因只有《刑法》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成立单位犯罪,本案中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刑法》未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
C.此案中应适用双罚制,对甲商场处于罚金,对葛某等处于刑罚
D.本案只属于一般违法,不构成犯罪,由甲商场赔偿乙商场损失即可
正确答案:B
3、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衫雀罩。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岁誉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D
4、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正确答案:B
5、李二憨一日到邻村赴宴时醉酒,回家途中遇本村痴呆女孩傻姑或闹,因酒乱性,将其**,酒醒后后悔不已,到乡派出所投案,对李二憨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A.李二憨是由于醉酒乱性才**傻姑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其主观心态不是犯罪故意,因此他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不应当认为是犯罪
B.李二憨醉酒后在意识不清状态下实施的行为可以类比于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发病期实施的行为,这个时候他们都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根据《刑法》第18条无行为能力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李二憨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甚至连违法都算不上
C.根据李二憨犯错后的悔改表现可以得知其对自己醉酒时的所作所为确实不知情,况且傻姑是痴呆者,感受不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李二憨的行为根本就没有造成危害,没有受害者不具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不是犯罪
D.李二憨应当对其醉酒时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6、张某意图杀害李某,一日晚藏于李某院门外,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李某,遂举枪射击,次日得知打死的不是李某,而是其家中的一头牲畜。张某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应负过失杀人的责任
D.因其行为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
7、陈某患精神病多年,虽经多方医治,病情并无好转,发作时精神狂乱,并伴有暴力行为。1999年4月21日,陈某在其居住的家属院中突然发病,用铁锹将一正在玩耍的儿童当场拍死。对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A.按故意杀人罪处理
B.不按犯罪处理
C.按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处理
D.按过失教人死亡罪处理
正确答案:B
8、甲男与乙女于某日中午公开在某公园内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A.聚众*乱罪:
B.组织**表演罪
C.寻衅滋事罪
D.无罪
正确答案:D
9、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请根据案情回答:
下列关于甲致乙死亡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甲的行为系直接故意杀人
B.甲的行为系间接故意杀人
C.甲的行为系故意伤害致死
D.甲的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10、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请根据案情回答:
下列关于甲的定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
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D.对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非法制造、储存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D
11、下列关于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规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某一个具体犯罪,刑法分则条文只要没有明文规定该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那么,这个罪的犯罪主体就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B.对单位犯罪的处罚,我国刑法既规定了双罚制,也规定了单罚制。但是,单罚制只包括了处罚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情形,不包括只处罚单位的情形
C.黄某为进行走私成品油犯罪活动,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了腾龙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后,黄某以腾龙公司的名义大肆进行走私犯罪。该案应对腾龙公司判处罚金,对黄某判处刑罚
D.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有关主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可以直接追究其直接责任人员或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C
12、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甲在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C
13、我国《刑法》分则根据犯罪所侵犯的何种客体把犯罪分为十大类?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简单客体
正确答案:B
14、严某(男,13岁)与李某(男,18岁)商量好夜间去商店行窃,严某看好地形,准备好犯罪工具,制定好了行窃计划。当晚,二人行窃时被值班人员发现,送至公安机关。对二人应该如何处理?
A.不成立共同犯罪,由李某独立承担刑事责任。
B.不成立共同犯罪,由严某独立承担刑事责任。
C.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李某为主犯。
D.按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理,并且严某为主犯。
正确答案:A
15、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
A.构成共同犯罪
B.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均不构成犯罪
D.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正确答案:B
16、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的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正确答案:B
1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
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A
18、下列案件中的行为人属于我国《刑法》中属于限制责任能力人的是
A.李小乙,男,17周岁,智力心理正常,1999年12月潜入某大学寝室窃取价值650元的电脑一台
B.王大明,男,26岁,13岁时因脑膜炎后遗症而患间歇性精神病,2001年5月因与居朱某发生口角将其殴打致重伤,经法医鉴定,王大明行为时未发病,精神状态常
C.李苗花,女,33岁,1998年4月间将农药“灭蛉王”500毫升倒入自家及邻家的猪圈中,致8头牲猪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60O元:经法医鉴定,李苗花在行为时属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D.吴月华,男,43岁,司机,醉酒开车撞死行人史某后逃逸,又将行人郭某撞死
正确答案:C
19、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则某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D
20、孙某(男,1983年7月4日出生)于1997年6月30日、7月1日、7月2日连续三次盗窃财物,价值3万元;于1999年7月2日、7月3日连续二次盗窃财物,价值2万余元;于2000年1月1日又盗窃财物,价值1万元。案发后,孙某被捕归案。法院认定孙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其盗窃数额为
A.6万元
B.5万元
C.4万元
D.1万元
正确答案:D

热点内容
规章可施行 发布:2025-04-11 07:35:42 浏览:115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复试题目 发布:2025-04-11 07:30:05 浏览:818
公司法人证 发布:2025-04-11 07:17:23 浏览:281
法律援助驻所工作站职责 发布:2025-04-11 07:09:33 浏览:526
焉耆县律师 发布:2025-04-11 07:09:24 浏览:6
民法通则157 发布:2025-04-11 07:00:36 浏览:544
深圳司法素质测试真题 发布:2025-04-11 06:59:50 浏览:376
合同法调整的客体 发布:2025-04-11 06:59:40 浏览:865
2017初级经济法百度云视频 发布:2025-04-11 06:54:23 浏览:369
条例个必须 发布:2025-04-11 06:54:01 浏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