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变迁
A. 如何评价<<民法典>>(200-300字)
民法典,尤其是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民法典,是现代商品经济与法律文明和谐结合的精美产物。同时,民法典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文明的演进又起着极其伟大且难以代替的推动作用。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典型发展阶段无不屹立着一座记载这一历史变迁的丰碑,这座丰碑就是民法典。从罗马法到法国民法典再到德国民法典,这一演绎过程同时也意味着:简单商品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我们还可以列数出日本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奥地利民法典等等。它们在世界法制史中是那样的卓尔不群,熠熠生辉
B. 民法三大原则的现代化变迁及其原因
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是近代大陆民法的三大原则。它们代表了19世纪民法的特征,贯彻在这一时期制定的各民法典之中。
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是近代大陆民法的三大原则。它们代表了19世纪民法的特征,贯彻在这一时期制定的各民法典之中。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近代民法三大原则也发生了变化:由个人主义本位发展到团体主义本位。
一、所有权绝对性的限制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被视为神圣的天赋权利。所有权可以上达天空、下及地心,法律对所有权的内容也极少实质性的限制,从而形成了一种绝对所有权观念。《法国民法典》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这是对绝对所有权原则的准确表达。依据《法国民法典》,财产所有人可以在法律范围内以他认为适当的方式处置其财产,可以自己使用,可以出卖、出租或出借,可以闲置不用,甚至还可以破坏。对这类处分行为,任何人不得干预,即使这种干预对财产所有者或社会有益亦是如此。
然而所有权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制度,它总是要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演变而变化。19世纪末以来,个人主义本位的所有权观念日渐式微,社会本位的所有权观念日益发达。这种观念认为,法律保障所有权旨在发挥物的效用,使物被充分利用并增进社会公共福利,所以,所有权的行使应当顾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允许个人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便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尽管它确立了所有权受法律保护的原则,但已摒弃了诸如“绝对”、“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用语,并对所有权的行使规定了一系列限制,表现在:其一,所有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否则便是违反“善良风俗”,为法律所不容。其二,所有权的行使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其三,所有权的行使要有助于发挥物的社会职能,不能只为个人利益而伤害社会整体利益。比如规定“土地所有人对于他人在地下或高空所为的干涉,无任何利益者,不得禁止。”其四,所有权的行使要有助于发挥物的社会效用。例如第904条规定:“在他人为防止当前的危险而进行必要的干涉,而其所面临的紧急损害远较因干涉对所有人造成的损害为大时,物的所有人不得禁止他人对物的干涉。”
二、契约自由的限制
契约自由原则包括以下含义:其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契约的订立、变更与撤销均应由当事人自主作出决定。契约内容只要不违反法律、“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便可以包含任何事项,其他人不得干预或变更。其二,国家尊重个人意思。这意味着国家在契约方面的立法权是有限的,除个别情况外,它只能制定任意性规范,而对这类规范,当事人可以不予遵从。其三,契约即法律。契约一经订立,便等同于法律,国家应当以强制力予以保证。这是契约法领域内国家的基本任务所在。
契约自由是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原则的逻辑延伸。但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在拥有财产及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契约当事人间实际上的不平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一味追求契约自由有时会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国家应当更多地介入契约法领域,以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在这种观念支配下,20世纪以来,大陆法系各国对契约自由设置了种种限制,主要表现在:1)改变以往契约法规范大多为任意性规范的状况,增加强制性规范的比重。2)为维护平等竞争,制定特别法规限制垄断企
业订立契约的自由。3)以行政手段规定契约的订立和条件。国家干预的触角广泛延伸到战略军备物资、外汇、投资、证券交易、价格、工资以及劳资关系等各种领域中,制定了大量强制性规范。对于这类规定,订立人很少有商量余地,只能照章执行。4)普通商业企业中广泛采用的“标准契约”也限制了确定契约内容方面的自由。
三、从过失责任原则到无过失责任原则
整个19世纪,在大陆法系各国的侵权行为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过失责任原则,尽管在个别领域中开始出现某些无过失责任立法。《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规定,造成损害赔偿责任要有两个要件:一是客观上要有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二是主观上要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过失责任原则是个人主义精神在私法领域中的重要表现。
19世纪末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民法上的损害赔偿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无过失责任原则在立法和司法上得到确立。无过失责任原则也称严格责任原则,它意味着损害一经发生,即使对方没有任何过错,也应负赔偿之责。大陆法系许多国家都在特别法中采取无过失责任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广泛涉及工业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航空器、核能的采用所引起的损害等。另一个相关的发展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兴起。通过社会保险,使得整个社会分担一部分对事故受害者的赔偿,这是弥补赔偿不足和不及时缺陷的有效手段,它在当代大陆法系国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些发展动摇了传统民事责任法律的基础。既往的当事人过错学说正在由社会过错或客观过错学说取代,甚至有人主张以风险概念取代过错概念。这些变化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社会化和非伦理化的趋势。
总之,从近代民法三大原则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法对个人主义的强调相比,现代民法更注重尊重公共利益,强调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
C. 亚洲第一部民法典是日本民法典吗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都是整个国家。”民法总是充满平等包容的精神,前所未有地关注着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闪耀着人本主义的法思想。而民法典的出生更是一场法律的成人礼,它彰显了一个国家光明而宽广的未来。下面,请跟着仙检君来学习民法典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简史以更深刻地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义。
世界第一部民法典是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王国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等制度作出规定。
世界第一部大陆法系民法典是1804年法国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又名《法兰西人的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大陆法系国家第二部民法典是1896年颁布,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
亚洲第一部民法典是1898年颁布的《日本民法典》,《日本民法典》修订时参考了《德国民法典》。
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是1931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修订时参考了《日本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民事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于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婚姻法》,它倡导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是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先锋。
这些法条将女性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推动了中国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并在促进我国民法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民事法律,是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起点,也是国家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倡导一夫一妻制、反对封建婚姻的重大立法举措,为今后中国婚姻法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于1986年颁布,1987年1月1日实施。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经济变革较为激荡的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也经历了由雏形到壮大再到确立的过程。
市场经济从逐渐发展到确立、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不断变化,都需要大量的法律来加以规范、调整和保护。
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都离不开民法。
在这种环境下,大量的民事单行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公司法》、《继承法》、《保险法》等。
在此基础上,对于民事立法中一些不宜由单行法分别规定的宏观基本原则和制度及条款,被整合制定成《民法通则》。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2017年10月1日实施。《民法总则》的颁布让人们对民法典的成典之日充满了期待,《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其内容较《民法通则》有一定的修改调整,较之以前有许多进步之处和亮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实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其颁布实施具有里程牌式的重大意义。
整部法典内容涵盖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拼图,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对依法维护人民利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要作用,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法律是国之重器,而法典则是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必将成为呵护所有人的国之重器,在她慈母般的眼神下,中国人民将生活得更加舒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