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穿透
『壹』 公司法第十六条理解与适用
法律分析:对《公司法》第16条的理解和适用历来纷争不止,根源在于将其视为“公司担保”的规定,并以之作为公司担保合同效力的评判依据。为正本清源,本文回归《公司法》自身的性质与功能,追朔公司法本来的立法目的,认为公司法主要体现为管理法性质,是关于公司治理中内部权力安排与分配的规范;《公司法》第16条是关于“公司担保决议机制”的规定,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权力归属与行使的正当性与程序性要求。有鉴于此,在处理违反《公司法》第16条的法律后果时,应遵循“两步走规则”:第一步自然应依据《公司法》的治理规则和救济措施判定担保决议自身的效力和责任,包括因公司担保决议实质和程序违法、违规和违章而导入《公司法》第22条的适用。在对公司决议形成了确定性司法裁决后再启动第二步,考察其对公司担保合同的效力影响。当公司担保决议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由此牵连出《合同法》《担保法》的介入和适用,担保合同可能发生无效的后果。本文坚持的原则是,公司有权机构做出的担保决议非经司法裁判为无效或被撤销,不能以违反《公司法》第16条作为判定担保合同效力的直接依据,《合同法》《担保法》不能“穿透”《公司法》第16条径行决定担保合同的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十六条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贰』 什么叫资金穿透
资金穿透是一种金融审查手段,它遵循“穿透原则”,旨在加强对融资主体的资本金审查,确保资金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并确保融资项目符合规定的资本金比例要求。简单来说,资本金指的是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采用的是认缴资本制,这意味着实缴资本与注册资金并不完全一致。这一制度允许企业在注册时自行决定实缴资本的数额和时间,而无需立即完成全部资金的缴纳。这样的规定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在资本金的表现形式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有所差异。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金被称为股本,而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一般企业的资本金则被称为实收资本。股本和实收资本都是企业资本的组成部分,但在法律和实践中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资金穿透作为金融监管的一种手段,有助于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合规运营。通过严格的资金审查,可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