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阶层理论
『壹』 刑法学里二阶层和三阶层有什么区别
犯罪构成是刑法的基本要素,是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学中探讨了三阶层和二阶层两种犯罪构成理论。
在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中,犯罪成立需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构成要件符合性,即确认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中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如果符合,则初步判断行为具有违法性。
构成要件符合性包括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包括主体、行为、对象、结果、因果关系等;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涉及行为故意、过失、目的和动机,这些主观因素仅决定罪名,但不影响刑事责任。
第二阶段为违法性判断,通过考量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否定构成要件符合性推定的违法性。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第三阶段为有责性判断,分为主观责任的两个方面: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罪过,以及是否有责任阻却事由,如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期待可能性和违法性认识错误等。
二阶层理论将三阶层中的违法性与构成要件符合性合并论述,简化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违法构成要件,包括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阻却事由。
第二阶段为责任要件,包括责任要件符合性和责任阻却事由。
二阶层理论将犯罪构成体系简化为违法性与责任性的两个阶段,相较于三阶层理论更为精简。
『贰』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是什么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是一种刑法理论,用于分析和判断犯罪行为的构成。该理论将犯罪构成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作用。
该理论将犯罪构成划分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阶层。
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犯罪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这一阶段主要关注行为是否符合犯罪的客观要素,如行为、结果、时间、地点等。
违法性是对犯罪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判断其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违法的程度。这一阶段需要考虑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以及是否有免责事由等因素。
有责性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犯罪行为应承担的责任。在这一阶段,会评估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动机、目的以及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等因素,以确定行为人是否应受到刑事处罚。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通过这三个阶层的分析,全面而系统地评价了犯罪行为的构成。这种理论不仅考虑了行为的客观要素,还考虑了行为的主观要素和法律价值判断,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通过这一理论,司法机关可以更准确地认定犯罪,确保刑罚的公正和合理。
总的来说,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是一种深入、系统的刑法理论,对于理解和处理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