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渊源名词解释
1. 民法渊源
法律分析:民法的直接渊源包括法律和习惯。在适用顺序上,法律优先于习惯,习惯充当了法律的补充。此处的法律是广义的法律,包括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和自治条例,特别行政区法规、经济特区法规以及我国签署或者承认的国际条约与协定。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作为法律的从属者,理应属于法律的范畴。习惯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活交往的方式。它存在于特定的地区,具有长期稳定性,为人们所普遍信奉与遵守,往往是以道德、风俗传统的形式存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条 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 什么是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又称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的来源或表现形式。我国民法的渊源主要是指国家有关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
3. 民法的渊源
【法律分析】:民法渊源是民事法律规范所表现和存在的各种具体形式。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如宪法、法律、法令、条例、规则、决议、命令、判例、条约、习惯等。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而有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的渊源主要有如下几种:宪法、其他单行法律以及特别法、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制定的法规、决议、命令、指示、章程、地方性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民事立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立法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确认、援用和认可的民事判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或签订的国际条约、习惯、民事政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4. 名词解释:法律渊源。如何理解民法的渊源是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法的渊源,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法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在实际中它总得以各种具体的东西为载体,来表现出来,以什么为载体表现呢,那就是法的渊源了!
5. 民法的渊源的概念
其实就是民法的表现形式。
民法典、单行法(如物权法、婚姻法)、地方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最高院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及惯例
6. 民法渊源和中国民法渊源
民法渊源是指,民法赖以确定的根据及民法的表现形式,即民法法律效力的来源。我国民法的渊源少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渊源。一、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渊源有以下方面:1、宪法2、民事基本法;如《德国民法典》3、单行民事法律;如美国的《侵权行为法》4、综合性单行法;如《反不正当竞争法》5、行政法规6、司法机构对民事立法所作的法律解释7、地方性法规8、习惯;即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行为规范9、法理;主要在大陆法系国家体现,法官在无法律、习惯可依寻时,应当依照法律的原理即法律之根本精神演绎而得的法律一般原则,来进行裁判。10、判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判决时,如无反对理由,必须直接援引本院、同级法院、上级法院的判决,作为当案的判决依据。 二、我国民法的渊源有: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如《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3、行政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4、地方性法规;即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6、民事习惯。 我国不适用判例和法学家的学说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 三、民法的性质是私法,所以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简单地说即,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四、人身关系又称为人身非财产关系,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不直接体现为一定物质利益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如下:1、以主体的人身为其发生和存在的基础,即与主体人身的不可分离性;2、具有非财产性;3、人身关系体现的人身利益具有专属性。 五、财产关系是当事人以财产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特征如下1、以财产为客体;2、以经济利益为内容;3、财产关系体现的经济利益可以与特定主体相分离。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