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司法环境
1、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
2、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
3、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4、排放、倾倒、处置含镍、铜、锌、银、钒、锰、钴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十倍以上的。
污染环境罪注意事项
污染环境罪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罪名做出补充规定,取消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罪名,改为污染环境罪,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该罪具体的内容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污染环境罪
② 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技术存在哪些问题
法律分析:环境污染司法鉴定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关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机构向环境司法鉴定机构转变的问题; 2、关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实验室和设备条件达标问题; 3、关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人员达标问题;等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一条 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③ 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司法解释2024是什么
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于环境污染民事诉讼的具体处理和判决提供了依据,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一、环境污染民事诉讼司法解释是什么?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对环境污染的行为、责任以及后果等等内容作出说明,具体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相关规定: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和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一)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三)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以上的。
第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和第四百零八条规定的“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一)致使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的;
(二)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或者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
(三)其他致使“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形。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第三百三十九条规定的“后果特别严重”:
(一)致使公私财产损失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致使水源污染、人员疏散转移达到《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环境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三)致使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十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三十亩以上,其他土地六十亩以上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的;
(四)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一百五十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死亡七千五百株以上的;
(五)致使三人以上死亡、十人以上重伤、三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三人以上重伤并十人以上轻伤的;
(六)致使传染病发生、流行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Ⅱ级以上情形的;
(七)其他后果特别严重的情形。
第四条 本解释所称“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为防止污染扩大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
对于污染环境罪相关到司法解释和诉讼处理情况,应当严格基于环境污染的实际违法事实来进行判定,属于行政责任的可以按照行政处罚来进行处理,达到立案标准的,可以按照刑事责任的标准来进行违法处罚,具体情况由司法机关来判定。
④ 新司法解释对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认定变化
新司法解释对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认定变化
经济犯罪案件辩护律师胡寒冰
2023年8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新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7号,以下称新司法解释),取代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以下称旧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的出台,主要原因是我国刑法中污染环境罪条文的变化。2020年10月26日,《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污染环境罪进行了修订,调整了法定刑档次,加大了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新司法解释旨在解决新刑法条文与旧司法解释在法律适用时的衔接问题,以及根据当前环境污染状况完善相关罪名的定罪量刑规定。
新司法解释针对涉污染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的认定,主要变化体现在污染环境罪定罪量刑标准、从宽处罚的条件以及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定罪量刑标准等方面。污染环境罪作为本司法解释的重点,新司法解释降低了某些情形的入罪标准,如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作为构成污染环境罪的标准之一。相较于旧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对大气污染犯罪行为的构成标准也有所提高,以与第一条第八项规定相一致。
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方面,新司法解释对某些情形调整至第二档的法定刑,如致使永久基本农田、公益林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土地基本功能丧失或者遭受永久性破坏,以及致使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死亡、疏散、转移群众、中毒、致人重伤、严重疾病或轻伤等情形,均调整为“情节严重”,量刑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可能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新司法解释列举了包括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或人员伤害的情况。
新司法解释在污染环境罪从宽处罚条件上,不再要求行为人刚达到入罪标准或初犯,只要求行为人认罪认罚,积极修复生态环境,有效合规整改的,即可从宽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在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方面,新司法解释规定了入罪标准,并将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立案追诉标准由《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中的五个减为三个,同时将违法所得数额从十万元提高到三十万元以上。
此外,新司法解释在规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中断十二小时以上的”情形时,存在条文罗列和适用上的问题。在“严重污染环境”“情节严重”等两种法定刑档中,该情形与“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并列关系,但在第三法定刑档上变成包含关系。新司法解释未明确规定我国四个不设区的地级市在该情形下的定罪量刑标准,为以后的适用留下了难题,建议参照《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进行补充说明。
新司法解释的出台,有效解决了刑法与司法解释的衔接问题,并完善了相关罪名的定罪量刑规定,为涉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更为明确和科学的法律依据。然而,新司法解释在某些条文的表述和适用上仍存在改进的空间,以确保其在实践中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环境污染犯罪的实际情况,为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⑤ 如何确定和认定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中的“重点排污单位”
(一)行政法中的“重点排污单位”
行政法中的“重点排污单位”是设区市环保部门“依法”确定的一类单位,因设区市环保部门对外公布发生法律效力。它与“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或“某省重点监控企业”的内容可能发生重叠,但性质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将“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或“某省重点监控企业”等同于“重点排污单位”。即使一个单位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录”或“某省重点监控企业名录”,如果设区市环保部门公布的名录中没有该单位,或者设区市环保部门没有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也不能认定该单位属于行政法中的“重点排污单位”。
(二)刑法中的“重点排污单位”
法释〔2016〕29号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是指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确定的应当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重点监控企业及其他单位。这种定义,使得“重点排污单位”不但包括行政法中的“重点排污单位”,还包括“应当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其他单位。对于“其他单位”的确定,法释〔2016〕29号提出了两点限制:一个是由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确定,一个是“依法”确定。而这里的“依法”,因为确定“重点排污单位名单”涉及对当事人定罪,所以应当理解为“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而不是依照行政部门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且,“依法”还包括依照法定程序,不能与行政法的原则相违背。
(三)认定“重点排污单位”需要的证据
公安机关认定一个排污单位是否属于“两高”司法解释中的“重点排污单位”,首先应当取得环保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鉴于“重点排污单位”在刑事定罪中起着与司法鉴定意见相同的作用,属于罪与非罪的关键证据,因此案件中除了要有环保部门提供的书面证明之外,还应有环保部门认定“重点排污单位”合法性的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庭审时,如果需要鉴定人或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环保部门应当派员出庭对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