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司法公正
㈠ 司法机关依据什么作出公正的处理
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能够保护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从司法实践来看,司法公正分为实体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所谓实体的公正,也称之为结果的公正,实质公正。这是指裁判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是正确的,对诉讼参与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关系作出的裁判或处理是公正的。
所谓程序公正又称形式公正,是相对于司法结果而言的,主要是指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过程对诉讼参与人来说是公正的,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所得到的权利主张机会是公正的。
如何实现司法公正,我个人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严格的法官选任制度,法官由权力机关任命,并实行终身制,杜绝随意调派。淡化法官行政级别,使其独立并超越社会自成一体。
法官实行高薪制,由联系群众走向孤独化,亲属与经济单位保持一定距离。法官的独立性应有相应的保障和制约。 进一步严格回避制度,法院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避免法官之间相互交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㈡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顺序
要先做到公正司法,再做到公正为民。目前我国正处在从公正司法,到司法为民的跨越阶段。
深化公正司法是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司法效能的关键。随着各项重点改革任务成效不断显现,公正司法日益走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彰显强大制度优势和制度威力。
下一步,司法机关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各项任务,坚持司法为民,坚持严格公正廉洁司法的价值追求,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方针,妥善化解各类纠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八条 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根据法庭场所和参加旁听人数等情况,需要时,持人民法院发出的旁听证进入法庭。下列人员不得旁听:(一)未成年人(经法院批准的除外);(二)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三)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六条 人民法院坚持司法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护个人和组织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
㈢ 转型正义是什么意思
转型正义:民主国家的过去与未来
转型正义,一个承载着民主国家历史与未来的深刻概念,其核心是对过去不公不义行为的弥补与矫正。它并非单纯的司法惩罚,而是涵盖了司法、历史、行政、宪法和赔偿等多个维度,旨在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恢复被侵犯的权利和尊严。
在民主国家的语境中,转型正义是对那些由独裁政权实施的、违反国际法和人权保障的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和追究。这包括追究犯罪行为,如战争罪行,以及那些基于政治思想冲突的不当行为,如剥夺财产和人权的制度性犯罪。其目标是强化普遍人权的价值,确保政府不会再次侵犯这些基本权利,并为未来的政权确立一个公正、尊重人权的榜样。
然而,转型正义并非易事,它面临着“迟来的正义”带来的道德困境,以及信赖保护原则的潜在冲突。它要求在体制内进行,遵循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原则,如正当程序、比例原则和平等原则。对于经历过政治冲突或战争的国家,转型正义不仅要面对现实的挑战,还要尊重历史和文化,避免成为不作为的借口。
在台湾,随着90年代戒严制度的解除,转型正义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民进党主导的政治力量,将反国民党视为正义的象征,转型正义逐渐演变成反对国民党及其一中原则的斗争。这反映了政治权力更迭后,对历史解读的主观性和政治目的的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台湾转型正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正义追寻,成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于清算历史、夺取政权,甚至挑战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这不仅关乎过去的错误,也关乎未来的走向,以及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国家的和平与进步。
综上,转型正义是一个深度交织着历史、政治和法律的议题,它既是过去不公的清算,也是未来公正的承诺。在每个民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章节,提醒我们对过去有所反思,对未来有所期待。
㈣ 司法的外部监督方式包括哪些
司法的外部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
(一)人大监督
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对由其产生的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其宪法地位的一项重要权力。人大监督司法权的实质,是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国家司法权进
行制约,以保证司法机关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人大监督是国家最高层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权力来源的权威性
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监督权直接来源于宪法。人大法律监督所依据的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而在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中,行政机关和司法
机关所依据的可以是宪法,但更多的是依据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人大监督代表的是国家意志、人民意志,体现的是我国国体和政体的本质与内容。
2.监督对象的广泛性
人大的法律监督,从对象上,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从客体上,包括了三机关的人事、财政、立法、执法活动。[1]在我国,没有任何其他机关能够像人大一样同时拥有监督全部国家机关重要活动的权力。
3.监督层次的至上性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人大监督同其他国家监督形式之间是授权与被授权机关的关系,国家机关体系内一切其他层次的监督都必须向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和制约。
4.监督方式的间接性
人大的监督权侧重于对监督对象起威慑、督促、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来达
到监督目的,一般不直接去纠正、处理违法行为。主要表现在人大在听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或对它们进行质询时,通常只发表一些评价性意见,对有关机关
的违法行为提出批评性意见,要求自行纠正其违法行为等方面。人大最严厉的监督方式是罢免或撤职,而这也仅仅是促使司法机关依法办案的手段。
(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报刊等大众传媒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批评或抨击。舆论监督具有相对的言论自由性、及时性、广泛性。
1.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了解、参与和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媒介,是防止和纠正司法腐败,推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一支重要监督力
量。司法通过公开接受舆论的监督,满足宪法赋予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公众对司法的监督权、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舆论通过司法公开监督司法行为,从而能更
好地促进公正审判、防止司法权的滥用,同时也是确保司法公正能够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有效方式。
2.新闻媒体监督在现代法制国家已成为一种谁也无法漠视、不敢小看的监督力量。平民百姓街头小巷的议论成不了气候,而新闻媒体的评论就不一样,对法院的审
判具有强大影响力,甚至决定了法院判决的走向,因而素有“媒体审判”之称。而舆论监督本身具有覆盖面大、影响深远、及时有效等特点,它通过营造舆论环境进
而影响人们的心理、思想、行为,并借此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起到约束国家权力、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舆论监督可以提升司法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拓宽公众
参与权力运作的渠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和纠正司法偏差,有助于捍卫公民的权利和实现社会的正义。从“房姐事件”“问题奶粉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诸
多案件来看,舆论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司法机关的办事效率及公开程度,推动了社会公正的落实。同时,正面的舆论报道可以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宣传普及
法律知识,促进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发展。拿“孙志刚”案件来说,正是由于舆论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推动了《城市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
出台,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三)公民监督
公民监督,一般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活动。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监督权具体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批评和建议权;二是申诉和控告权;三是检举权。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和黄炎培谈论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政权更迭周期时,曾经说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
作人员活动的权利,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而公民监督司法权则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公民参与公权力行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监督司法
权主要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
㈤ 公平正义有怎样的法治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被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中,公平正义被表述为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理念要重点把握四点: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指导原则,是发展中的马克思法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价值取向为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应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为本质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公平正义,其实现有赖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公平公正执法司法理念的树立。
社会主义社会一定是以公平为基本特征,以正义为最终价值的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法治的精神不仅在于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复杂的执法工作机制,更在于公平正义精神与价值在法治各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评判社会善恶的首要标准。有关社会价值的学说可谓精彩纷呈,“利益”说、“自由”说、“效率”说、“秩序”说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
承认、肯定和保护人们的正当利益,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一个社会如果奉“利益”或“功利”为最终的依归,这个社会将成为德性尽失的社会。
自由是社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但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将会使社会退化为原始丛林。
效率是社会发展必需的,但是“效率优先”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漠视公平、践踏正义的借口。
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秩序也就没有社会安全可言,但是当秩序成为社会最高价值的时候,则有可能将社会导向活力窒息的境地。
由此可见,利益、自由、效率、秩序作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固然为社会发展所必须,但都不能作为社会的终极价值准则,它们最终都要受公平正义这一基准的评判和检验,它们中的任何一项均不具有超越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能力。所以,一个社会的善恶及其文明程度,最终要看它是否奉公平正义为最高价值准则。
建设国家、管理国家所要实现的理想境地是经济富足、政治进步、文化昌明、社会和谐,这些目标的实现皆有赖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统领。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的主流价值决定着社会的文明走向和发展方向。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将公平正义奉为主流价值的社会,而一个公平正义不彰的社会必定会走向经济的衰退与凋敝、政治的专制与腐化、文化的消沉与堕落、社会的混乱与无序。
在一个国家中,利益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冲突与矛盾也是变化多端的,因此执政者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埋身于具体事务,而是要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进而消除冲突,维护公平,匡扶正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国家的本质在于价值选择;而一个好的执政者的标准,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公平正义。
当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成为全社会的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并能够分享得到的结果的时候,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质核心,没有了公平正义,也就谈不上我国的国家性质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类的社会一定要公正,没有了公正,不仅秩序破坏,这也是最大的恶。
公平正义是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往往体现在公正的实现。如果没有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稳定。一个既无效率,又不稳定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不依法治国的社会。
公平正义是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属于我国全体人民的,不过这当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矛盾已经影响了我国继续经济发展的趋势,那么实施法治不仅有利于在法律的界限内解决矛盾,使其逐步地消散于无形之中。
从宏观意义上说,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规范中最要重要的机制。因此,实现公平正义对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不仅涉及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实践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终极目标在于公平正义,其现实道路在于保障和发展人权,其具体途径在于公平执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原则的入宪,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确立了现实的基准、法律的标杆。
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不再仅是一句口号,不再仅是一个理论术语,而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已经融进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执政理念,成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法的灵魂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