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英烈
① 民法通则134条有规定在民法总则被取消为什么
调整规范了民来事责任的框架体系源。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设专章规定了民事责任,下设一般规定、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四节,条文达29条之多。《民法总则》条文缩减到12个,减少了17条,内容也不再分节。为什么这么做呢?《民法总则》制定时考虑到违反合同和侵权的民事责任条文,《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已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没必要在总则部分规定,删掉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等《侵权责任法》特有的原则,加上按份责任和连带责任等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规定,加上见义勇为、紧急救助以及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民事责任,加上民事责任优先规定,从而使民事责任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形成了完整的框架体系。
② 民法总则185条是民法典第几条
民法总则第185条的内容是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规定的就是所谓的“英烈条款”,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完全法条。第一没有规定权利主体,第二没有规定具体构成要件。不过这里的责任显然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二、司法解释
如果本条未被适用,即使理论上存在很多问题,也不会在实践中爆发,如此该条就是一个无害条款。一旦实践中出现本条规范情形,那么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英烈的具体标准,不明确。如何判断英烈呢?目前国家并无具体规定,因此在适用时,将会带来巨大挑战。
第二,具体侵害形式应当如何,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呢?如果仅以客观上的虚假陈述为准,那么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可能会带来毁灭性打击,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考证历史,如果考证错误,就要承担侵权责任,会导致丧失积极性。
第三,谁可以主张赔偿。究竟是英烈的后人,但后人关系的亲疏,是否进行限制。如果亲疏要求较高,完全可以借助对普通死者的人格保护制度,解决问题。 此时立法者所要保护的是死者生存的近亲属,因为对死者的污蔑、诽谤会使得生存的近亲属他们生活不安宁,心理不安宁,法律真正保护的还是生存者的利益。因此如果英烈的近亲属遭受此种不利,自可依此为据寻求保护。如果没有符合亲疏关系要求的,那么公益组织可否提起公益诉讼。
该条法律规定是对英雄烈士的相关信息作合法界定的条款,也是对英雄烈士的作保护和规范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司企业在进行商标注册或者正常商业行为时,严禁将英雄烈士的相关信息作为谋取公司企业利益的工作,否则构成了违法犯罪行为,是会被追究民事责任的。
③ 民法总则125条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是指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
由于这类施工行为是在公共场所、道路等地方进行,稍有不慎就可能致人以损害,故我国《民法通则》第125条对这类行为致人损害予以特殊规定,对于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实行的是过错推定原则。即在确定责任时,行为人如能证明自己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或设置了明显的标志,主观上没有过错,就可减轻或免除赔偿责任。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1.行为人实施了地面施工行为
这里所称的地面施工行为有其特定含义,一般是指在公共场所、道旁或者通道上挖坑、修缮安装地下设施等行为,非上述情况下的地面施工行为,不能适用此外所称的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相关规定。
2.行为人未尽安全保护措施
?
一般情况下,在公共场所、道路等地施工,施工人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其他必要安全措施,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如在施工场地设置护栏,晚上设置红灯等。施工人未尽此种义务致人损害,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3.有损害事实?
大道的
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情形。如有的人跌入施工场所而受伤,有的车辆跌入施工场所而受损等。
4.地面施工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
大道的
这是指有关的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的地面施工行为所造成。地面施工行为是因,损害事实是果。只有在二者有因果关系时,行为人才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④ 民法总则第185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185条的内容是,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规定的就是所谓的“英烈条款”,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完全法条。第一没有规定权利主体,第二没有规定具体构成要件。不过这里的责任显然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⑤ 民法总则185条依据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是针对英雄烈士的名誉权。虽然烈士已经牺牲,但是烈士的姓名权,肖像权等等人格权,他也是受到保护的,如果有人他恶意诽谤烈士或者是对烈士污名化,那么他其实也是损害到了烈士的权益的烈士的家人,是可以提出当事人承担责任的。 随着《民法典》颁布,《民法总则》已废止。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发展及理论基础
在过去的法律制定的时候,关于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并没有在考虑之中,这表现在过去的相关法律没有一个条文对这个问题进行规定,甚至也没有办法引申出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民法保护的意思。这不是在指责过去的法律立法者缺乏远见,而是在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在社会实践中出现这样的问题。
(二)对英雄烈士死者人格利益的特别保护
有的代表提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歪曲事实,诽谤抹黑等方式恶意诋毁侮辱英烈的名誉、荣誉等,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影响很恶劣,应对此予以规范。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英雄和烈士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的法律保护,对于促进社会尊崇英烈,扬善抑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据此,建议增加本条。
(三)对英雄烈士人格利益保护并不否定对其他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
对英雄烈士的死者人格利益做出这样一个特殊保护的规定,并不是说对其他自然人的死者人格利益就不予以保护。相反,按照《民法典》第4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即使在自然人死亡以后,他们所享有的部分民事权利能力也是完全一律平等的,不能因为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一般的自然人死亡以后,其人格利益就不能得到保护或者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
也就是说,英雄烈士虽然已经牺牲,但是他们的人格权依然是受到我国法律保障的,如果是有不法分子想利用烈士的人格权,比如烈士的姓名和肖像等等,来进行不法的利益从事那么只要经过烈士的家人申请,当事人依然是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⑥ 民法总则180条的内容是什么,民法总则有何意
你好、
一、民法总则180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二、民法总则有何意义?
(一)开启民法典编纂的进程
从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250部法律,其中半数以上都是民商事法律,但我国始终缺乏一部统辖各个民商事法律的总则。《民法总则》的制定不仅实质性地开启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并成为民法典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颁行后,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都要与《民法总则》进行协调,并以其所确立的立法目的、原则、理念为基本的指导,从而形成一部价值融贯、规则统一、体系完备的民法典。
(二)推进我国民事立法体系化进程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纲。纲举目张。整个民商事立法都应当在民法总则的统辖下具体展开。由于《民法总则》是采取“提取公因式”的方式确立的规则,是民法典中最基础、最通用,同时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所以它可以普遍适用于各个民商事单行法律。《民法总则》的制定将极大地推进民事立法的系统化过程。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总则》的制定将使整个民事立法体系更加和谐,更富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完善民事权利体系,强化保护机制
民法典被称为“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众所周知,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规范公权、保障私权”,法律的功能主要是确认权利、分配权利、保障权利、救济权利。《民法总则》广泛确认公民享有的各项人格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亲属权、继承权等权利,使其真正成为了“民事权利的宣言书”。继续采纳《民法通则》的经验,专设“民事权利”一章,集中地确认和宣示自然人、法人所享有的各项民事权利,充分地彰显民法对民事权利保障的功能。
(四)完善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民法总则》一方面宣告,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并确认了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基本原则,要求从事民事活动,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这有利于强化人们诚实守信、崇法尚德,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广泛确认了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益,规定了胎儿利益保护规则、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老年监护制度、英烈人格利益保护等,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